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777 5
2009-08-01
我普通院校本科生,水平有限,诸位大侠轻点拍。

       占座”一词,无疑是当代大学校园里的流行词汇,某大学生社交网站也因此命名为“占座网”,这是很高明的市场营销手段。网络上还流传着关于占座的各种暴强调侃,诸如卫生纸占座、板砖占座等,搞笑的背后是对于现状深深的无奈。为了对占座现象有一个更具代表性的把握,笔者特地破费几十条短信,向在全国各地求学的好友发出问卷,得出的结论是,“占座普遍存在,学校普遍无能为力”。
笔者本学期开始学习财政学。财政学指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同时具有私人产品特征和公共产品特征的准公共产品。自习室座位正是这样一种“混合产品”。一方面,座位的所有权归学校所有,但是使用权却面向全体师生,实际上即使是校外人员也无法被排除出使用者队伍,即具有非排他性;另一方面,对于每一个座位而言,希望取得其使用权的人之间是一种竞争者关系,一个人的使用意味着他人的不能使用,即不具备非竞争性。从这一意义上来讲,自习室座位与过于拥挤的桥是等价的。大家都有过桥的权力,但是别人在桥上,你就上不去。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铁路运输的买票难其实也是异曲同工的问题。
既然桥很拥挤,那就把桥加宽;既然买不到票,那就增开几辆车。这是占座问题的第一解,似乎也是最治本的解。但是背后其实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建多少自习室最合适?有同学说,每个人都有座位就最合适。这也不切实际,因为大学里存在着大量不上自习的人群。即使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上自习的习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也会有很多人不去上自习。多建的自习室就是资源浪费,就是无效率。与铁路运输的不同在于,多加一班火车是很容易的事情、提速也并不难,客流高峰过去后还容易撤;但是多建一间自习室就需要巨大的投入,时间上也很有滞后性,等建好新的自习室,孩子都能上街打酱油了。
第二解是减少需求,让大家主动少去挤自习室。这较之第一解更不靠谱。每个学校的自习室数目少,是一个微观的相对可控的供给;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取硕士研究生作为大学毕业后的出路,却是一个宏观的、学校无法控制的需求。中国的教育体制把希望在体制内求进步的人都关到了自习室里。而改变教育体制是一个多么浩荡的工程?如果硬要从微观层面来控制需求,就只能通过座位租金了。但是哪个学校敢发文说,从此以后,我们要对自习室座位进行收费呢?
第三解是完全计划。给每个班级划定固定教室,每个同学划定固定座位。这在小学初中高中都搞得很好,但在大学就弄不下去。因为教室的作用不再仅仅是学习场所,还可以是会议场所、娱乐场所。同时,对于非同班的情侣、志同道合者来说,这是棒打鸳鸯,强行拆散,完全罔顾大学生追求自由的美好愿望。
学校使用最多的解法就是“道义劝告”,呼吁大家文明使用公共资源。这种解法并不务实。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不文明的现象无法根除,一人不文明而得利,占到座位,就会有更多的人效仿。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过了桥,遵守的反而要眼巴巴地在桥前面等着,所有人都会向下看齐的。依然是“劣币淘汰良币”的模型。从当代大学的种种怪现状来看,道德的力量相当有限,用道德划线只能使讲道德的人吃亏。依赖道德就是背叛道德。
看到这里,可能读者会感到悲观,小小的占座问题,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解法。其实,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可能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1、在交通拥挤的城市坐出租车时,交通广播会通知大家某个路段压车严重,可以绕行某个路段。这是解决traffic jam 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笔者有限次的自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图书馆一座难求之时,2号教学楼却鲜有人问津。如果有人能够宏观地掌握各个教室的使用状况,并通过广而告之的形式告诉所有正在寻找自习室的同学,那这种同时挤一座桥的状况将得到缓解。学生会可以做这个事,学校广播可以做这个媒介。
2、一个产品之所以格外受人青睐,是因为其具有差异性。图书馆自习室之所以有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不用来授课,可以一劳永逸,一占一个学期。这令每个苦苦寻觅自习室而不得的学生疯狂。因此,每天清理书籍的制度必须严格贯彻,两节课一清。这样图书馆就和普通教室一样无二,可以分流部分学生到普通教室去。
3、票不能够卖,却可以发,规范制度下的自由竞争是效率和公平的最佳结合点。座位租金的作用,并不一定以收取钱财来实施。我记得图书馆有很多代书板,它们完全可以充当准入证。每个自习室有固定的准入证数目,按照上自习的时间先后发放,早来者有,晚来者无。进门凭证,出门交证。一人一证,也解决了一个人占多个座位的问题。门口由劳动周同学管理。如出门时间较短,可以在门口登记,为其保留准入证。图书馆老师定时查证。——与火车票多么相似!当然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铁路部门内部优先买票的情况,因此对于门口的这位“掌权”同学的监督,也要落到实处。
以上三点是笔者基于实际给出的解法,其成本并不算高,较之前面四条更具可行性。但令笔者悲观的,仍旧是一句“who cares”,相关责任部门的责任感缺乏是所有问题解决的最大障碍。纵有通天之策,无人执行,亦是泡影。现庆幸有人关注这个问题,便提出自己想法,希望最后不是一场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8-1 21:18:5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 21:24:28
谢谢sungmoo版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 21:29:09
看过那个帖子 我感觉可行性不强 我看过梁小民的一篇文章 叫不要和公众博弈 如果实行了那种占座制度 必然会有大量钻制度空子的做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 21:44:51
主要是资源有限,如果位置足够多我想大家不会占座的。 1# sjashtra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 23:42:42
5# qingbenjuncai
呵呵 经济学不就是面临有限资源提出解决办法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