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005-11-16 22:55:00

谁也没有说不重视解决农村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去解决。如果政府乐意花更多钱在农村,那当然好。但这是不可靠的。我们需要的只是还农民们应该有的权利,获得作为国民的基本权利,获得对自己物品与自己需要的物品的自由交换权。

也许改革城乡二元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最为关键的吧.楼主看新的<物权法>草案了吗,是不是觉着做一个农民就真的很好了呢.这也许真的是制度变革的良好开端吧,但是这么做会带来好的结果吗?

我们真正需要的也许是统一的、有效的社会制度,而不是把城乡人为的隔离起来。当然,我们不应该忽视现实的复杂性,但限制城市居民在农村置房买地的确是有点滑稽了。因为这只是用另一种不公平来替代现有的不公平。社会制度应该是统一的,我们不能再为我们的二元经济制度套上一个二元政治制度的帽子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7 01:58:00

不管结果是不是公平的,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首先我们应该在机会上是平等的,城市和农村居民也应该享受同等待遇,为了国家大局,农民农村被盘剥了几十年,至今还是如此经济政治地位,不是说不过去就能解决的,

坚决支持楼上的说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7 06:53:00
几十年来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消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7 21:36:00

是啊,也许我们真的应该用更长的时间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但新制度的制定也真的是要深思熟滤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7 21:51:00
林教授的观点还是比较优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8 05:23:00

我并不完全同意林的观点或许是因为断章取意吧,但是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及难题就是合理调整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收入差距,而调整的前提是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起码有工作可做,从这一点来说,在顺应时代发展促进高科技(资本含量高)企业的同时,鼓励发展"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无奈之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8 06:51:00
以下是引用我在天山脚下在2005-11-17 21:36:56的发言:

是啊,也许我们真的应该用更长的时间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但新制度的制定也真的是要深思熟滤的。

新制度的制定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权利平等。无论你是什么人,是什么身份,只要是中国公民,其社会的基本权利都是平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8 06:54:00
以下是引用z28128在2005-11-18 5:23:26的发言:

我并不完全同意林的观点或许是因为断章取意吧,但是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及难题就是合理调整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收入差距,而调整的前提是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起码有工作可做,从这一点来说,在顺应时代发展促进高科技(资本含量高)企业的同时,鼓励发展"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无奈之举.

在短期应急的时候,更要考虑长远的制度安排。问题在于:中央已经显得有心而力不足。因为其政策已经被各级、各部门屏蔽过滤了许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20 17:34:00

从地方到中央的信息传递真的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呢?是不是根本还在于制度的原因?

还有,现在的制度制定中老百姓真正能有多大程度参与其中呢?似乎是只有官员和专家们才有发言权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0 17:37:2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20 20:00:00
真实而局部的信息只存在于最基层的层次那里。越是高层,它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就越可能扭曲。不过,同样越是高层,它所获得的信息就越全面,只不过这种全面性的信息是否“敌”得过基层假信息,还很难说。基层信息的多方面来源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纠正这些信息的虚假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24 12:36:00

从地方到中央,每经过一个层次的政府机构,信息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扭曲,所以传递到中央的这些信息即使是全面的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城调队和农调队的作用。

还有,具一位知情人士说,最近的经济普查的水分也比统计年鉴中少不了多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27 10:31:00

回复:(临崖吹风)以下是引用fujo11在2005-10-15 22:...

说的不错 可不可以这样呢 那就帮那些剩下的人到河北 或者湖北好了 。等以后有了更多的木板 再接也不迟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0 15:09:00

希望批评和赞同林毅夫的人去北大上上他的课程:中国经济专题

每学期都有开课,这样才不至于曲解了他的意思,才比较有说服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0 15:23:00
以下是引用极大值在2005-12-10 15:09:27的发言:

希望批评和赞同林毅夫的人去北大上上他的课程:中国经济专题

每学期都有开课,这样才不至于曲解了他的意思,才比较有说服力

当然希望有这样的机会,因为这样能够当面听到他的高见,也能够让他当面听到别人的高见。他是主张新农村运动的。但他似乎没有提到提高农民素质的问题,只强调政府供给救济的事情。谁都知道,中国农民很多,因此从供求关系来说,他们的收入无法提高。提高他们的有效办法就是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技能,让他们也能够从事些技术性的工作。因此,改造他们,就成为中国新农村运动的基础的基础。

但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却无法承担这个责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0 15:26:00

不要低估了农民,也不要怀疑农民的智力。舒尔茨强调,其实农民与穷人的生活逻辑与城市人和富人并没有太大区别。比如,“穷人关心改善他们的命运和他们孩子的命运并不亚于富人”,“农民的分散耕作比经济学家想象的有效率,农民也会在成本与收益之间进行仔细的比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0 19:27:00
贫富差距的关键在于人的能力有差别,当然,这种差别是通过人为的努力缩小但并不能完全消除。政府总是在权衡 Efficicency 和 Equity。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就是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从能力(收入)高的人的收入里拿一部分给穷人,同时还要通过诸如劳动技能培训等措施提高低能力人的劳动能力。可以说,贫富差距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目标——追求Efficiency还是追求Equity,或者哪个更加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6 21:06:00

贫富差距本就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说相对差距源于穷人太穷,从逻辑上而言,为何不可以说富人太富。不能选择后一种说法,估计,大致原因在于,我们可以选择让穷人富起来缩小贫富差距的路径,但不能选择让富人穷下来缩小贫富差距的路径。基于这一点,林毅夫选择这一观点是为了说明其随后的观点,即如果贫富差距是因为穷人太穷,那么就需要让穷人尽快的富起来。其关键的重点也许不在富起来,而在尽快。如果要选择尽快,自然不能选择以提高素质为主要方向的发展路径,因为这一路径显然难以实现尽快。所以,只能选择充分发挥穷人所具备的资源禀赋——廉价的劳动力。这是我的理解。而我也希望林教授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说了这样的话。否则,的确有些让人失望,至少与我而言。

即使我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失误。我还是对这种说法心存质疑。目前,部分学者说出不要仇富的观点。个人认为,仇富的社会心理也许存在。但,这种心理基础如果大到让学者担心的话,也许更应该考虑仇富的原因:是真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呢。还是因为贫富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部分在于制度安排的不公正。穷人也许不是输在了竞赛的过程之中,而是输在了参赛的资格之上。至少这是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吧。

对于缩小贫富差距,对于我国农村的贫困,不可否认的是农民人力资本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我更倾向阿马蒂亚·森的观点:贫困来自个人可行能力的被剥夺。鉴于穷人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发挥其现有的资源禀赋,尽快的提高收入,固然是一条可行之路,但,个人以为只是一条暂时之路。创建更为公正的制度范畴,才是长远之路。希望林教授能记得自己早期关于农业技术、制度的经典作品。也希望他所说的话并不是完全的思想表述。就这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3 17:31:00
当一个学者逐渐成为官员或政客时,何必讨论他的观点背后的学术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3 19:03:00

中国的食客自古有之,现在也不见减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31 18:14:00

唉,其实做人挺不容易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31 19:26:00

[em01][em01][em01][em01]

有收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31 21:09:00

回复nie 2005-12-16的

不要忘了学术这东西最终是为了做什么用的了!尤其是经济学!它是要解决社会效率、公平、发展的,是要用到实处的,而非只是发表点文章就完事的。一些人自持清高,为学术而学术,看不起政客和官员。唱高调的人比起那些做点实事的政客更为人所不齿!

不管是学者,政客还是官员。当他能够从当今的中国的国情出发考虑中国的穷人问题并出谋划策时,我们都应该支持。林的职务使太多的人对他有偏见了!

历史已不能改写。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问题不是农民到底有多苦或者是历史到底给中国农民带来了多少苦难,而是向林一样提出几点可供政府参考的建议来。建议不一定就正确,但它可以引人思考,建议多了,总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应该还是有意义的!

反对一个人的观点不应该上升到人格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6 23:40:00

版主的"如果按林毅夫的观点,中国不是要发展技术型的经济,而是要发展低层次的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有明显故意曲解林老师的意思,林在<中国奇迹>提到了相关的理论,林的劳动密集并不是静止不动,他举台湾的例子正是说明,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资本和技术等要素优势会逐步转变,产业会逐步升级,所以,版主所担忧的中国离世界水平越来越远,按林老师的意思是不会出现的!批评文章是好的,理论就是在争执中发展的,但是,批评前最起码要完整的了解批评对象的学术观点,不要断章取义!另外,非常赞同2楼我在天山脚下的观点,这里就不再重复与他相同的观点了

以上拙见.敬请高手指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6 23:49:00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5-10-16 7:10:51的发言:

想通过什么体力劳动的“优势”而将穷人永远定格于“体力劳动”上,而不是想办法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这种所谓“穷人经济学”多么荒唐!林毅夫们也许还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永远使穷人处于“穷人”的地位。

我想问版主,在提高穷人收入方面是提高穷人素质见效快还是让他们就业见效快?您有好办法很快提高农村20岁以上的人的素质吗?您认为,就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来看,能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提高他们的素质吗?如果您对农村基础设施状况不很了解,可以先去看看,我来自中部,对农村的了解应该比较有代表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6 23:51:00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5-10-21 6:49:55的发言:

中国体力性劳力过剩的问题,与其说是今天的一种“优势”,还不如说是50年来教育的一种失败。因为教育的失败所以才使人的素质没有得到提高,从而留下巨大的低素质人口。现在这个巨大人口居然被看成“优势”而不是一种负担与劣势。

如果教育方式与体制仍然如此,那么再过100年,中国还有可能制造出更为巨大的低素质人口“优势”呢?到时再看看林毅夫们如何“高兴”了。

这是50年来教育的失败,可是这些人口您怎么安置呢?不正好需要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他们提供收入和生存之路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6 10:16:00
3楼的建议真是振聋发聩,佩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9 11:09:00

[讨论]这夜是一种经济分配伦理观

以下是引用临崖吹风在2005-10-15 15:24:00的发言:

错错错。林毅夫错,你们也错。

知道你们错在哪里吗?成见!

因为把“人”仅仅当成劳动力,所以就有“不劳动者不得食”的错误思想,所以想要共同致富就只好苦苦追求充分就业率。但龙生九子各不同,每个人天赋都不同,共同致富是什么意思,有可能吗?贫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关键看差距程度是否足以动摇国家根本。中国现在的贫富差距就有点危险了。

国家是全民所有的,因此国家资源也是属于全民所有,仅凭这一点,全体国民就有权力要求对国家财政收入实行全民分红。国家把土地资源分给9亿农民,其它资源垄断给了官商,工人一无所有,非垄断行业怎么斗得过垄断行业,这叫无产阶级如何不穷?

解决贫富分化的关键就是要打破你们的成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对的,但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就是错的。资源使用要有效率,要集中使用,要安排给技术水平高的劳动者,这没错,而没有分配到资源的人就应该获得一部分成果分红,这才叫公平。

要建立和谐社会,就需要这种经济分配伦理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9 20:19:00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是硬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5 10:32:00

共同富裕根本就在银河系以外,富人太富和穷人太穷都没完全错,只不过出发点不一样

我想说穷人太穷可以基于这样的前提,即1、我们本来就是很愿意而且我们的目的也在于不断增加收入,不能明天比今天更少;2、如果说富人太富,结果是打击富人,如果要行动就是要想办法把富人的钱给分出去,这样一来有些人估计拿不到多少服务费了。不如说是穷人太穷,既暗示怎么富都可以有理,又可博一丝好名“为弱者说话”; 3、事实上,太富和太穷本身就可互为因果,怎么都不完全错; 4、完全的公平和共同富裕是不现实的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5 22:30:00

要想真心帮助穷人,就要在提高他们的素质上多下功夫,任何脱离这一关键的做法都致定是失败的。我之所以指责今天的教育没有太大作用,就是因为它没有为一般人的素质提高作出应有贡献。

林如果脱离上述这一点去谈穷人经济学,那致定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不能总是以救济的观念去帮助穷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