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之家App
让优质教育人人可得
立即打开
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
论坛
›
经济学人 二区
›
学术道德监督
(转贴中国青年报文章)博士一代不如一代:考博士纯粹为了找好工作
楼主
本杰明
11342
85
收藏
2009-08-02
“我没有量化的数据,但我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联想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侯紫峰博士直言他对目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担忧。 近年来,我国博士教育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博士生在学规模已超过20万人。
预计到2010年,我国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达5万人。
为什么要读博士?读博期间所获得的能力培养是否符合目前社会需求?导师是家长还是引路人?
近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黄沛杰通过对100多名在读博士的走访调查,完成了一份《中国博士的理想与徘徊》专题报告,并在YOCSEF(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论坛)举办的“我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的现状与反思”论坛上公布。
受访的104名在读博士包括普通博士、硕博连读、直博。所学专业以计算机为主,涵盖生物、医科、艺术、经济等。这些学生大都在中国科学院软件所、计算所、自动化所,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协和医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就读。此外,他还访问了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剑桥等学府的博士生进行对比。
六成人考博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
对于读博士的目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黄沛杰在调查中发现,有60%的人表示读博士是为了提升能力,从而找到更好的工作;30%的人认为这与出国深造、工作一样,只是道路的选择不同;有21%的人是为了追求稳定的生活,更容易找到稳定职业;还有一些人认为读博是一项时间与机会成本的投资。
“这些回答都很实际,无可厚非。”黄沛杰认为,虽然学术追求应该是读博士的本原,不过随着社会发展,动机的多元化也是可以理解的。
你读博有哪些精神层面的追求?调查中,33%的人认为读博士是为了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做喜欢的事情,30%的人认为可以静下心来,调整自己,思考未来发展方向;27%的人认为可以提升境界,接受崇高精神的熏陶,加强自身的内涵与文化沉淀;还有27%的人认为可以丰富人生经历,也有同学认为可以静下心来思考未来怎么发展,也是未来成功的缓冲期。
读博期间,你对学术上的追求是什么?受访者的回答也是多样的。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许多人想成为学术界大师级人物;一些人认为中国还是一个重视学位的社会,博士头衔可以增加信用和承认度;当然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读博士,可以为自己提供创业的能力和机会。
调查显示,这些在读博士生中意的就业类型依次为:研究机构与高校、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党政机关等。
理想与现实不断碰撞
黄沛杰用“前景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来概括他所调查的博士生在读期间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调查表明,读博让大家普遍感觉有许多明确的收获:66%的人认为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研究、表达、创新能力;54%的人认为可以借此认识重要的人物,对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会有很大的帮助;45%的人认为磨炼意志,可以通过锻炼使自己能坦然直面压力;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可以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技术功底;其他人认为读博期间可以让自己认清特长,确定发展方向等等。
不过,在收获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受访者普遍认为,客观环境是造成困惑的重要因素,表现在杂事多,无法专心工作;得到的指导不足;经济压力大,生活需求不能满足;科研工作压力大,课题难度高或工程量大;能力培养知识面广度达不到单位要求;专业领域深度达不到单位要求;在社会见识与工作经验上与已工作同学有差距;交往圈子小、社会关系资源不足等。
“我不知道困惑该怎么解决,只是通过调查把博士生具体的困惑和解决困惑的途径整理呈现出来。精神层面主要靠自我调整,特别对于一些准备读博士的同学,最好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寻求家庭的支持,当然也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各种诱惑。”黄沛杰认为,能力培养要有长远的目光,因为能力将受益终生,而非找工作一时之用。
读博期间导师最重要?
黄沛杰所调查的博士生,认为培养能力一方面靠自己,一方面也靠环境,最重要的是导师。很多受访博士认为,导师不仅影响博士的在读阶段,也会影响其一生。
有八成多的博士生觉得导师应该更多是“引路人”的角色,为自己的发展指引方向。尤其是刚读博士的同学,对学术方向、以后人生的方向都不是特别清楚,希望导师能以自身经历为他们指一条明路。
调查中,有六成多的受访者希望导师适当利用自己的资源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机会并为学生发展铺路。有的博士生希望老师最好像父母一样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关爱他们,手把手进行指导。还有一些同学觉得导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就够了。
对于这一点,侯紫峰有自己的看法:“我现在觉得学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导师肯定是学生重要的依靠,但导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稀有资源,你不能什么事都找导师。”
侯紫峰说,很多时候学生找他帮忙,其实这些事情他们自己就能够解决,甚至个别博士生对导师很依赖,包括自己论文的章节都想不起来,导师只好写一个大纲,把各个章节里可容纳的内容都直接告诉他。
侯紫峰因此建议:“学生要把自己看成独立工作、独立生活的人,在找导师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初步想法。”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沙发
2005127
2009-8-2 08:23:15
从小到大学生养成的习惯就是听老师的话,到了博士这种能力更是如火纯青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藤椅
nieqiang110
2009-8-2 08:41:42
博士毕业,搞学术有前途吗?你不认真搞,出不了成果。认真搞,却要被寡头豪夺。不跟着寡头混,申请课题,评职称,你就死定了。考博离开高校找工作,这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板凳
qjxqjx2005
2009-8-3 01:00:56
非常赞同!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呀!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报纸
ljufang
2009-8-3 01:05:46
我说这个说法就扯蛋,你要说现在有很多人读博士的目的不是为了学术,你就能保证前一代的都是那么纯的为了学术?最少就经济学科里面而,只要你承认中国的经济学在进步,你就不能不承认国内培养的博士水在逐步提高,不错,现在论文有抄袭,有学术不端行为。但是不要这么无限放大,若以前有这么先进的鉴别技术,我就不信找不出抄袭行为。要说绝对水平,这么说吧,你就说现在这些所谓的博导,硕导,有多少能完整全看懂他的学生写的文章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实证(注意我说的只是看懂),他们很多不就是上一代的的博士,硕士吗?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大师,也有每一个时代的败类。钱理群说人们总是说一代不如一代,下一代接不了上一代的班,结果呢,地球照样转,班照样接。科技在进步,一代人比一代人生活得更好。所以,恕我直言,对楼主的这种说法最具讽刺意味的事实就是社会在不断地进步。
至于读博的目的,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是这么的单纯的为了学术研究,如果要求每一个人都如此,那我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像上一个时代要求“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要求是不现实的一样。要求每一个人都是这么单纯地为了学术研究是不现实的。况且,研究有纯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关系本来就很紧密。研究期权定价而获诺奖两位经济学家最初的动机为了在市场交易中的定价。
所以,问题不在于什么一代不如一代,而在于要给予一些研究人员,特别是要坐冷板凳很多年才能出成果的纯理论研究的人员更好地生存与研究与创新的空间。基础学科的研究应用的范围广泛,这些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地板
wangxy
2009-8-3 06:42:35
中国教肓的结果。的确是一代不如一代。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7楼
wj8587
2009-8-3 07:46:04
个人认为确实如此!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呀!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8楼
19689166
2009-8-3 07:53:54
的确是一代不如一代。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9楼
weiyu1996
2009-8-3 08:08:42
不能说一代不如一代,就经济学博士来说,现在的博士有不少使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要比他们导师那一代要有进步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0楼
zusein
2009-8-3 08:09:57
[biggrin][biggrin]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1楼
flyingcatorg
2009-8-3 08:17:17
说博士一代不如一代,可能存在一个潜在的逻辑前提:学业、学术研究能力。而现实是,上博士的人的动机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呈多元化方向发展,用相对静止的标准去衡量值得商榷。这就好比70后的说80后的丢失了传统,不如他们;而另一方面,80后的却说70后的是老土。造成博士“一代不如一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觉得是博士多了,遍地走,就跟没有毛的凤凰一样,不再是稀罕。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2楼
沈希伦
2009-8-3 08:17:35
我想读博士。问题现在我还是小本。呵呵 能不读硕士直接上博士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3楼
fayedi
2009-8-3 08:36:34
一代不如一代,似乎太以偏概全了。
之所以这么说,本质的意思似乎是:博士太多了,这个头衔贬值了。那问一下原因,肯定是社会整个激励制度有问题,不能怪人的追求和素质。是社会制度使然,怪人有什么用呢?是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了吗,我想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是受时代的需求所召唤的。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4楼
casey11
2009-8-3 08:41:34
路过。。。。。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5楼
xiaoyily
2009-8-3 08:44:01
认真提升自己才是王道啊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6楼
liuzhe312
2009-8-3 08:59:01
buzhiyu ba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7楼
liuzhe312
2009-8-3 08:59:44
有点危言耸听吧,这个调查可能带有方便抽样的味道撒,不能代表全部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8楼
tafuman
2009-8-3 09:12:52
这个论断有些武断,现在博士教育(经济学方面,其他不了解)的方法、技术和竞争水平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很多人是最终选择了非科研类职业,也是由于科研专业化分工程度越来越高,竞争愈发激烈,博士毕业生做出的理性选择。而不能把果作为因来证明博士生上学的目的就是去非科研机构寻求高工资。劳动供给市场的工作选择筛选机制在博士生入学前就已存在,博士个体能够决定的只是对个人投入-产出的最优博弈结构而已。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9楼
无敌小新
2009-8-3 09:20:13
说得都太绝对了,弄清自己想要什么就行了。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楼
忙考研
2009-8-3 09:20:37
值得关注。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1楼
deadknight10
2009-8-3 09:29:18
读博士只要自己努力,还是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这种提升在企业中或者工作是没有的。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2楼
shuaiwenchendan
2009-8-3 09:31:18
坚决同意5楼的说法,有些人整天就是瞎扯淡,凭着一些零星的言论,在那大发感慨,我认为博士的培养质量是能够保证的,除了一部分学校不好好研究的人!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3楼
meixue1983
2009-8-3 09:31:24
确实是一种怪现象,需要制度创新。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4楼
wangyu41659
2009-8-3 09:36:54
笑话 当然是为了找到好的工作了---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5楼
newfei188
2009-8-3 09:37:28
这个说法显然是睁大眼睛说瞎话!博士研究水平确实比上一代提高了,至少是方法提高了!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6楼
annozk
2009-8-3 09:42:10
博士一代不如一代是因为博导一代不如一代,中国的娃们都顶尖棒的,可以都让中国的“大屎”们带坏了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7楼
lsfudan
2009-8-3 09:43:00
正在考虑要不要读博,一直觉得读博就是赌博,我又不想献身于学术,但有了名校的博士学位从各方面来讲都是好的,继续彷徨中……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8楼
wbcai276
2009-8-3 09:43:24
不敢苟同,不能说博士生的数量上去了就说人家不行了。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9楼
duanshide
2009-8-3 09:47:08
学生是超过导师了,导师不如导师的导师!现在导师太水,全职脱产的博士还行,在职的博士的没有几个水平高的,当官的博士水的不行!
悲啊!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30楼
luoshuangxi
2009-8-3 09:50:07
不完全客观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跳至第
页
相关推荐
中国青年报:开两毛钱处方的医生只能自甘清贫
中国青年报:不怕美女论坛雷人 只怕政府网站虚设
中国青年报:公款出游泛滥,官员总能找到手段
中国青年报:挨骂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历练
中国青年报: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转中国青年报《读书改变了什么》
中国的商品咋比美国贵这么多——中国青年报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意见
《中国青年报》似乎抄袭了熊丙奇的一篇评论文章
中国青年报:学生“赶论文”不全是不爱学术
栏目导航
学术道德监督
人工智能论文版
金融学(理论版)
学道会
创新与战略管理
创业论坛
热门文章
中国金融生成式AI多模态内容鉴伪与安全防御 ...
全球能源转型展望2025—全球和区域预测至20 ...
海外资管机构赴上海投资指南(2025版)
understanding climate change perceptions ...
【全美经典】离散数学
全球能源转型展望2025—全球和区域预测至20 ...
世界机器人2025年报告 World Robotics 2025
甲子光年_2025甲子Cool Vendor人形机器人大 ...
AOM:The Boundaries of Trust in a New Era
气象学-山东大学
推荐文章
AI狂潮席卷学术圈,不会编程也能打造专属智 ...
10月重磅来袭|《打造Coze/Dify专属学术智能 ...
最快1年拿证,学费不足5W!热门美国人工智能 ...
关于如何利用文献的若干建议
关于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一些建议
关于科研中如何学习基础知识的一些建议 (一 ...
一个自编的经济学建模小案例 --写给授课本科 ...
AI智能体赋能教学改革: 全国AI教育教学应用 ...
2025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406页
关于文献求助的一些建议
说点什么
分享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