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自动化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
自动化是自动化学院开设专业。自动化学院前身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成立于1960年,其相关本科专业成立于1953年,是全国最早成立自动控制专业的高校之一。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工12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6人,副高级职称48人,博士生导师23人。教师队伍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 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1个。
学科建设
学院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设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现有的二级学科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科研实力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多项(包括重点、仪器专项和重大国际合作等)。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主持“973”1项,以及参研“973”和“863”课题9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7项,总装预研、重点型号和科技合作2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获得2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其中国家二等奖5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7项。获批发明专利86项,共转让科技成果8项。
学院现有“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获批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共建电工电子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在2009年国庆大典阅兵式展示的我国最先进的30种地面武器系统中,有9种装备的关键部件由自动化学院承担研制和生产。
近五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精品教材3本。共出版教材6本,专著13部,包括4部在德国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SCI检索260余篇、EI检索600余篇。
学院秉承深化创新实践和拓展国际化视野的方针,配合以本科生导师制等因材施教的举措,鼓励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和对外交流中成长和进步。在强调扎实基础理论培养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知识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作为必修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覆盖面超过60%,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学科竞赛的比例超过60%,年均获省部级以上奖项近60项。近年来大学生在“挑战杯”、“电子设计”、“无人车”、“无人机”、“智能车”、“数学建模”和“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等大赛中取得多项国家或国际级奖项。
培养目标
自动化专业培养在控制理论与应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检测技术、模式识别、导航与制导、计算机技术、管理与决策、系统工程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与集成、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知识,具备电气工程等领域的系统分析与集成、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等能力的专业人才。
就业深造
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均设有硕士学科点和博士学科点,自动化专业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毕业生适宜于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各部门的科研院所、企业、管理机关从事自动化系统和装置以及电气工程相关的分析与集成、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