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0-3-2 22:02:18
老王我来了,但是太多,只能一目十行。

首先我认为力图引进时间变量是要肯定的,这事经济学走向科学的关键一步。

其次我认为你的逻辑很不成熟,很多假设纯彻是为了计算,以让不能计算的,或者是不能达到你预定目标的计算的,得以实现。

下面我谈谈我的看法:

一、经济学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任务,在于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可以知道“价值”是什么,要用“价值”解决什么问题。只有价值定义明确了,其它事情可能顺利做好。
二、科学假设都是:对不知道的事物做出某种合理的猜测。违反这条的假设都不是的真假设,而是假假设。比如“假设每天吃饭1单位”就不是真假设,是假假设。比如“假设人性是自私+利他”就是真假设。假假设是过渡性假设,以得出某种关系,但是这个关系不是科学结论。真正的科学结论是N种关系的和,这意味着过渡性假设都要在“和”中消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2 22:54:44
151# 曹国奇

有什么假设不合理的地方,请指出。否则,我即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同时也看不出你说的正确理由。

我做的都是逻辑假设,就是简单的姑且认定的意思,而不是猜测。换句话讲,这种假设是有事实根据的,只是其具体数值用逻辑假设代替了。这么做是为了分析方便,不会影响到结论的正确性。

曹兄所认为的是一种具有假说性质的假设,“根据已有的材料与经验,对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所做的推测”,这要更复杂一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3 09:55:54
152# 王志成2010
1 曹国奇:首先我认为力图引进时间变量是要肯定的,这是经济学走向科学的关键一步。

赫赫铭儿:效用论要想成为科学,“引进时间变量”的确是关键的一步。否则的话,只是主观上认为等不等、值不值,那怎么能成为科学呢?……问题是效用论真的能够引进时间变量吗?

2 曹国奇:其次我认为你的逻辑很不成熟,很多假设纯粹是为了计算,以让不能计算的,或者是不能达到你预定目标的计算,得以实现。……比如“假设每天吃饭1单位”就不是真假设,

赫赫铭儿:即使“每天吃饭1单位”是个真假设,王兄也需要无穷无尽地排列下去,还要不断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无穷无尽的差别及变化;从而为任何人的任意解释留下无限的空间。

3 再退一步:即使王兄真的能够为无穷无尽的消费品(且不说生产资料),制定出能够被社会所接受的“每天一单元”的时间标准;与劳动价值相比,它也大大背离了——奥克斯原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3 10:14:44
不管亚当斯米如何定义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
难道经济学不考虑钻石\黄金\音乐\油画等等这些东西给人带来的主观满足感吗?
按照亚当斯米的定义,你可以说钻石没有使用价值
在这种经济理论中,人的主观满足感在哪里有体现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3 11:18:39
王版的价值思路,是将生产力或生产率作为研究的基础。

    这一思路并非不可以。因为研究经济,实质上也就是在研究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化的生产率产生了社会成本,这个社会成本就可以看作是社会价值。但价格并不一定与价值吻合。需求量的变化会使价格偏离价值。

    同样,各个分商品的价值(生产率)总和(总和后的均值)可以产生社会当时的价值的标准。这个标准用于供社会当作从事经济活动的参考标准。类似于现在的单位币值(实际上也就是)。
    经过一定时期的生产率的提高,这个标准是要变化的,要调整。(经济危机也是一种调整办法)

    只是觉得王版处于形成自己价值思路阶段,没有进一步整理和发掘。
    例如,我根据其思路得出,社会中的每个人必须占有一定的生产率,才会有社会价值;一个人占有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其价值的大小。
    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3 14:15:14
王版的这个价值理论有非常大的理论价值。

    这个理论可以为我们解释改革开放后中国较长时期不发生大的经济周期危机现象的原因。

    按我上面贴子的叙述,由生产率决定的社会价值标准,经过一段生产力的高增长后,由于不同商品生产率提高的大小不同,需要对社会生产率重新均值(确定新社会价值标准),目前来看,这个重新确定的过程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依靠市场自身的调整,这就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另一种是人工调整,就是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办法。
    从这个理论也可以解释这样一个现象:为什么经济大发展后会面临经济危机这个现象。因为经济大发展期正是生产率大提高的时期。

    目前来看,这两种办法都可以有效的调整。但哪种办法孰优孰劣还有待观察和具体论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3 16:54:39
包不同 发表于 2010-3-3 10:14
不管亚当斯米如何定义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
难道经济学不考虑钻石\黄金\音乐\油画等等这些东西给人带来的主观满足感吗?
按照亚当斯米的定义,你可以说钻石没有使用价值
在这种经济理论中,人的主观满足感在哪里有体现呢?
主观满足感啊?那老兄你怎么知道乞丐抱个大饼,比亿万富翁拈粒钻石更不满足呢?

钻石\黄金\音乐\油画等等这些东西,在工艺大师、艺术大师那里,更有“主观满足”,但是在这群大师这里,不昂贵。
是到了亿万富翁们的钱堆里,才高贵的。
那么,请老兄用青蛙试验,来逻辑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3 21:38:56
153# 赫赫铭儿0

        经济学不同于像物理、化学这样的自然科学,这就是多了一个人的因素。如何把这一重要因素直接反映出来呢,这确实是研究经济学的关键之处。
    我的看法是,人与时间的关系最密切,人的生命就是用时间来衡量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能够正常的活一天必然要满足一定的基本需求。否则,后果谁都能想到。
    反过来,当我们探讨需求时,这显然与一天天的过日子有关。比如,一个人去买大米,他几乎愿意买多少就可以买多少,显得需求很不确定。但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买多买少的差别只是体现在吃多少天的不同上了,其每一天的需求差别不会很大。
    因此,我把一个人对某种物品在一天内的需求称为该物品的基本需求。其标注方法是:物品名称和数量/时间。其时间的数值是24小时,代表的是一天的时间,并用T0表示即T0 = 24小时。可以称T0 = 24小时为一个人的生命常数,涵义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按一天24小时来计算并度过的,这也是需求量最基本的计时单位或周期。

    至于物品的数量需要用统计的方法才能求得,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把物品名称和数量/时间合在一起表示,这就是物品的使用价值的意思,也是所谓效用的量化。
    当一个人以一天来衡量吃饱喝足时,当然没必要再吃什么喝什么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这个人针对一天而论,多余的东西当然毫无用处(树根兄简洁地表示其效用为0)。但这不等于能很好保存的“多余的东西”在第二天没有用处,此时等量东西的效用又回到了1。
    要是用效用量化后(物品名称和数量/时间)的方式表示效用,问题就都可以很好的化解。比如一个人一天需要吃1斤大米做为主食,10斤大米就是可以满足10天的需求即10个“1”的意思。已经吃完了饭,自然没必要把另外的9斤放到这一天去比较。对于1斤米,再区别第一两和最后一两也没什么意义。


    铭儿兄疑虑的“无穷无尽”的问题实际上在统计上是不难做到的,经商的人时刻关心的就是这种数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3 21:43:52
153# 赫赫铭儿0

          另外,在这个帖子中,你在前面的那些跟帖我还一直没有回帖。不是不想回,也一直没忘,只是觉得仅仅为了辩护就显得我太小气了。
     你和树根兄的主要帖子我都认真看过,也曾比较详细的讨论过。我个人的看法是,在研究价值及价格问题,仅从生产的角度出发,不论怎么定义价值以及价格,都没法让需求与供给保持平衡。最后,总要打补丁去解决需求的问题。
     过几天你(或我)可以专门开一个帖子,共同讨论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价值、需求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3 22:14:10
156# 好高误远
  
         我的思路确实“是将生产力或生产率作为研究的基础”,但也考虑了需求的因素。可以说,是两方面的综合。
     这篇论文是根据我所写的“价值、利息和经济周期原理”一书(500多页)中的一部分内容整理出来的,是相关的内容还有很多。

    这本书我已经写了三稿,觉得还算说得过去了,这才注册并发到了论坛。目的是想晒一晒,看看反响如何,然后再决定是否去努力出版(自费可以立即)。结果,自己不自觉地,先被论坛招安了。
   
    现在看来,这么做是很明智的。有些地方确实需要改写或者补充,这不能不说还“处于形成自己价值思路阶段”。好在方向没有大的问题,还不至于推到重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4 11:00:29
159# 王志成2010

不知道王兄是否意识到,你的“时间效用论”与“计划经济”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即:二者在理论上都是可行的,并且一旦有时间效用为基础,计划经济将会从粗放走向精细。——从而一可消除贫富差别,二可消除经济危机。……问题是千千万万不同物品“每天一单元”的确定实在是太复杂了(而且年年都在变化);国家(加上现代统计学)连粗放型计划都已经勉为其难,如此精细的计划又从何谈起呢?

所以我认为:尽管时间效用论在理论上说得通(至少很难驳倒),但在(普遍的)实践中却行不通。

与此相对应:劳动价值论则无须考虑千千万万不同物品在使用价值上的差别(它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单纯用劳动时间(但必须是个体劳动时间!)就可以在最大范围内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即使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打补丁,与时间效用论相比较,也更加接近——奥克斯原理。

但无论如何,将时间变量引入效用论,应该是效用论的一个重大的进步;是使主观效用论转向客观效用论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4 12:26:47
161# 赫赫铭儿0

我都是用具体的数量表示物品的基本需求的,这正是统计的先决条件和目标。一单元或一单位是以往效用论对物品的表示方法,且与时间无关。由此,在分析增量的问题上,就缺少参照的坐标而使得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另外,只要认可这种分析方法,会对进一步研究别的问题提供很好的基础,由此可以得到一系列有用的结论。比如,利息到底是什么,经济周期又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4 12:47:40
162# 王志成2010
另外,只要认可这种分析方法,会对进一步研究别的问题提供很好的基础,由此可以得到一系列有用的结论。比如,利息到底是什么,经济周期又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7&from^^uid=1123236

“时间效用论”(这样称呼有利于和其它效用论相区别)可以解释经济周期的问题——这一点我毫不怀疑;但不知道你如何能够解释利息(最好再加上利润)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4 14:01:33
163# 赫赫铭儿0

进一步探讨需求与储备的关系问题,见

(原创系列论文)利息原理之一~之五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96950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4 14:23:17
已有帐号007 发表于 2010-3-3 16:54
包不同 发表于 2010-3-3 10:14
不管亚当斯米如何定义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
难道经济学不考虑钻石\黄金\音乐\油画等等这些东西给人带来的主观满足感吗?
按照亚当斯米的定义,你可以说钻石没有使用价值
在这种经济理论中,人的主观满足感在哪里有体现呢?
主观满足感啊?那老兄你怎么知道乞丐抱个大饼,比亿万富翁拈粒钻石更不满足呢?

钻石\黄金\音乐\油画等等这些东西,在工艺大师、艺术大师那里,更有“主观满足”,但是在这群大师这里,不昂贵。
是到了亿万富翁们的钱堆里,才高贵的。
那么,请老兄用青蛙试验,来逻辑吧。
所以就干脆不考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5 12:01:27
164# 王志成2010
        有了一定的储备在一般情况下都会给全体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好处,与之对应的代价就是储备的保管费用或曰储备劳动。但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储备到底是由消费者储备好呢,还是由生产企业储备好呢?从保险的角度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当然应该由生产企业集中储备比较好些,因为这种集中保管方式能使保管费用降低,特别是资本品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可以说,集中储备就是平均分摊了保管费用,使得每个消费者担负的保管费用最小同时又不必担心储备量不足的问题。
        不过这又会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将怎样把总的保管费用在消费者(当然也包括生产者)中均摊呢,……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设想,要是能建立起一种机制,这相当于给予生产储备的企业一笔可观的好处费,这就可以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机制还要有把“好处费”(即补偿费)在全体消费者中均摊的功能,……
       ……这就是发明了利息的办法。可以说价格不自觉地完成了交换的使命,使得交换是公平的;而利息又很隐蔽地完成了储备的任务,并实现了使储备费用最低化的要求。……
       ……正是补偿比例自觉不自觉地调节着储备的平衡。久而久之,这种约定的补偿部分就成为了利息,……
        ……利息为什么会那么让人琢磨不透,其原因就在于对利息的作用并未真正地了解。只有了解了利息的原始由来,我们才会发现:正是利息的作用会使一些生产者自动保有储备并让储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数量上,同时还实现了平均损失的目的。这些都是人为想做也未必能做得好的事情,由于利益的驱使反而一切都自动完成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484195&page=1&from^^uid=1123236

看罢王兄《利息原理》一文,感慨良多。
你显然没有意识到:这里所触到的,其实是一个比“利息”的问题大得多的问题,即第三产业的价格原理和分配原理的问题。
1 储备业属于第三产业。一批货物价格100万元,经过集中储备的环节增值10万元;这10万元的价格从何而来呢?……其实就是分别(个体)储备时,所要消耗的总劳动(个体劳动)。
但由于集中储备将总劳动降低(例如)一半,所以现在只有5万元价格,成为集中储备业中第三产业劳务人员的——工资;剩余5万元价格,则成为集中储备业中资本家的——利润。
与此同理:
2 运输业属于第三产业。一批货物价格100万元,经过集中运输的环节增值10万元;这10万元的价格从何而来呢?……其实就是个体运输时,所要消耗的总劳动(个体劳动)。
但由于集中运输将总劳动降低(例如)一半,所以现在只有5万元价格,成为集中运输业中第三产业劳务人员的——工资;剩余5万元价格,则成为集中运输业中资本家的——利润。
3 贸易业(商业)属于第三产业。一批货物价格100万元,经过集中贸易的环节增值10万元;这10万元的价格从何而来呢?……其实就是个体贸易时,所要消耗的总劳动(个体劳动)。
但由于集中贸易将总劳动降低(例如)一半,所以现在只有5万元价格,成为集中贸易业中第三产业劳务人员的——工资;剩余5万元价格,则成为集中贸易业中资本家的——利润。
……如此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5 12:41:02
164# 王志成2010

现在来说利息的形成:
利息属于银行业,银行业也属于第三产业。假定一批资金价格100万元,经过集中借贷后可使生产效益增值10万元,而分别(个人)借贷后却只能使生产效益增值3万元;则这批资金的(个人)利息率为——3%。
尽管这里的定价原理与上述第三产业正好相反;但根据集中行为和个体行为在效益上的差额来确定分配比例,这个——第三产业的分配原理,却是完全相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5 13:08:51
164# 王志成2010

1 王兄透过集中储备业与个体储备业在效益上的差额,感觉到了利息的形成机理——这是很敏锐的。
但因此就把利息的形成原理,完全建立在储备业的基础上——至少是不够准确的。

2 我觉得王兄完全可以把在储备业中的重要发现推而广之,以求揭示整个第三产业经济的价格原理和分配原理。……现在看来,这是应该可以做到的!

3 王兄的全部推理力求遵循“时间效用论”的基础(保持理论的一贯性是很可贵的)。但在我看来,将所有这些新颖、大胆、深刻的推理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

……上述意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多多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5 21:03:25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3-5 12:01

看罢王兄《利息原理》一文,感慨良多。
你显然没有意识到:这里所触到的,其实是一个比“利息”的问题大得多的问题,即第三产业的价格原理和分配原理的问题。
1 储备业属于第三产业。一批货物价格100万元,经过集中储备的环节增值10万元;这10万元的价格从何而来呢?……其实就是分别(个体)储备时,所要消耗的总劳动(个体劳动)。
但由于集中储备将总劳动降低(例如)一半,所以现在只有5万元价格,成为集中储备业中第三产业劳务人员的——工资;剩余5万元价格,则成为集中储备业中资本家的——利润。
与此同理:
2 运输业属于第三产业。一批货物价格100万元,经过集中运输的环节增值10万元;这10万元的价格从何而来呢?……其实就是个体运输时,所要消耗的总劳动(个体劳动)。
但由于集中运输将总劳动降低(例如)一半,所以现在只有5万元价格,成为集中运输业中第三产业劳务人员的——工资;剩余5万元价格,则成为集中运输业中资本家的——利润。
3 贸易业(商业)属于第三产业。一批货物价格100万元,经过集中贸易的环节增值10万元;这10万元的价格从何而来呢?……其实就是个体贸易时,所要消耗的总劳动(个体劳动)。
但由于集中贸易将总劳动降低(例如)一半,所以现在只有5万元价格,成为集中贸易业中第三产业劳务人员的——工资;剩余5万元价格,则成为集中贸易业中资本家的——利润。
……如此等等。
应该这么分析:
    1、“一批货物价格100万元”,意思是值100万元,也可以认为花100万元才能买到。要想保存一定的时间,势必要有费用即“消耗的总劳动”。(集中储备要比分散储备的低。)
    要是这种费用是总额的10%(既定的保存一年时间),为此在平衡的情况下必须补偿给储备者总数10万元。
    可事实上没谁直接掏这笔钱,问题就出来了。
    不过,经济中微妙的地方就在这里,某些利益机制会制动平衡这种关系。
    实际情况往往是,需要储备的物品的价格在某种原因下造成短缺时,其价格一定会上涨。如果上涨的部分正好为10万元,那储备者是不亏的。当然,在此基础上,价格上涨得越高,储备者赚得就越多。随着赚多赚少,储备者会制动调节储备量——这就解决了储备的问题。
    做为消费者,如何才能承受这种价格上涨而又不影响正常的生活水平呢?这就要给予储蓄者同样比例的利息,这是由可以提前使用物品的贷款者支付的;由此,整个经济就平衡了。

    在这种平衡关系中,相当于价格上涨幅度以及利息已经确定,储备者通过某种手段在第二年减少了储备费用,其减少的部分才是真正的利润。

    2、同样的道理,零售价减批发价的部分与商业的成本应该是平衡的。要是减少了商业成本,余下的自然是商业利润。

    总之,包括生产在内,利润的一个主要来源正是技术创新即生产水平提高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6 18:23:49
169# 王志成2010
     “一批货物价格100万元”,意思是值100万元,也可以认为花100万元才能买到。要想保存一定的时间,势必要有费用即“消耗的总劳动”。(集中储备要比分散储备的低。)
    要是这种费用是总额的10%(既定的保存一年时间),为此在平衡的情况下必须补偿给储备者总数10万元。
    可事实上没谁直接掏这笔钱,问题就出来了。

1 王兄说“事实上没谁直接掏这笔钱”是不对的。
例如春天的大蒜储备商储备了100万元的大蒜,半年后以110万元的价格售出;其中5万元是各项劳务成本,剩余5万元是利润——并且全部是消费者直接掏这笔钱。

2 至于利息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假定大蒜储备商最初的100万元完全是银行贷款,半年后利息率是3%(定价原理见167楼);则大蒜储备商的实际纯利是:5万元-3万元 = 2万元。
……由此可见,银行的利息和储备商的利润完全是两回事。
   
3 “总之,包括生产在内,利润的一个主要来源正是技术创新即生产水平提高的结果。”——完全同意王兄的这个观点,并且利息的来源也是如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6 18:55:52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3-6 18:23
169# 王志成2010
     “一批货物价格100万元”,意思是值100万元,也可以认为花100万元才能买到。要想保存一定的时间,势必要有费用即“消耗的总劳动”。(集中储备要比分散储备的低。)
    要是这种费用是总额的10%(既定的保存一年时间),为此在平衡的情况下必须补偿给储备者总数10万元。
    可事实上没谁直接掏这笔钱,问题就出来了。

1 王兄说“事实上没谁直接掏这笔钱”是不对的。
例如春天的大蒜储备商储备了100万元的大蒜,半年后以110万元的价格售出;其中5万元是各项劳务成本,剩余5万元是利润——并且全部是消费者直接掏这笔钱。

2 至于利息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假定大蒜储备商最初的100万元完全是银行贷款,半年后利息率是3%(定价原理见167楼);则大蒜储备商的实际纯利是:5万元-3万元 = 2万元。
……由此可见,银行的利息和储备商的利润完全是两回事。
   
3 “总之,包括生产在内,利润的一个主要来源正是技术创新即生产水平提高的结果。”——完全同意王兄的这个观点,并且利息的来源也是如此。
1、我说的“事实上没谁直接掏这笔钱”是指按保管费的“保费”的形式给的,实际上是按上涨的价格间接“给的”。或者说,储备者也没理由去收什么保管费,只能从价格上涨的部分中获得。
   当以110万元的价格售出后,5万元的“各项劳务成本”就是利息。
2、如果年后利息率是3%,那正说明利率在大蒜方面定低了。假设物价指数上涨到5%,显然就该调利率了。
   “银行的利息和储备商的利润完全是两回事”,这没错。我说的是,在平衡时,利息应该等于储备的“劳务成本”。至于能否再有额外的利润,就像其它生产利润一样,平均一定是零。
3、有时间认真思考一下,利息确实很特殊。(经济学中最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6 18:58:21
利息的由来中的一段:

对此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从原始的交换角度来看,假设某种物品在下个时期比如下一年度因意外其产量减少了,从理论上来讲没有储备这种物品必然要涨价;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想涨价是很不实现的,即人们无法用更多的其它物品与之交换。如果非要用更多的其它物品与之交换,那其它物品对于一些人来讲也会相应地减少,这等于拆了东墙补西墙。对于储备的拥有者也不一定需要更多的其它物品,换到手里暂时用不上而其他人又不够用,于己于人都不利,这也就起不到储备应有的意义。为此储备的拥有者可以采用这样一种交换方法:仍维持原有的交换比例即价格不变,但对方在归还时要视借期的长短约定好给予这种物品的提供者以一定比例的补偿,相当于以后连本带息一起归还。这也意味着其他人只要事后加倍劳动就可以,而当下不会受到什么影响。显然这是任何人都愿意接受的方案,对所有人都有好处。采用这种交换方法还能解决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就是未必人人都需要在事先为了储备而增加劳动;要是储备派不上用场,增加的劳动就浪费了。从总体上来算,只需一部分人事先增加劳动而储备一定量的物品即可,其他人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只需事后进行劳动就可以补上因意外造成的损失,这样能使劳动总量减少同时又不至于发生物品短缺的危险。那么该怎样才能做到储备量很合理,同时又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在储备与不储备之间进行选择即实现储备的平衡呢?很显然,其约定的补偿比例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如果补偿比例很高,或者补偿比例不变但交换比例要做些对储备者有利的调整,那就说明事先的劳动是合算的,事先的储备量就会自动增多。反之,如果补偿比例很低,或者说交换比例调整得总是对储备者不利(相当于补偿比例降低了),那就说明事后的劳动更合算,事先的储备量就会自动减少。从中不难想到,正是补偿比例自觉不自觉地调节着储备的平衡。久而久之,这种约定的补偿部分就成为了利息,单纯的比例就是所谓的利息率或利率;正是利息的作用平均了为了储备的付出,一个社会就是在利息的暗暗作用下解决了一个人们必然会遇到的经济难题。这同样是一种利益机制作用的结果,使得在解决储备问题时的费用最低同时也最有效。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96950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7 00:27:33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3-2 22:54
151# 曹国奇

有什么假设不合理的地方,请指出。否则,我即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同时也看不出你说的正确理由。

我做的都是逻辑假设,就是简单的姑且认定的意思,而不是猜测。换句话讲,这种假设是有事实根据的,只是其具体数值用逻辑假设代替了。这么做是为了分析方便,不会影响到结论的正确性。

曹兄所认为的是一种具有假说性质的假设,“根据已有的材料与经验,对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所做的推测”,这要更复杂一些。
每个人的劳动能力不同,但是你假设成相同;没种商品不是一个人在生产,而是一群人在生产,且这群人与那群人的数量不一样,但是你假设成一个人在生产。

我将真假设与假假设的区别,就在于强调这点。当然你论证中还有很多这种假假设,你并没有消除它。比如如果依照生产每种商品的人数不同,你还怎么确定商品的价值(价格)以及交换比例?

另一个暗示的假设你也有,那就是假设生产是不连续的,且每次生产每次都消费完毕。此时如果恢复真实,你再演算看看,看看你第一期的价格(价值)与第二期的价格(价值)怎么衔接?我敢肯定你没法衔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7 01:48:49
曹国奇 发表于 2010-3-7 00:27
每个人的劳动能力不同,但是你假设成相同;没种商品不是一个人在生产,而是一群人在生产,且这群人与那群人的数量不一样,但是你假设成一个人在生产。

我将真假设与假假设的区别,就在于强调这点。当然你论证中还有很多这种假假设,你并没有消除它。比如如果依照生产每种商品的人数不同,你还怎么确定商品的价值(价格)以及交换比例?

另一个暗示的假设你也有,那就是假设生产是不连续的,且每次生产每次都消费完毕。此时如果恢复真实,你再演算看看,看看你第一期的价格(价值)与第二期的价格(价值)怎么衔接?我敢肯定你没法衔接。
1、我假设的是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基本相同,或者可以直接理解为反映在某一具体的生产中的生产能力相同。当然不是一个人在生产,而是一群人在生产。只是在结果上,可平均出以一个人为标准的产出情况。

2、生产每种商品的人数就是不同的(不是一个的意思),按价值比进行安排。

3、我假设的生产恰是连续的(与农产品的情况不相符),因此价格也就连续不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7 10:15:26
171# 王志成2010
1、我说的“事实上没谁直接掏这笔钱”是指按保管费的“保费”的形式给的,实际上是按上涨的价格间接“给的”。或者说,储备者也没理由去收什么保管费,只能从价格上涨的部分中获得。
   当以110万元的价格售出后,5万元的“各项劳务成本”就是利息。
2、如果年后利息率是3%,那正说明利率在大蒜方面定低了。假设物价指数上涨到5%,显然就该调利率了。
   “银行的利息和储备商的利润完全是两回事”,这没错。我说的是,在平衡时,利息应该等于储备的“劳务成本”。至于能否再有额外的利润,就像其它生产利润一样,平均一定是零。
3、有时间认真思考一下,利息确实很特殊。(经济学中最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8&from^^uid=1123236

王兄的利息理论在大蒜储备商的实例中,好像是出了问题:
1 如果大蒜储备商的100万元是自有资金,银行就完全没有必要按5万元的“各项劳务成本”给付利息;而是通过大蒜价格的增值来支付“各项劳务成本”。
2 如果大蒜储备商的100万元是银行贷款,银行就更不会按5万元的“各项劳务成本”给付利息;反而是大蒜储备商在自己支付5万元的“各项劳务成本”之后,再向银行支付额外的利息。
3 所以,说“利息应该等于储备的劳务成本”——是不正确的。
4 “利息确实很特殊。(经济学中最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完全同意这个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8 00:37:27
利息若用王志成的理论来分析的话,可能与王志成的说法上有些差异的。
    我是从王志成的价值理论来分析利息的。
    先按王志成的价值理论理顺一下概念:价值由生产率来决定,社会的价值是由社会的生产率(社会的生产率要从所有商品的生产率进行均值后获得),当然这个均值的前提条件是当时消费量(也是生产量)。这个均值可以当作当时的社会的价值标准,可以用一个数值来表示,由此可以产生单位货币。
    这个单位货币就是对生产率一定比例的表示,单位货币与当时的消费量(生产总量)乘积就是整个社会的价值总和。
   
    由上面的概念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利息是对全社会价值总量增长或减少的表示,当利息为正时,全社会的价值总量是增长的;利息数值高,则表明社会价值量增长大。反之,则低。(为直观起见,利息用百分比表示)

    由此,人们认识到利息可以表示出全社会价值增长的百分比。利息数值的大小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但利息数值大小要由市场来决定,利息必须与全社会的价值增长匹配。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增长高时,利息也高,经济增长低迷时,利息也低的缘故。
    (当然人们也利用这一现象,用利率来人工干预经济增长和抑制经济衰退)

    仓储货物相对于全社会的物质生产来说,是增加了全社会的价值,自然可以解释利息问题。但仓储并不能体现社会的全部价值增长,仅用仓储来解释利息现象还是不全面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8 01:16:46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3-7 01:48
曹国奇 发表于 2010-3-7 00:27
每个人的劳动能力不同,但是你假设成相同;没种商品不是一个人在生产,而是一群人在生产,且这群人与那群人的数量不一样,但是你假设成一个人在生产。

我将真假设与假假设的区别,就在于强调这点。当然你论证中还有很多这种假假设,你并没有消除它。比如如果依照生产每种商品的人数不同,你还怎么确定商品的价值(价格)以及交换比例?

另一个暗示的假设你也有,那就是假设生产是不连续的,且每次生产每次都消费完毕。此时如果恢复真实,你再演算看看,看看你第一期的价格(价值)与第二期的价格(价值)怎么衔接?我敢肯定你没法衔接。
1、我假设的是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基本相同,或者可以直接理解为反映在某一具体的生产中的生产能力相同。当然不是一个人在生产,而是一群人在生产。只是在结果上,可平均出以一个人为标准的产出情况。

2、生产每种商品的人数就是不同的(不是一个的意思),按价值比进行安排。

3、我假设的生产恰是连续的(与农产品的情况不相符),因此价格也就连续不变。
我具体提出这些问题,那是因为我曾经也这么做过,后来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我不认为我的解决方案是最好的方案。这些东西你听就听,不听也摆。下面谈谈我的解决方案几即其学术意义。

一、如果认为每个人能力不同,则得出“劳动量=劳动时间*劳动力”这个公式,这自然包含你所要阐述的一切。比如马克思讲的倍加关系可以说成是脑力劳动中支出的劳动力倍加了。至于你讲的平均问题,将个别劳动量求出来了,有多少平均不能求?

二、几个人合作生产时,其总劳动力不等于个别劳动的算术和。这里涉及到组织问题——也就是结构问题。你所说的“按价值比例进行安排”根本行不通。经典生产理论最大的一个失误就出在这儿。理解这点自然涉及到你认识到“劳动量=劳动力*劳动时间”这个公式没有。你假设每个人相同,在基础部分看来差别很微小,但是随着理论逻辑的延伸,其差别大得很。

三、你是假设连续,但是你的研究确实隐含不连续这个假设。你的假设仅仅是一句话而已。再说连续不是假设,而是事实。考虑连续这个事实后我们会发现,如果某商品价格(价值)与其生产率成反比,则随生产率的提高企业会严重亏损。这是为什么?你思考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8 01:23:37
考虑连续这个事实后我们会发现,如果某商品价格(价值)与其生产率成反比,则随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企业会严重亏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再转移至其商品中时也会降价处理。比如某企业有房产100元,这是前期投入的,如果本期因房产生产率提高房产降价一倍,则这100元房产在本期转移到其商品中时只能按50元计算,亏损50元。

这就是你开始假设每个人相同带来的最终恶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9 08:46:30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3-7 10:15
171# 王志成2010
1、我说的“事实上没谁直接掏这笔钱”是指按保管费的“保费”的形式给的,实际上是按上涨的价格间接“给的”。或者说,储备者也没理由去收什么保管费,只能从价格上涨的部分中获得。
   当以110万元的价格售出后,5万元的“各项劳务成本”就是利息。
2、如果年后利息率是3%,那正说明利率在大蒜方面定低了。假设物价指数上涨到5%,显然就该调利率了。
   “银行的利息和储备商的利润完全是两回事”,这没错。我说的是,在平衡时,利息应该等于储备的“劳务成本”。至于能否再有额外的利润,就像其它生产利润一样,平均一定是零。
3、有时间认真思考一下,利息确实很特殊。(经济学中最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1123236

王兄的利息理论在大蒜储备商的实例中,好像是出了问题:
1 如果大蒜储备商的100万元是自有资金,银行就完全没有必要按5万元的“各项劳务成本”给付利息;而是通过大蒜价格的增值来支付“各项劳务成本”。
2 如果大蒜储备商的100万元是银行贷款,银行就更不会按5万元的“各项劳务成本”给付利息;反而是大蒜储备商在自己支付5万元的“各项劳务成本”之后,再向银行支付额外的利息。
3 所以,说“利息应该等于储备的劳务成本”——是不正确的。
4 “利息确实很特殊。(经济学中最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完全同意这个观点!
1.如果100万元是自有资金,这只反映出大蒜储备商不用支付贷款利息了。此时,大蒜储备商还应收取合理的储备费用即5万元的“各项劳务成本”。或者说,这一分析的前提资金就是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储备商是通过涨价间接地“收取”利息。要是不买东西把钱存入银行,那就得接受涨价后的价格,两种行为在理论上谁也不亏不赚。可无意中,解决了必须要有储备的问题,这正是利息的奥妙之处。

2.相当于5万元的“各项劳务成本”的利息还是能收到的,还是通过涨价从消费者那里间接受到的!至于贷款利息,因为原本就没有资金,所以必须付出代价,不过这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一般情况,正是从利润中扣除。要是扣除后还有余额(加上其它税费),才是净利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9 09:54:36
曹国奇 发表于 2010-3-8 01:16
我具体提出这些问题,那是因为我曾经也这么做过,后来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我不认为我的解决方案是最好的方案。这些东西你听就听,不听也摆。下面谈谈我的解决方案几即其学术意义。

一、如果认为每个人能力不同,则得出“劳动量=劳动时间*劳动力”这个公式,这自然包含你所要阐述的一切。比如马克思讲的倍加关系可以说成是脑力劳动中支出的劳动力倍加了。至于你讲的平均问题,将个别劳动量求出来了,有多少平均不能求?

二、几个人合作生产时,其总劳动力不等于个别劳动的算术和。这里涉及到组织问题——也就是结构问题。你所说的“按价值比例进行安排”根本行不通。经典生产理论最大的一个失误就出在这儿。理解这点自然涉及到你认识到“劳动量=劳动力*劳动时间”这个公式没有。你假设每个人相同,在基础部分看来差别很微小,但是随着理论逻辑的延伸,其差别大得很。

三、你是假设连续,但是你的研究确实隐含不连续这个假设。你的假设仅仅是一句话而已。再说连续不是假设,而是事实。考虑连续这个事实后我们会发现,如果某商品价格(价值)与其生产率成反比,则随生产率的提高企业会严重亏损。这是为什么?你思考一下。
一、我看过你的几个主要帖子,你自己也讲到“生产力目前不可测量”。(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366818-1-1.html
生产很多产品的个人劳动能力差别不是很大,是存在着一个均方差很合理的平均值的。对于差别很大的情况,我也分析到了(在论坛里没专门贴出来)。因此,平均的劳动量就不难求得(其实就是每人的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出)。当然,在现实生产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水平的技术工人要比低的挣得多;工程师要比一般的工人挣的多。所反映的,就是贡献程度或者说“劳动量”不同。要是高级工和工程师包括管理者等足够多,这就可以很有效地分摊其加倍的“劳动量”;于是,每个人的“劳动量”就会趋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个人的劳动能力差别就会越低。因此,会出现平均收入占多数的中产阶级。反之,是两极式或线性式都是处在发展中的。

二、这可用分工与合作的道理去解释,我也不是从研究个别劳动出发的。只不过,在表示是用一个人的规定单位。

三、像农业生产和很多大型项目的建设从产出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只有在最后时刻才能得到成果或发挥作用。当然也有很多产品是连续,即每天都有产出。只是为了分析方便,把生产都视为连续。比如像粮食生产,可理解成吃这一天生产的其实是上一年的(代替),依此类推,但结果不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