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赞一个!mysky3721斑竹的主题都这么切中时弊,与时俱进,在参与讨论的同时,也受教了~~
(1)几个层次。
未实现就业的“失业”现象,可分为几个层次:自愿不就业;摩擦性失业;就业中随时准备失业;低效率就业尚不如失业;无论如何让步也不能实现就业的绝对失业;以及芙蓉jj型的周期性目标转移失业(多伴生失业障碍人格);等等。
(我常常以为,西方经济学将失业这个名词作为中性的学术术语来界定,实在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积极体现,呵呵,昨天去北京西单二龙路谈事情,中途路过一个地点名曰“下岗胡同”;对面的牌子是“京畿道”;期间的时代讽刺、历史沧桑与人的心酸尽在其中啊~~)
(2)几个现象。
按照ysky3721斑竹的讨论主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很有学问,隐藏了几个前提——主要是高校毕业生从精英教育平滑为大众型普通高等教育后的“就业”定性问题。再有就是加了引号的所谓“就业难”。
个人以为,积极就业,努力优化和改变自身素质以符合雇主和社会需求的“准劳动者”/“准工作人员”;当然就业不会很难,就是时间换机会的问题。关键是,很多年轻人,将“就业”理解为“自我实现型生活或娱乐型活动”,不是不可能,而是要求太高太不符合现实~~
(记得2009年3月看中央台一个教育节目,大概是采访了北大和北师大的1000多个面临就业的本科学生,超过85%的受访者的平均心理薪酬预期是2850元左右;当下,心里一寒(当时在做城乡基层就业促进的工作,心情一直很沉重);于是后来内部用人政策确定,基本不用所谓名校的毕业生,而且不再公开招聘;因为薪资的谈判、管理效率和关于薪资水平的反复说明,过于浪费人力主管的时间。当然,到现在,1000多起的12个新毕业生(从20多个实习生中留下来的),实习期、试用期顺利过后,都能够独立工作了;一半以上已达到或超过这个(2850元左右)当初看似不值得(从领导角度)的普通收入线……)——这个举例说明,工资作为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要体现;有些时候是自己挣来的,有时是熬出来的或说通过与企业充分融合而获得的;只有很小的比例一见面企业领导就主动自愿开心地送给你的……
(3)一个态度/方法论/实践论。
前面有个网友深入检讨了作为青年学生自身是否应对所谓“就业难”负一定责任;觉得很客观很理性。因此,作为方法论/实践论,就业应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比如说,毕业了,要就业,你想要通过就业获得什么?事业;饭碗?追求的是什么?人生卓越,还是暂时的生存?有没有可以获得的先在资源?父母和家庭有无优势?师长的和学校品牌本身带来的哪些机会?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全球化中迅速转型的中国经济变革产生的巨大需求中,是否匹配,是朝阳型人才,还是夕阳型人才?(前几个都是既定的存量,最后一个是变量;个人觉得很像股市中的投资组合,哈哈,组对了,风险对冲之外,还有高溢价;万一都是逆市连套保的机会都没有了,呵呵~~)有的人说理工科难就业,有人说文科难就业,甚至有人说贸易和金融难就业;怎么可能呢?还是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就业选择阶段自然就顺利过渡了。(当然,如果专业都没有学好,基本没有做过有效的实习;个性再上扬些,不容易融入一个成熟的机构;却一毕业就想进四大五大,若不达则郁郁,便有些像芙蓉jj了。从这个角度看,可怜之人亦必有可恨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