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10290 50
2010-08-30
林毅夫世行为官两年记2010-08-30 08:23:29 来源: 外滩画报 

http://money.163.com/10/0830/08/6FAQDIOS00253G87.html



林毅夫是65 年来世界银行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8 月19 日,在世行为官两年零两个月之际,他接受了《对话》节目专访。他说第一次去世行上班“有点像小学生第一天上学,很兴奋”。





8 月18 日早上八点,林毅夫从世界银行总部华盛顿出发。下午三点抵达越南,稍事考察后,傍晚时分,他出现在了上海。“多数情况下,我在世行的一天大致如此。”他笑:“我最苦恼的就是,一天为什么只有24 个小时?而世行总共有157 个成员国,时间完全不够。”
在央视《对话》节目录制现场,林毅夫如此向众人描述自己的行程。“别人是百忙,他是千忙。”林毅夫的助手梅瑞尔·特克(Merrell Tuck)在电子邮件中这样告诉《外滩画报》记者:“如果你想联络到他,就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8 月19 日下午,上海浦东,世界计量经济学大会上,58 岁的林毅夫腰板挺直、一米八几的个头看起来颇为魁梧。他手上提着一个扁扁的黑布公文包,走到哪里,就随手一放。轮到他演讲了,林毅夫走上台来,不说一句寒暄之词,就直奔主题。
身为全球最大的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之一,“林老师”(许多人还习惯这么称呼他)一天之内穿越几个国家,居然没带一个随从。
“我到世行已经两年零两个月了,”他说:“像这样飞来飞去,已经去过四五十个国家。”2008 年5 月底,林毅夫赶赴华盛顿,正式就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他也是65 年来世界银行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





“我一直是一个幸运的人”
  1999 年,上海虹桥机场,林毅夫遇见王选。由于班机延误,两人在大厅里谈了两个多小时。
“作为一个晚辈,我主动上前,并且坐下来和他一边吃方便面,一边聊天。”多年后,林毅夫回忆道:“我问他中国人在中文输入法方面,能打败微软吗?”王选想了想:“微软还是会赢。”
后来,林毅夫还和王选畅谈了“新农村建设”和“通货紧缩治理”。等到老先生离开,林毅夫身边有一个年轻人,以羡慕的语气问, “刚才跟你聊天的是不是王选院士?”“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是多么幸运,能跟他海阔天空地谈那么久。”




十年过去了,2010 年8 月,林毅夫已经身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在国内被视为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人,并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2009 年度最能影响中国的40 人之一。但提起年轻时的各种传奇际遇,他的感触一如当年:“我一直很幸运。”
1952 年,林正义(林毅夫原名)出生在台湾宜兰。小时候家境清苦,由于家住夜市附近,环境嘈杂,他总是晚饭后先倒头大睡,到了午夜才起来念书,念到第二天清晨为止。
林正义的功课一直很好,最终考入台湾大学。他从小就喜欢历史,却因为不服输,选择了当时最难考的企管研究所工商管理专业,但历史学一直影响着他。“其实,我更想当一名历史学家。”2008 年奔赴世界银行前夕,他还坚持这样说。
在台湾上大学的男生,必须参加短期军训。大学一年级,林正义军训之后,决定投笔从戎。林正义以大学生的身份从军,很快成为军中宠儿,他被派往金门担任前线的连长。而此时海峡对岸频频出现重大的举动:1978 年,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发展时代,接着中美建交。
5 个月后,1979 年5 月16 日傍晚,上尉林正义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航道,他游过两千多米的台湾海峡,抵达对岸的厦门,更名为“林毅夫”。此时,他的家人并不知情,第二个孩子还在妻子腹中。





“当时,我为什么会改名字?”林毅夫后来解释道:“回来是个人的选择,并不是因为我在台湾有什么不满。在台湾,其实不管是亲人、老师还是长官,对我都很好。”
“我回到大陆,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历史所做的选择。但我希望不伤害任何人。改了名字,就意味着过去的我人间蒸发了、消失了。”
离开台湾时,林毅夫做了最坏的打算:“这一别,也许会像薛仁贵,与妻儿再会,大概要等上十年二十年吧。”
“但是,我还是很幸运,”他后来说:“这个时代对我很好。”4 年后,林毅夫就和家人在美国团聚了。而他那时的身份,已经是经济学大师舒尔茨(T·w·Sohultz)的关门弟子了,后者正是197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我长不大”
1979 年的中国大陆,还不知道MBA为何物。当时的林毅夫,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很想了解这个社会体系,否则,我就无法扮演应有的角色了。那一段教育经历对我来说,相当宝贵。”
最初,林毅夫申请就读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但校方以“来历不明”为由拒绝了。接着,他开始申请北京大学。
那时,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找到北大经济系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说有一个从台湾来的学生想到北大读经济,这个学生就是林毅夫。对于是否接收这个“来历不明”的学生,陈岱孙觉得需要谨慎考虑,于是便请时任北京大学经济系副主任董文俊出面,先和林毅夫谈一谈。 谈话的地点位于北京西直门的一家招待所,谈话的结果是:董文俊发现“他是一个有理想、有上进心的年轻人”;“而且讲话很有分寸,认真而严谨,是个想搞事业的人,不像是有什么特殊目的。”




“当时我们分析,收下他,最坏的结果,是最后发现他是个特务,可经济系又没有什么情报。”董文俊后来说。就这样,林毅夫进入了北大经济系。
为了安全起见,对外宣称是来自新加坡的华侨。当时,即使在北大,知道林毅夫真正来历的,也只有几个人而已。
那时的北大恰逢改革开放初期,校园里形成了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在一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林毅夫遇到了经济学大师舒尔茨。通晓英文的林毅夫为舒尔茨担任翻译,后者对林毅夫印象深刻,主动邀请他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




20 世纪下半叶经济学领域的所有重大进展,几乎都与芝加哥学派有关,这里出产了9 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公认是“经济学的麦加”。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是“宽进严出”
的典型,每年有1/3 的博士生在没有拿到学位的情况下离开。4 年后,林毅夫完成了多数同学至少5 年才能攻读下来的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更被老师舒尔茨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在芝加哥大学,每个月林毅夫都要给董文俊写两封信,聊聊学习和生活:“想起董老师给我烧的红烧鱼,我直流口水。
拿到博士学位后,1986 年林毅夫又辗转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读完博士后。此时,北大经济系的很多老师都猜测,“那个曾经游泳渡过台湾海峡,到大陆来求学的林毅夫,不会再回来了。”





那时的林毅夫,已经获得了国际经济学界的认可。博士后毕业时,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主动提出为他提供教职,世界银行也向他抛来橄榄枝。但是,作为林毅夫的老师,董文俊知道,林毅夫的理想在中国:“他不是一般人。虽然他来自台湾,但是他想的是整个中国的事情。”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的周林院长,深有感触。周林师从伯南克,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几年前,他与林毅夫同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林毅夫一有空,就劝我回国,”周林说:“他总说国内的空间,有意想不到的巨大。”
正是在好友的启发下,周林回到中国,并一手促成了2010 世界经济学大会移师上海。“世界经济大会,号称经济界的奥林匹克,全球1500 名顶级经济学家,在这一周内全部呆在中国进行思想碰撞。”






此时在世界银行日理万机的林毅夫,收到好友周林的电子邮件后,就立即赶来上海。“十几年前,如果让你选择呆在中国还是外国,你会如何决定?”在国际会议中心,他站在讲台上问大家。“那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外国,但现在情况正好相反。”
1987 年,林毅夫再次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他带着三十多箱英文资料回到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回国的经济学博士。




事后,林毅夫告诉董文俊,关于回来的决定,他一点挣扎都没有。“我的性格比别人更执着一点。不过,换句话说就是长不大。”
而且这一次,他还带回了夫人陈云英博士。“我丈夫是一个有大中华情怀的人。”陈云英说:“台湾50 年代的那一批人,从小受的都是爱国主义教育。所以,非常爱中国。”事实上,和林毅夫一起成长的台湾50 一代,还有马英九、郭台铭、罗大佑等人。
“我大学时就认识他,他原名林正义,长得壮壮的,蛮有理想情操,大学没有毕业就去了军校,是个很传奇的人物。”一次,马英九在公开场合这样说。





“儒家文化是我做人做事的动力”
回到大陆后,林毅夫带领全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拜谒孔府。“孔子并不是一个保守的人,”他说:“如果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整个儒家文化也不是凝固的。”
“林毅夫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国学底子丰厚,在文化、历史、哲学上造诣都很深。”唯众传播总裁杨晖说。2000年,还在湖南电视台负责《新青年》千年论坛节目录制的杨晖,接待了前来讲学的“林教授”。




“林毅夫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真学者。”杨晖记得:“我请他吃了一顿饭。席间,他滔滔不绝,对中国农村经济饱含感情。虽然,他说话声调很平和、内敛,但他那种对于学术的热爱和激情,你坐在对面马上就可以感受到。”
林毅夫精通文史,“我不会规定学生去背《庄子》、《四书五经》。但作为一个学者,你要讲学,自己就必须能背得出来。”一次,在《财经》奖学金的欢迎晚宴上,林毅夫勉励前来学习的记者们:“先放电,才能充电。”席间,他出口成章,吟出《老子》的一段话:“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蒲,处其实不居其华。”
美国《新闻周刊》中文版前执行主编陈序,就是《财经》奖学金2006 年的学员。“林老师对学生是最好的,我记得那一年他是政协委员,在两会间隙,还赶到北大来给我们上课。”





另一方面,林毅夫还是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北京大学姚洋教授笑言:“我们以前最怕和林老师辩论,因为他不把你说服了,就不放你走。”
8 月19 日下午,在央视《对话》节目现场,对着台上的主持人和林毅夫,姚洋讲了个故事:“有一次,林老师和学生辩论,整个过程从中午一直持续到了下午五点。中途,林老师还给学生们买来了麦当劳。后来,学生们偷偷拨快手表,把时间拨快了两个小时,林老师一看太晚了,才把他们放走了。”
在美国获得终身教职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觉得,“林毅夫的血脉中流淌的是‘六经’的要义,沉淀着忠于国家、孝于父母、义于友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理念。”





林毅夫本人承认,“儒家文化讲求:自反而不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如果我认为是对的,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愿意去试试看!”
当年,在《新青年》千年论坛,节目组给林毅夫的辩题是“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林毅夫侃侃而谈、文采飞扬。他上下五千年,分析了人类各大文明的利弊。最后,敏锐地指出:“因为儒家文化有不断吸收扬弃的发展潜力,我们才能够看到东南亚的奇迹、日本的奇迹,当然最后是中国经济的奇迹。”





《对话》独家专访林毅夫“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D=《对话》栏目
L= 林毅夫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当官”
D: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个官有多大?
L:在我内心里,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当官。
首席经济学家是行长的首席经济顾问,世行的对外发言人。对内管理3 个主要部门:一个是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一个是收集资料与项目评估,还有一个是进行预测和撰写各类发展报告。
世行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发展研究机构,在此供职的经济学家有700 多位。我想,自己最重要的就是和他们一起站在全球的视角,就发展中国家最迫切的一些问题,进行知识上的交流。





D:当初,是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打电话来,邀请你出任的吗?
L:作为一个在中国工作的经济学家,原来我没有期望过这样的职位。2008年1月,我接到佐立克的电话,他告诉我被正式提名了。
此前一个月,佐立克来到中国,与我进行了一次面谈。首先他了解了中国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听取了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我知道他来与我交谈,可能是正在考虑谁适合当首席经济学家。我们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的问题。慢慢地谈到了我对世界发展的看法,这些问题我当然也有一些见解,交流得还不错。
后来,他说:“我干脆把你推荐到临时推举名单当中,如果有机会,你会不会接受?”我说:“如果你给我这个机会,我会考虑。”
D:接完电话,你当时是什么感觉?





L:首先是感激,这是对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家一个很大的肯定。佐立克每年都来中国,他对中国情有独钟。
D:20 年前,世界银行也曾经向你抛过橄榄枝,你当时为什么拒绝了?
L:那时候,中国刚刚开放,国内真是如火如荼。我觉得如果人待在国外研究中国经济的话,就如同隔靴搔痒,所以我一定要回来。
30 年来,中国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都是国外影响国内,现在已经是中国在影响世界了。但是,现在再到一个国际机构工作,就可以学习很多国外的经验,所以我去了。





D:当初,王治郅刚到美国NBA 打球的时候,美国《纽约时报》的标题是《注意,解放军来了》,这多少反映了当时美国人复杂的心态和中外文化的差异。你刚到华盛顿就职的时候,感觉过不适应吗?
L:我还好,因为我1982-1986 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过。此后,我又去了耶鲁大学。回国以后,我也经常出国。所以,我对国外的环境和工作方法,其实是比较适应的。
不过,到一个国际大机构去工作,终究有点不同。以前,在北京大学的时候,学术界比较自由。到世界银行,是一个高级副行长了,每天还要按时上班。这确实是生活方式上一个很大的改变。





D:在你之前,中国人章晟曼曾经担任过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他在《先站住,再站高》的书里说,“坐到副行长的椅子上之后,立刻感觉到了周围狐疑的眼光。”你呢?第一天上班,是怎样的情形?
L:有点像小学生第一天上学,很兴奋。不过还好,我可以说还是在学术界,我主管的是研究部门,大家交流的是真理。
D:你是65 年来世行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现在两年多过去了,从北京到华盛顿,你的时差倒得怎么样了?
L:时差是永远都在调的,因为世界永远在变。





“我们要以理服人”
D:你的太太陈云英曾经这么形容你到世界银行工作的这两年多的时光,“毅夫就像是坐在一个偌大的餐桌旁,边上不断有人在上菜,一次一次地考验着他的功力。”
L:是啊。我一上任,就遇见了全球粮食危机和石油危机,这对于发展中国家会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一些低收入的国家。紧接着,到了2008 年9 月,雷曼倒台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真是“好戏连台”。作为行长的首席经济顾问,我就得解释,这些冲击对于世界经济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要有所交代。
D:一开始,世界银行内部大部分人认为,这个影响充其量不过是3-6 个月的事情。但你为什么一开始就能准确判断出,这次危机对于全球的影响将非常深远?





L:我以前20 多年一直在教书,对于政策研究有一些心得。30 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有它的周期波动,我很熟悉中国经济“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还有,我也了解日本90 年代金融危机背后的原因。
基于这些认识,我一开始就判断,走出这场危机肯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在这次危机之前,是全球长达6年的高度繁荣,资金价格很低,到处充斥着泡沫需求。
而当危机发生以后,金融界惊魂未定,企业界投资找不到好的机会。失业率增加,人们对于未来普遍不看好。再加上本来很多财富已经消失了。当泡沫需求减少,就会出现产能的巨大过剩。我曾经潜心研究过由投资拉动的产能过剩(中国)和泡沫带来的产能过剩,两相结合,我很容易就推断出这个结论了。
D:据说,在世界银行你们还有过一次讨论,就是预测30 年以后还会不会有人记得这场危机。大部分人都说这个危机很快就会被遗忘,只有你一个人持反对意见?
L:那次讨论是在2008 年8 月,雷曼还没有倒台,还主要是一个7000 亿美元的次贷危机。所以,大家都觉得这个7000 亿美元是小菜一碟,30 年以后人们肯定会忘记。
但我不这么认为。根据过去的经验,1929 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每一次的危机背后,都有不同的原因。他们怎么就这么有信心判断,这次危机不会有其他因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呢?我当时很谨慎。





D:你所主管的部门里有250 个学者,其中40 人全都是高级经济学家,如果把他们研究经济的年限加起来,会超过1000 年。精英总是很有个性,如果大家意见不同,会不会吵起来?你会不会用权威来统一意见?
L :(笑)我有那个权威,但是我不用。我们要以理服人,我不用职务上的便利。大家可以辩论啊,我就是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我错了,我向你学习。如果我对了,我一定要提供很好的服务,我要说服你,你是错了。
知识就是力量,我会用理论说服同事的。作为一个学者,我认为你不要怕讲别人反对的话;也不要怕讲大家不喜欢听的话。别人的看法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说的是不是事实。
D:世界银行是怎么决策的?如何表决,是不是通过投票?大家都很好奇你的工作方式。





L:世界银行其实和一个大公司一样。它有执行董事会,也有管理层。一般来说,管理层不用投票的方式,而是讨论,然后大家达成共识。如果没有办法达成共识,那么就由行长来拍板。世界银行的执行董事会也不通过投票来决策,也是先讨论。
D:你在佐立克行长那里有话语权吗?他是不是更愿意听你的?
L: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每年都会到中国来,特别注重中国经验。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的经验,对于我的当选其实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为数虽然不多,但也不少。为什么会选择来自中国的经济学家?我想最终还是因为中国这30 年改革开放的成绩和经验,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尤其是它改变了世界上很多学者对于发展和转型问题的看法。






“我还是个现实主义者”
D:2008 年6 月2 日,你到世界银行报到。6 月11日,你为什么就去了非洲?
L:对于我来说,非洲是一个最具挑战的地方。上个世纪60 年代,大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非洲比亚洲更有希望。因为,首先非洲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其次他们很多国家原来都是殖民地,等于直接进入了比较先进的体制。
但是,四五十年过去了,非洲还是原地踏步,有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还出现了倒退,现在非洲的制造业就比60 年代要差。世界银行要帮助发展中国家,非洲的挑战性最大。
D:你踏上非洲的土地,看到了什么?






L:我去之前,读了很多关于非洲的书。去了以后,发现有很大差距。我发现全世界的穷人都一样可爱—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下一代的命运。非洲人民和中国的农民一样,他们那种期待的眼神,让我很震撼。
D:有没有什么最难忘的事情?


L:有一天,我到了莫桑比克,参观一个农贸市场,那里看起来和中国80年代的菜市场很像,有很多小商小贩。在菜市场里卖东西是要交税的,但有很多小贩不交,选择在里面打“游击”。我进去之后,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大概十岁左右吧,正是上小学的年龄。她提着一个竹篮子,篮子里装了一些芒果。她正在卖芒果。我朝她走去,但我这个举动引来了警察的注意,小女孩看见警察来了,马上撒腿就跑,把芒果撒了一地。这让我非常受触动。这个小女孩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企业家,她首先看到了市场对芒果的需求,就进入市场。在市场里,她也对交易成本进行了计算,交不交税?其中风险多大?而且,她也愿意冒这个风险。
但是,我也很伤感。她原本应该去读书的,肯定是因为贫穷才来菜市场谋生。一个未来这么好的企业家,只能卖芒果?如果我们给她更好的机会,她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将来长大了,对于社会就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世界银行,就是要帮助这样的穷人。我觉得我来到非洲,就是去播种,去传播一些希望。
D:你是个理想主义者吗?






L:我还是个现实主义者吧!(笑)
(本文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文/李卉,蔡怡 图/覃斯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30 12:00:38
难道这是传说中的沙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30 12:31: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 12:51:27
无比的敬佩林毅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4 22:44:27
应该要向林老手好好学习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4 22:58:24
考最牛的大学,考上了——不好好找工作,当兵——当兵不好好当,当逃兵——读马列不好好读,当翻译跟了舒尔茨——读完phd不好好忽悠,回国
每一步都是勇气啊,大多数人做到一样就安逸了,这真是得佩服的
不过林的数学很差........大家别学他(至少别这么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