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警报拉响:中国学生愿从事科学的比例不及美国一半
前不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结果。
由于OECD调查项目全面、采集标本多、群体抽样科学,因此它在全球教育调查中有重要影响。此次,中国大陆选取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4个省(市),共9178所学校约145万名15岁学生参加测试。
该项调查为3年1次,新一轮的调查要到2018年才开始。
在“将来期望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学生比例”一项调查中,38%的美国学生表示希望走科学道路,相比之下,中国只有16.8%,不及美国的一半。
此外,公认的亚洲科研最强的国家——日本,也只有18%,虽略高于中国,但也同样低于OECD国家24.5%的平均值。
对15岁的少年而言,从事科学是将来时,正如当今的科学从业者获得诺贝尔奖一样。
屠呦呦的主要诺奖成就,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工作中便已完成。无独有偶,21世纪后日本的诺贝尔奖,也基本建立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科技结晶之上。中日两国的诺奖获得者,均对本国科研的未来表示担忧。
▲日本的科研,也面临着人员储备危机
换句话说,今天的15岁少年们从事科研欲望的降低,有可能直接导致在未来的30-50年,我国的科研后备力量出现亏空,甚至断层。
2010年,诺奖获得者铃木章便指出:“日本有志攻读理科的年轻人正在减少,日本科研界的未来已拉响警报。”近年来,日本财政吃紧,科研投入减少,日本科研能力、论文质量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
▲图为84岁高龄的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三名获得者 铃木章
上世纪80年代,当科学家是许多孩子的梦想,这也是之后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科学技术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发展的严重问题。如不尽早重视并着手解决,不久我们就将感受到科技人才荒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巨大损失。
孩子年龄越大,想当科学家的占比越少
无论科技的力量多么强大,多么深入人心,愿意从事科学、工程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却是不争的事实。
▲用一生钻研一件事,这种曾震撼世界的朴素精神,如今正在迅速消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3年底对全国5696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只有不到1/3(32.3%)的高中生将来想从事科学相关工作,比美国和韩国少17和12个百分点,这两个国家的数字分别是49.3%和44.6%。纵向看,中国小学生将来想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有52.5%,初中生有47.5%。结合2015年的测试结果看,各国的数值几乎都呈下降趋势,似乎存在某种普遍性。
孩子年龄越大,想当科学家的占比越少。
如今,技术专家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均高于平均水准,但作为一种职业规划,“技术专家”需要长期的技术、知识历练,高强度的攻关付出,变动的周期 …… 在人们眼中,它的准入标准和生存状态,均不甚“吸引人”,甚至“不健康”。
学生求学期间的意愿,直接决定了毕业后的从业选择。
智联招聘等机构几年前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3%的女性希望“成为技术专家”,男性选择指数稍高,但也只有7%。需要指出的是,调查中“90后”选择“成为技术专家”的占比更低。
▲科学实验节目《比克曼科学世界》,疯狂、搞笑的比克曼,是不少人心中科学家的典型。
中科院的一项调查,则更让人们对中国科研的未来产生担忧:
在80后的童年中,“警察”、“将军”、“科学家”、“大官”曾是最热的4个职业向往,但20年后,这种向往已被完全颠覆。在9个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中,选择“科学家”的人数居倒数第3,只比工人、农民排名靠前。
要知道,自新中国以来,工、农、兵、科位列“垫底”的职业,一度是毫无疑问的领头羊。
“当科学家”缘何失去吸引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学业和职业选择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主要受到内心的召唤、社会引导和社会评价等几个主要方面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融入社会的程度也会更深,很多人可能会因为社会评价而放弃了内心,比如以名利来衡量,当明星、老板、政治家可能比当科学家更光鲜。
▲有多少兴趣,能撑到长大后走上科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