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仅看统计局的CPI数字,很多人会认为目前中国经济还处于比较深度的通缩之中。从3月份以来,CPI同比增速的降幅在逐步加深,从3月份的-1.2%到6月份的-1.7%,
数据表明目前中国通缩的状况在加剧。但奇怪的是,在CPI显示通缩的时候,市场却在大谈特谈严重通胀的压力。这种矛盾的情况,一种可能是目前官方的通胀指标与民众的感受出现了很明显的偏差,另一个因素则是此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宽松货币政策的持续,已基本上确立了未来通胀将会到来的趋势。除非
央行现在就会实施明显的紧缩政策,将此前发出的过剩流动性收回来,才有可能将未来的通胀水平控制得更为缓和一些。不过,这种明显紧缩的货币政策近期出台的可能性却是微乎其微,道理很简单,经济复苏的基础仍被认为是不坚固的,中央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也依然是“保增长”。
不过,以宽松货币来支持经济增长必然要在今后付出代价。其持续的时间越长,未来通胀的程度也就会越严重。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通胀将会何时到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一些零星的通胀迹象已有所显现了。
资源类商品的价格是比较敏感的,今年上半年以来,国际油价、煤价、铁矿石以及铜铅等有色金属价格,都出现了很大幅度的上涨,例如目前的原油价格和铜价都已经翻倍。而体现在公共服务品的价格上,即使国内的价格是受到政府管制的,价格上涨也已经开始。国内
成品油价格上半年已经上调4次,这使得民众出行(包括航空)的成本都在上涨;近期一些城市已经上调了水价,这也使得老百姓的
生活成本继续上涨。
不仅如此,今后公共服务品领域价格上涨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由于煤价的上涨,电力行业正呼吁国家实行煤电联动,销售电价的上调指日可待;国家发改委正组织专家对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进行论证,天然气价格的上调也不再是遥远的事情;目前,包括上海、沈阳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在酝酿上调水价。
我们可以认为一个月卖掉23套、回笼资金近10亿元的“汤臣一品”热卖是个案,我们也可以认为水价、油价、电价、天然气价格涨价都各有各的特殊原因,但当这些情况都凑到一起同时出现的时候,这也许表明,在市场还在关注下半年CPI何时由负转正的时候,下半年通胀风险就会悄然而至。
【作者: 李明旭】 (责任编辑:董悦
转自:
http://finance.jrj.com.cn/2009/08/02023956707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