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ufang 发表于 2009-8-3 01:05 我说这个说法就扯蛋,你要说现在有很多人读博士的目的不是为了学术,你就能保证前一代的都是那么纯的为了学术?最少就经济学科里面而,只要你承认中国的经济学在进步,你就不能不承认国内培养的博士水在逐步提高,不错,现在论文有抄袭,有学术不端行为。但是不要这么无限放大,若以前有这么先进的鉴别技术,我就不信找不出抄袭行为。要说绝对水平,这么说吧,你就说现在这些所谓的博导,硕导,有多少能完整全看懂他的学生写的文章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实证(注意我说的只是看懂),他们很多不就是上一代的的博士,硕士吗?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大师,也有每一个时代的败类。钱理群说人们总是说一代不如一代,下一代接不了上一代的班,结果呢,地球照样转,班照样接。科技在进步,一代人比一代人生活得更好。所以,恕我直言,对楼主的这种说法最具讽刺意味的事实就是社会在不断地进步。 至于读博的目的,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是这么的单纯的为了学术研究,如果要求每一个人都如此,那我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像上一个时代要求“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要求是不现实的一样。要求每一个人都是这么单纯地为了学术研究是不现实的。况且,研究有纯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关系本来就很紧密。研究期权定价而获诺奖两位经济学家最初的动机为了在市场交易中的定价。 所以,问题不在于什么一代不如一代,而在于要给予一些研究人员,特别是要坐冷板凳很多年才能出成果的纯理论研究的人员更好地生存与研究与创新的空间。基础学科的研究应用的范围广泛,这些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stanleyjunjun 发表于 2009-8-3 12:18 对于这个话题也忍不住说几声。 本人基本同意楼主所说,现在的博士生确实水平参差不齐,但不能否认有的博士生为了学术而认真在读。其实本人就是博士生,下学期博二,现在开始准备博士论文,每天读论文,编程序,演算模型结果,也怡然自得其乐。不过本人此前曾工作几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有了一些经历,读博做学术是本人的强项,并且也是本人今后生活的主要部分。其实我觉得,读博之前不妨问一下自己,是否喜欢从事研究类工作或生活,如果是,那么你会活得快乐,学的快乐,如果不是,那么就要三思而后行。 其实,现在高校中确实存在一大部分部委学术而混文凭的博士生。就经济学博士生,我估计,三分之一来博士生是高校老师,这些人为了职称评定而读博,其中有小部分水平不错,大部分是被职称逼着读的。三分之一来自企业界,这些人来自金融界,为了升官或更好的职业发展而读博,大多采用委培或自费方式,除非其本身就是做研究工作的,不然其根本无博士生水平。另外三分之一是非定向生源,我们可以把他们分成新生(刚从学校硕士毕业的),老生(在社会上工作几年,应各种原因再考博的),最有水平的博士生我认为是在这些新生老生中产生。优秀的新生,性格内向,聪明,由于各种原因不去国外而留下来,这种新生素质和科研能力都较强。而经历过各种风雨的老生,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通盘考虑职业发展,生活态度,人生意义后选择读博,这类人本人觉得意志坚定,为了一个理想而读博,能够出一定的成绩。 我也看过前几届博士生的论文以及答辩情况,大部分水平不行。按照一为海龟讲师所说,按照美国博士毕业标准,中国90%的博士生都不及格。其实我看他还算客气,我看过一些美国博士论文,其水平真是难以望其项背。本人来自国内某名校,可我觉得要达到美国博士论文水平,我也许还需5年。所以,我估计,全国每年20万博士毕业生中也许真正能达到美国博士论文水平不会超过10个(当然,据我所知目前有的学校鼓励学生投国外杂志,博士论文也用英文写,水平提高也很快)。 总之,现实情况不理想,但也不能以偏盖全,还是有一些博士生为了学术在努力的,每天早上8点钟起来,凌晨1点入睡(我上学期在学校住,我们宿舍就这样)。我们不必要求每一个博士生都必须为学术而献身,为了从这个队伍当中能产生几个优秀的人才而祈祷吧!(我觉得做科研像赌博一样,偶尔发现一个新模型,也许不是因为你聪明,而是你试错的次数多了,成功的概率自然就大了,就像牛顿所说的,他是偶尔在海边捡到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