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3425 8
2009-07-27
作者:龙之珠(lzzscsj
      对于每一个买卖成交,都是具体的价格。对于成交的整体状况,却不能以一个准确的价格表示,只能以价格水平表示——价值。趋近于价格水平,表示价格与价值相近。值是实际普遍价位。买方以高于价值的价格成交,对买方的利益来说,称不值;而相对于卖方以高于价值的价格成交,卖方就称值了。价值是价格的共性表现,也是买卖双方成交价格盈亏的分界线。人们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只要买卖发生,常用合算不合算表示对成交的满意度。合算的计算标准就是价值。对于商品、含有价值的票据,如果涨价,表达为增值。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表达为房子、股票值钱了。可见商品、票据的水平值是波动的。价值是对商品、票据需求与商品量、票据对应水平的整体表示。价值是价格的共性、普遍性;价格是价值的个性,特殊性。价值通常用于全面、整体性描述,只能定位,不宜精确量化;价格通常用于具体买卖,是量化表现。每个价格中都含有价值。价值是每个价格的共性表现。价值既不宜用具体量化表示,又通过每个具体买卖表现为个体量化。价值是价格的性质和基调,价格是价值性质的个体表现。价值只适宜用社会科学表示,价格适宜用计量学表示。价值是价格之神,只可意领和神会,否则,越是要精确计量,越是偏离了价值的精神。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7-27 21:54:03
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依赖于交易者双方的心理感受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8 19:36:32
jefeer 发表于 2009-7-27 21:54
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依赖于交易者双方的心理感受呢?
价值即价格水平,是由大量交易形成的普遍价格.个体交易与价格水平比较,会产生盈或亏的心理感受.但对于交易者双方,无论如何偏离价格水平,必然是一亏一盈.交易者双方形成的价格具有特殊性,取决于双方的具体条件.由于具体条件不可同一而论,所以只能已价值(价格水平)来计算盈或亏,表明经济利益的盈或亏,但是,从社会科学来看,并不表明高价买入或低价卖出就一定亏损.比如说出于对人力车夫的同情而支付较高价格,出于对军人和教师的尊敬而给予让利,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8 11:19:30
jefeer 发表于 2009-7-27 21:54
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依赖于交易者双方的心理感受呢?
   价值既不是客观存在的,也不是依赖于交易者双方的心理感受。而是依赖于全社会供给者的感受。需求者的意愿不能影响价值。
        重量是客观存在的,相对于重量、长度、温度这些客观存在的物理量来说,价值不是客观存在的,只能是社会意识的反映。价值这种社会意识不可能是交换双方(两个人)就能决定的。楼主所说的某种商品“成交的整体状况”才反映其价值是有道理的;价值必须依赖于全社会供给者的感受,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偏高,导致这种商品的供给者们获利偏高,那么,其他行业的供给者也会涌入,使其价格下跌,导致该种商品的供给者们获利下降。竞争将导致所有种类商品的供给者们获利均衡。在获利均衡的条件下,各种商品的整体价格水平(而不是个别成交价格)大体上就是各种商品的价值。在均衡的过程中,需求者们不可能参与价值的决定。至于阁下所说的交易者双方的心理感受就更不能影响价值了。
        我使用了“大体上”三个字,是不同意楼主所说的“价值。。。。。。不宜精确量化。。。。。。否则,越是要精确计量,越是偏离了价值的精神”的观点。这里就不解释了。参见我的帖子《均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300482&page=1&from^^uid=49665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9 11:48:41
hui kan
di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0 20:08:06
回4楼:看过你的文章,应该说具备了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价值暂时不必深究,直接用价格水平即可。价格水平
具有普遍性,价格具有特殊性。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时间多交流。参见----价值规律的推导
价值规律:      价值=需求/商品量(价值即价格水平)
    需求一定时,商品量与价值呈反向变化;
    价值一定时,需求与商品量呈同向变化;
    商品量一定时,需求与价值呈同向变化。
其中,需求由个体需求之和构成,商品量不大于需求总量,商品量为成交量。
一、价值规律的推导公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使得人类的社会个体存在,具备了自然而然的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基本行为。例如,在暑天纳凉、冬天御寒是人类社会的个体自然的反应。这种人类社会的个体具有的自然、基本行为,作为分析、判断人类社会个体或群体行为特点、规律的基本依据,是坚实可靠的。因此将趋利避害、趋吉避凶作为人类社会个体、群体行为的公理。
    在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这个人类社会普遍活动的领域,趋利避害、趋吉避凶就具体表现在对商品利益的趋向和商品利益损失的回避。在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最基本的买卖双方的关系中,趋利的行为,在买方表现为购买商品花费越少越有利;在卖方表现为商品销售获利越多越有利,买卖双方对各自商品利益的追逐形成了价格波动和平衡。价值规律就是根据市场经济中买卖双方的趋利行为,结合需求、商品量、价值的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归纳和总结出的需求、商品量、价值的相应变化规律,为分析、判断需求、商品量、价值找出理论依据,为市场经济的实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服务。
二、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的论证
    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特征是买卖。买卖的市场基础是买卖的自愿、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中,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具体表现,就是向最大商品利益方向运动。在不同商业机会的选择上,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只要利益比较明确,都选择利益较大的商业机会。对于买卖双方,最大商品利益的追逐最终是买卖双方利益平衡条件下的达成和实现。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市场经济向最大商品利益方向运动。其中,最大商品利益是买卖双方的最大商品的平衡利益。最大商品利益通过商品的质量、数量、价格、款式、色彩、结构的变化来实现。在买卖过程中,需求≥价值≥商品成本。其中需求≥价值,需求不能直接与价值同比,是社会科学中的需求利益≥商品价值支付;价值≥成本,直接用价值对比即可。
三、价值规律的推导
1、需求的基本结构和变化特点
    需求在商品经济里表现为满足需要的能力。由于收入、支付能力差异,使得社会需求呈金字塔(平面)结构和状态。塔尖为支付能力最高者,沿塔尖向下,支付能力依次降低。这样由于支付能力的制约,使得商品价格越低,能够实现需求的个体越多。在需求结构一定时,商品量(成交量)与价值(价格水平)呈反向变化,为了表示方便,将需求的结构状态转变成直角三角形,用坐标表示。价格在纵轴,商品量在横轴,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即是需求静态的运动轨迹,斜边上的每个点都是相应商品量与价格的对应总需求。需求=商品量×价格。需求的动态变化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商品需求水平的整体上升或下降,即直角三角形整体上升或下降。对于某一种商品,如食品,由于个体食品消费量基本不变,所以,不论需求上升还是下降,需求总量相应不变;但是对于服装类商品,随着需求水平的上升,人们对服装的款式、色彩都实现了更高的需求。服装不仅发生质地变化,个体购买服装的数量也相应增长,服装需求下降,购买服装的数量相应下降(基本的遮体、御寒功能的需求量不变)。
2、商品量的基本结构和变化特点
    商品是需求的形式表现。需求是实,商品是虚,需求是形,商品是影。商品量受需求结构制约。由于支付能力的制约,价格越高,商品销售量越小。在商品的制造、生产、加工过程中,商品的批量越大,越利于机械、电子、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工,提高工作效率。人力、物力的专业化分工越细,效率越高,成本越低。这种由于经济规模前提下导致商品研发、生产、制造、流通领域的品质提高,结构改进,效率提高,成本下降,使得企业效益通过商品差价×商品量得到了极大提高的特定反应,称规模效应。在对同一种商品的消费过程中,根据消费者较低支付有利的原则,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质量,性价比优良成为消费的基本选择依据。对于商品竞争,同等质量的低价格使得对最大商品利益的实现更为有效。所以,商品量的变化受需求结构的制约,在需求不变时,可以通过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增加商品量的方式盈利。同时,也随着需求的上升和下降,在成本、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以相应增加和减少商品量的方式盈利。
3、价值的基本结构和变化特点
    价值是需求与商品量的对应关系,价值既不高于需求的支付能力,也不低于商品销售的成本。在需求与商品量的对应关系中,价值有三种状态。第一、需求与商品量处于平衡状态,即在需求与商品量的平衡价位,需求量等于商品量;第二、需求相对过剩,在这一价位,商品量小于需求量。例如在价位A,需求量为60(单位)商品量为50(单位)。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商品量50根据生产、制造水平,在5个工作日销售完毕,能符合生产、制造的运行要求。由于在价位A需求量大于商品量,每日销量达到12(假设),那么,5个工作日的销量就是60(单位),卖方由于生产、制造能力的限制。只能提供50(单位)商品,在追逐商品最大利益的行为作用下,提高价格至B位,使得每日平均销量为10达到平衡时,获利最大。因此,在需求相对过剩,或供不应求时,价值(价格)上涨,直至供需平衡,价值稳定;第三、商品量相对过剩。例如,在价位A,需求量为40(单位),商品量为50(单位),同样,5天要销售50个(单位)商品,实际平均每天销8个(单位),每日剩余2个(单位),成本压力上升,面临亏损。通过降低价格至C,使每日销量为10个(单位),利益损失最小。在供需平衡时,价值不变,如涨价,存货造成亏损;如降价,利益直接受损。在需求相对不足,即供过于求的状态,如果价值不变,就必须减少产量。但是对于产量无法改变的情况,如粮食、农作物等季节性产品,只有降价应对。即使是有生产调节能力,在供过于求时,由于存货的压力,也必须降价消化存货。所以,价值是供需关系的表现,供需平衡,价值不变;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价值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寻找和调节供需平衡,无论需求如何增长和下降,供需关系是价值的决定因素。由于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需求和商品量都带有社会整体性,难以得到全面的供需信息,所以,价值(价格)的波动就成为市场经济运行分析、判断的主要、常用指标。只要价格上涨,就是供不应求,只要价格下跌,就是供过于求,只要价格稳定,就是供需平衡。无论价格波动,还是稳定,只能对供需关系作出判断。例如,价格上涨,既可能是商品量不变,需求增长,也可能是需求不变,商品量下降。所以,要作出市场运行准确判断,除价格参数外,至少还要掌握需求或商品量其中的一个参数,才可以作出比较基本准确的分析、判断。如能知道价值、需求、商品量三个参数,可直接作出市场运行的变化判断。价值=需求/商品量,在需求一定时,价值与商品量呈反向变化;商品量一定时,价值与需求呈同向变化。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90338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