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9-9-23 01:03:19
liuyongfei180 发表于 2009-9-22 14:25
能否这样说?
物的有用性:能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物的特征
效用:物的有用性的耗费给人带来的满足
都有问题,
1.物的有用性:不是“能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物的特征”,是可能满足人类需求的物的全部特征
2.效用:不是“物的有用性的耗费”而是享用物的部分有用性给人带来的满足,(享用不一定是耗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3 12:16:13
什么是效用呢,什么又是需求呢?简单说效用主要是指物品对于人的有用性,这更侧重于物品的基本性能;而从人的角度来看这种物品或事物的有用性就被习惯地称之为需求或需要,这更侧重于人的特性。也可以认为需求更多的是从数量上体现出物品的有用性,而效用仅是对有用性的一般性的描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一段相对比较长的时期来讲,如果把时间都定为一天,那么一个人在一天中对某种物品的需求量基本是一定的。要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也更多的是在同一种类之下的具体种类的替换问题。

概括这些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效用或需求确实应该分门别类的表示之,在人与人之间可以比较而在种类之间不可类比。惟有这样才能对效用或需求进行有实际意义的定量分析,并在理论上给出一个正确的表示方法;否则的话,势必会混淆很多不同类型的问题而造成谬误。

这样我们就可以规定,在经济学中就用一天作为时间单位。又因为一天等于24小时,所以我们就用一天的24小时来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用符号T0表示:即T0 = 24小时,称T0 = 24小时为一个人的生命常数。生命常数的涵义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按一天24小时来计算并度过的,这也是需求量最基本的计时单位或周期。

我们把这种需求量用符号D表示,除了标注具体的数量之外还要标注物品的名称;例如500克面包,2升水等等。因为在一定时期以及地域内一个人在一天之中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量是不变的,所以可以把这种需求量看成是当下的常数或常量,并把时间单位也表示进去,用D/T0的形式表示;T0就是时间单位,D就是物品的单位。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一个人在一天中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量的通用表达式为:D/T0。例如:500克面包/24小时,2升水/24小时等等。

为了方便起见和基于习惯,我们把物品效用的这种量化值称之为某种物品的使用价值,并用符号U表示,这样量化后的某种物品的使用价值就是:U = D/T0。使用价值的涵义是:一个人在24小时(一天)中对具有某种性质的物品达到饱和满足程度的需求或需要量。

通过这种量化方式我们把物品的使用价值或曰需求、需要等真正落实到了具体的数值上,把人、时间和物品的数量以及性质统一在了一起。

楼主在这里首先定义了使用价值(或需求)这个概念。以我的理解,楼主是把效用近似的看成质,把需求近似的看成量,然后选择了一个时间单位作为常量,由这三者的综合定义了一个全新的使用价值(或需求)这个概念。

1、对于这种概念的定义方法,我是第一次见到。按照一般的方法论,一个概念首先定义其质,其次研究其量,二者的统一称为度。将一个概念直接采取度的方式加以界定,为这个概念的进一步研究造成了逻辑上的困难,因为从方法论上来看,这个概念已经无法再赋予量的属性,因为这个属性已经包含在这个范畴的本身之中了,此后再讨论这个范畴的量,那也只能是无单位的单纯的数量,这不仅与习惯不符,也会产生逻辑矛盾。楼主的这个概念实际上已经不是概念,而直接就是一种关系(比值)了。

2、经过楼主定义的使用价值(或需求)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这个概念的传统意义是全然不同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读者在读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联系到它的传统意义,很难完全适应楼主的这个新的定义,这种歧义无论如何都是避免不了的。我在看前四章的时候一看到使用价值(或需求)这个概念,总要回忆一下你的定义,以免出错。如果这样与传统名同意不同的概念只有一个,那还好办,可楼主论文中这样的概念不止一个,作为初次阅读这篇论文的读者,要想按照楼主的思维顺利通读全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3、楼主关于使用价值的定义“U = D/T0”中,T0为常量24小时。实际上完全可以以一天来代替,只要把所有时间单位改为天就可以了。但楼主似乎不愿意这样做。我的理解是如果T0=1天,那么“U = D/T0”就可以简化为“U = D”,失去了比值的性质。但按照楼主的方式,无异于画蛇添足,平添公式的复杂性,形成两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3 12:39:08
楼主关于使用价值的这个新的定义,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生活必需品、物质形态的产品能很好的说明,但是对于奢侈品,特别是对于服务和无形的精神产品的解释,会发生困难。因为奢侈品、服务和精神产品若为每天定义一个的量,会不尽合理,比如旅游休闲、教育、证券股票、古玩字画等等,各个人的需求就不像生活必需品那么统一,可以近似的看作一致和相等。这类产品的比重在当代逐渐增大,而且当代社会某些生活必需品也逐渐向奢侈和精神产品转移,二者逐渐混同了,这在理论上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5 12:38:44
王兄好,看了半天你的帖子,觉得你陷入西方经济学太深,西方经济学本身有很多缺陷,以他们指导实践来看,真的是不怎么理想,所以理论的问题是很多的,这就限制了你的思路,从你的文章看,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希望你继续努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5 13:47:41
振伟.杨:
推荐看看吴本龙的这个帖子,这也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帖子:

[原创]价值起源及其演变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ge=1&from^^uid=96950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6 08:16:17
王兄,不要见怪,我丝毫没有贬低你的意思,我最尊重喜欢思考的人,我说的仅仅是我读后的一点感受,也许站在我的角度是这样,希望你不要因此而有什么想法,让我们一起加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6 09:00:20
振伟.杨 发表于 2009-11-16 08:16
王兄,不要见怪,我丝毫没有贬低你的意思,我最尊重喜欢思考的人,我说的仅仅是我读后的一点感受,也许站在我的角度是这样,希望你不要因此而有什么想法,让我们一起加油!
哪能那么没有肚量,这一点请放心好了!
之所以又推荐了吴本龙的帖子,就是希望你再看看本论坛的别的网友的有关帖子,希望能了解一下别人的研究情况。(本龙兄前几天与卑职在一个帖子里发生了一点小争执,要是有私心就不会这么做了。)

你说的很对,希望一起加油,共同学术相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5 13:36:58
97# 王志成2010

请问王兄:为什么新帖的首日点击量超过一定数额,系统就会让它自动“归零”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5 13:48:38
好像是有意这么设置的,目的是减缓服务器的压力!

可能你不知道,我的很多资料一发出来就会上“ 二日最佳人气”榜,然后,技术会手动减掉点击量,好让其从榜上下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5 13:51:40
99# 王志成2010

原来如此,多谢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8 13:16:53
ding qi lai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1:12:42
2# 王志成2010
“劳动虽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一切商品的价值,通常不是按劳动估定的。要确定两个不同的劳动量的比例,往往很困难。”……所以还需要“通过市场上议价来作大体上两不相亏的调整。这虽不很准确,但对日常买卖也就够了。”[5] …… 正是基于市场的这种自动调整作用,一定会把两个不同的劳动量通过货币反映出来。”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斯密在确认劳动是价值的真实尺度之后,也清醒地认识到它在到达现实价格之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他不得不在二者之间放进“一只看不见的手”;但毕竟“坚冰已经打破,方向已经指明,航道已经开通”。(列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1:17:55
2# 王志成2010
这一结论很有用,起码澄清了价值的观念问题,作为具有价值的财富确实由劳动创造而不可能从交换中得来。但在具体的交换过程中,当要按照不同物品的不同价值完成彼此间的交换时,这一结论就显得缺少实际指导意义。因为我们不知道该用什么可度量的量去衡量不同的劳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数量的价值进而又是不尽相同的价格,所以从劳动过渡到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必然会脱节。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个可行的、准确的综合衡量价值的数据或方法,自然也就无法构建出一套以价值为基础的衡量价格的数据以及可操作的具体方法。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而正是斯密留下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为整个现代学派留下了无限的探索空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1:36:06
2# 王志成2010
萨伊认为:“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生产数量不是以产品的长短、大小或轻重估计,而是以生产所提供的效用估计。”[8]但在怎样衡量效用的问题上,萨伊并没有专门去研究,而是从生产的角度对生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此来探讨价值的决定问题。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萨伊试图用产品的效用来确定产品的价值,却没有或者不能对效用做定量的研究。——所以只能算是一种不成功的尝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2:07:33
2# 王志成2010
李嘉图:“效用对于交换价值说来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11]
马克思:作为交换价值“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这是彻底劳动价值论者的典型特征,一直以来我也很赞成。
不过现在我想:在产品的“生产价格”中,“劳动”(特别是其中的个体劳动)的确是唯一的价格原子。——这里属于基础研究的领域
但在产品的“市场价格”(或者货币价格)中,“效用”“需求”“货币”等等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里属于“看不见的手”的领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2:30:20
2# 王志成2010
李嘉图把劳动的涵义扩大了:“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交换价值与投在它们生产上的劳动成正比;这里所谓劳动不仅是指投在商品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而且也包括投在实现该种劳动所需要的一切器具或机器上的劳动。”[12]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原来马克思的“价值转移”观点是从李嘉图这里来的。但事实上:
原材料的价值是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因为它的使用价值已经转移到产品中去。
但机器的价值却不可能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产品中去,因为它的使用价值并未转移到产品中去。
所以,在没有人能够证明“价值”可以脱离使用价值而发生转移的情况下,李嘉图和马克思的这种观点不可能是正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2:38:55
2# 王志成2010
不过关键又在于,该如何对效用和生产进行量化呢?不论是穆勒的综合还是马歇尔的的综合其实都是试图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来解决价值进而是价格的决定问题,以求得到某种原理性的东西。但正因为其中的供给和需求的定量并非是最基本的事实,所以从中只能得出供需平衡论或是供需均衡论;这些都是定性的表示而不是定量的结论,也就不能成为基本的原理。这样我们的任务和突破口就比较明确了,这就是要深入研究效用和生产的量化问题。本文正是从效用量化和生产量化的角度入手,要探讨需求、生产、价值、价格等等这些最为基本的经济学变量的内在关系,进而为经济学重新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王兄为自己提出了一个无比艰巨的任务。——且看他如何解决“需求、生产、价值、价格等等这些最为基本的经济学变量的内在关系”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3:06:18
3# 王志成2010
什么是效用呢,什么又是需求呢?简单说效用主要是指物品对于人的有用性,这更侧重于物品的基
本性能;而从人的角度来看这种物品或事物的有用性就被习惯地称之为需求或需要,这更侧重于人的特性。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效用”是侧重于物的定义,而“需求”则是侧重于人的定义。——这样的区分显然是比较科学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3:12:53
3# 王志成2010
也可以认为需求更多的是从数量上体现出物品的有用性,而效用仅是对有用性的一般性的描述。例
如,水对人是有用的,这就是水的效用的意思(泛泛的概念)。当我们因口渴需要喝水时,我们必须用
带有数量的比如一杯水来表达,这就是需求或需要的意思;否则内容就不具体,也就无法具体操作。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但这样的区分就有些牵强了,因为用在“需求”上的这个道理也同样可以用在“效用”上。……不过为了“具体操作”的需要倒也无可厚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3:25:29
3# 王志成2010
确实,很多物品,比如工业品、国防用品等等,对我们个人来讲有没有都不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其多与少就更无所谓。为此可以把日常需要的物品界定为生活用品或居民消费品,再进一步缩减可以称之为生活必需品。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王兄为了说明上的方便,一上来就把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产品通通排除。——不过因此而推导出来的结论,它的普遍适用性也就难免要大打折扣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3:53:08
3# 王志成2010
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思考的是给出一个表示需求量的可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又具有普遍性,其
经济学误差的大小就不会影响到推理的逻辑正确程度;即只要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其经济学误差就是一
个实际问题。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从王兄的上述一大段分析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对不同效用和需求的量化,显然要比对不同劳动的量化困难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3:56:50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6 13:25
王兄为了说明上的方便,一上来就把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产品通通排除。——不过因此而推导出来的结论,它的普遍适用性也就难免要大打折扣了。
继续看下去就知道了,并没有排除生产资料。
例如,一个人需要一件衣服。如果是买现成的,那就没必要再表示这个人需要布、缝纫机、口子、针头线脑等了。这些生产者会考虑,我们只须用衣服这一最终产品来代表所有有关的需求就可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4:07:53
3# 王志成2010
生命常数的涵义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按一天24小时来计算并度过的,这也是需求量最基本的计时单位或周期。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本来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情却转了一大圈——考验读者的耐心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4:19:20
3# 王志成2010
T0就是时间单位,D就是物品的单位。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一个人在一天中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量的通用表达式为:D/T0。例如
:500克面包/24小时,2升水/24小时等等。
    为了方便起见和基于习惯,我们把物品效用的这种量化值称之为某种物品的使用价值,并用符号U表
示,这样量化后的某种物品的使用价值就是:U = D/T0。使用价值的涵义是:一个人在24小时(一天)
中对具有某种性质的物品达到饱和满足程度的需求或需要量。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我们权且记住这个公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4:37:17
4# 王志成2010
产品一定要由劳动创造,其产量总可以归结到一个人用了多少时间这种最为基本的劳动量去衡量。之所以发明工具或机器,正是为了节省劳动时间或在单位劳动时间内能得到更多的产品,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很正确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4:49:44
4# 王志成2010
但是这里面还存在着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们该怎样把用到的机器折合成的小时数算出来呢?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由于我们前面已经指明:生产机器的劳动(价格)并不会转移到其它产品中去;所以你的这一大段分析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或者说,上述观点的确定可以大大简化你的说明,也就是大大降低你的论证难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4:55:29
4# 王志成2010
我们用Q代表物品的名称和数量,用T代表时间,用M表示生产能力,这样就能得到一个人的生产能力的通用表达式为:M = Q/T。比如2升水/1小时,500克面包/2小时,1套西服/16小时等等。如果非要用到直接生产能力,那就必须特殊说明。比如水的直接生产能力为200升水/1小时,裁剪以及缝制西服的直接生产能力为1套西服/8小时等等。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我们也需要记住这第二个公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6 15:06:48
4# 王志成2010
只是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可以认为当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相同时,生产某种物品所采用的生产方式一定有一个最佳的、最合理的安排,这也意味着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能力都会相同。即因为劳动者的素质都相同,在其它生产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所得到的生产结果在理论上就没有理由不同,所以只要生产某种物品的生产能力相同就可视为劳动能力也相同。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这段话用来为劳动价值论辩护也很恰当!
我们好不容易完成了王兄为我们布置的预备课程,下一步就要进入实质性的论证了。(休息一下明天再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7 10:11:14
5# 王志成2010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像亚当·斯密、穆勒、马克思以及后来的相当多的经济学家都持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商品经济只有到了资本主义才发展了起来,所以很多经济规律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是适用的,仿佛离开了商品经济就不存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从自由竞争所需的先决“条件”来看,同样有众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在十九世纪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才比较接近这种自由“条件”,此后因受到垄断、人为干涉等的影响从斯密到马歇尔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早就不适用了,似乎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才能说明新的经济问题。这些都牵涉到“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存不存在以及该是什么的问题,难道在经济活动中就一定没有什么普遍的规律?从理性的即科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种理论只有在非常有限的时期内才是正确的,显然这只是总结了一些表面现象,说明最为基本的规律还没被发现。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认为经济规律只对资本主义有效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而王兄认为“从理性的即科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种理论只有在非常有限的时期内才是正确的,显然这只是总结了一些表面现象,说明最为基本的规律还没被发现。”——则显然是正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7 10:31:40
5# 王志成2010
“由此我们可以把使用价值与生产能力的比值看成是物品的价值,并定义为:价值 = 使用价值/生产能力。我们用符号V代表价值,则价值可以用公式表示为:V = U/M。”
       “ 假设打猎的平均生产能力为2斤肉/1小时,采集的平均生产能为3斤水果/2小时,这回再让这个古人选择哪种劳动他一眼就会选择去打猎。因为打猎的价值是1/24而采集的价值是2/24,打猎的用时要少很多。”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王兄的价值好像是用劳动生产率来表示的。——对此可以暂不追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