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中国品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300家重点保护品牌,很多上榜品牌我们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很是狐疑,中国经济目前突飞猛进,老百姓熟悉的品牌何止300家,为什么上榜品牌很多确是大家都没有听过的? 于是我去上了他们的网站,查询的它们的icp备案号,结果没有备案,他们的网站没有营业执照,没有电子经营许可证,没有法人代表,什么都没有,在北京市工商局网站查询也没有“中国品牌研究院”这个企业注册。
更为难以理解的是他们的总部在北京,网站却在广州,很多企业打着中国品牌研究院的旗号,向老百姓推销他们的产品,这不禁让我想起“全国牙防组”。
不同的是:全国牙防组在当时信息及不发达的90年代欺骗消费者,为什么在今天,还有人敢用这么低劣的手法来欺骗咱们消费者?咱们消费者就这么好欺骗么?
刚发现有人质疑中国品牌研究院,是否有资格搞“中国名茶”评定工作?中国品牌研究院到底是个什么单位?有能力搞“中国名茶”评定工作?
中国品牌研究院,一个在中国大陆没有任何身份和登记的单位,感利用中国法律的空子,搞“中国名茶”评定工作,到底谁给他们权利?又有谁在包庇他们?
我咨询过国家工商总局和民间组织委员会,得不到任何结果,事不关几,高高挂起应该是中国的政状。我希望有更多的公务人员利用自己职务的方便,来维护下我们这个美好的大家庭吗?
建议每个有良心,有责任心的人在此顶下,让更多消费者檫亮眼睛,不要被那些招牌给忽悠了,同时希望更多的企业,不要偷机取巧,也许那些牌子确实对单位销售有用,但我相信你们做好自己的品质,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意思,那应该是长久的问题!
近来,本报记者经常收到“中国品牌研究院”发来的电子邮件。打开邮件,对其中一些内容定睛细看后,不由地让人心中为之一震。
“中国标志性品牌将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所能获得的最高品牌荣誉,也是中国对外展示国家形象的最佳名片。”“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是通向中国标志性品牌的必要条件。”“我们将10月10日定为中国品牌节”……
在国内,一家单位竟能完成这样的任务:评出比中国驰名商标还要“牛”的企业荣誉来,这到底是一家怎样的“权威”部门或机构?是真有其事,还是“痴人”的一场游戏?浙江市场导报记者决定细探究竟。根据邮件中留下的联系电话,记者联系上了中国品牌研究院下面的一家《标志性品牌》杂志社。
记者:你好,贵姓?我也是媒体的,请问中国品牌研究院是哪个部门出面组建的?
回答:我姓钟,主编今天有事不在,我是品牌营销部的总监。我们是一个独立的社团组织,不仰仗于任何权力机构和利益集团。
记者:那你们评标志性品牌的标准是怎么制定出来的?
钟:由中国品牌研究院自己制定了很多标准,其中要获得中国标志性品牌的,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是硬杠子;获省标志性品牌的,省著名商标或省名牌是硬杠子。
记者:你们评比的权威性从哪里来呢?
钟:权威性,是靠做出来的。我们这里全是专家、企业营销总监、财经媒体资深记者,只要努力去做,权威就会有了。
记者:10月10日定为中国品牌节,这是谁定的呢?
钟:中国品牌研究院、中国品牌协会、《标志性品牌》杂志社联合向社会发布的这一决定,第一个节日都过了。
记者:谁是中国标志性品牌呢?
钟:我们两年评一次,每次只能评两个,首批刚向社会公布过,是“联想”和“华为”。“海尔”就因一个标准没有达到被拒之门外。
记者:能不能寄点资料过来看看?
钟:没问题。以后我们还可多合作。
没过几天,记者就收到了两本资料,一本是中国品牌研究院的《剪报集》资料;一本是《标志性品牌》杂志。翻开这本杂志,上面的内容还真多,全是“高层次”的评比榜单,这些活动清一色都是由中国品牌研究院、中国品牌协会、《标志性品牌》杂志社联合发起的。从宣传的内容来看,他们目前已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由中国品牌研究院首次主办的标志性品牌评定中,有137个企业获得了145个行业标志性品牌荣誉、275个企业获得了省标志性品牌荣誉。其中“联想”和“华为”成了首批“中国标志性品牌”。
翻阅资料,记者发现,除此之外,中国品牌研究院还做过这些大事:发布了《中国100最具价值驰名商标》排行榜、《2006中国个人品牌价值百强榜》、《2005中国年度最佳品牌》、“中国品牌之都”当选名单……做过很多努力,记者和所有人一样有个搞不清楚的地方:中国品牌研究院的简介,对其“出生”在任何文字介绍中都相当含糊,对中国品牌协会也只是提到一个名称,不知到底是什么来头?杂志社没有公开刊号,另两家单位又不知从何而来。然而,所有的评比活动,却口口声称全是由这三家联合举行的。看来,为了消除大家心中的疑团,搞清楚“中国品牌研究院”、“中国品牌协会”的身份,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既然大家都不能说出这两家单位的来历,记者就只好上中国民间组织网去查询。令人惊讶的是,无论输入“中国品牌协会”,还是“中国品牌研究院”,都显示查无结果。记者不敢肯定,又在网上一页一页地查看所有登记备案过的、冠以“中国名”的社团组织,结果也是一无所获。调查暂时搁浅。在所有能查到的资料中,好像对中国品牌研究院、中国品牌协会的“出生”及联系方式等都是“讳莫如深”的。惟一可以查到的是《标志性品牌》的办刊地址是,广州市新港中路艺影街7号1305室,并留了一个联系电话和网址。
记者进入该网址,所有的内容基本上和寄来的“杂志”差不多,中国品牌协会、中国品牌研究院的身份,还是看不清,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他们已经在开展相关的收费经营活动。
企业:不予理睬
对这样一种所谓的高端“评比”,被评上的企业和没有被评上的企业,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在近日的一次品牌实务国际论坛上,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一些企业。
“你们企业参加过这样的评比吗?”面对这一询问,浙江五芳斋集团产业发展部总经理倪嘉能说,“从没有听说过有这事。企业争创到驰名商标后,只要管好、用好就足够了,根本没有必要搞什么更高一级的评比。我们不会去参加,也不会去关注这个事。”
“这个完全是在自我作秀吧,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以后让企业不得不为了这排名、那排名付钱。它现在搞了一个建立在中国驰名商标之上的标志性品牌,别人不是马上可以搞一个在标志性品牌之上的品牌吗?这样一直搞下去,不是很无趣?”中粮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兴国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企业在创牌中不是荣誉不够多、不够高,很多是真正的实力、内功还不行,七奖八奖能管什么用?
“你们是什么时间成了食品饮料行业浙江省标志性品牌的?”面对记者的提问,“娃哈哈”某高层人士一脸茫然,原来他压根就不知道企业啥时还揽进了这么一个“殊荣”。
官方:密切关注
“有这种事?中国品牌协会、中国品牌研究院是什么来头?浙江已评出了十大标志性品牌?”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省商标协会会长吴干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此事至今一点也不知情,并嘱咐本报记者要深入调查,搞清事情真相。他表示,省工商局也会密切关注,只要对方动机不纯,立马会进行查处。
“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名头的单位,如果通过各个途径都查不到这些单位确实存在,那就要提醒企业小心了。”中华商标协会副秘书长张靖说,从法律角度上讲,中国驰名商标是企业产品惟一的最高荣誉。企业只要真正将她维护好、运用好,对自身发展来说,已不存在荣誉上的任何困惑,再搞一个“自说自话的标志性品牌”来撑门面,完全没有必要。
“现在对挂中国名的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等登记备案是必须的,我知道的只有三个口子:一是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面的事业单位管理局,二是民政部下属的民间组织管理局,三是国家工商总局。”张靖说,如果哪里都“查无此单位”,那他们评出来的“荣誉”的可信度、含金量是可想而知的。(南方日报 蔡伟戴)
“中国品牌研究院”与“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实属一丘之貉
这两个机构“中国品牌研究院”和“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的合法性令人生疑。无论在工商,还是社团组织等部门,都查询不到他们。
中国品牌研究院广州代表处首席代表郑学勤对记者承认公司确实是在香港注册,并强调以“中国品牌研究院”的名义在国内进行企业活动并不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