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的《中西部追赶效应凸现》
大家可以讨论下
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西部增长追赶效应显著,但是可持续吗?
宏观经济是否回暖?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货币效应?
未来货币政策确定是宽松不改变,还是实质各行控制放贷?
要点:
政治局会议显示宏观政策取向暂不会改变:7月23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研讨经济形势,为下半年宏观政策定调。去年7月25日的政治局类似会议上调整了政策基调(由上半年的"双防"转为“一保一控”),而今年的7月会议并未改变上半年基调,仍强调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并首次提到“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可见领导层对于经济复苏不确定性的担忧,更印证了我们之前的判断:宽松的政策基调在4季度前不会有转向。会议同时强调下半年“在保增长中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积极扶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可以预见政府会更倾斜于对先进产业的投入,对内陆地区的投入,因此未来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增长有望更趋平衡。
7月份新增贷款的季节性回落,不代表未来信贷将大幅压缩:我们仍认为今年新增贷款将超过10万亿,而且目前贷款的惯性较强,即便政策随后出现调整,未来贷款也很难大幅压缩,因为众多刚刚开工的大型基建项目在未来两年还将需要进一步融资,可能迫使明年的货币政策仍相对宽松。历史上这一情形并不少见,譬如1993年M2增长达37%、经济过热,但中央严厉调控后,94~96连续几年内的货币与贷款增速仍然居高不下。
上半年数据显示,中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中国各省区上半年经济数据于上周集中亮相,中部和西部各省平均经济增速分别高于东部1.5和1个百分点,这充分印证了我们在7月16日的半年度报告《未来增长更趋平衡》中的观点:区域增长更为平衡是当前值得关注的趋势之一。我们的分析显示,未来4个方面的动力将驱使中西部地区的追赶效应更明显释放,逐渐改变中国经济格局,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受益于这一转变的中西部板块。
全球经济已经见底的迹象再度出现,我们预计 2 季度实际 GDP 的降幅将明显小于 1 季度,从年化-5.5%放缓至-1%左右。但是,即将来到的经济回升将缓慢且波折,仍然严峻的就业市场更是经济回暖的主要障碍。是否能找到维持后劲所需的长期经济增长来源,以及信贷市场的健康复苏,是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部分银行于上周公布的 2 季度盈利显示多数来自于低利率环境下大量再融资业务所带来的不可持续性盈利增长,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违约率的迅速攀升正为美国银行业带来严峻挑战。伯南克于 21 日就半年度货币政策在众议院听证会上强调, 目前未呈现持续经济复苏的态势,并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其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当时机成熟时,美联储才会考虑收紧银根。
上周长期基金重新回流全球股市,呈现净流入 31亿美元,结束了连续四周的净流出态势。发达国家有约5 亿美元净流入,而新兴市场有26 亿美元净流入(其中新兴亚洲股市资金净流入 15亿美元)
,在停顿三周后又开始延续过去15周的净流入。多项因素驱使投资者在短期内倾向新兴亚洲:
(1)GDP 数据表现大都好于市场预期,可能先于发达国家走出衰退;
(2)股指表现良好,吸引资金持续流入;
(3)新兴亚洲货币持续升值,增加拥有其资金的投资回报;
(4)美国与新兴市场的息差扩大亦使利差交易有利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