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林毅夫"贫富差距关键是穷人太穷"论调 【在这里,林毅夫将贫富分化的原因单纯归结为"穷人太穷",言下之意显然是说:贫富分化问题中,富人的致富手法与机会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只在于处于底层的人们的收入没有得到增长,劳动力优势没有得到更大发挥。但实际上,从中国近年来贫富分化迅速恶化的情况来看,情况并非完全这样,因为富人的致富手法与机会并非完全没有问题。联系到富人的致富与今天官员腐败问题的突出,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重大问题:今天中国的贫富分化问题更多是因为官商勾结所形成的不公正局面造成的。"官"为"商"提供垄断市场的机会,"商"则为"官"提供黑色经济利益。这种情况我们已经在一系列煤矿灾难所普遍存在的"官商勾结"现象中看到了。另外,林毅夫所提供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论也很粗糙,因为在他看来,似乎什么劳动力都可以成为比较优势中的因素,而没有看到,只有那些经过"提炼"的劳动力才可以成为劳动力比较优势中的因素。通过真正有效的教育,将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提高起来,才会形成一种劳动力比较优势,而不象林毅夫所想象的那样,通过"重点发展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而将单纯的体力劳动看作"比较优势"。如果按林毅夫的观点,中国不是要发展技术型的经济,而是要发展低层次的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这样的话,中国经济岂不与世界经济越拉越远了。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经济,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让这些劳动力可以适应现代科技下的经济活动,让他们在现代科技下成为比较优势。我们需要的不是林毅夫的"体力劳动优势论",而是"科技素质优势论"。因此,重任与长远战略在于教育,在于对广大穷人的旨在提高其素质的教育。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社会经济的基础的基础。――黄焕金】
林毅夫提穷人经济学 称贫富差距关键是穷人太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 07:35 北京晨报
经济学家林毅夫(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经济学家首次解读"十一五"规划
以"新农村运动"闻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昨天撰文阐释"十一五"规划。在这篇名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十一五"规划》的文章中,林毅夫以"穷人经济学"理论,分析"十一五"规划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价值。
在"十一五"规划审议通过后,林毅夫是第一位撰文解读的学者。
林毅夫重提"穷人经济学"
此次的"十一五"规划对于贫富分化有重要论述。对此,林毅夫说:"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穷人大多数在农村,于是城乡差距扩大;因为城里也出现了穷人,才有了收入分配不公。"
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集中到"穷人致富"上。林毅夫对此的看法和他的老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一脉相承。舒尔茨的观点曾因为被温总理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引用而在国内广为人知。
如何让穷人变富?林毅夫认为,国家必须让他们收入增加的速度快于富人,而"穷人所能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劳动力",这就需要重点发展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同时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劳动力是中国的"比较优势"
事实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在先前的几个五年计划中就已提及,但是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缺少一套相应的体制保证,尤其是"价格机制"这样一个市场法宝。
在林毅夫看来,我国从1978年底开始的改革是渐进的,其间,仍然存在资源的价格扭曲,尤其是资金和土地价格还被人为压低。在这种体制下,富人还可以用低价融到资金,经济靠投资拉动增长迅速,但效率不高,也没有带来足够的就业。
林毅夫说,丰富的劳动力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本来就是"比较优势"。他展示了依靠这一优势发展的理想图景:依靠劳动力的优势,"我国的经济在国内、国际市场会有最大的竞争力,可以得到最快速的发展。只具有劳动力的穷人,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能得到充分就业"。
同时,林毅夫也指出,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差距会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缩小;大量不适宜有经济活动的边远山区和草原的农、牧民也会转移出来,降低环境的压力。
晨报记者 张黎明
我认为可能是有些曲解林教授的观点吧。
公平也许可以分为前提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结果的公平,也就是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然应该注重效率,也就是要尽量保持过程的公平,所以我们除了市场的力量以外,政府和法律也要为这个公平的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前提的公平,这也是农民目前最不利的方面。没有资本,没有足够的知识,农民也许只能选择贫困了。前提本来就是不平等的嘛。所以我认为林教授的穷人经济学还是有道理的。他们的优势在于劳动力,确切的说是体力劳动。我们不能一味的只发展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这样的话我们的农民(以及其他穷人,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资本和知识)不就饿死了嘛。我们应该多借鉴一下韩国和日本的发展模式,他们也是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的,因为他们原来也有那么多的穷人。我们不能盲目的进行产业升级,结果会是社会的不稳定,影响我们的长远发展。我们的改变需要时间。到最后使结果更加公平了,也就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前提。以至良性循环,达到我们的目标。
一点拙见
[em01][em01][em01][em01]错错错。林毅夫错,你们也错。
知道你们错在哪里吗?成见!
因为把“人”仅仅当成劳动力,所以就有“不劳动者不得食”的错误思想,所以想要共同致富就只好苦苦追求充分就业率。但龙生九子各不同,每个人天赋都不同,共同致富是什么意思,有可能吗?贫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关键看差距程度是否足以动摇国家根本。中国现在的贫富差距就有点危险了。
国家是全民所有的,因此国家资源也是属于全民所有,仅凭这一点,全体国民就有权力要求对国家财政收入实行全民分红。国家把土地资源分给9亿农民,其它资源垄断给了官商,工人一无所有,非垄断行业怎么斗得过垄断行业,这叫无产阶级如何不穷?
解决贫富分化的关键就是要打破你们的成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对的,但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就是错的。资源使用要有效率,要集中使用,要安排给技术水平高的劳动者,这没错,而没有分配到资源的人就应该获得一部分成果分红,这才叫公平。
不过如果像林这样说的,要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的话是不是就需要政府的过多干预了。。
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就会很自然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大多都会转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当然不能再强制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了。
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因。 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发展经济的时候的起步所造成的。因为那个时候在普遍劳动密集的阶段我们并没有很好的给劳动力阶层带来应得的积累,所以才造成现在这种想回头已经太迟的地步。
我个人认为,我们目前应该做的,不是像二楼分为三类型中(前提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的第三种,而是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多在提高劳动力素质这个方面加大投入和管制。如果这样的话,在过程上会是一样,在结果上我想回得到更好的效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5 22:54:59编辑过]
哦,说这话的人一定很强!
看来各人都得把观点留给自己,孤芳自赏了。
呵呵,关门睡觉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
我认为可能是有些曲解林教授的观点吧。
公平也许可以分为前提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结果的公平,也就是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然应该注重效率,也就是要尽量保持过程的公平,所以我们除了市场的力量以外,政府和法律也要为这个公平的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前提的公平,这也是农民目前最不利的方面。没有资本,没有足够的知识,农民也许只能选择贫困了。前提本来就是不平等的嘛。所以我认为林教授的穷人经济学还是有道理的。他们的优势在于劳动力,确切的说是体力劳动。我们不能一味的只发展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这样的话我们的农民(以及其他穷人,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资本和知识)不就饿死了嘛。我们应该多借鉴一下韩国和日本的发展模式,他们也是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的,因为他们原来也有那么多的穷人。我们不能盲目的进行产业升级,结果会是社会的不稳定,影响我们的长远发展。我们的改变需要时间。到最后使结果更加公平了,也就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前提。以至良性循环,达到我们的目标。
一点拙见
[em01][em01][em01][em01]想通过什么体力劳动的“优势”而将穷人永远定格于“体力劳动”上,而不是想办法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这种所谓“穷人经济学”多么荒唐!林毅夫们也许还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永远使穷人处于“穷人”的地位。
错错错。林毅夫错,你们也错。
知道你们错在哪里吗?成见!
因为把“人”仅仅当成劳动力,所以就有“不劳动者不得食”的错误思想,所以想要共同致富就只好苦苦追求充分就业率。但龙生九子各不同,每个人天赋都不同,共同致富是什么意思,有可能吗?贫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关键看差距程度是否足以动摇国家根本。中国现在的贫富差距就有点危险了。
国家是全民所有的,因此国家资源也是属于全民所有,仅凭这一点,全体国民就有权力要求对国家财政收入实行全民分红。国家把土地资源分给9亿农民,其它资源垄断给了官商,工人一无所有,非垄断行业怎么斗得过垄断行业,这叫无产阶级如何不穷?
解决贫富分化的关键就是要打破你们的成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对的,但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就是错的。资源使用要有效率,要集中使用,要安排给技术水平高的劳动者,这没错,而没有分配到资源的人就应该获得一部分成果分红,这才叫公平。
问题还不完全在于贫富分化,更在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贫富分化。在今天中国,贫富分化如此迅速,说明其原因是非经济性的异常的畸形的。
从上海去北京是吗?让我想想呀。
第一代领导人说:我们要造诺亚方舟,大家一起上船去北京。结果发现诺亚方舟很难造,而且还没造好就对谁坐船头谁呆车船争执不清,一直起不了程。
第二代领导人说:我们改造小船吧,一部分人可以坐先造好的小船先走。结果把未完工的诺亚方舟给拆了,用零部件造了一些小快艇让一小部分有权有势的人就先开路了,可是剩下的材料造小船很困难也很慢,剩下的大部分人不满意了,凭什么他们先到北京享受去了,也不安排小快艇回来转接。
第三代领导人说:要不,你们自己想办法游到北京来吧,带一块能浮的甲板,救生圈、独木舟等都可以,各走各的,跳到海中求生欲望会让你们努力游泳的,只要勤游总会到北京的。可是还是有许多老弱病残的不敢下水。
第四代领导人说:不能把其它人留在原地,得让他们也到北京来。可是剩下的人哪有材料哪有能力造船呀,精英们都已经到北京享受了,谁还回头去接人?
一些经济学家说:不能白给他们船,要让他们自己出力游,派个教练去教他们游泳技巧就行了。
林毅夫说:还是给他们造些长长的浮板,让他们用一只手攀在板上慢慢游吧。
有一点疑惑:林教授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是中国的农民都进城来发挥劳动力优势还是在农村发挥?如果是在城市,中国政府会允许几亿农民的自由流动吗?如果是在农村,是谁来提供基础设施?至少不能指望执政党,因为几十年来执政党根本没有想到过为农民争取福利,相反却是因为他们的领导饿死了几千万农民!

农民啊, 为什么你身上的油这么少?让我剥削你都兴趣不大了
农民啊, 为什么你人这么多?不然我们可以多建多少乡间别墅
农民啊, 为什么你这么穷?让我在外国朋友面前都抬不起头
中国体力性劳力过剩的问题,与其说是今天的一种“优势”,还不如说是50年来教育的一种失败。因为教育的失败所以才使人的素质没有得到提高,从而留下巨大的低素质人口。现在这个巨大人口居然被看成“优势”而不是一种负担与劣势。
如果教育方式与体制仍然如此,那么再过100年,中国还有可能制造出更为巨大的低素质人口“优势”呢?到时再看看林毅夫们如何“高兴”了。
新手上路說随便说一点 ,请大家不要笑话。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经济个体的角度分析,我觉得个体财富的积累,在今天的中国总的来说取决于一个人占有资源的多少。资源的含义可以是很广泛的:智力、体力、外形、家庭出身、等等等等。我们很难用量化的指标去建立一个函数来规定这些影响因素的权重,以及每个因素的变化对于结果的影响。如果个体的财富积累与增长是完全公平的,也就是理论上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话,这个社会的发展环境可以说是相对公平的,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由于机遇等等很多不可抗力,个体的财富在劳动付出相同的情况下所有的财富会有差别,但如果差别仅仅局限于这样的原因的话,人们也会认为社会是公平的。
我个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次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而中国人从古至今,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都有或多或少的“世袭”,“君主”的观念,这种观念虽说经过几十年的西方民主文明的冲击还不可避免地残存着一些。在位者们通过国家机器几乎控制了所有的社会资源,他们想怎么用就可以怎么用,想怎么消费就可以怎么消费,值得注意的是,占有这个国家整个社会资源的人们自然而然地结成了联盟, 这既是横向的——家族间的、集团性质的——联盟,也是纵向的——通常延至到下一代,也就是说占有社会资源的人们他们的子女们也天生地具备了对于资源的使用权,而且这种使用权通过法律被固定下来。而这种法律,以至更广泛的社会的游戏规则其实也是资源占有者们确立的,也就是建立了对其他人的绝对的约束——资源的历史性、无偿性的私人家族集团性质的占有和法律上对其他人可能的干预进行约束。
这种资源的占有是一个历史的、社会性质的问题,我觉得者可以解释很多问题。因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如此,个体的“社会关系资源”作为一个财富影响因素,在个体财富聚集函数 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是最重的。
比如农民为什么是农民?教授为什么是教授?70,80,90年代的教授们(我就说部分吧,其实是大部分),我们看看他们的出生年月,算算他们受教育的年代就知道了,在那个年代只有马克思称之为“资本家”的子女才可能有上大学的机会的,更有机会到美国等教育发达的国家进一步发展自己、开拓眼界,这使得他们更具备成功的条件,这样的循环继续下去,几十年下来就是我们看到的情况了。
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七十也可以这样解释,城市的政策倾斜资源,交通信息资源都要远远大于农村。
因为我个人觉得像出身这样的因素也可以称作“资源“于是有了上面的想法,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1 19:12:54编辑过]
楼上说的有一定道理,某些人的基因、血型、骨髓等也是一种资源呢。
试图用教育方式来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其实是在缘木求鱼。
高考扩招的结果是中等素质人才大量增加,对个人而言是提高了一些竞争力,但对整体社会就业造成极大竞争压力。在技术人才的相对充足和生产资料的相对垄断下,资本家老板是最高兴了,用同样的工资可以招到更高学历的工人,因而不利于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特别是低素质人员,他们仍然占多数,就业压力的增大,迫使他们从事一些高劳动强度、低工资水平的工作,一部分人则彻底放弃求职,实际上还是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记得上高中时,政治思想品德课上有批判“不劳而获”和“拜金主义”思想,看看今天的社会,才知道什么叫做“愚民政策”。我想,如果能够用一小部分“不劳而获”来换取社会基础的安定稳定,也是可行的,全民分红才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惟一正确途径。
贫富差距最主要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差距,而更重要的在于基本的国民待遇,比如教育,医疗,户籍等等。林的话没有错,但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至于一直以来何谓贫富差距,他似乎不愿意多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2 11:10:20编辑过]
想通过什么体力劳动的“优势”而将穷人永远定格于“体力劳动”上,而不是想办法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这种所谓“穷人经济学”多么荒唐!林毅夫们也许还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永远使穷人处于“穷人”的地位。
我也说几句,大家不要笑我-----
我觉的农村的人口那么多,----闲置劳动力多,而中国要走城市话的道路就要让他们从农村走出来-----也只有发展劳动集中型的企业办的到啊,----这是现状啊,还有什么办法呢?农民也只有从这里起步了。不然,定位在哪里?,目前?
“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爷爷的这句话是否不大现实,一部分人先富是完全可以的,可是先富不见得就会带动后富,即使带动也是远远低于其自身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就像发达国家带动发展中国家一样,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富得越富,穷得相对而言就越穷的。比如你有很多房产,特别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房地产非常火的城市,那么即使你每个月不用工作就靠房租也能挣几万块钱,有点像旧社会的利滚利阿!可是一个穷人如果想短时间达到富裕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小的。这可能也是马太效应的一个体现吧!!!
所以,大家还是努力读书学习吧,因为通过学习还是有可能致富的
楼主应该去农村实地看一看,有些人还十分的贫困,甚至穷得揭不开锅.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不是我们不应该搞技术,而是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
"穷人经济学"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至少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客观上我们有那么多的低层次劳动力,如果我们一味地只强调技术或者是对现存的劳动力状况认识不清,社会的稳定就会成为问题.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论述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没有了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何谈.况且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能使更多的人能生活的更好嘛,或许用官方的话叫"共同富裕".不管共产主义会不会实现,在何时实现,毕竟我们要有这个目标,它毕竟从目前来看是人类的一个相对美好的结果.所以,关键还是看过程,在这个迈向目标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公平,而现实对于地低层次劳动力(主要是农民)是不公平的,城市的人可以享受的很多东西,他们没有,因而他们的机会就不公平.
"穷人经济学"并没有什么不好的,我们应该重视穷人,学经济的人要有良知,我们应该站出来为他们说说话,想想办法,实际地考虑解决途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3 16:24:59编辑过]
楼主应该去农村实地看一看,有些人还十分的贫困,甚至穷得揭不开锅.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不是我们不应该搞技术,而是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
"穷人经济学"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至少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客观上我们有那么多的低层次劳动力,如果我们一味地只强调技术或者是对现存的劳动力状况认识不清,社会的稳定就会成为问题.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论述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没有了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何谈.况且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能使更多的人能生活的更好嘛,或许用官方的话叫"共同富裕".不管共产主义会不会实现,在何时实现,毕竟我们要有这个目标,它毕竟从目前来看是人类的一个相对美好的结果.所以,关键还是看过程,在这个迈向目标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公平,而现实对于地低层次劳动力(主要是农民)是不公平的,城市的人可以享受的很多东西,他们没有,因而他们的机会就不公平.
"穷人经济学"并没有什么不好的,我们应该重视穷人,学经济的人要有良知,我们应该站出来为他们说说话,想想办法,实际地考虑解决途径.
谁也没有说不重视解决农村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去解决。如果政府乐意花更多钱在农村,那当然好。但这是不可靠的。我们需要的只是还农民们应该有的权利,获得作为国民的基本权利,获得对自己物品与自己需要的物品的自由交换权。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