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009-8-4 19:44:49
聂辉华 发表于 2009-8-1 19:46
我接着问一个有关的问题:为什么本来是流动的总督、巡抚在明清时期变成了常设机构?这个问题涉及钦差大臣和常驻机构的关系。
我想问下总督和巡抚什么时候是流动的啊?总督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巡抚相当于书记,流动性基本是和现在的一样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4 20:33:22
阳民周刊001 发表于 2009-8-4 18:04

认真仔细地看了各位的讨论,但非常遗憾,各位网友的思路都被限制在信息或权力处置角度,

得出的结论也都逃不出两个最基础性的东东。

各位如果真的与那些“钦差大臣”们一起多多吃几次饭,你们会觉得你们这些答案很书生化。
......
老兄似乎没看到楼主谈的就是封建时代的大臣,而不是和你吃饭的那些人。

(或许你会说,现在的情况和古代没啥区别,那我告诉你,区别很大:

古代的钦差大臣,对应的现在的官员,至少要是那些来到基层说话时,

能说出“我代表中央/国务院/××部,来处理此项事故/主持某件工作”的那些人。)

如果你自以为很深入接触了高层的人物,而非限于“书生”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不妨另外开个帖子自己探讨下,而不要整天“国际市场营销案例研究”往上灌水给自己公司做广告(如果这个公司真实存在的话),好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4 20:52:07
常驻机构容易导致权力膨胀,并且古代的政府机关设置 已经有区域 行政和军事的大员,再设置机构就膨胀了。

但从钦差大臣的 职能上看,感觉是现在的审查机关和各种各样门类众多的城市建设监察小组的结合,需要的是突击性的检查,这点事常驻机关无法完成的。

而且钦差大臣巡视形同皇帝亲临,其权力是邻家于一切地方势力之上的,好在钦差大臣的设置有时间限制,不然这么大的权力极其容易导致腐败。

再者,钦差大臣同样是皇家的象征,其直接对皇帝一人负责,可以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扭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4 21:14:37
派驻具有随机性把?
这种不确定性对于地方诸侯等而言,是一种较好的约束机制。

现在的各国政府处理国际事务时候,也会派遣特使。中国政府不是也有什么中东特使吗?这个特使应该和钦差大臣有着相同的功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4 22:00:34
在效率和公平之后,还应该有一个原因应该是“感情规避”。
古代倡导,天下本一家,天下都是皇帝的,在情感因素上,他希望自己的天下都是好的,这也使其不能更加理性的看待一些突发的事件,就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里乾隆皇帝在微服私访中面对一些不好的现象时,他首先选择的是怀疑,继而认为是小概率事件……基于情感的原因,而带来的效率的减损,使得皇帝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最理性的方法就是规避自己的情感,改派其他人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4 22:54:46
4楼和9楼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楼主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我想从边际效益的角度讲一下,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皇上派遣钦差大臣体恤民情比常驻机构例行公事进行慰问的边际效益要大很多,让人民感到了更多的光和热,人们的满意度自然会大幅上升,削减灾害所带来的痛苦,增强皇权统治的稳定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4 23:03:54
总督巡抚本都是钦差大臣,到明清演变成了地方的一把手!
也是制度的演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00:31:16
[biggrin][biggri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03:09:59
接4、9楼分析的引申。
1、钦差大臣通常是处理相关事件的专家;
2、绝大多数钦差大臣是皇帝最为信任的且是为高权重的大臣;
由这些人作为钦差大臣全权代表皇帝结果可能是:
1、办事效率高(决策无需层层上报、审批;可以随意调动相关资源等);
2、处理应急事件得当(由于是专家且位高权重,经验丰富,能执行皇帝的意图等);
3、激励高,违法成本高(处理得当可能会成为钦差大臣将来升迁的条件,如有违法行为,不仅升迁无望,还可能被罢官等)。
因此,皇帝常常派钦差大臣处理应急的重大事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08:11:22
前提:疆域广阔,皇帝亲力亲为很有难度。通讯技术不发达,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决策失误。
钦差都是皇帝信赖并可托付之人,用意之一是代表皇帝体恤民情,查纳建言,之二能及时决策,钦差所至如同皇帝亲临,提高了办事效率。钦差回宫必须用奏折一一禀明所办理事务的前因后果。
如果,设置一个常驻机构,必然导致地方势力对钦差的同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09:34:33
1# 白浪一帆

既然是古代皇帝,那么从历史的封建体制来看,都属于中央集权式的管理体制。既然是中央集权,从最高决策者的角度就希望任何事情都由自身做出裁决。当这个前提假设被确定后,最高决策者将面临区域裁决困境,如果行使钦差大臣的职能,就无法行使皇帝的职能,如此就存在必要的博弈和平衡。为了巩固和确保自身帝位的安全,皇帝自然不会行使钦差大臣的职能,相比之下自身的利益要比国家的利益更重要,自己的位置都没有了,如何才能确保自身的政令畅通。如此,既想自己裁决又想确保帝位的皇帝就安排了钦差大臣作为自己的手指,直接对自己负责并汇报,并赋予全权,执行并行使代皇帝的权力。

如果有人认为派遣钦差大臣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信息,本身也没有什么不同,因为钦差大臣有直接对皇帝负责并汇报的职责,获取信息只是其职能的一个部分。至于那么为什么不派驻一种常设机构,其实派遣常设机构和钦差大臣并没有什么冲突,并不存在有了钦差大臣就不要常设机构,或有了常设机构就不要钦差大臣之说,两只的差别只是职能上的差异,是否存在执行并行使代皇帝的权力。如果都是钦差大臣,那么皇帝的权利又在哪里呢?所以钦差大臣只是皇帝的无奈选择,博弈和平衡的产物,从派遣制的角度,既能对皇帝直接负债并汇报,又能忠实的执行皇帝的指令,同时也可避免皇权的影响,所以派遣制被皇帝普遍接受。同时,既有派遣制的常设机构,也可对钦差大臣的皇权的行使形成制约和阻吓,形成制约机制。

联想今天,央企都有国资委的特派员,他们能否以及如何发挥作用?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属于中组部的工作范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0:16:28
有些事情只有皇帝才能决断和处理,但皇帝又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钦差就成为处理某专门事项的皇帝替身,见钦差就等于见皇帝。同时也可避免象王石亲自发表不当言论产生的不好后果,错了或不当还有纠正和另派钦差的可能。由副职面对媒体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由其转化而来,这属于领导艺术范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0:25:55
我对历史知道不多,也想从另一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不过仅仅出自假设,因为我有些认为,历史书上记录的东西不都可信。
不过我还是同意钦差是代表皇帝的,但是我觉得钦差不一定执行能力有多强,要不皇帝不会给其那么多权利。
此外,皇帝派遣钦差的目的明的是解决出现的问题,暗的,我认为也是主要的目的,是想让百姓知道皇帝是关心民情的,了解民情的。
钦差的用途首先是熄灭百姓心中的不满,让百姓有所期盼和希望,觉得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我想对于皇帝而言,江山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大事,这个大事解决,其他的则是相对而言的小事。
所以,我认为钦差是一剂镇痛剂,有些地方上了瘾,可能就成为长期固定的了,不过这个药不能总用,产生抗药性,就无用了,所以还是不固定的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0:37:54
不论是派遣还是设置常设机构,都是作为一种监察机制而存在的。其实,在历史上往往两者是并存的。
  派遣的钦差大臣,不易掌握全面的信息,而常设机构却容易造成与地方勾结,反而做大如汉朝刺史,可以这样说派遣的人员,对于其本身而言,要求其个人素质与责任都非常高,可以说属于人治。如果能在法治范畴下,把常设机构的功能以及缺陷弥补到位,那么常设机构应该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放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不论是“三个代表”巡视组也好,还是特派员也好,都是作为中央的派遣人员到地方,均是负责信息的收集,并未起到“钦差大人”的作用,位高而权小。今日国资的特派员,如果真能让其起到该起的作用,那么还是可取的监察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0:53:14
制度决定权力,制度一旦形成将自我运转,体系下的人将成为该轮下的牺牲品。以皇权为代表的集权制是以个人或家族权力为目的,以加强政权稳定为主,在多方博弈下,皇权需监督体制防止变异,故派出钦差大臣一则可以维持体制持续性,二则可以处理紧急事物,三则增加直接控制。而常设机构就会融入已经形成的体系,形成当地利益群体的一部分,达不到目的。
现代管理体系中也分地方系和中央系,在形成一些目标差异时,如何协调博弈,企业的特派员或政府的中央指派官员将使局面不失控,但与皇权一人统治相比,利益团体多元化下特派员的目标需要综合各方利益,反而不如钦差大臣更容易达到目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0:58:33
以上版主都有道理,派出特派员更有效率,成本也是相比更低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0:58:52
以上版主都有道理,派出特派员更有效率,成本也是相比更低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1:01:58
常设机构当然不行  时间长了 就融入地方了 当初设置的初衷就难以达到 派遣一个与地方毫无牵连(主要是没有利益交集)的钦差大臣到地方上去 比较容易在短时间内解决中央关注的大事情  不仅因为钦差权利大 中央派遣 直接对皇帝负责 主要的是随时随地的派遣方式 减少外来因素的干扰 利于高效行事 钦差都是短时间内撤回 并且选择人员没有定数 正是积极减少相关因素对于其高效行事的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1:17:12
9楼的理解很经济化,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2:21:22
钦差大臣上派下达,具有与天子同等的权利,执行力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如果常驻,一方面成本高,更重要的是,如果在一个地方时间待长了,钦差大臣也可能同流合污,就达不到预期目的了。
比如国务院纠分办到各地微服调查,就解决了很多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4:54:39
见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5:20:55
皇帝派巡查员的理由楼上说了不少,大家都看过狄仁杰,狄公就是武则天皇帝派出的巡抚大员。一方面,正如楼上所说,常设机构和钦差大臣的职责不同,常设机构是处理日常政务的部门,而钦差大臣则是应对突发的重大事件的;另一方面,钦差大臣是代表中央的,是皇帝的心腹,这是由中国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决定的,是对地方权力的牵制。而且钦差大臣通常被赋予极大的权力,可以裁制地方上互相僵持的势力,也可以瓦解串谋的各衙门要员联盟,有效的解决不利于中央统治的事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6:06:08
派遣这种制度,有利于资源整合,发挥行政监督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6:07:21
我认为通常的信息已经有职能部门承担,为了获取独特的信息,皇帝觉得重要而又通过正常渠道无法获得的,就需要特派员了,而避免常设机构的成本和勾结下信息失真,特派员可以经常更换,使他们很难和当地产生勾结,这样皇帝即节约了费用,又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是一个最优化的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6:21:56
钦差大臣可增加皇帝的直接管辖范围,带有不确定性,使下属无法防范,并且钦差大臣
属临时委任,不具有长期性。国资委的特派员属常派人员,容易被利益同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6:52:47
无论是临时性还是常驻性的钦差,都被认为是最高统治者用以从基层获取信息的工具。这些信息包括官员的政绩、表现、民生等等。
常驻的“钦差”(如常规化的巡抚),其优点在于有各自的管辖范围,有固定的信息渠道,具备为最高统治者提供信息的客观条件。但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那就是常驻的“钦差”容易跟管辖范围内的官员达成利益同盟。同时派驻地方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成本也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最高统治者可能就需要另一批监察机构来执行原本让钦差执行的职责。例如,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就是这一情况的典型例子。

不定期的“钦差”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的道德风险问题,有效地控制地方和“钦差”形成利益同盟,同时能节约经费开支。但是其缺点也正好是常驻的优点。那就是并不能充分(或者不如常驻充分)的了解最高统治者所需要的一切信息。

那么再来看“钦差”的主要职责究竟是什么? 其实,钦差最本质的职责是监察。派遣钦差是因为最高统治者对地方官员的产生不信任。他需要有自己信任的人去监督、审核自己所怀疑的官员。因此,最高统治者最需要的是值得信任的钦差代表自己去。但无论是什么人,无论这人多可靠,一旦长期离开皇帝的眼睛,皇帝就会对其产生怀疑。而事实上常驻的检察机构的确容易跟地方产生勾结。至于所谓的信息沟通的职责,其实并不是钦差最主要的职责。因为无论是那个朝代,都有专门的渠道来传递信息。不管是明理的信息还是暗里的信息。

打个比方说,如果将地方官员比喻成人的器官,皇帝比喻成人的中枢神经。之所以派出钦差,其主要原因是中枢和器官之间的传输出现的堵塞。这时人就需要吃药,疏通堵塞。钦差便是这疏通堵塞的药。大家都知道,药没病不能乱吃。其实钦差不能常驻跟药不能常吃的道理是类似的。

当然,至于这药能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另当别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7:07:16
中央和地方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治政关注的焦点问题。从理性人的角度思考,我们容易知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其实是双头委托代理的关系,地方政府代理中央政府执行中央的政策,而中央政府亦代理地方政府在全国的利益。楼主的问题,其实就是考虑单方面的中央委托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时,派钦差大臣到地方,是起到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作用,是一种除了通过地方官员升迁贬黜外,另一种制度去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实现中央政策。当然,效果是否明显,关键在于钦差大臣能否代表中央政府的利益,是否能站在委托人的角度去施政,这决定了这个钦差是否有用的关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7:31:01
钦差有尚方宝剑,尚方宝剑是干什么的,上的杀乱臣贼子,下可治贪官污吏,钦差是皇帝的特命大臣,代表的是皇上和国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20:03:06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热烈的讨论,谢谢制度版版主和几位热心讨论的其他版主,让我们看到对现实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大家谈了不少,基本的观点是:派遣钦差大臣是为了获取信息、减少合谋、技术支持、增加皇权的威望这么几种。如果是这样,大家是否可以总结出一个基本的tradeoff,即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派遣,而在什么情况下,又不该派遣(或者说派遣的成本高于收益)。

当然,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大家有其他解释。或者,举一些例子,反驳上述四种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20:08:34
感谢聂老师的友情加盟。大家讨论得很火热,不过,创新的观点不多,所以,本版主也就吝啬了些,如能有更新颖的解释,奖励将加倍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