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8-10 13:15 
因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与人有关的问题,所以当我们讨论与人有关的物品时就离不开人这一重要因素。
对于人来讲,各种物品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很显然,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这能使人生存。反之,没有这些物品,人就没法生存或起码不能很好地生存。无论用什么概念描述这种情况,如果不能从定量的角度加以说明,那经济学的基础就还很不完善。
这就是我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思路,也是要把效用进行量化的原因。
在我的这篇论文中,我是这么来思考的:
当我们面对某种物品时,谁都能理解其物理上的量的概念,比如重量、长度、面积、体积、个数等等,可是其经济学上的量的概念或标准是什么呢?这正是问题的症结,除了需要、需求、效用、偏好、使用价值、价值、价格等等之外,似乎没谁能用既清楚又很准确的定量关系来说明之。
那么可不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定量地分析物品量,或者说是把需要、效用、使用价值之类的进行量化处理呢?
实际上这是可以的,其中的有关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也并非没有用到。
当我们买了一袋比如20斤的大米时,一般人都知晓这么一个事实:这20斤大米可供多少人在多少天之需!很明显,这一数量和时间都与人有关。就人的生命来讲,都是以一天作为最基本的重复周期度过的。因此在经济学中,当我们把一天的24小时作为一个基本的时间单位时就很有实际意义而且也很容易理解。
有了这一时间单位,再结合一个平均意义上的人,我们就能知道,一个人在一天之中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都有可统计的确定的数量关系。比如,一天需要1斤粮食,2斤菜,5克盐,看多少小时的电视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把1斤粮食/24小时、2斤菜/24小时、5克盐/24小时、看3小时的电视/24小时等作为相应物品的经济学上的量的标准,并称其为物品的使用价值。或者说,就是对所谓需要、效用、使用价值等的量化。
兄弟阅读了全文,是第一遍阅读,不是很仔细。
提一些批评意见,得罪之处,王兄多谅解。
兄弟按自己的阅读体会、自己的语言,有所改变原文内容的,把主贴全文归纳如下(这里暂时暂且抛开了次要的内容了):
王兄使用了劳动生产率这个概念,得出了例如:1斤大米产品/1小时生产时间,进而,某农场生产某吨大米共计使用某小时。
这是针对当前(我们的考察期即当前)任何个别劳动的,据此可以对当前任何个别劳动做如上表示。
又对大米的消费做了量化。这个量化通过对当前社会平均消费水平来得出,例如:1斤大米产品/24小时消费时间,进而,全社会每天需要大米某斤。
在做了上述量化之后,从逻辑进程上来说,王兄又对价值做了表示,是上述指标的比例、比值、比率。例如,1小时人生产时间=24小时人消费时间=1斤大米。(王兄原文是比例,兄弟做了拓展,改为等于号)。
同时,又对价格做了表示,和做了探讨。
例如,现在有2种物品,大米和盐,且各有1单位产品生产时间、1单位产品消费时间,也有各自总的生产时间,和当前社会总人口(这可以看成是全部消费者的数量,进而意味着每天应该生产多少大米、盐)。
那么,可以设想:面对这2种物品,及各自的生产时间、消费时间,则两者的交换价格应该尽量使上述比例、比值、比率相等。
上述归纳,王兄同意吗?
兄弟再批评一下:
王兄的文章,在基础理论上没有创新,但是可能有意义。在价值概念上,不符合马克思的价值论,但是,不一定就是错误的,或者,不一定就没意义。在价格问题上,脱离现实太远,但是有一定理论工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