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0-3-9 10:00:03
179# 王志成2010
王兄:1.如果100万元是自有资金,这只反映出大蒜储备商不用支付贷款利息了。此时,大蒜储备商还应收取合理的储备费用即5万元的“各项劳务成本”。或者说,这一分析的前提资金就是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储备商是通过涨价间接地“收取”利息。要是不买东西把钱存入银行,那就得接受涨价后的价格,两种行为在理论上谁也不亏不赚。可无意中,解决了必须要有储备的问题,这正是利息的奥妙之处。

赫赫铭儿:这段话的意思好像是说,如果100万元是自有资金,则大蒜储备商通过大蒜增值收取的“各项劳务成本”,是自己给自己支付“利息”。
                   而如果100万元是银行贷款,则大蒜储备商在按照“各项劳务成本”,自己给自己支付“利息”之后;再向银行支付与“各项劳务成本”无关的“利息”。
                  从而王兄的与“各项劳务成本”相关的“利息”,和银行的与“各项劳务成本”无关的“利息”——完全是两回事。

王兄:2.相当于5万元的“各项劳务成本”的利息还是能收到的,还是通过涨价从消费者那里间接受到的!至于贷款利息,因为原本就没有资金,所以必须付出代价,不过这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一般情况,正是从利润中扣除。要是扣除后还有余额(加上其它税费),才是净利润。

赫赫铭儿:这段话的意思正好说明,一个是相当于“各项劳务成本”的——“劳务”利息,一个是“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的——贷款利息。
                  所以王兄的与“各项劳务成本”相关的“利息”,和银行的与“各项劳务成本”无关的“利息”——的确是两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9 22:42:40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3-9 09:54
曹国奇 发表于 2010-3-8 01:16
我具体提出这些问题,那是因为我曾经也这么做过,后来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我不认为我的解决方案是最好的方案。这些东西你听就听,不听也摆。下面谈谈我的解决方案几即其学术意义。

一、如果认为每个人能力不同,则得出“劳动量=劳动时间*劳动力”这个公式,这自然包含你所要阐述的一切。比如马克思讲的倍加关系可以说成是脑力劳动中支出的劳动力倍加了。至于你讲的平均问题,将个别劳动量求出来了,有多少平均不能求?

二、几个人合作生产时,其总劳动力不等于个别劳动的算术和。这里涉及到组织问题——也就是结构问题。你所说的“按价值比例进行安排”根本行不通。经典生产理论最大的一个失误就出在这儿。理解这点自然涉及到你认识到“劳动量=劳动力*劳动时间”这个公式没有。你假设每个人相同,在基础部分看来差别很微小,但是随着理论逻辑的延伸,其差别大得很。

三、你是假设连续,但是你的研究确实隐含不连续这个假设。你的假设仅仅是一句话而已。再说连续不是假设,而是事实。考虑连续这个事实后我们会发现,如果某商品价格(价值)与其生产率成反比,则随生产率的提高企业会严重亏损。这是为什么?你思考一下。
一、我看过你的几个主要帖子,你自己也讲到“生产力目前不可测量”。(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366818-1-1.html
生产很多产品的个人劳动能力差别不是很大,是存在着一个均方差很合理的平均值的。对于差别很大的情况,我也分析到了(在论坛里没专门贴出来)。因此,平均的劳动量就不难求得(其实就是每人的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出)。当然,在现实生产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水平的技术工人要比低的挣得多;工程师要比一般的工人挣的多。所反映的,就是贡献程度或者说“劳动量”不同。要是高级工和工程师包括管理者等足够多,这就可以很有效地分摊其加倍的“劳动量”;于是,每个人的“劳动量”就会趋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个人的劳动能力差别就会越低。因此,会出现平均收入占多数的中产阶级。反之,是两极式或线性式都是处在发展中的。

二、这可用分工与合作的道理去解释,我也不是从研究个别劳动出发的。只不过,在表示是用一个人的规定单位。

三、像农业生产和很多大型项目的建设从产出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只有在最后时刻才能得到成果或发挥作用。当然也有很多产品是连续,即每天都有产出。只是为了分析方便,把生产都视为连续。比如像粮食生产,可理解成吃这一天生产的其实是上一年的(代替),依此类推,但结果不变。
一、我说生产力目前不能测量是理论深度问题,不是逻辑问题。但是将的确不相等的东西假设成相等就是逻辑问题。这个逻辑错误有多严重呢?比如假设某男人是女人,自然可以推理一翻,最终会得出一个结论——该人不会强奸女人。

在逻辑上,劳动力是劳动的质,现在你(实际也是马克思)通过假设将它去掉了,只流下了劳动时间,那么我问题你的劳动价值论还怎么研究劳动?是的你研究了劳动的另一个因子——劳动时间,但是劳动时间不是劳动的质,只是劳动的表皮。

从数学上也可以看出你的(实际就是马克思的)平均错误。劳动力这个变量取平均值后,它必定表现为一个常数k,这样应该是这样的价值公式:价值=kT,而非价值=T。这个常数随你的取值范围不一致(主要是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是不一样的,这便意味着你以此得出价值没有通约性,不可作为甲地与乙地、甲时与乙时的交换中的评价标准(除非像货币一样,建立价值汇率体系进行换算)。

这里我退一万步,只问问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理论中代表平均劳动力的k值跑那儿去了?

请主意:平均不等于平均掉,没有代表平均的那个k值,就是平均掉,而非平均。

二、你可以说你是一个人表示一群人,问题是其总劳动时间你是怎么求算的?难道你不是通过简单的加总来求算的吗?你这么求算总劳动时间了就说明你没有考虑合作与分工的关系(实质上是没有考虑劳动力)。

三、关于连续,与虎先生讨论时也问过他,何为连续。他一直避而不答。我知道这个问题不好回答。那么何为连续呢?数学中有定义,但是如果依照数学定义现实中没有任何东西是连续,因为最基本微粒间仍然有空隙。对此数学中还有另外一个定律来解决这个问题(定律具体内容我不清楚),其大概意思是依据考察范围内最大空隙与最小空隙间的相对关系来决定是否连续。比如自然数列1、2、3……n,这依照数学定义这个数列是不连续的,但是如果考察范围足够宽广,这个数列是连续的。这在分析“狐狸吃兔子,兔子吃草”这个数列中十分有效,此时便认为这个数列是连续,于是很快能计算出n年后这里生态情况是什么。

我提出生产和消费的连续性问题也是基于这个定律提出的。在长期考察,我们所有面对的生产和消费都是连续的。这就是我在介绍我的四个价格规律时总强调“宏观长期”的原因。

实际上效用论正是利用连续这个特性来偷换概念的。他们首先在很窄范围内谈论连续,说一口一口吃饭是连续,这自然没错。然后又在非常宽范围内说连续,说一顿饭与二顿顿饭间连续,这自然也没错。问题是两个考察范围不同,两个连续不能统一,自然在一口饭与二口饭间效用递减关系,在一顿饭与二顿饭间无效。显然,在较窄的范围内观察,一顿饭与二顿饭间是间断的,不连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0 12:08: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0 19:53:56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3-9 10:00
179# 王志成2010
王兄:1.如果100万元是自有资金,这只反映出大蒜储备商不用支付贷款利息了。此时,大蒜储备商还应收取合理的储备费用即5万元的“各项劳务成本”。或者说,这一分析的前提资金就是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储备商是通过涨价间接地“收取”利息。要是不买东西把钱存入银行,那就得接受涨价后的价格,两种行为在理论上谁也不亏不赚。可无意中,解决了必须要有储备的问题,这正是利息的奥妙之处。

赫赫铭儿:这段话的意思好像是说,如果100万元是自有资金,则大蒜储备商通过大蒜增值收取的“各项劳务成本”,是自己给自己支付“利息”。
        而如果100万元是银行贷款,则大蒜储备商在按照“各项劳务成本”,自己给自己支付“利息”之后;再向银行支付与“各项劳务成本”无关的“利息”。
    从而王兄的与“各项劳务成本”相关的“利息”,和银行的与“各项劳务成本”无关的“利息”——完全是两回事。

王兄:2.相当于5万元的“各项劳务成本”的利息还是能收到的,还是通过涨价从消费者那里间接受到的!至于贷款利息,因为原本就没有资金,所以必须付出代价,不过这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一般情况,正是从利润中扣除。要是扣除后还有余额(加上其它税费),才是净利润。

赫赫铭儿:这段话的意思正好说明,一个是相当于“各项劳务成本”的——“劳务”利息,一个是“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的——贷款利息。
       所以王兄的与“各项劳务成本”相关的“利息”,和银行的与“各项劳务成本”无关的“利息”——的确是两回事。
1.正是如此,即做到了在这一年的保值。当然,你会想到,要是把钱存在银行,这不就能直接得到利息了吗?可问题是,在缺少100万元大蒜储备的情况下,这根本就无法保证原有的需求量了。大蒜还好办,要是粮食那就有人挨饿了。这100万元理应还应该去买大蒜,要是大蒜价格飞涨搭进利息也买不到原有的数量了——这更不合算。

2.根据1的分析就能明白,自有资金与或储备东西或存银行之间有着一种平衡各自利益的机制,这就是利息的作用。要是价格涨得高,储备者就占点便宜;反之,存款者就占点便宜。当完全平衡时,两种行为都不会多得。为什么严重通货膨胀时谁都储备东西而不把钱存银行,就是因为储备东西已经形成了一种明显合算的趋势。

   对于贷款者来讲,可理解为事先什么都没有,为此需要支付贷款利息。这种贷款利息,在1中的平衡情况下是得不到的。所以说,一般是不能用产品作为抵押物去贷款的。只有价格在过于上涨时,才能支付得起贷款利息。所以说,这已经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这个例子中,贷款者要想可靠地支付利息(不寄予价格过于上涨),就必须亲自参与储备劳动,通过“各项劳务成本”的“所得”来支付贷款利息。于是,在不考虑利差且平衡的情况下利息还是由储备费用决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0 21:02:41
曹国奇 发表于 2010-3-9 22:42
一、我说生产力目前不能测量是理论深度问题,不是逻辑问题。但是将的确不相等的东西假设成相等就是逻辑问题。这个逻辑错误有多严重呢?比如假设某男人是女人,自然可以推理一翻,最终会得出一个结论——该人不会强奸女人。

在逻辑上,劳动力是劳动的质,现在你(实际也是马克思)通过假设将它去掉了,只流下了劳动时间,那么我问题你的劳动价值论还怎么研究劳动?是的你研究了劳动的另一个因子——劳动时间,但是劳动时间不是劳动的质,只是劳动的表皮。

从数学上也可以看出你的(实际就是马克思的)平均错误。劳动力这个变量取平均值后,它必定表现为一个常数k,这样应该是这样的价值公式:价值=kT,而非价值=T。这个常数随你的取值范围不一致(主要是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是不一样的,这便意味着你以此得出价值没有通约性,不可作为甲地与乙地、甲时与乙时的交换中的评价标准(除非像货币一样,建立价值汇率体系进行换算)。

这里我退一万步,只问问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理论中代表平均劳动力的k值跑那儿去了?

请主意:平均不等于平均掉,没有代表平均的那个k值,就是平均掉,而非平均。

二、你可以说你是一个人表示一群人,问题是其总劳动时间你是怎么求算的?难道你不是通过简单的加总来求算的吗?你这么求算总劳动时间了就说明你没有考虑合作与分工的关系(实质上是没有考虑劳动力)。

三、关于连续,与虎先生讨论时也问过他,何为连续。他一直避而不答。我知道这个问题不好回答。那么何为连续呢?数学中有定义,但是如果依照数学定义现实中没有任何东西是连续,因为最基本微粒间仍然有空隙。对此数学中还有另外一个定律来解决这个问题(定律具体内容我不清楚),其大概意思是依据考察范围内最大空隙与最小空隙间的相对关系来决定是否连续。比如自然数列1、2、3……n,这依照数学定义这个数列是不连续的,但是如果考察范围足够宽广,这个数列是连续的。这在分析“狐狸吃兔子,兔子吃草”这个数列中十分有效,此时便认为这个数列是连续,于是很快能计算出n年后这里生态情况是什么。

我提出生产和消费的连续性问题也是基于这个定律提出的。在长期考察,我们所有面对的生产和消费都是连续的。这就是我在介绍我的四个价格规律时总强调“宏观长期”的原因。

实际上效用论正是利用连续这个特性来偷换概念的。他们首先在很窄范围内谈论连续,说一口一口吃饭是连续,这自然没错。然后又在非常宽范围内说连续,说一顿饭与二顿顿饭间连续,这自然也没错。问题是两个考察范围不同,两个连续不能统一,自然在一口饭与二口饭间效用递减关系,在一顿饭与二顿饭间无效。显然,在较窄的范围内观察,一顿饭与二顿饭间是间断的,不连续。
一、正是为了解决你提到的“质”的问题,我才用生产能力表示劳动或生产情况;而不是用生产力或生产率,这在无意间会忽略掉生产什么东西的问题。其量纲为:产品名称/时间*人。换句话讲,同一时间的意义不同体现在了生产的产品不同上了。
   我没有在全部产品中平均,而只是在生产某一种产品中平均;比如粮食生产,这是现实的。
   
   当然,就是在生产同一种产品中,有些人比如领导与普通员工之间在单位时间的贡献上也很不相同,确实存在着你提出的“k”值问题。对此我先假设每个人的出力都相同,在此基础上推出一套基本的公式,然后再分析不同的情况(在9楼)。
   
二、总劳动时间用生产该产品的工作时间乘以生产人数就能求得,这就是在当下的合作与分工的先决条件下求得的。或者说,已经形成合作与分工的生产方式就不该考虑单干的问题了。也可以认为,生产能力就是指当下的。

三、因为我的计算是以一天为基准的,所以连续不连续就看在一天中是否有产品产出。像粮食生产,其产出显然是不连续的,只有到了该收获时,才全部得到。(数学中是引入了极限的概念,可导函数一定是连续函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1 22:27:23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3-10 21:02
曹国奇 发表于 2010-3-9 22:42
一、我说生产力目前不能测量是理论深度问题,不是逻辑问题。但是将的确不相等的东西假设成相等就是逻辑问题。这个逻辑错误有多严重呢?比如假设某男人是女人,自然可以推理一翻,最终会得出一个结论——该人不会强奸女人。

在逻辑上,劳动力是劳动的质,现在你(实际也是马克思)通过假设将它去掉了,只流下了劳动时间,那么我问题你的劳动价值论还怎么研究劳动?是的你研究了劳动的另一个因子——劳动时间,但是劳动时间不是劳动的质,只是劳动的表皮。

从数学上也可以看出你的(实际就是马克思的)平均错误。劳动力这个变量取平均值后,它必定表现为一个常数k,这样应该是这样的价值公式:价值=kT,而非价值=T。这个常数随你的取值范围不一致(主要是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是不一样的,这便意味着你以此得出价值没有通约性,不可作为甲地与乙地、甲时与乙时的交换中的评价标准(除非像货币一样,建立价值汇率体系进行换算)。

这里我退一万步,只问问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理论中代表平均劳动力的k值跑那儿去了?

请主意:平均不等于平均掉,没有代表平均的那个k值,就是平均掉,而非平均。

二、你可以说你是一个人表示一群人,问题是其总劳动时间你是怎么求算的?难道你不是通过简单的加总来求算的吗?你这么求算总劳动时间了就说明你没有考虑合作与分工的关系(实质上是没有考虑劳动力)。

三、关于连续,与虎先生讨论时也问过他,何为连续。他一直避而不答。我知道这个问题不好回答。那么何为连续呢?数学中有定义,但是如果依照数学定义现实中没有任何东西是连续,因为最基本微粒间仍然有空隙。对此数学中还有另外一个定律来解决这个问题(定律具体内容我不清楚),其大概意思是依据考察范围内最大空隙与最小空隙间的相对关系来决定是否连续。比如自然数列1、2、3……n,这依照数学定义这个数列是不连续的,但是如果考察范围足够宽广,这个数列是连续的。这在分析“狐狸吃兔子,兔子吃草”这个数列中十分有效,此时便认为这个数列是连续,于是很快能计算出n年后这里生态情况是什么。

我提出生产和消费的连续性问题也是基于这个定律提出的。在长期考察,我们所有面对的生产和消费都是连续的。这就是我在介绍我的四个价格规律时总强调“宏观长期”的原因。

实际上效用论正是利用连续这个特性来偷换概念的。他们首先在很窄范围内谈论连续,说一口一口吃饭是连续,这自然没错。然后又在非常宽范围内说连续,说一顿饭与二顿顿饭间连续,这自然也没错。问题是两个考察范围不同,两个连续不能统一,自然在一口饭与二口饭间效用递减关系,在一顿饭与二顿饭间无效。显然,在较窄的范围内观察,一顿饭与二顿饭间是间断的,不连续。
一、正是为了解决你提到的“质”的问题,我才用生产能力表示劳动或生产情况;而不是用生产力或生产率,这在无意间会忽略掉生产什么东西的问题。其量纲为:产品名称/时间*人。换句话讲,同一时间的意义不同体现在了生产的产品不同上了。
   我没有在全部产品中平均,而只是在生产某一种产品中平均;比如粮食生产,这是现实的。
   
   当然,就是在生产同一种产品中,有些人比如领导与普通员工之间在单位时间的贡献上也很不相同,确实存在着你提出的“k”值问题。对此我先假设每个人的出力都相同,在此基础上推出一套基本的公式,然后再分析不同的情况(在9楼)。
   
二、总劳动时间用生产该产品的工作时间乘以生产人数就能求得,这就是在当下的合作与分工的先决条件下求得的。或者说,已经形成合作与分工的生产方式就不该考虑单干的问题了。也可以认为,生产能力就是指当下的。

三、因为我的计算是以一天为基准的,所以连续不连续就看在一天中是否有产品产出。像粮食生产,其产出显然是不连续的,只有到了该收获时,才全部得到。(数学中是引入了极限的概念,可导函数一定是连续函数。)
生产能力不是劳动,也不是生产,你这种表示非常危险。虽然在数学上这种借贷表示有时可以,但是在逻辑上绝不可以。

如果某个量由几个变量决定,则这个量的平均值不能由其各个变量的平均值来求算。比如L=xyz,则L的平均值不等于xyz平均值的积。

总劳动时间的确等于各个个别劳动时间的代数和,马克思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能不服从这种运算关系。你要这么求算你必须先进行论证,证明这里的运算法则就是代数法则。比如力学中求合力运用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力学经过论证后确定的一个法则。你有这个论证吗?实际上你只是间断继承马克思的逻辑,不分对错都继承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2 10:44:24
184# 王志成2010
在这个例子中,贷款者要想可靠地支付利息(不寄予价格过于上涨),就必须亲自参与储备劳动,通过“各项劳务成本”的“所得”来支付贷款利息。于是,在不考虑利差且平衡的情况下利息还是由储备费用决定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9&from^^uid=1123236

按照王兄的观点,所有的贷款行为诸如生产性贷款、消费性贷款、贸易性贷款等等,统统都要被纳入物资储备行为了。……不过这样一来,你的储备需求如何能够与“每天一单元”的价值理论相衔接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2 17:07:12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3-12 10:44
184# 王志成2010
在这个例子中,贷款者要想可靠地支付利息(不寄予价格过于上涨),就必须亲自参与储备劳动,通过“各项劳务成本”的“所得”来支付贷款利息。于是,在不考虑利差且平衡的情况下利息还是由储备费用决定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1123236

按照王兄的观点,所有的贷款行为诸如生产性贷款、消费性贷款、贸易性贷款等等,统统都要被纳入物资储备行为了。……不过这样一来,你的储备需求如何能够与“每天一单元”的价值理论相衔接呢?
       在论述“经济周期原理”的部分中,有这么两段话:

    可以说仅从静态的角度解释不了经济周期问题,或者说以“静态”为主的经济也不可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波动。但动态的理论要是没有正确的价值理论做为基础就没法分析价格的确定以及变动的原理问题,这样就很难想到储备的意义并把这种需求也计入到影响价格的因素中去,进而就更难想到利率的涵义和决定方法,于是所谓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也就失去了结合点。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确实各有其独立的理由,微观的简单加总并不能解决宏观中的所有问题,其原因就在于除了个人的或者说是静态的满足需求之外确实还有一个集体的或者说是动态的为了保障基本需求的宏观需求。正是这种保障的、也是独立的原理使得宏观的问题与微观的不同,同时由于目的都是针对人的生存即满足需求从而使得其着眼点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不论怎么变化,价值总是最基本的计算依据;只是微观和宏观都含有各自独立的影响因素,区分开来研究更容易认清问题的性质以利于找出正确的对策。之所以经济周期好像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由投资过度引起的,或者如凯恩斯认为的是由“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引起的,甚至就像弗里德曼认为的那样纯粹是由货币供给的人为改变引起的,其实这些只是注意到了经济周期中的一些突出的表现。这些表现或者说现象确实都存在,但不能成为推理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说,仅仅把这些表现在时间上与其它变量进行区别,然后依据后此关系再推理未必一定正确;所得出的结论很可能都是现象与现象间的联系,并不能说明其根本的作用原理。例如,当所谓的资本边际效率变动的时候,显然这有可能是投资变动了,也有可能是产量变动了,或者是货币量变动了、价格变动了、就业变动了以及政治变动了等等,但问题在于:到底哪个是确切的原因,哪个又是确切的结果呢?如果观点不统一,那只能说明这些都是结果而不可能是原因。
    (《价值、利息和经济周期原理》,第442-443页。)
     
    在书的后半部分,才涉及到了衔接的问题。
    愿意浏览这本书的话,可在这里下载: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444081-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2 17:48:25
曹国奇 发表于 2010-3-11 22:27
生产能力不是劳动,也不是生产,你这种表示非常危险。虽然在数学上这种借贷表示有时可以,但是在逻辑上绝不可以。

如果某个量由几个变量决定,则这个量的平均值不能由其各个变量的平均值来求算。比如L=xyz,则L的平均值不等于xyz平均值的积。

总劳动时间的确等于各个个别劳动时间的代数和,马克思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能不服从这种运算关系。你要这么求算你必须先进行论证,证明这里的运算法则就是代数法则。比如力学中求合力运用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力学经过论证后确定的一个法则。你有这个论证吗?实际上你只是间断继承马克思的逻辑,不分对错都继承了。
    在分析时,我先假设的每个人的劳动能力相同;套用“个别劳动时间”的概念,就是“各个个别劳动时间”都一样。
    这么假设是有一定根据的,比如每个成年人一天需要的口粮大致在1斤。秦国统一度量衡时,制定1升的标准正是这么来的——也正好等于1斤。用统计学学的术语表达就是:其均方差的误差很小,表明其加权平均数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在现代生产,就生产某一具体产品而论,每个人在一天(8小时)的贡献差别也不是很大。要是差别很大,这就不是合格员工了,企业也不会招这样的人,即便招了也需要培训。
    因此,可以证明这“就是代数法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2 21:34:1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3-12 17:48
曹国奇 发表于 2010-3-11 22:27
生产能力不是劳动,也不是生产,你这种表示非常危险。虽然在数学上这种借贷表示有时可以,但是在逻辑上绝不可以。

如果某个量由几个变量决定,则这个量的平均值不能由其各个变量的平均值来求算。比如L=xyz,则L的平均值不等于xyz平均值的积。

总劳动时间的确等于各个个别劳动时间的代数和,马克思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能不服从这种运算关系。你要这么求算你必须先进行论证,证明这里的运算法则就是代数法则。比如力学中求合力运用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力学经过论证后确定的一个法则。你有这个论证吗?实际上你只是间断继承马克思的逻辑,不分对错都继承了。
    在分析时,我先假设的每个人的劳动能力相同;套用“个别劳动时间”的概念,就是“各个个别劳动时间”都一样。
    这么假设是有一定根据的,比如每个成年人一天需要的口粮大致在1斤。秦国统一度量衡时,制定1升的标准正是这么来的——也正好等于1斤。用统计学学的术语表达就是:其均方差的误差很小,表明其加权平均数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在现代生产,就生产某一具体产品而论,每个人在一天(8小时)的贡献差别也不是很大。要是差别很大,这就不是合格员工了,企业也不会招这样的人,即便招了也需要培训。
    因此,可以证明这“就是代数法则”。
你只回答了一个问题,还有问题没回答。

就阁下假设各个个体相等而言,在局部是可以的,但是这个局部很窄。有多窄呢?基本是同工种这个狭窄范围,这与商品交换这个范畴基本没有重合之处。这样如果一种产品生产有两个工种,比如搬运和记账,你的假设就偏离实际很远。更何况你的假设必须在不同商品间具有通约性(统一性),不然你的价值如何承担度量商品交换的尺度这个重任?

其实远在农业社会,一种产品的生产就是有很多工种同时完成的,只是马克思这些前辈看不见这些差别。

可以肯定,你的价值至少由两个变量的积决定,如我前面所述,“平均价值”不可以是它们平均值的积。你这种先平均劳动力和劳动时间的方法在数学上行不通。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2 21:55:37
先再说明一下另一个问题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2 22:05:12
188# 王志成2010

王兄要为千千万万种不同产品,按照完全不同并且不断变化的量,制定“每天一单元”的价格标准。——已经够艰难了。现在还要为它们再增加一定比例的储备需求,并且不同产品的储备比例又是千差万别的。——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所以,面对如此巨大的工程量,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宁可选择劳动价值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2 23:38:35
[quote]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3-12 21:55
先再说明一下另一个问题是什么? [/quote

哈哈哈,原来这事也挺麻烦的。上贴不是还在强调它吗?这个问题就是:如果一个量由n个变量共同决定,比如s=vt,那么这个量s的平均值能等于v和t的平均值的积吗?

马克思的价值或者阁下的价值就面临这个问题,无论你们怎么陈述,价值是由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共同决定的,那么有:你们先将劳动力取平均值,再求平均价值,这是依照什么数学法则进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3 09:26:40
曹国奇 发表于 2010-3-12 23:3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3-12 21:55
先再说明一下另一个问题是什么? [/quote

哈哈哈,原来这事也挺麻烦的。上贴不是还在强调它吗?这个问题就是:如果一个量由n个变量共同决定,比如s=vt,那么这个量s的平均值能等于v和t的平均值的积吗?

马克思的价值或者阁下的价值就面临这个问题,无论你们怎么陈述,价值是由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共同决定的,那么有:你们先将劳动力取平均值,再求平均价值,这是依照什么数学法则进行的?
        得到平均值后,有个对平均值的代表性的判断问题。比如,1~10,平均值是5.5,但没有一个数是5.5。
    对于这种情况,用统计学中的标准偏差(也叫均方差)就能反映出来:标准偏差大,说明平均值的代表性差;反之,说明平均值代表性了大多数的样本。比如,每人每天吃一斤粮食就是如此。

    在乘的关系中,也有这一问题。我举计算地板面积的问题计算,这比较直观好理解。
    设一块地板的两个边长为a、b,面积为s,则:s=ab。在买的地板中,每一块地板的两个边长各自a、b的误差都非常小(误差在0.1毫米之内),可以说其边长比如为30厘米的代表性是很好的。因此,其面积的误差也会很小即具有足够的代表性。通俗点说,都一样大。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先统计两个边长的平均值再乘,或者直接统计各个地板块的面积,结果都一样。
    由此不难想到,要是v、t没有代表性,其距离s当然不会有代表性。反之,做实验时每一次v、t取得值都很精确,其距离s的误差就会很小。


    在我讨论的问题中,其实“时间”是确定的,比如每人每天都工作8小时,关键在于每个劳动力的贡献结果即生产某种产品的产量是否相同。
   
     衡量劳动的付出通常用“劳动强度”表示,这是一个容易感觉但不好定量分析的事实。对此可概括为体力、智力、情感还有其它可测与不可测的一种综合标准,用实验的方法倒很好求得。
     比如,一条安装手机的生产线,每个工序只安排一个人。要是安装得很流畅,没看出谁特别轻闲或特别累,这说明每个人的“劳动强度”基本相等。
     如果有人很清闲,总有等待的时间,那说明这个工序很可能工作量不足;一个人不可能分成分数,因此其它工序就应该至少安排两个人的工作量。
     要是某个工序很紧张(不是技术水平的问题),这反应出这个工序的“劳动强度”过大了;为此,必须在这个工序增加人数。
     结果就是,会在各个工序安排出最佳的人数组合;反过来讲,流水线正是按照工序的最佳人数安排设计的。
     在这种情况下,手机的安装产量就可以用平均表示。


     对于你举的“搬运和记账”的例子,道理也一样。当一名记账员与搬运工形成合理的比例后,其“劳动强度”就可以基本相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3 09:34:44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3-12 22:05
王兄要为千千万万种不同产品,按照完全不同并且不断变化的量,制定“每天一单元”的价格标准。——已经够艰难了。现在还要为它们再增加一定比例的储备需求,并且不同产品的储备比例又是千差万别的。——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所以,面对如此巨大的工程量,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宁可选择劳动价值论!
理论研究在于揭示规律,具体的工作只能交给实干家去完成。
这就好比牛顿第二定律,关系就是如此,实际的计算也是千千万万但不该让某一个人或几个人负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3 12:12:1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3-13 09:26

        得到平均值后,有个对平均值的代表性的判断问题。比如,1~10,平均值是5.5,但没有一个数是5.5。
    对于这种情况,用统计学中的标准偏差(也叫均方差)就能反映出来:标准偏差大,说明平均值的代表性差;反之,说明平均值代表性了大多数的样本。比如,每人每天吃一斤粮食就是如此。

    在乘的关系中,也有这一问题。我举计算地板面积的问题计算,这比较直观好理解。
    设一块地板的两个边长为a、b,面积为s,则:s=ab。在买的地板中,每一块地板的两个边长各自a、b的误差都非常小(误差在0.1毫米之内),可以说其边长比如为30厘米的代表性是很好的。因此,其面积的误差也会很小即具有足够的代表性。通俗点说,都一样大。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先统计两个边长的平均值再乘,或者直接统计各个地板块的面积,结果都一样。
    由此不难想到,要是v、t没有代表性,其距离s当然不会有代表性。反之,做实验时每一次v、t取得值都很精确,其距离s的误差就会很小。


    在我讨论的问题中,其实“时间”是确定的,比如每人每天都工作8小时,关键在于每个劳动力的贡献结果即生产某种产品的产量是否相同。
   
     衡量劳动的付出通常用“劳动强度”表示,这是一个容易感觉但不好定量分析的事实。对此可概括为体力、智力、情感还有其它可测与不可测的一种综合标准,用实验的方法倒很好求得。
     比如,一条安装手机的生产线,每个工序只安排一个人。要是安装得很流畅,没看出谁特别轻闲或特别累,这说明每个人的“劳动强度”基本相等。
     如果有人很清闲,总有等待的时间,那说明这个工序很可能工作量不足;一个人不可能分成分数,因此其它工序就应该至少安排两个人的工作量。
     要是某个工序很紧张(不是技术水平的问题),这反应出这个工序的“劳动强度”过大了;为此,必须在这个工序增加人数。
     结果就是,会在各个工序安排出最佳的人数组合;反过来讲,流水线正是按照工序的最佳人数安排设计的。
     在这种情况下,手机的安装产量就可以用平均表示。


     对于你举的“搬运和记账”的例子,道理也一样。当一名记账员与搬运工形成合理的比例后,其“劳动强度”就可以基本相等。
我已经觉得阁下在进行无理辩解,这不是学术态度。搬运与记账的合理比例、平均值求算违反数学基本法则,都是你本来逻辑有问题留下的问题,它们本来是你修补这个逻辑就可以解决的,但是你偏要留给后人去解决。阁下这种学术态度与马克思、萨伊等前辈有什么区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3 15:36:31
曹国奇 发表于 2010-3-13 12:12
我已经觉得阁下在进行无理辩解,这不是学术态度。搬运与记账的合理比例、平均值求算违反数学基本法则,都是你本来逻辑有问题留下的问题,它们本来是你修补这个逻辑就可以解决的,但是你偏要留给后人去解决。阁下这种学术态度与马克思、萨伊等前辈有什么区别?
不太理解曹兄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能否列举些数据来表达一下“数学基本法则”?
另,能理解统计学中的标准差的概念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3 21:33:04
没必要,也懒得去查书本。像p=VT这类关系,如何求算其平均值,是有说法的。在经学中,利润率=利润除成本,你如何求平均利润率?

我前面举例物理学中合力求算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实际上已经说明了我在说什么。我认为,不知为不知,大没必要像马克思和效用论那样搞忽悠,胡乱来一气,然后宣告自己取得圆满成功,问题都解决了,可以求算价值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4 08:52:33
曹国奇 发表于 2010-3-13 21:33
没必要,也懒得去查书本。像p=VT这类关系,如何求算其平均值,是有说法的。在经学中,利润率=利润除成本,你如何求平均利润率?

我前面举例物理学中合力求算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实际上已经说明了我在说什么。我认为,不知为不知,大没必要像马克思和效用论那样搞忽悠,胡乱来一气,然后宣告自己取得圆满成功,问题都解决了,可以求算价值了。
         如果各个成本不一样,用成本加权的方式就能求得:
    平均利润率=(利润率1·成本1+利润率2·成本2……)/(成本1+成本2……)。
    总之,平均利润率不难求得。

    这里的问题在于,这一平均利润率只有统计的意思而代表性并不强。企业的利润率高低都有,且很分散,并不是大多数企业的利润率都在平均利润率附近。因此,用平均利润率做为事实其根据就不强。
   
    力是矢量,有方向问题,求合力当然需要平行四边形法则了。不过,价值等是矢量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4 23:29:43
你说方法只是一种方法,也可以直接将所有个别利润率相加再÷N。那种是对的?这就需要严格的逻辑论证。

前面说过,在合作劳动中的总劳动力求算,由于结构关系存在,总劳动力不等于各个个别劳动力的代数和。这实际就是论证马克思和你的先将劳动力平均以求算平均价值的方法不可行(当然可行的方法我也不知道)。

随后你又说合作劳动中总劳动力等于个别劳动力的代数和,大概是没注意到我的这个反驳(或者是论证)。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扯到现在。比如,电工、钳工、电子、电焊、搬运、销售、会计等几人合作劳动,总劳动力怎么可以等于他们个别劳动力的代数和呢?

如果不将劳动力通过假设平均掉,我们就会面对劳动力,必须研究它,则,要么得出总劳动力的求算方法,要么想我这样得不出总劳动力的求算方法。这二者都比将劳动力平均掉不予研究,要好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4 23:45:22
至于矢量和标量的关系我们就不要谈了。我对无线电和电子弱有了解。给定一个波,比如正弦波,直线波,我们可以很多方法来解析它,从而得出不同分量组合(谐波组)。其中的解析方法翻译成数学用语叫运算法则。为什么电视机、手机、电脑、相机等有不同制式,就在于选用运算法则不同。

运算法则的选定是很重要的,不可随便拿基本的四项数学运算法则(加减乘除)来应用于学术研究。比如每个化学的分子反应式(氢+氧=水+热),也都代表一个运算法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5 13:33:53
曹国奇 发表于 2010-3-14 23:29
你说方法只是一种方法,也可以直接将所有个别利润率相加再÷N。那种是对的?这就需要严格的逻辑论证。

前面说过,在合作劳动中的总劳动力求算,由于结构关系存在,总劳动力不等于各个个别劳动力的代数和。这实际就是论证马克思和你的先将劳动力平均以求算平均价值的方法不可行(当然可行的方法我也不知道)。

随后你又说合作劳动中总劳动力等于个别劳动力的代数和,大概是没注意到我的这个反驳(或者是论证)。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扯到现在。比如,电工、钳工、电子、电焊、搬运、销售、会计等几人合作劳动,总劳动力怎么可以等于他们个别劳动力的代数和呢?

如果不将劳动力通过假设平均掉,我们就会面对劳动力,必须研究它,则,要么得出总劳动力的求算方法,要么想我这样得不出总劳动力的求算方法。这二者都比将劳动力平均掉不予研究,要好得多。
要是每种样本只有一个,比如利润率从1%到100%各一个企业,这就用你说的办法——也叫算术平均。
要是每种样本不止一个,这就需要把各自的数量也考虑进去即乘上数量,这就是数量加权平均了。
企业除了利润率相同或不同外,其资本也很不相同。为了把资本的因素也考虑进去,这就需要对资本加权。这样求得的利润率,才更反映实际情况。

用不太准确的语言来形容,考虑到加权求出的就是一种“合力”的结果了。或者说,其主要的作用已经考虑进去了。

同样是电工,其平均的劳动强度(在电工中比较)差别不会很大,其平均的工作能力即单位时间的贡献差别也不会很大。同理,钳工、电子、电焊、搬运、销售、会计等等也是如此。

要想生产出一种产品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很多工种的人员进行合作,还包括领导,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合力”意味着什么呢?我的理解,就是要在规定时间内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比如,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产量若干;或者,一定的数量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来。

以一天而论,工作时间是8小时(包括工作期间的正常休息),每个人的工作时间就都是8小时。

对于这8小时,从劳动强度来看,如果不同工种的人员都觉得差不多且很合理,那就可以反过来证明其付出大致相同。这样,加权平均后的每人工作时间,实际上就是总人数乘8小时再除以总人数即等于每人工作8小时。把一天生产出的总产品量除总人数再除8小时,这就可以求出单位时间的人均产量。

要是某一工种的人员明显感到劳动强度过度,可企业领导又维持现状不变,此次才会出现你说的“合力”
的问题即平均的结果是不真的。
为此该怎么改变呢,或者说该怎样求出新的真的“合力”?

1.理想的办法:增加劳动强度过度工种的人员,使整个工种的人员劳动强度与其它工种的相同。于是,求出的单位时间的人均产量就会比原来的小些。这就是考虑权重的意思和结果,计算原则没有变化。

2.现实的做法:认可劳动强度过度并用增加工时的办法给予补偿。在这种情况下,这一工种的人员工作8小时其真正的工时就比8小时大比如为10小时。在很多工厂,真正的工作时间就是按工时计算的。(我原来的单位是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当小批量试制飞机都是这么算工时并确定成本的。)

在一个单位里,为什么有工资差别?不能不承认,这正是因为同样工作一天的出力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计算不出产品的单位时间的人均生产率,计算原则也很科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5 13:53:36
你举的正弦波和化学反应的例子不适当,因为这牵涉到本质变化的问题。
在生产中,更多的是物质形式的改变。

以组装电脑为例:选用当下流行的主板、cpu、硬盘、内存条等,很容易就能得到代表当下差不多性能的一台电脑。或者说,怎么选都要比奔2、奔3的性能高很多——这就是平均的意思和其平均的合理性。

如果非要选用老配件,这既不可能也没有道理;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平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5 23:14:03
其实我讲这么多,只是说明我最开始提出的逻辑问题很重要,并不是怎么球算平均值。将劳动的特征量——劳动力平均掉了,而又试图求算劳动量的多少,者对价值论而言是很严重的缺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6 13:09:27
与王志成、曹国奇二网友商榷:

  讨论价值,一方面要立足于《资本论》,另一方面,要区分理想与现实。

  《资本论》实际上是从理想的角度分析价值。与现实比较,存在以下几点区别:

  一,马克思抽象掉了资源的价值,而现实中资源是有价值的;

  二,马克思是从劳动耗费的量(即劳动的投入量)的角度研究价值(实际上是分配),而现实中基本上是根据劳动的产出量来确定价值(即分配)的;

  三,马克思认为死劳动(即我所说的“过去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转移价值的观点是正确的,而问题在于,过去劳动为现实劳动创造价值承担了风险!因此,资本(生产资料或过去劳动)有权获取风险利润!

  不难看出,马克思是从理想的角度在研究价值,因此他的价值只能是理想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6 23:14:31
如果立足于马克思理论研究价值,我们最好先确定我们创造“价值”这概念在于决定什么问题,以此再定义价值什么。

我这么思考过,结论是马克思价值理论较之于其前辈的理论大大倒退一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7 09:42:42
曹国奇 发表于 2010-3-16 23:14
如果立足于马克思理论研究价值,我们最好先确定我们创造“价值”这概念在于决定什么问题,以此再定义价值什么。

我这么思考过,结论是马克思价值理论较之于其前辈的理论大大倒退一步。
搜了一下,曹兄有关价值、价格的帖子主要是这几个:

关于价值测量的问题——致经济求道者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366818-1-1.html
决定价格的四大机制(讨论稿)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371613-1-1.html
利益分配定律及决定价格的四大机制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381123-1-1.html
对价格三大运动规律的简述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704245-1-1.html
对人性和分配定律的简述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703631-1-1.html
(没看到曹兄的《价格论》一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估计书中论述得比较全面、详细。)

因为这些帖子更多的是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的实证,所以觉得不好评价。对于这类帖子,讨论到最后很容易是是而非并陷入到纯粹的思辨中,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我一般不愿参与。

类似于“定义价值”、是不是“马克思价值理论较之于其前辈的理论大大倒退一步”都是如此的问题,即大又空,对研究不会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7 09:46:23
曹兄的很多帖子我都看过,博客也浏览了一下。
如不介意,仅在这里简单地分析一下曹兄的一些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7 10:38:20
曹国奇 发表于 2010-3-16 23:14
如果立足于马克思理论研究价值,我们最好先确定我们创造“价值”这概念在于决定什么问题,以此再定义价值什么。

我这么思考过,结论是马克思价值理论较之于其前辈的理论大大倒退一步。
  什么是价值?也就是价值的定义问题,这正是我的“《二元价值论》修改稿”第二节要解决的问题。该节计划写五部分:一,现实中的价值;二,使用价值和效用;三,交换价值和(商品)价值;四,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五,什么是价值。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已经在本论坛我那个“《二元价值论》修改稿”中发表;第三部分则是分析《资本论》里的交换价值与(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家基本上都只注意到“交换价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即许多人所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关系,而几乎无人注意到它们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第四部分重点讨论马克思的理想价值理论(包括剩余价值学说)与现实价值的异同;第五部分则是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如何给属于“事”的价值命名和定义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7 11:05:58
曹兄认为:

   “我是定义价值为财富的量,由于财富与生产财富的事件成正比,所以价值可以通过测量生产财富的事件的量来间接测量。生产财富的事件的量等于生产力×生产时间,即Q=FT,从而价值=生产力×生产时间。生产力目前不可测量,但是这[不]否定我的逻辑推导。”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969508

         从逻辑上讲,定义是要有事实根据的。因此说,很多定义其实是对事物的基本属性进行归纳的简单推论。比如,加速度的定义就是如此。要是F/m没有规律可循,定义F/m为加速度a就没有什么意义。

     财富有价值这是财富在经济学中的基本事实,但是我们用数量来表示财富这不已经很好了吗。比如,一个人有10头牛、两把斧子、一座房子等等。

     在人类的生活中,很早就有交换行为。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交换比例是很有规律的,因此可以定义价格即交换比例。正是交换比例,才把一种财富与另一种财富在数量上联系了起来,并由此引申出用别的财富来评价某一财富的事实。

    不过,这就牵涉到这么一个问题:人们是根据什么来决定各种不同物品的交换比例的?
    可以说,正是为了探讨价格即交换比例的问题,人们才使用了更为基本的概念即价值来探究更为基本的事实。
    人们早就知道价格与需求成正比,与供给成反比。(穆勒注意到了,不一定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准确的说,价格与需求正相关、与供给负相关。)
     因此,不难归纳出,价格与两种因素有关。这首先可以确定一点,任何试图仅从生产的角度来确定价格的研究都不可圆满;问题就在于,这漏掉了不能不考虑的需求的重要因素。

     研究价值问题也是如此,不可能只考虑供给或需求一个因素而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
     这样,从逻辑上来思考,价值的量度应该包含着供给与需求两种因素并使其综合成一个指标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