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009-8-5 21:05:40
感觉和现在的中央巡视组差不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22:18:37
一、要处理的事情:突发的、重大的或棘手的;
二、常规的行政设置运转失灵;
三、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加强中央的权威;
四、历练人才或储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22:23:06
到现在,大家对本题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都没有统一的看法。

讨论起来,当然五花八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22:24:21
两种有利有弊吧,常驻容易同流合污,钦差不了解当地情况容易被表象蒙蔽,派遣钦差那应该是地方各系统已经出现问题,不得已而为之,但是难度可想而知,城堡必须从内外合力攻破才是最好效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22:48:37
常驻容易引起腐败,偶尔派一个,一定会尽心做事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23:29:04
谁说钦差大臣一定是一个高效的执行器啊?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每个皇帝派一个钦差大臣就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了。我认为这种现象中政治成分多于经济成分,钦差和国资委特派员都是为了政治目的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00:19:11
许多官职或机构的设定,往往先是有特例,接着成为惯例,进而成为制度。如汉代的内朝制度、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等,皆经过了这样的过程。钦差大臣的置设也有着类似的痕迹。皇帝临时委派官员,历代都有。明代开始,凡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钦差。《东谷赘言下》:“国初设官分职,咸有定额,往莅职者领部檄焉,皆不颁敕,不称钦差,其后因事繁难。添设职掌......各于职衔上加‘钦差’二字,于此以见前项职司俱出自朝廷处分,非吏部所专擅也。”清代沿袭,由皇帝特命并颁授关防者,称钦差大臣,简称钦使,统兵者则称钦帅。
我国的专制主义皇权在经过明朝的强化后,逐渐走向高峰,清王朝承袭明制,至雍正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在皇权空前加强的同时,皇帝也因各种大权均亲自在握,不得不亲自处理繁芜的政事。当地方上发生需要全国统筹运作的、有大范围影响的事件时,皇帝更是很无分身之术。钦差大臣的派置便有益于这种局面的改善。一方面有效地贯彻最高统治者的意图,另一方面使得大权不致旁落。
清初钦差主要只是监察,中期多为整肃吏治,清末则疲于应付各种内外事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08:47:37
楼主,居然用了偶喜欢的雅典娜的图片,暗暗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08:56:27
皇帝心虚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09:21:23
其实就是要形成监管阶层一定的的流动性
防止其在某一权利职位时间过长导致的寻租行为
而现在政府的一些特派员、巡查员已经成为失意政治家的归宿
一个失意的人怎么会好好行使自己的权力呢,当然国家也不会赋予他们这种接近乎于王权的权力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09:21:47
我估计皇帝是为了让亲信手下更好更快的发财,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11:30:41
钦差大臣大臣是一个代理人问题,降低行政和交易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11:32:51
钦差大臣派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封建专制集权统治下监察制度的不完善、吏治的腐败与高级官吏经济犯罪增加、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等因素造成的。如清朝经常派遣钦差大臣处理各类重要事件。这样做 效率高 执行力好(皇帝信任)成本低(出差费而已) 而且腐败的机率要小,能加强老大对地方的管理,并且皇帝面授机宜,和皇帝自己微服私访差不多啊 满足了皇帝的虚荣心 所以各个皇帝屡试不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11:45:05
四楼的和九楼的综合一下:首先钦差大臣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其次是不同地区不同事务分别派大臣或常驻机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12:01:48
钦差大臣也可以说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监察部,协调皇帝为代表的高阶贵族与地方实力派地主之间的利益。名义上钦差大臣是派出来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抗旱抗洪赈灾剿匪,甚至鸡毛小事……之所以皇帝会将权力不时的触及地方,其原因可能就是地方在某些事情上可能背离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地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背离又归因与地方实际权力的分化。官僚系统,地主豪绅,皇亲国戚,黑白两界在地方上都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有的甚至堪比皇帝。许多问题的结局都是这些势力的均衡结果。而各个地方对某些事情的处理很可能会在全局上危机整个统治阶层的利益,这就犹如“囚徒困境”一样。
     钦差大臣大概就是那只用来谋求统治阶级利益最大化的“有形的手”,事实上一旦尚方宝剑的权威不续,整个均衡很可能会在最大程度上损害统治集团的利益。
     至于钦差职能的制度化,寡人觉得这可用“理性人”假设来解释。当钦差职能被当作一种权利寻租时,就有许多地方游说集团联合钦差职能代表者来促使这一制度的实现。其结果就迫使皇帝不断集权,并且在各个部门间不断转移钦差的职能(明朝甚至交给了太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12:06:37
想一想
藩王是什么样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13:10:37
有钱就是好   大家回答积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14:20:11
因为地方官员还是有私心,钦差就没有利益冲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14:43:37
兵法云:出奇制胜!
如果是常设的派出机构,这些监督者极有可能被受监督者俘获!而且,因为人员固定,其寻租的租金也变得可以计算了!如果是非固定人员出巡,那么寻租的可能性将因为成本的加大和不确定性而大大降低!
当然,无论固定与否,都是要付出成本的;监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腐化的损失,这可视为监督所获收益!
最后,当政者要权衡而为之。
所以,钦差和派出官员同时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14:50:40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钦差制度是一种矩阵式组织,为达成某种目的而临时组成。这种组织方式在解决特殊问题时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15:29:55
我同意三楼的观点。常设机构容易与地方勾结,导致有时会以地方某些势力的利益为先,而忽略了国家整体的利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15:41:42
因为长期在同一地方担任地方领导职务的人会形成权力垄断,需要代表中央权威的人士加以监督。如果是常驻机构监督的话可能会形成共谋,或者监督机构领导本身形成权力垄断。
特派员如果常驻的话可能会被国企领导层收买,起不到监督作用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114830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16:46:17
因为其职能实现的长短期问题
你去派遣特派员,去完成一个任务了不起几个月,完了再那个地方就没有驻停的价值了
现在有办事处吧,那就是长期机构,因为一个企业要在那个区域长期执行商业活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19:39:41
常设机构就要有人长期“把守"时间长了,与地方官员沟通多了就不能保证廉明,随时派遣钦差,皇帝可以每次换一个人这样可以避免熟人之间不安法度办事的情况,也可以派自己最信任的人,这样才会对地方工作更放心,留在外地的钦差与外地的怪原有什么分别呢,都是不在皇帝眼皮底下,不可信任。同时,钦差可以有其他官位的大臣担任,不用专门养一批人做钦差,可以节约开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21:23:52
某些地方大员就是皇帝的钦差大臣常驻地方形成的,比如明朝开始的巡抚和总督,都是挂着中央的某部的尚书或左右都御使的衔到地方施政,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21:46:38
谢谢楼主,支持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21:51:11
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解释。“皇帝派钦差大臣去处理地方事务而不设常设机构”这个问题,如果用制度经济学上的交易成本来分析的话,似乎可以这么解释:在皇帝看来,派钦差大臣所付出的成本比设置一个专门机构的成本要小,再者如果钦差大臣确实是真心为皇帝办事(这一点在皇帝看来,至少他老人家是这么认为的,因此才会派他去,不过也不排除某些大臣挟天子以令天下,这个在这就忽略不计),那么,皇帝就觉得这样获得的收益比常设机构所得到的要多(估计由于皇帝也想到了,常设机构会出现阳奉阴违,会导致互相的寻租)。也就是说,皇帝选择了内部组织(指自己亲自下派)治理的这个方式,而否定了市场治理(就是以皇帝老人家为代表的中央与设在地方的常设机构进行“交易”,这里的“交易”是指中央让常设机构执行命令)这种治理手段。
    这种说法也可以和一位版主的话联系起来,由于“洪水、干旱等等这些事件不是经常发生”,所以以中央这个科层组织来处理这些零星的巡查事务是可以的消化掉的,也就是这个科层组织目前所面临的要处理的事件量没有超出其自身能够处理的潜在事件量。因此,它内部来处理一些事情所付出的成本比通过设置常设机构这个外部治理形式要少些。
    故皇帝偏爱派钦差大臣去为他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23:28:17
generalxiao 发表于 2009-8-6 21:23
某些地方大员就是皇帝的钦差大臣常驻地方形成的,比如明朝开始的巡抚和总督,都是挂着中央的某部的尚书或左右都御使的衔到地方施政,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挂有“钦差”的头衔“代天巡牧”反而是常态。比如汉代的“刺史”,魏晋的“督某州诸军事,使持节”,唐宋的“节度使”和“开府仪同三司”,元代的“行中书省”,这些职务在字面上就有代表皇帝或者最高行政机构执行地方任务的含义,或者直接就是从皇帝派遣的临时性职务转化而来。

道理很简单,中国古代的通讯条件和交通条件,根本不可能大小事务都向中央请示汇报。因此,赋予地方大吏一定的代表中央的决策权力,是必须的。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和分立地方权力的做法到了极端的程度,根本不能适应当时的信息条件,所以明中期以后不得不以临时性职务科层化的方式来解决行政上的实际困难,事在必然。

至于临时性差遣职务的“钦差”,一般是执行下列几类临时性任务:紧急或者大规模的军事任务;肃贪(往往是针对地方军政长官,非以钦差身份不够级别的);考务(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是头等大事);祭祀;赈灾;河工。个人认为,这些事务同信息或者牵制地方官员关系不是特别大,只是一些临时而重要的事务。

对地方官吏的牵制,则另外有些措施。第一是分权,常见的做法是军政分离,军队的指挥权和调动权的分离。第二是一省内相近级别官员的独立奏事权。第三是皇帝往往有一些私人的信息渠道,比如明代派驻各地的太监(东西厂,锦衣卫,监军太监),清朝的内务府织造,满洲驻防将军等等。

顺带说一句,清朝的总督照例挂兵部尚书衔,巡抚照例挂兵部侍郎衔,以利统辖武将(不可能是兵部以外的其他部);总督兼右都御史,巡抚兼右副都御史,以利纠察文官。至于左都御史则是都察院实职,不是地方大吏的荣衔。

上述各帖分析中,若干看法我觉得与历史情况可能有所出入,所以特加说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23:32:35
我重申下个人看法:临时性差遣性质的钦差,往往只与任务的临时性有关;科层性质的地方大吏“钦差身份”,则是与中央集权及信息分立条件相称的必然举措。

我个人认为,信息不发达时代的“钦差”职能,与今天从事某些协调调研功能的“特派员”,在经济学性质上恐怕出入颇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7 00:13:26
呵呵 同意张三李四的说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