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9-12-17 10:37:36
5# 王志成2010
  假设有两个人,他们对各种物品的需求和劳动能力完全相同,每人尽量只负责生产一种物品,并且暂不考虑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问题。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王兄好像一直在回避生产资料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7 11:05:33
5# 王志成2010
“我们是否可以简单地只根据劳动时间之比就能确定各种物品的交换比例呢?不论是斯密、李嘉图还是马克思都曾试图这样做过,”
“交换比例一定要以使用价值中的需求量作为一个独特而又现实的物品数量单位才能计算。……而依据这个标准所比出来的数据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与一个人在一天之中对某种物品的需求有关,这是一种最具普遍性的指标,既容易理解也容易得到。”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劳动价值论的“需求”是一种既包括生活资料,也包括生产资料并且稳定增长的——社会需求;而王兄的“需求”则显得过于偏狭和随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7 11:13:58
5# 王志成2010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应以使用价值中的需求量为基本单位,并按价值成正比例进行。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交换应以使用价值中的需求量为基本单位”——这正是王兄的中心思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7 11:25:05
5# 王志成2010
从上面的分析和论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价值确实与社会形态无关而具有普遍性,也可以认为在经济领域是存在着基本的或者说是普遍的原理的,这就是价值的自然作用;即价值等于使用价值比生产能力,这将决定不同物品间的生产人数和交换比。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这里再次说明王兄的“价值”是用劳动生产率来表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7 11:38:19
6# 王志成2010
  我们研究一个类似于实验室的例子,这也相当于一个比较理想的事实,以此来进一步分析价值的作用以及价格的形成等问题。也可以认为这种例子是一个相对比较“静态”的社会,其中不是与时间无关,而是暂不考虑储备以及扩大生产等实际问题,也暂不考虑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即这种社会是不受任何自然灾害、投资变动以及所有权归属等意外因素的影响的。同时我们也暂不考虑有关子女的抚养问题,即人口是不变的且都有劳动能力。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在王兄的理论体系中,需要排除的客观因素实在是太多了。——由此而得出的结论能够是普遍适用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7 12:04:38
6# 王志成2010
(三)工资
(四)生产安排、劳动时间和收入
(五)货币发行量
(六)GDP的计算   
(七)货币发行量与GDP的关系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王兄的价格理论可以解决“工资”的问题,“生产安排、劳动时间和收入”的问题,“货币发行量”的问题,“GDP的计算”问题,甚至“货币发行量与GDP的关系”问题;却唯独不能解决更主要更重要的——“利润”问题。……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7 12:17:04
6# 王志成2010
商业挣的就是商业付出的所得。问题在于所得与付出是否相等,并且是否对整个社会有利,只要符合这些基本原则那就是公平合理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随着王兄把生产资料排除在价格体系之外,包括商业在内的所有领域都不再有“利润”的地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7 12:33:19
7# 王志成2010
假设还是原先N个人的社会,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仍完全相同,需求相同,劳动能力(即生产任意一种物品的生产能力)相同,但生产某些物品的生产能力改变了。假设由于生产技术改进等的原因,使得生产米、菜、柴、盐的能力都提高了,变成了:M米 = 4斤米/4小时,M菜 = 8斤菜/6小时,M柴 =12斤柴/3小时,M盐 = 0.04斤盐/1小时。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生产技术改进”本来是产生“利润”的好机会;但在王兄这里,除了导致价值下跌,价格下跌,收入下跌,货币发行量下跌,GDP下跌……等等之外,什么都没有。——严重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7 12:41:29
7# 王志成2010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某种物品的生产能力提高后,其他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或在特殊条件的限制下未必能很快地投入其中从事相同的生产,这样生产能力提高者就有机会相应地得到一定的额外好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提高生产率的好处原来仅仅是可以打一个——“时间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7 13:02:58
8# 王志成2010
如果我们面对现实就会明白,之所以使用机械织布机正是因为这会提高织布工作能力,使织布工作的价值降低。假设使用机械织布机后的直接织布工作的价值降为了原来的四分之一,即V织′ = V织/4 = 0.375/48。此刻如果V机≤V织-V织′,即 V机≤1.125/48,那么把织布机的价值均摊进去才是合算的。由此可以看出,这正是代表一切工具和机械的资本的根本作用,也是计算资本价值的方法。可概括为:当增加资本时,如果总的生产时间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即加上资本的价值生产出的相同物品的价值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增加资本就是有利的。反过来,运用资本的意义就在于使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降低。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非常巧妙的构思!——问题是织布机的使用价值并未摊入棉布之中,它的“价值”怎么会摊入棉布之中呢?并且由于这里仍然没有利润,资本家的“资本”如何发展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7 14:13:21
10# 王志成2010
第九章  结论
    我们比较全面的探讨了有关价值原理的问题,其结果是可信的且有实际指导意义。以此为基础就可以进一步研究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问题,并能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1123236

我们现在也来做一个总体上的小结:
1 王兄的价值理论是建立在消费资料基础上的;所以它只对消费资料有效,而对生产资料无效。——从而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价值原理很难是有效的。
2 为了缓解这个矛盾,所以王兄特别强调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价值转移”观点。——但这显然也是无效的。因为客观事实可以证明,在任何一个社会的GDP中,消费资料的价值和生产资料的价值始终是相互独立的。
3 也正是因为王兄的价值理论忽视或者贬低了更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它不可能解决工资和利润的分配问题。
4  任何一个普遍性的价值原理,都必须要能够同时解决“等价交换”的问题,和“利润”的问题。——才是有效的。
5 劳动价值论可以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所以是一种有效的价值原理。而效用价值论只能解决有限范围内“等价交换”的问题,所以还需继续努力。
6 王兄的思想大胆而又奇特,但到目前为止,尚未超越前人的智慧。
以上批评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7 14:34:23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7 12:33
“生产技术改进”本来是产生“利润”的好机会;但在王兄这里,除了导致价值下跌,价格下跌,收入下跌,货币发行量下跌,GDP下跌……等等之外,什么都没有。——严重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
        首先说一下,我没有完整看这个楼的贴子。只是看了最后两页。
      对赫赫兄这个跟贴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来冒昧的评一下。
      我以前比较熟悉赫赫兄这个跟贴内容的逻辑脉络。所以,赫赫兄这样评价王兄的内容,其实正说明王兄的理论是成功的。而不是严重违背客观事实。
      因为,可以考察一下经济发展的历史,越是经济大发展,生产率越是有大的提高,越容易导致经济危机。生产率提高会导致经济危机,在赫赫兄看来也许不好理解,可事实却真的是这样。
      因为某些行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导致了原有经济结构的失调。

      从这个意义来说,没有经济危机的社会倒是一个僵化的社会。因为社会不会有发展,不会有生产率的变化。而社会中各个行业生产率若要提高的话,绝不会是均衡实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7 14:54:19
132# 没学经济的高手
我以前比较熟悉赫赫兄这个跟贴内容的逻辑脉络。所以,赫赫兄这样评价王兄的内容,其实正说明王兄的理论是成功的。而不是严重违背客观事实。
      因为,可以考察一下经济发展的历史,越是经济大发展,生产率越是有大的提高,越容易导致经济危机。生产率提高会导致经济危机,在赫赫兄看来也许不好理解,可事实却真的是这样。
      因为某些行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导致了原有经济结构的失调。
      从这个意义来说,没有经济危机的社会倒是一个僵化的社会。因为社会不会有发展,不会有生产率的变化。而社会中各个行业生产率若要提高的话,绝不会是均衡实现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4&from^^uid=1123236

1 其实我也很希望王兄的理论是成功的,……只是有些事情实在不敢苟同。
2 “生产率越是有大的提高,越容易导致经济危机。”——既然如此,那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0 09:52:28
赞赏主楼关于价值原理的探讨.
也请王兄看看我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探讨,我觉得在一个关键的地方,即以人的活动的时间周期作为规定价值范畴的界限,是有共同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0 10:00:14
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基本原理和总公式
内容提要: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即脑力劳动是人类一般劳动,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分析了价值理论的劳动量及量纲问题,说明了基于脑力劳动形成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说明劳动价值理论的总公式,初步建立了有别于传统劳动价值论的“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基本原理 总公式 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

  劳动价值理论是理论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古往今来,众多学者对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前人成果对今天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借鉴。本文作者在比较前人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现实经济运动实际情况的观察和分析,认为对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劳动——需要进行重新定义。这种重新定义不仅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而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根据重新定义的劳动,阐述了有别于传统劳动价值论的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的基本原理。并对基本原理给出一个总公式(模型)。

  ㈠ 劳动的新定义

  劳动定义:劳动是自身生产和增殖的创造社会财富的脑力活动。

  现就这个定义说明如下:

  ⒈劳动首先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因而是脑力活动。人脑浓缩了巨量的信息,因此就可能形成特殊的信息场。并由信息场发出具有能动作用的信息力——脑力。脑力不同于一般自然力,不同于动物力,也不同于人的生理学力即体力。脑力具有目的性、意志性、思维性、扩增性和创造性。劳动不是被动的盲目的活动。而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活动。动物和人出于本能进行的活动,既所谓的“体力劳动”不应该属于劳动范畴。

  ⒉劳动是一种可以复制和扩增的活动,是一种自身生产和增殖的活动,这是劳动的本质。以往对劳动的种种定义,概念,说明,分析,都因为没有揭示劳动的这个本质,而不能对劳动做出正确的概括。

  ⒊劳动也是人创造财富的活动。所谓创造财富就是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得财富。创造财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适应和改造自然,达到利用自然获取社会财富的目的。为获取财富,从事侵犯他人权益的活动,不是劳动。社会上任何个人或集团的脑力活动,符合这个要求的才可以定义为劳动,其他任何脑力活动,由于不符合这个要求都不能算做劳动。这是劳动定义的又一个主要规定。

  ⒋劳动本身是有用的。一切劳动都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用的活动,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走向文明的活动,因而一切劳动都是有用的。有用性也是劳动的共性之一。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劳动的用途必须加以区别。当我们进行劳动的抽象时,抽掉是劳动特殊的具体的用途,但不能把劳动的有用性抽象掉。特别重要的是,劳动是脑力的“利用”,而不是一般的“使用”。劳动过程中脑力是增强的,增强大于损耗,是增长性耗费,而不是单纯的耗费。劳动自身就是生产和增殖的活动,劳动的这种特性是脑力的目的性决定的。由于劳动是一个脑力的自身利用活动,是脑力的主动过程,是脑力有利的使用——利用,因此劳动本身就是个获利过程。

  ⒌劳动的本质是一种脑力活动,包含两个因素,即脑力和时间。劳动是脑力与时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存在形式称为劳动力。脑力的耗费以时间的形式表现出来。

  ⒍脑力是由人脑产生的特殊的信息力,所以劳动是属于人的特殊活动。劳动是人的特殊属性,而不是动物的属性,更不是自然的属性。所谓牲畜的劳动和机器的劳动,都是错误的。简言之,劳动是属于人的活动。

  ⒎劳动,即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者的身体表现出来的功能,称为技能技巧。这种技能技巧既可以通过人手实现,也可以通过其他器官实现,例如也可以通过嘴、牙齿、躯干、腿、脚、臀等等身体部位实现。而且这通常都是整个身体的协调作用。技能技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能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直接获得。

  劳动,即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具和机器表现出来的功能,称为机能机巧。人的各种形式的劳动通过机器的机能机巧实现出来。例如,制砖机的机能机巧表现了、或者说实现了制砖劳动,纺织机的机能机巧体现了纺织劳动,计算机的机能机巧体现了计算劳动,绘图机的机能机巧体现了绘图劳动。劳动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劳动制度等等是一种机制,也是一种“机器”,这种机制或者说“机器”的“机能机巧”则体现了管理劳动。

  人类的劳动,一开始就表现为技能技巧,表现为人手的功能,劳动生产离不开技能技巧。但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的技能技巧是逐渐被机能机巧代替的。劳动生产的发展过程就是机能机巧代替技能技巧的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机器对工人的替代。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表现——机器代替工人的表现——决不是机器代替工人的所谓“体力劳动”,也不是代替脑力劳动。机器代替的是劳动的表现形式,即以机能机巧的形式代替技能技巧的形式,机器代替的并不是劳动本身。

  机器是把分工后彼此分开的劳动的不同部分联结起来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机器运动的机能机巧体现了劳动者劳动的技能技巧。机器的动作体现的是劳动者的协作。

  ㈡劳动量与劳动单位的规定

  ⒈劳动量:

  就一般意义上说,劳动量是劳动自身生产增殖活动的量,即劳动自身生产增殖活动的多少。劳动自身生产增殖活动的量也就是这种活动的速率,即劳动生产增殖活动的速率,简称为劳动生产增殖率。

  这个劳动生产增长率的存在形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就是传统理论的劳动生产率。传统的劳动生产率定义,其实只是劳动生产增殖率的现实形态或者说外在形式。

  ⒉劳动单位:

  既然劳动是自身生产增殖的活动,那么就要知道“自身”怎样定位,这就是劳动单位问题。我们把劳动单位定义为:一个标准人正常生理活动耗费的劳动。简称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或体力活动耗费劳动。这个定义,符合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即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的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⒊劳动量的数理表达式

  根据劳动和劳动量的定义,劳动量的数理表达式为:

   M=N•L/L÷L/L……………………………⑴

其中:L代表劳动单位,M代表劳动量。

  在公式⑴中:

  N是自然数,N≠0。

  “L/L”和“N•L/L”分别是根据劳动单位和劳动定义确定的两个劳动量。

  “L/L”是初始劳动量,为了简化,把分子的系数取1。

  “N•L/L”是生产增殖后的劳动量。

将⑴简化,得到:

   M=N•L/L……………………………………⑵

公式⑵可以看作劳动量的基本公式。

  从公式⑴和公式⑵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单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它是劳动量变化的内核。劳动单位的不断缩小,反映了劳动量的不断扩大。

  但是根据我们对劳动的认识,劳动量的不断扩大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劳动单位,而是劳动本身。也就是说,并不是决定于生理活动耗费劳动,而是决定于劳动。劳动单位L仅仅是劳动量变化的计量单位。

  还要提起注意的是,劳动单位与一般计量单位是不同的,一般计量单位是恒量,而劳动单位则是一个变量。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劳动单位L可以用劳动时间表示。

  ㈢劳动价值论的量纲

  上面谈到,劳动单位是“一个标准人在一个工作日内生理活动耗费的劳动时间”。在这里,“一个标准人在一个工作日内生理活动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是劳动的量纲,或者引申地说,就是劳动价值理论的量纲。

  这个量纲的规定,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客观标准,一个是时间,一个是人的生理活动耗费,而这两个标准都具有固定的周期性特征,又是可以计量的。所以量纲的规定是十分科学的。

  ⒈工作日

  工作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工作日的周期,即24小时。就是说工作日是一个周期性的规定,日复一日,总是不变,每一个工作日都是24小时。这是一个固定的尺度,固定的量纲。另一个是劳动小时。劳动小时中的小时也是一个具有周期性的量纲,而且不同的国家对劳动小时有统一的法律规定(例如8小时、6小时等等),法定的劳动时间对任何企业都是一样的,具有可操作的均等性和周期性。

  ⒉标准人的生理活动耗费

  标准人的规定是出于科学描述,实际上从宏观上看每一个劳动者都是标准人。我们每一个人一天的生理活动都是差不多的,除非过度运动。一个人的生理活动耗费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基本是一个定值,最简单最粗糙的方法,是用口粮计算。经济学上规定为最低生活资料的量。这个量显然也是均等的,带有周期性的,可操作的。斯密就曾经说过谷物量最接近劳动量的话。马克思更是对抽象劳动做了生理学意义上的规定,把劳动价值量纲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⒊劳动生产率的周期性

  我们知道,劳动生产率的规定是“若干元/人•日”。这个规定,从表面上看是工作日,劳动者与生产价值的关系,工作日规定包括一天24小时和期间的劳动小时。而实际上,它的完整含义应该是:每人每天以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量。就是说,这个规定实际包含的是四个方面,即工作日的规定、劳动者的规定、劳动的计量单位的规定和劳动量。劳动的计量单位就是劳动的量纲单位——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这个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作为计量单位与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致的。它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但也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定。

  由于工作日、劳动小时、劳动者及其生理活动耗费都是具有周期性的明确的规定,因此劳动生产率与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就在这个规定的框架内有规律的运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量增加,导致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节缩;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节缩,反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量的增加。

  ⒋量纲规定包含了需要因素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到,劳动价值论的这个量纲规定是包含着需求因素的。所谓标准人生理活动耗费就是对需求的量的规定。而且这个需求并非是因人而异,随意性的,它是根据客观实际做出的一种科学的规定。这种规定显然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温饱系数、恩格尔系数都具有参考意义。

  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量具的共性和个性规定

  各种劳动归结为量的表现——劳动时间,实际上就把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掉了。但这还不是相同的劳动,相同的劳动是具有一定量尺的劳动,这个量尺就是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它相当于马克思规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商品价值来说,仅仅把不同的具体劳动抽象为劳动时间是不够的,并且把劳动时间抽象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是不够的。由于不同的劳动者,不同的具体劳动,劳动生产率不同,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有多有少,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有多有少,要比较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量,还需要确定他们各自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的量,确定他们各自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根据他们各自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的量计量他们各自的劳动量。

  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计量劳动的量具,而量具的大小对于不同的劳动者是不同的。每个劳动者必须用自己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计量自己的劳动量,这样计量的劳动才是社会公认的社会劳动量。

  ⒍劳动量纲不因社会形态而改变

  恩格斯:“如果劳动时间的等价包含的意义,是每个劳动者在相等的时间内生产出相等的价值,而不必先得出一个平均的东西,那末这显然是错误的。即使是同一生产部门内的两个工人,他们在一个工作小时内所生产的产品价值也总是随着劳动强度和技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样的弊病——而且只有像杜林先生那样的人才会把它看成弊病,——不是任何经济公社,至少不是我们这个天体上任何经济公社所能消除的。”[1]

  从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自从出现人类社会以后,劳动时间的等价意义就存在了。这个等价意义并不与社会形态有关,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杜林所谓的经济公社,劳动时间的等价意义都必须先取得一个平均的东西,即取得一个平均的量纲,这个量纲根据我们的分析就是一个标准人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2&from^^uid=554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0 10:01:07
㈣劳动与价值

  一旦我们确立了这样的概念,即确立了“劳动是自身生产和增殖的创造社会财富的脑力活动”这样的概念,我们就能够得出下面的合乎逻辑的劳动价值原理:

  ⒈劳动自身的生产力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分工、协作、机器和生产组织的生产力。

  ⒉在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下,即在工资劳动的生产方式下,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劳动的资本生产力。

  ⒊从价值层面考察,劳动的生产力通过抽象的相同劳动和具体的不同劳动的生产和增殖,表现为价值的生产增殖和使用价值的生产增殖。这种生产和增殖的结果就是剩余价值(广义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广义剩余产品),是货币的增值和财富的增加。由此,为人类提供了社会发展和个性自由发展的条件。

  ⒋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劳动的资本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社会生产广义剩余价值(国民产值),而且还为资本家生产狭义剩余价值(利润)。狭义剩余价值是广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后者是资本生产力的特殊性。

  ⒌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谓劳动和资本的交换,实际并非是真正的交换关系而是一个分配关系。由于劳动是自身生产和增殖的活动,广义剩余价值在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会存在多种可能性。分配的结果取决于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博弈。这种博弈突出地表现在工人的劳动权利和工资水平上。把工资看成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关系,导致人们对价值规律解释的混乱。

  ⒍对于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我们用发现性劳动和劳动获得性原理解释。一切自然资源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于资源使用价值的发现性劳动和对资源的获得性劳动。

  ㈤总公式(通式、微观、宏观)

  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因其相同符号代表的具体含义的属性区别,表示为三个具体公式(模型),即通式(一般模型)、微观公式(微观模型)、宏观公式(宏观模型)。分别记做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Ⅰ、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Ⅱ和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Ⅲ。

  ⒈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Ⅰ——通式(一般模型)

   P=(T/t)÷W

其中:

P——商品价格。
T——劳动时间。
t——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
W——商品数量。
T/t——劳动价格,单位是“元”。
P=x元/W。

简要说明:

  这是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的一般模型。这个通用的模型,给出了商品、劳动时间、价值、价格的一般关系。

  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t)是变量,商品价格(P)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t的变化决定于劳动生产率(力),劳动生产率(力)则决定于人的脑力耗费,即脑力劳动。

  ⒉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Ⅱ——微观公式(微观模型)

   P=(T/t)÷W

其中:

P——商品价格。
T——个人劳动时间。
t——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
W——具体商品的数量。单位是尺、公斤、平米、台等等。
T/t——劳动价格,单位是“元”。
P=x元/W。

简要说明:

  这个模型适用于微观运行,适用于微观层面上的生产和交换关系。是价值规律在微观层面上的运用。

  微观公式(微观模型)的意义在于,指示我们交换必须依据商品价格相等原则进行,而不是根据个人劳动时间。

  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t)是变量,商品价格(P)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t的变化决定于个人劳动生产率(力),个人劳动生产率(力)则决定于人的脑力耗费,即脑力劳动。

  在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微观模型中,t值代表个人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由于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都可能是不同的,所以,个人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通常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个工作日内,某甲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可能是8小时,某乙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则可能是4小时。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称为个人必要劳动时间。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即个人必要劳动时间,在微观上是交换的尺度,它决定劳动价格。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越短,劳动价格量越大;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越长,劳动价格量越小。

  微观模型中的劳动时间(T)也只表征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时间,不是社会统一规定的工作日劳动小时。某甲在一天内可能劳动8小时,某乙则可能劳动6小时,某丙可能根本就不劳动。

  在微观模型中,商品w是具体形态不同的商品,例如小麦、上衣、电视机、汽车、房屋等等。它们之间的交换按照相等价格进行。

  个人脑力劳动生产科学技术,并通过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趋于变小,按照劳动价格相等原则,他就可以交换更多的商品。

  ⒊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Ⅲ——宏观公式(宏观模型):

   P=(T/t)÷W

其中:

P——商品价格。
T——工作日劳动时间(相当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
t——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
W——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的商品即标准商品。单位是“件”。
T/t——劳动价格,单位是“元”。
P=x元/W。

简要说明:

  这个模型适用于宏观运行的分析。适用于财富(价值和使用价值)总量的分析。是价值规律在宏观层面上的运用模型。

  在宏观模型中,P的元素单位=1元/1件。

  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t)是变量,商品价格(P)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t的变化决定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力),劳动生产率(力)则决定于人的脑力耗费,即脑力劳动。

  在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宏观模型中,商品价格中的“商品”指标准商品。对t值进行了社会平均化,代表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个人的劳动时间也进行了平均化,形成同一的工作日劳动时间,例如周劳动40小时。把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定义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中,作为量尺的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用这个量尺量度的结果,即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总量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与社会劳动总量相等。

  用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商品量度的标准商品的数量与作为量尺的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成反比。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越短,社会标准商品的数量越多。

  脑力劳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趋于缩短,同时由货币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总价值)和社会标准商品(总的使用价值)同步趋于增加。现实经济生活中,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GDP逐年增长,可以作为阶段性证明。

  在同一个社会内,劳动量、商品量和货币量三同一,总价值等于总价格。

    参考文献
[1]《反杜林论》,人民。1970,第198页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2&from^^uid=554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0 11:39:30
135# gxg
⒈劳动首先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因而是脑力活动。人脑浓缩了巨量的信息,因此就可能形成特殊的信息场。并由信息场发出具有能动作用的信息力——脑力。脑力不同于一般自然力,不同于动物力,也不同于人的生理学力即体力。脑力具有目的性、意志性、思维性、扩增性和创造性。劳动不是被动的盲目的活动。而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活动。动物和人出于本能进行的活动,既所谓的“体力劳动”不应该属于劳动范畴。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4&from^^uid=1123236

    “ 脑力劳动”属于劳动范畴,而“体力劳动”不属于劳动范畴。——惊世骇俗之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23:59:34
由此我们可以把使用价值与生产能力的比值看成是物品的价值,并定义为:价值 = 使用价值/生产能力。我们用符号V代表价值,则价值可以用公式表示为:V = U/M。(王版原文)
又 U=D/To;M=Q/T
我的理解是:V式一个隐含的条件是,两者只有在To=T时比较才有意义,那么设To=T,于是V=D/Q;
这个结论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呢?是一定时段内某人对某物品的饱和需要量和其所既有的物品数量之比。是需与供之比。这样推理下来,王版的价值概念的实质还是供求决定论,生产力或劳动在这个价值概念中不起作用。
我个人认同供求决定价值的基本观点,也是我认为的效用理论的基本观点。觉得王版应鲜明地指出这一点。如果王版认为这样的价值理论支持的是劳动价值论,我倒认为是误判了。
个人认为王版论文提出的一定时间内的饱和需要量作为效用的概念规定是最重要一个亮点,虽然也有不同意见,已经与王版在微经版有过交流。
如果认可了供求决定价值,再探讨何谓供,何谓求。
求的核心概念就是饱和需要量(我借用西经的概念称其为餍足量);而供的概念相当于“西经”中禀赋的概念,就是现有的消费者可随时消费的物品数量。
王版正确地看到,价值与需要量正相关,与供给量负相关。我的不同意见可能是数学处理上的。按照王版的公式,1是个关键的数目。大于1是稀缺的状态,小于1是富余的状态。那么如果一个物品数量大于饱和需要量,它是有价值还是无价值呢?按照数字来说,小于1仍然大于0,所以仍然有价值。但是实际上,多于饱和需要量的物品量是无价值的,没有人会为已经饱和的物品再花费代价去购买。按照传统效用理论,稀缺性是价值的充要条件,可是在王版这里,不稀缺似乎也有价值。
所以,个人认为用(饱和需要量-既有数量)/饱和需要量来表达V更好。分子是稀缺量,商是稀缺程度,也就是稀缺性的量化,与传统效用理论接轨;数值上,当既有数量大于饱和需要量时,数值为负;当既有的数量再要求完全消费时,负值代表了副作用,这又很好地与经验相配。
另外,论文中边际效用的定义似乎不妥,与其数学意义有差异。
以上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7 00:11:40
楼主好厉害啊  受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7 01:57:15
138# ruoyan

        这里的问题是:To=24小时,这是一个常数;T是由具体的生产决定的,也是当下的参常数。
     因此,不能随意假设To=T。换句话讲,To和T虽然单位相同,但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相反,V1/V2=[(D1/To)/(Q1/T1)]/[(D2/To)/(Q2/T2)],当D1/Q1=D2/Q2时,可以得到V1/V2=T1/T2,即两个物品的价值比可用劳动时间比表示。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某一特殊的情况下才成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7 10:11:43
你这样发很累,何不一个文件上传呢?朋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7 10:12:48
真的还是很感谢,一个个收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7 12:06:4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1-17 01:57
138# ruoyan

        这里的问题是:To=24小时,这是一个常数;T是由具体的生产决定的,也是当下的参常数。
     因此,不能随意假设To=T。换句话讲,To和T虽然单位相同,但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这样的话,用不同时间段对应的两个数量相比,即(500克面包/24小时)/(100克面包/小时),其实际意义是按照“100克/小时”这个生产能力要满足24小时所需要的面包应当持续生产的小时数,即5个小时。可是若将100克/小时化为2400克/24小时,再相除,答案是0.2083,这是说,用0.2083天(1天=24小时)生产就可以满足需要,0.2083*24=5,答案不是一样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7 12:32:14
143# ruoyan

一个人是不可能一天连续24小时都生产的,一般T的假设不要超过8小时。
另外,在生产时间的确定上,以一个人而论,其产量不应超过D;超过的部分使用不了,其劳动在理论也就白干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7 12:34:10
143# ruoyan

不知论文写得怎么样了,很期待!

在整理宏观经济的老贴时,看到了林汉扬兄的一个问题。与我研究的问题多么类似,但他最近不常上网了。
我曾经与林汉扬兄也探讨多效用的问题,特别是该如何量度效用或者说对效用进行量化的问题,但因为他有别的事而中断了。
(我让诗客兄也写一篇全面阐述自己观点的论文,他正在写,到时一起讨论。)
———————————————————————————————————

一个例子
现在,我们假设在一个星球上有甲乙丙三个人,青菜、肉类、大米是三个人为了生存的必要物品(其它暂时不考虑)。
甲每天平均生产的青菜、肉类、大米分别是青菜8公斤、0.2公斤肉类、0.1公斤大米;
乙每天平均生产的青菜、肉类、大米分别是青菜0.2公斤、1.8公斤肉类、0.1公斤大米;
丙每天平均生产的青菜、肉类、大米分别是青菜0.2公斤、0.1公斤肉类、4.2公斤大米;

甲每天必要的青菜、肉类、大米分别是青菜2公斤、0.5公斤肉类、1公斤大米;
乙每天必要的青菜、肉类、大米分别是青菜2.4公斤、0.6公斤肉类、1.2公斤大米;
丙每天必要的青菜、肉类、大米分别是青菜4公斤、1公斤肉类、2公斤大米;(必须明白:一个生物对于食物的必要的标准量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一个相对的范围,人类也不例外。但是,在这里我们为了方便于计算才给出一个明确的值);
如果问你甲乙丙三个人应该如何消费青菜、肉类、大米才能效用最大化?甲乙丙三个人分别消费青菜、肉类、大米效用最大化时的比例是多少?如何才能使甲乙丙三个人都效用最大化?从这个例子你认识到是什么东西在支配甲乙丙他们三个人那样去做?是什么原则或者规律呢?能否用数学精确论证的表示出来?
提醒:必要的标准量不等于实际上的消费量,必要是个事实前提,想要是以这个前提为基础产生的动机,消费则是由这个动机的驱动下同时受到一定环境因素的制约下的行为。
为了使大家解题简单点,可以不考虑交易费用。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366950&page=1&from^^uid=96950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7 23:22:5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1-17 12:32
143# ruoyan

一个人是不可能一天连续24小时都生产的,一般T的假设不要超过8小时。
另外,在生产时间的确定上,以一个人而论,其产量不应超过D;超过的部分使用不了,其劳动在理论也就白干了。
24小时或8小时并不重要。
(500克/天)/(100克/小时)=5(小时/天),涵义是要满足一天的面包需要量需要生产5小时。
按8小时计算,(500克/天)/(800克/8小时)=5(小时/每天)数值一样。

至于生产时间要花费多少是另一个问题。我们讨论的是何为价值V,你定义为U/M,这个比例本身有一个经济内涵,即:对于给定生产能力和给定时间内的需要量,满足这个需要量所要花费的生产时间。也就是这样定义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在一定的生产能力下,满足给定时间内的饱和需要量所需要花费的生产时间。从计算结果的单位(量纲)上看,这个价值的概念是“每天需要量”的价值;如果换成“周”的饱和需要量,计算结果的单位就是(小时/每周),而数值是一样的。


所以这样的定义更为抽象的内涵是:消费率与生产率之比。

这个定义揭示的生产率、消费率与价值的正负相关性我以为是对的,生产效率越高,价值越低;消费率越高,价值越高。
但是,还是那个老问题:对于非生产的商品,没有生产率因素的商品,即便只有一例,如何解释?那样的商品就没有价值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8 01:38: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8 10:38:19
147# 简单的树根

可以理解为需求是当下的常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8 10:59:17
146# ruoyan

要是用“消费率”,按字面理解就是一种比值。用一天24小时所需要的量表示需求,需求就可理解成当下的一个常数。

像服务类的产品,同样也可用“生产率”即生产能力表示。(我的书上有,论文因为字数的关系删掉了。)
比如,一场电影是2小时。假设人们平均10天看一场电影,那么对电影的需求就是0.2场电影/24小时。
至于生产一部电影用了多少小时,可把各种费用都折算成时间,然后用人数除就能得到电影的生产能力的表达式,比如:2小时电影/2400小时(1人)。

再进一步,就能得到电影的价值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8 23:30: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