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9-8-5 12:55:43
使用价值也好,效用也好,需求也好,所有这些统统都只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外围前提。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真正核心,始终应该是分配领域中的工资、利润(含剩余价值Ⅰ、级差地租Ⅰ、资源租金Ⅰ)、和所得税(含剩余价值Ⅱ、级差地租Ⅱ、资源租金Ⅱ)。就是说,只有对这个核心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哪怕比较间接)的讨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诸位大老为什么不愿意深入这个核心而只在外围打太极拳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4:31:57
赫赫铭儿0:
    要想研究你说的这些问题,就不能不溯本寻缘。结果就是,这不是外围而是非常深的根本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15:13:30
对于价值原理的论述有千千万万,如何才能够鉴别哪一种观点是比较正确的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看哪一种观点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工资、利润、以及税收这个核心的问题(例如不论是斯密还是理嘉图或者马克思,他们研究价值原理的目的均在于此!)。所以说:价值原理的研究(如果它是有意义的话)不应该与分配原理的研究相脱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20:35:56
你说得很有道理,事实也确实如此。但问题在于,经济学中的很多问题就是在原理上还没有解决。
        正因为此,在研究包括你说的“核心的问题”时,也就无法统一认识。
        这就像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7版的告别辞所说的那样:“让我们惊讶的是,尽管时间是一个十年接着一个十年地流逝,但是经济学所要解答的问题的实质变动却微乎其微。正如一位老校友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在经济学领域,所改变的东西只是答案而不是问题本身。’事实上,21世纪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和20世纪60年代乃至更早30年代的问题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今天所忧心的增长、稳定和分配,也正是昨天所担心的三大问题,即,经济增长令人满意吗?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否得到了控制,经济增长的果实能否在全国公民中公平地分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22:40:23
斯密最初提出劳动价值学说的时候,始终是依照两个个体劳动者之间相交换为原型的(好像直到今天仍是如此);从而最初的劳动价值学说实际上只能是局限在“工资”的限度内。而一旦要考虑资本家和他们的利润,这个最初的价值原理立刻就陷入了困境(以至于不得不提出资本也可以创造价值——这个二元化的悖论)。
正是为了要摆脱这个困境,里嘉图和马克思才先后提出了“劳动的自然价格”,以及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理论。这些理论表面上是保持住了劳动价值学说的一元化,实际上却又把分配的基础建立在劳动者生活消费的水平上(参见拙作《关于剩余价值的推理》);从而这样的劳动价值学说仍然不能令人信服。
况且有人提出储存多年的陈酒的价格要大大高于新酒的价格。
况且有人提出供求关系可以大大影响农牧产品和自然资源的价格。
……而所有这些统统都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正是针对这个最初的劳动价值学说的一系列弊病,敝人才斗胆提出了三大价值原理的见解(参见拙作《关于三大价值原理的推理》)。为的是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劳动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以及弥补单一劳动价值学说的不足。……只不过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复杂和抽象,而且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表达方式(因为并未受过正规训练)又过于低劣;所以看来它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
向宽宏大量为敝人加分的王兄和吴兄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但王兄更大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5 23:29:11
赫赫铭儿0:
    已找到了你提到的论文,待仔细看后一定跟帖!
    另,不是吴兄不大方,他没法给别人加经验和论坛币;斑竹就有这个小特权,可以加最多不超过100经验和100论坛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6 15:09:43
  一个不诤的事实是:价值形成于生产环节而实现于交换环节。生产环节是一个所有权合作的过程;而交换环节却是一个所有权交换的过程。所有权合作产生所有权临时转移;而所有权交换产生所有权完全转移。显然,分配受制于所有权合作,而不是受制于所有权交换。因此,从商品交换(所有权交换)的角度去讨论工资、利润、税收,必然是缘木求鱼,毫无结果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7 08:28:19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09-8-6 15:09
  一个不诤的事实是:价值形成于生产环节而实现于交换环节。生产环节是一个所有权合作的过程;而交换环节却是一个所有权交换的过程。所有权合作产生所有权临时转移;而所有权交换产生所有权完全转移。显然,分配受制于所有权合作,而不是受制于所有权交换。因此,从商品交换(所有权交换)的角度去讨论工资、利润、税收,必然是缘木求鱼,毫无结果的。
   你怎么知道是不争的事实呢?难道运输环节就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吗?大同的煤炭在当地就结束了生产环节,并有了出厂价格。运到北京后,还按照出厂价格销售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7 11:12:01
巫山刘老五先生:您看到谁不是在生产环节,而是在交换环节讨论工资、利润、和税收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7 13:36:28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7 08:28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09-8-6 15:09
  一个不诤的事实是:价值形成于生产环节而实现于交换环节。生产环节是一个所有权合作的过程;而交换环节却是一个所有权交换的过程。所有权合作产生所有权临时转移;而所有权交换产生所有权完全转移。显然,分配受制于所有权合作,而不是受制于所有权交换。因此,从商品交换(所有权交换)的角度去讨论工资、利润、税收,必然是缘木求鱼,毫无结果的。
   你怎么知道是不争的事实呢?难道运输环节就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吗?大同的煤炭在当地就结束了生产环节,并有了出厂价格。运到北京后,还按照出厂价格销售吗?
  [回应]呵呵,这话问得好!

  其实,我们可以把运输、库存、交换等都看作是生产的延续;当然,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消费的必要付出。问题的关键正在于层次分析。比如,正如阁下所说的:“大同的煤炭在当地就结束了生产环节,并有了出厂价格。”如果是按照出厂价格就地销售,这时已经完成了(煤炭)所有权的完全转移,煤炭以后的升值或贬值就与煤炭的生产者没有任何关系的了。煤炭生产者可以用于分配的就只能是煤炭的出厂价值而不是以后外地销售价值。按出厂价格销售的煤炭如果不是就地消费,那么,它就进入了下一个生产—交换层次。有时,这种生产-交换是多层次的。比如,异地发电厂在煤炭生产地按出厂价购买煤炭到异地发电,煤炭成本、运输成本都属于发电成本的一部分,电厂按上网价把电力卖给电力部门,这就完成了第二个生产-交换层次;电力部门把电力卖给生产厂家……生产厂家把产品卖给下一个生产厂家或商业系统……万变不离其宗,这都属于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生产-交换层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7 14:06:28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09-8-7 13:36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7 08:28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09-8-6 15:09
  一个不诤的事实是:价值形成于生产环节而实现于交换环节。生产环节是一个所有权合作的过程;而交换环节却是一个所有权交换的过程。所有权合作产生所有权临时转移;而所有权交换产生所有权完全转移。显然,分配受制于所有权合作,而不是受制于所有权交换。因此,从商品交换(所有权交换)的角度去讨论工资、利润、税收,必然是缘木求鱼,毫无结果的。
   你怎么知道是不争的事实呢?难道运输环节就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吗?大同的煤炭在当地就结束了生产环节,并有了出厂价格。运到北京后,还按照出厂价格销售吗?
  [回应]呵呵,这话问得好!

  其实,我们可以把运输、库存、交换等都看作是生产的延续;---------
   如果运输、库存、交换等都看作是生产的延续;那么你怎么不说价值形成于生产环节而实现于生产环节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7 14:30:43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8-7 11:12
巫山刘老五先生:您看到谁不是在生产环节,而是在交换环节讨论工资、利润、和税收呢?
  [回应]严格意义上讲,从价值的角度讨论工资、利润和税收,都不是单纯地从生产环节讨论分配。

  分配有两类分配,其一是实物分配,其二是货币分配,也就是价值分配。显然,货币分配只不过是改变了分配的形式,并不能影响分配的比例。因此,分配首先要考虑的是劳动产品的构成,并以此确定哪些人有权参与分配;其次才是考虑分配的比例。

  众所周知,劳动产品是由资源、过去劳动和现实劳动三结合的产物。显然,只有资源所有者、过去劳动所有者和现实劳动所有者才有资格参与劳动产品的分配。而所有者与其所占有之物构成所有权关系,这种资源所有权、过去劳动所有权和现实劳动所有权相结合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而历史上,就是通过人为地改变所有权关系(从而形成所有制关系)来影响分配比例的。从所有制的角度讲:

  原始社会的主要生产关系是资源全民公有和劳动全民公有相结合的产物;

  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关系是资源权势占有和劳动权势占有相结合的产物;

  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关系是资源权势占有和劳动他人占用相结合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主要生产关系是资源全民公有和劳动他人占用相结合的产物;

  社会主义的主要生产关系是资源全民公有和劳动个人所有相结合的产物;

  未来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是资源人类公有和劳动人类公有相结合的产物。

  只有在明白了生产关系的发展演化历史,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分配比例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7 14:39:39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7 14:06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09-8-7 13:36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7 08:28
你怎么知道是不争的事实呢?难道运输环节就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吗?大同的煤炭在当地就结束了生产环节,并有了出厂价格。运到北京后,还按照出厂价格销售吗?
  [回应]呵呵,这话问得好!

  其实,我们可以把运输、库存、交换等都看作是生产的延续;---------
   如果运输、库存、交换等都看作是生产的延续;那么你怎么不说价值形成于生产环节而实现于生产环节呢?
  很简单,分配本来就有两类分配形式,其一是实物分配,其二是货币分配,即价值分配。显然,货币分配只不过改变了分配的形式,并不能改变分配的比例。关于这一点的进一步论述,阁下可以参见上一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7 18:49:37
巫山刘老五先生:您难道不认为价值(包括工资价值、利润价值、和税收价值)是在生产环节形成的吗?但我分明记得您在2009-8-6 15:09说:“ 一个不诤的事实是:价值形成于生产环节……”既然您承认价值形成于生产环节,又怎么能说“严格意义上讲,从价值的角度讨论工资、利润和税收,都不是单纯地从生产环节讨论分配。”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7 19:20:53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8-7 18:49
巫山刘老五先生:您难道不认为价值(包括工资价值、利润价值、和税收价值)是在生产环节形成的吗?如果它们不是在生产环节形成的,那又是在哪个环节形成的呢?
  [回应]阁下的话不错。问题在于,工资、利润和税收等是一个分配问题。分配可以直接通过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去理解,而没有必要画蛇添足的从价值分配的角度去考虑。事实上,“价值”这个概念只不过是“劳动产品”的一个代名词,而且必须通过交换环节才能实现劳动产品的价值化。就拿以前生产队的粮食分配来说吧,不就没有经过交换环节吗?

  总之,讨论问题能够简单化时应该尽量简单化,不要把问题人为地复杂化。分配只与生产关系有关,与交换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既然可以直接地讨论劳动产品的分配,除非能证明价值分配形式可以改变分配的比例,又何必画蛇添足地去讨论价值分配呢?再说,阁下那篇关于价值的文章,最初的分配形式不也是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7 20:02:06
得饶人处且饶人,大家还是好朋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8 08:01:22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09-8-7 14:39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7 14:06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09-8-7 13:36

  [回应]呵呵,这话问得好!

  其实,我们可以把运输、库存、交换等都看作是生产的延续;---------
   如果运输、库存、交换等都看作是生产的延续;那么你怎么不说价值形成于生产环节而实现于生产环节呢?
  很简单,分配本来就有两类分配形式,其一是实物分配,其二是货币分配,即价值分配。显然,货币分配只不过改变了分配的形式,并不能改变分配的比例。关于这一点的进一步论述,阁下可以参见上一楼。
   当然简单啦。你都不按照逻辑说话还不简单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8 10:57:53
如果没有详细说明,在引用时尽量不要超过三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8 16:02:36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8 08:01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09-8-7 14:39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7 14:06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09-8-7 13:36

  [回应]呵呵,这话问得好!

  其实,我们可以把运输、库存、交换等都看作是生产的延续;---------
   如果运输、库存、交换等都看作是生产的延续;那么你怎么不说价值形成于生产环节而实现于生产环节呢?
  很简单,分配本来就有两类分配形式,其一是实物分配,其二是货币分配,即价值分配。显然,货币分配只不过改变了分配的形式,并不能改变分配的比例。关于这一点的进一步论述,阁下可以参见上一楼。
   当然简单啦。你都不按照逻辑说话还不简单嘛!
  [回应]说实话,通过一段时间观察,我觉得楼主王志成、赫赫铭儿以及阁下都是值得交谈的网友,阁下有时说话虽然尖酸刻薄一些,好在没有胡言乱语,因此我也不太计较。阁下既然谈到逻辑,那就从头说起吧。

  谁都清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劳动产品。具体而言,就是研究劳动产品的形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消费拉动生产;生产制约分配;而交换只不过是为了改变分配的形式,并不能改变分配的比例。这,就是逻辑!

  当然,生产、分配和交换还有一个物资的集散问题,但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楼主的主楼贴是讨论价值,而赫赫铭儿谈及的是分配问题,在传统的价值理论中,这两个问题往往是合二而一的。事实上,《资本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而其核心却是剩余价值理论。但我觉得这是两回事:价值是所有权交换的产物;而分配受制于所有权合作(生产关系),与所有权交换没有直接的关系!之所以说“价值形成于生产环节而实现于交换环节”,那是因为价值本来就是劳动产品的一个代名词!因此,无论是生产环节、分配环节的劳动产品,还是交换环节、消费环节里的劳动产品,统统都可以称之为价值。既然分配受制于生产,而交换只是改变分配的形式,无法改变分配的比例,为什么不直接从从所有权合作的角度去讨论劳动产品的分配,却要画蛇添足地从价值的角度,把所有权交换硬拉进分配关系里来呢?

  其实,价值理论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但这已经超出了你我此时讨论的话题,暂时就不往下说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8 16:56:11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09-8-8 16:02
  [回应]说实话,通过一段时间观察,我觉得楼主王志成、赫赫铭儿以及阁下都是值得交谈的网友,阁下有时说话虽然尖酸刻薄一些,好在没有胡言乱语,因此我也不太计较。阁下既然谈到逻辑,那就从头说起吧。  
   往下的话已经偏离了我的意思,故而删除。请阁下谅解。你说价值形成于生产环节,实现于交换环节。我反问你,难道运输环节就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吗?你说,可以把运输、库存、交换等都看作是生产的延续。这个意思是说,运输环节与交换环节都从属于生产环节。既然如此,你说的“价值形成于生产环节实现于交换环节”岂不是逻辑层次混乱吗?如果你要把交换环节从生产环节分离出去,那么你就应该把运输环节也分离出去。倘若如此,运输环节也有价值形成。不能像你说得那样,价值只形成生产环节。你不解释这个该解释的问题,而是把话题引开,我当然要说,“你都不按照逻辑说话还不简单嘛”!别生气,我们还是可做朋友的。说实话,按照你目前的逻辑,我是不肯在你的《经济学原理》中浪费时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8 17:17:56
希望我们通过讨论能学术相长,真正成为一批有作为的研究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8 19:43:08
吴本龙 发表于 2009-8-8 16:56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09-8-8 16:02
  [回应]说实话,通过一段时间观察,我觉得楼主王志成、赫赫铭儿以及阁下都是值得交谈的网友,阁下有时说话虽然尖酸刻薄一些,好在没有胡言乱语,因此我也不太计较。阁下既然谈到逻辑,那就从头说起吧。  
   往下的话已经偏离了我的意思,故而删除。请阁下谅解。你说价值形成于生产环节,实现于交换环节。我反问你,难道运输环节就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吗?你说,可以把运输、库存、交换等都看作是生产的延续。这个意思是说,运输环节与交换环节都从属于生产环节。既然如此,你说的“价值形成于生产环节实现于交换环节”岂不是逻辑层次混乱吗?如果你要把交换环节从生产环节分离出去,那么你就应该把运输环节也分离出去。倘若如此,运输环节也有价值形成。不能像你说得那样,价值只形成生产环节。你不解释这个该解释的问题,而是把话题引开,我当然要说,“你都不按照逻辑说话还不简单嘛”!别生气,我们还是可做朋友的。说实话,按照你目前的逻辑,我是不肯在你的《经济学原理》中浪费时间的。
  [回应]我那两段话并无矛盾,恐怕是阁下对概念的理解有误。

  “可以把运输、库存、交换等看作是生产的延续”是针对阁下那“运输环节就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吗?”的问题而言的一部分回答。其中的“延续”一词,本来就有“传递”的意思。是否直接纳入生产厂家的生产环节,这要视所有权转移的情况而定。如果厂家从生产、运输、库存、交换到分配一条龙经营,当然可以把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视为生产厂家生产分配的组成部分。比如,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就是这样。最近,由于资金紧张,贷款困难,就有不少中小企业彼此之间采用直接的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生产资料的交换。据经济屏道最近消息,这样的交易量已经超过五十亿。但在多数情况下,生产厂家是把产品交给商家去做,这就要看所有权是否存在完全转移,以及在哪个环节完全转移。就那运输环节来说吧:如果是按出厂价买卖,运输成本就应该纳入商业成本;如果是按送货上门价买卖,其运输成本就应该纳入生产成本。无论哪种情况,运输都是生产的延续。其实,我前面的回应是表明了这后一层意思的,即可以把因所有权完全转移后的一个个独立运作的环节,看作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生产-交换层次的。只不过是阁下断章取义罢了。

  再说,就算没有交换这个环节,在共产主义的分配模式下,要在大范围内进行分配,同样存在运输。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运输的劳动创造价值,而店员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可是,如果没有交换,还有经济学意义的价值存在的必要吗?

  总而言之,付出了有用劳动就应该有权力获取报酬。正如阁下所说的“运输也可以分离出去”,独立出来的运输、商业不正是在“替代”本应由厂家付出的劳动吗?这样理解,这难道不是“延续”吗?比如,任何人都是他的父母所生,这能否认他是他祖辈们的延续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8 19:57:4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8-8 17:17
希望我们通过讨论能学术相长,真正成为一批有作为的研究者!
  同感!!!

  在新浪网《经济学人论坛》,我的“签名”就是:“我上网的目的,一是寻觅知音,二是收集炮弹,以便千锤百炼《经济学原理》!”事实上,也正是通过网上这几年的讨论,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营养,反复修改自己的作品,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规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9 22:37:34
巫山刘老五 发表于 2009-8-8 19:43


  [回应]我那两段话并无矛盾,恐怕是阁下对概念的理解有误。

  “可以把运输、库存、交换等看作是生产的延续”是针对阁下那“运输环节就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吗?”的问题而言的一部分回答。其中的“延续”一词,本来就有“传递”的意思。是否直接纳入生产厂家的生产环节,这要视所有权转移的情况而定。如果厂家从生产、运输、库存、交换到分配一条龙经营,当然可以把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视为生产厂家生产分配的组成部分。比如,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就是这样。最近,由于资金紧张,贷款困难,就有不少中小企业彼此之间采用直接的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生产资料的交换。据经济屏道最近消息,这样的交易量已经超过五十亿。但在多数情况下,生产厂家是把产品交给商家去做,这就要看所有权是否存在完全转移,以及在哪个环节完全转移。就那运输环节来说吧:如果是按出厂价买卖,运输成本就应该纳入商业成本;如果是按送货上门价买卖,其运输成本就应该纳入生产成本。无论哪种情况,运输都是生产的延续。其实,我前面的回应是表明了这后一层意思的,即可以把因所有权完全转移后的一个个独立运作的环节,看作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生产-交换层次的。只不过是阁下断章取义罢了。

  再说,就算没有交换这个环节,在共产主义的分配模式下,要在大范围内进行分配,同样存在运输。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运输的劳动创造价值,而店员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可是,如果没有交换,还有经济学意义的价值存在的必要吗?

  总而言之,付出了有用劳动就应该有权力获取报酬。正如阁下所说的“运输也可以分离出去”,独立出来的运输、商业不正是在“替代”本应由厂家付出的劳动吗?这样理解,这难道不是“延续”吗?比如,任何人都是他的父母所生,这能否认他是他祖辈们的延续吗?

  
    刘老五从不在乎逻辑自恰,和别人以狡辩取胜为得意。其实这样正害了他本人。
    弄了个价值二元论,可从他对价值的一贯解释看,价值岂与几元有何关系。
    不过,我可不敢点破刘先生的问题。看人家辩解不是件快乐的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0 13:15:49
因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与人有关的问题,所以当我们讨论与人有关的物品时就离不开人这一重要因素。
    对于人来讲,各种物品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很显然,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这能使人生存。反之,没有这些物品,人就没法生存或起码不能很好地生存。无论用什么概念描述这种情况,如果不能从定量的角度加以说明,那经济学的基础就还很不完善。
    这就是我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思路,也是要把效用进行量化的原因。

    在我的这篇论文中,我是这么来思考的:
    当我们面对某种物品时,谁都能理解其物理上的量的概念,比如重量、长度、面积、体积、个数等等,可是其经济学上的量的概念或标准是什么呢?这正是问题的症结,除了需要、需求、效用、偏好、使用价值、价值、价格等等之外,似乎没谁能用既清楚又很准确的定量关系来说明之。
    那么可不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定量地分析物品量,或者说是把需要、效用、使用价值之类的进行量化处理呢?
    实际上这是可以的,其中的有关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也并非没有用到。
    当我们买了一袋比如20斤的大米时,一般人都知晓这么一个事实:这20斤大米可供多少人在多少天之需!很明显,这一数量和时间都与人有关。就人的生命来讲,都是以一天作为最基本的重复周期度过的。因此在经济学中,当我们把一天的24小时作为一个基本的时间单位时就很有实际意义而且也很容易理解。
    有了这一时间单位,再结合一个平均意义上的人,我们就能知道,一个人在一天之中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都有可统计的确定的数量关系。比如,一天需要1斤粮食,2斤菜,5克盐,看多少小时的电视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把1斤粮食/24小时、2斤菜/24小时、5克盐/24小时、看3小时的电视/24小时等作为相应物品的经济学上的量的标准,并称其为物品的使用价值。或者说,就是对所谓需要、效用、使用价值等的量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0 22:24:3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8-10 13:15
因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与人有关的问题,所以当我们讨论与人有关的物品时就离不开人这一重要因素。
    对于人来讲,各种物品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很显然,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这能使人生存。反之,没有这些物品,人就没法生存或起码不能很好地生存。无论用什么概念描述这种情况,如果不能从定量的角度加以说明,那经济学的基础就还很不完善。
    这就是我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思路,也是要把效用进行量化的原因。

    在我的这篇论文中,我是这么来思考的:
    当我们面对某种物品时,谁都能理解其物理上的量的概念,比如重量、长度、面积、体积、个数等等,可是其经济学上的量的概念或标准是什么呢?这正是问题的症结,除了需要、需求、效用、偏好、使用价值、价值、价格等等之外,似乎没谁能用既清楚又很准确的定量关系来说明之。
    那么可不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定量地分析物品量,或者说是把需要、效用、使用价值之类的进行量化处理呢?
    实际上这是可以的,其中的有关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也并非没有用到。
    当我们买了一袋比如20斤的大米时,一般人都知晓这么一个事实:这20斤大米可供多少人在多少天之需!很明显,这一数量和时间都与人有关。就人的生命来讲,都是以一天作为最基本的重复周期度过的。因此在经济学中,当我们把一天的24小时作为一个基本的时间单位时就很有实际意义而且也很容易理解。
    有了这一时间单位,再结合一个平均意义上的人,我们就能知道,一个人在一天之中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都有可统计的确定的数量关系。比如,一天需要1斤粮食,2斤菜,5克盐,看多少小时的电视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把1斤粮食/24小时、2斤菜/24小时、5克盐/24小时、看3小时的电视/24小时等作为相应物品的经济学上的量的标准,并称其为物品的使用价值。或者说,就是对所谓需要、效用、使用价值等的量化。
        同意这篇贴子的研究思路。
      提几点参考意见。
      1、对使用价值这个概念应该慎用。因为使用价值对人来说不存在效用递减问题,除非你对使用价值概念进行改造,产生出递减的含义来。
      2、同意你说的现实中人们早就有分析经济运行的方法。举例:象电视产品,电视厂家或国家管理、统计部门会使用普及率来表征电视产品的发展内容(象电视机商品的寿命、发展高潮期等)。电视机对还没有拥有的人来说,效用是最大的,而对于已拥有的人来说,效用却是很低的。
      3、效用问题的量化应尽量从宏观数据来研究,象上面讲的电视机的普及率等。从微观去研究极易走上偏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0 22:29:46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8-10 13:15
......    对于人来讲,各种物品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很显然,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这能使人生存。反之,没有这些物品,人就没法生存或起码不能很好地生存。无论用什么概念描述这种情况,如果不能从定量的角度加以说明,那经济学的基础就还很不完善。
    这就是我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思路,也是要把效用进行量化的原因。    ......
    有了这一时间单位,再结合一个平均意义上的人,我们就能知道,一个人在一天之中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都有可统计的确定的数量关系。比如,一天需要1斤粮食,2斤菜,5克盐,看多少小时的电视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把1斤粮食/24小时、2斤菜/24小时、5克盐/24小时、看3小时的电视/24小时等作为相应物品的经济学上的量的标准,并称其为物品的使用价值。或者说,就是对所谓需要、效用、使用价值等的量化。
    你想把所有物品的效用与时间挂钩,让时间单位作为效用的替代尺度。你这个设想不适合研究经济学原理。研究经济学原理需要研究人们已有的计量习惯,不应该指导人们去学习你的量化方法。再说,你的量化方法不可能适用。例如,钢板、法兰盘、截止阀、轴承,色母料,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你如何量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0 22:45:35
如果有必要,像你说的这种物品最好量化;或者说,这正是计划经济时能统计到的数字。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最终产品的角度来确定其相应的需要,也等于是一个企业内部的需求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0 22:53:08
接受“没学经济的高手”在56楼提的意见。
    为了不引起费解,我常用基本需求量来表示这种数量。其“基本”所代表的就是,一个人一天为了生存对某种物品的合理需求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3 13:08:19
正像斯密早就注意到的那样:“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反之,钻石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2]

==================================================================================

他在这里提出了一种衡量方法:

当我们面对一水库的水,和一小包钻石,则各自的计量单位是不同的,数量也被认为不同。
那么,如何来说,它们一个贵重,一个低廉?
他说:用其他的同一种的物品来比较,譬如,一水库的水交换来了10万元,1小包钻石交换来了1000万元,则我们就说:这一水库的水,不如这一小包的钻石贵重,前者是相对低廉的。
当一水桶的水和一粒小钻石比较,也同样的结论。
当。。。。。。。。。。。。。。。
在大量的经验事实基础上(即便,全世界的水比1粒钻石高贵的多),可以得出上述结论:水低廉,钻石贵重。
这样来衡量比较,来阐述,是成立的,在一定意义上成立。


当然,这种衡量比较方法还不是很细致很确切。但也够用。
改进的话,可以按年人均收入等等,间接与时间挂钩。彻底的方法,是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水和钻石两方面的且直接的与时间挂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