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里,真正基本的、管用的理论,就是三个假定、三个原理。这三个假定是:经济人假定、资源稀缺假定和保护个人产权假定;与此大致对应,便是三个原理:利润最大化原理、供求原理和等价交换原理。这六条,简单得令人吃惊,但却是经济学智慧的结晶,是精髓。一般人和经济学大师的差别,说到底,就在于会不会使用这些假定和原理?熟练程度如何?推断功力怎样?经济生活千变万化,而经济理论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握了它,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就都具有了看家的本领。
三个假定
为什么说这“三个假定、三个原理”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呢?因为二百多年来,它反复经过实践检验,颠扑不破。比如经济人假定,把人看作是理性的利己主义者,说人是自私的。为什么要这样假定呢?因为事实即是如此。人们如果不自私,就不会有劳动的积极性,政府也无法通过政策调节经济。举个例子,前几年我们银行接连降息,目的是为了减少居民存款,扩大内需,但如果老百姓不自私,任你银行利率如何降,人们都无动于衷;国债利率如何高,大家也不稀罕,那么政府刺激消费与投资,不就落空了吗?事实上,我们这几年降息对扩大内需,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正好说明,人是理性利己的。再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无私奉献?因为人们客观上都是自私的,能做到无私不容易,所以对能做到无私的先进人物,理所当然要予以鼓励。但鼓励是一回事,客观存在又是另一回事,假如我们把要鼓励的东西,当作已经存在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方面我们有过教训,最典型的就是把政府官员都当作无私奉献的圣人,所以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度。结果如何呢?一是政府效率低,二是腐败屡禁不止。各国经验表明,高薪未必一定养廉,但低薪肯定导致腐败。
关于资源稀缺假定和保护个人产权的假定。市场经济所以强调要合理配置资源,就是因为资源稀缺,资源如若不稀缺,能敞开供应,需要多少有多少,那么还要我们研究资源配置做什么?现在有一种观点,说随着科技进步,资源将不再稀缺。比如煤烧完了可以烧油,油烧完了,还会有新的能源出现。而我要问的是,既然有煤烧,当初何必去勘探石油,现在有了石油,人们还何苦劳神费力地去开发新能源呢?答案不言自明,因为每一种资源都是有限的。科技再发达,恐怕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至少资源无限的说法,至今尚未得到实践的检验与支持。保护个人产权的假定,主要是基于效率的原因。假如我所有的财产得不到法律保护,你可以随便拿,那我也不是傻瓜,也不会努力工作,更不会积累财富,需要时到别人家里去拿好了。可是大家都这么想,谁会积攒财富呢?若如此,社会怎么进步?经济怎么发展?所以保护个人产权,实在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
三个原理
有了上面的三个假定,再作进一步的推理,就有了三个原理:第一个原理,利益最大化原理。既然人是自私的,必然就会谋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中国老百姓有一句俗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别看这只是一句俗语,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身经济行为的总结,揭示的是一个浅白而又深刻的经济学原理。资本主义生产为什么会过剩?马克思的解释是,资本家有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倾向,故而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日益缩小,所以产品就会卖不出去。我们现在为什么也出现了生产过剩?因为市场经济下我们的企业也是经济人,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规模也要不断扩大,人们的收入跟不上这种增长,所以就形成了今天的买方市场。第二个原理即供求原理,这是由经济人假定和资源稀缺假定导出的,既然资源有限,人们又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就出现了供求问题。当某种资源一定时,需求越大,价格就越高,反之,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会下降。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自左上方沿右下方倾斜,就是这个道理。这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价值规律。第三个原理,等价交换原理。自从产生了社会分工,人们就难以自给自足了。我生产粮食,你生产布匹。可我需要穿衣服,你也需要吃粮食。粮食和布匹的产权又是受法律保护的,就是说,我不能去你们家随便拿布匹,你也不能上我们家随便取粮食,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交换。并且这种交换还必须等价,交换双方都要感到合算。否则,倘若有一方觉得吃亏,交易都会达不成。所以,是社会分工与个人产权的保护,导致了等价交换。
三个方法
运用上述假定和原理分析经济问题,还需要三个方法:即成本收益分析法(静态与动态)、均衡分析法(静态与动态)以及帕累托标准。前两个方法,大家都很熟悉,而帕累托标准,需要略作解释。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在研究资源配置时,提出了一个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人们简称为帕累托标准。意思是说:在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否则,就是帕累托改进,而不是帕累托标准。举个例子,现在有20人要过河,但一只小船只能载19人,假如我们已经让19人上了船,船已满载,此时,我们就称之为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如果再多让一人上船,就会因超载而给另外19人带来危险,损害别人的福利。反之,如果本可以载19人的船,我们只让上18人,也不符合帕累托标准,因为此时还可以增加一个人的福利,而不会损害到他人。
上面这三个方法,是作经济分析最常规的方法。现代经济学的体系,其实就是根据三个假定、三个原理、三个方法构造起来的。比如,从经济人假定出发,根据利益最大化原理,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就形成了厂商(生产规模)理论;从资源有限的假定出发,根据供求原理,运用均衡分析方法,就形成了市场价格理论;从保护个人产权出发,根据等价交换原理,运用帕累托标准,就形成了按要素分配理论。这些假定、原理、方法,不仅适应微观经济分析,而且适应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不过是微观经济的放大,它也得服从基本的经济规律。现在经济学界,尽管流派纷呈,学说五花八门,其实只是经济学家在运用这些假定、原理、方法时,加进了一些新的约束条件,或者是作逻辑推理时,各人的功力不一样,而基本的理论,却万变不离其宗。萨伊提出“萨伊定律”,是因为他认为货币只起交换媒介的作用,所以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凯恩斯推翻萨伊定律,是因为他发现货币还会被人们储藏起来,导致供求失衡、生产过剩,所以他提出国家应干预经济;弗里德曼又革了凯恩斯的“命”,是因为他发现了人们的消费,不仅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更主要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所以他认为从长期看,市场能够只求平衡,无需政府干预。这三位经济学家的观点虽然不同,但运用的基本理论,却并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他们立论的条件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