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好早就看过你的这篇公地悲剧笔记,归纳的比较详细,但是后来又在论坛上又找到一篇是哈丁的这篇论文,所以又看了一遍,因为这个文件夹里还有反公地悲剧的文章。(两篇文章翻译上还有差别了)让我在思考了一遍关于自由方面的东西。公地悲剧的原因是产权不明晰,导致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违背离,似乎反驳了亚当·斯密的那只无形的手,但是正如那些18世纪哲学家所说的自由不是绝对的,只有在道德和共同利益的约束下,谈自由才是有意义的,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如果真有的话,那就把人比作是狂奔的野兽,毫无理性了,人可是有思想感情的动物。其实这些肆意放牛的牧人看似很理性,考虑到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共同的利益,其实不然,他们把别人当了傻瓜,认为别人不会那么做,或者他们更加精明的认为反正大家都这样肆意放牧,我不多放牧一只牛,那我就要吃亏了。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抱有后者这种看法来行事的,从而导致资源的过度滥用,最终大家都玩完,在看待这样一种行为(大家都蜂拥而上,追逐私利,不愿吃亏)时,其实这里的人就是不理性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设地球上只有一种公共资源,若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不吃亏而过度耗用掉,这就意味着资源很快就会枯竭,人类后代就将无法延续下去了。事实上,一个理性的人都会把自己的资源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当前消费,一类是保留将来消费。而经济学中最著名的就是鲁滨逊漂流记的那个例子了。那么这些放牧者应该考虑到如果有一天,牧地被过度耗用掉了,他们还能放牧吗?其实他们考虑到了也仍将这样做,因为他们不愿吃亏,可以断定公地悲剧必然要发生,因为眼前的利益要夺走他们的理性。可见,表面上这些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共同利益的放牧者看似理性,实则还不够理性。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从理性这个角度看,公地悲剧并没有违背亚当·斯密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而从放牧者这种还不够理性的行为来看,就可以把他们比作狂奔的野兽,因为在这里就缺少了一个约束机制,使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放牧,前面我已经说过谈没有约束的自由是好无意义的。可见,这里的约束机制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产权界定了。
关于产权的问题,还没写完,到时更新,这纯属个人看法,大家还有观点可以回复分享!
这个帖子我会不断更新,谢谢关注!
恩 经过一番思考 我犯了大错 否定理性假设
申明我这说的理性是主观的(人们少数情况下的行为,与经济学中的理性不同,那这种情况下的人们是否理性呢?)
其实每个正常人都是理性的(最近得出的结论), 除了智障者,正如没有什么所谓有限的理性。这个是受了sjashtray 网友启发,非常感激。首先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对未来的预期来做出选择的,而事态的瞬息万变影响个人的预期从而改变个人的选择,因此即使对同一问题在不同时点而做出的选择也可能是不同的。
对未来的预期有两种,一是个人所期望实现的结果,并且这个结果即使在别人眼中看来是错的,只要当事人相信他是对的就行(自己认为收益会大于成本) 二是即使这是个糟糕的结果,当事人也愿意接受(自己认为收益会小于成本)。因此这里的预期是种主观的概念,与那些书上所说的适应性预期或理性预期不同。它是根据个人自己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过去、现在、将来的考虑,以及自己的收益成本的权衡和对预期损失的容忍度)后,使自己效用最大化得出的,并且只有当事人最清楚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可见每个人的理性选择具有人的差异性,对A适合未必对B适合,因此从观察者角度看被观察者的行为,判断其是否理性是不合理的,而且这种判断似乎也没有意义,因为只有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啊!
此时,很多人都会用谈感情的事来反驳,对于男女双方来说,由于预期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由于人们对爱情这种商品的满足感随着综合因素而改变,因此预期也在不断改变,并立即做出选择,有时做出这个选择的时间很短,可能只有万分支一秒,以至于我们无法察觉到,这就是谈恋爱时所说的感觉了),因此谈恋爱总是需要双方不断地投入更多的心思来满足对方的多样性需求,从而获得双方的预期,否则就只能理性地分手了。
我得出的结论是,人的预期变了选择就会改变,因此不同时点所做的选择不能只说只有哪一个是理性的,其实都是理性的选择!谈理性到底意义何在呢?有的人认为理性人假设可以有助于预测人们的行为,即每个人都根据利益最大化来做选择,但是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却是因人而异的,并且有时用金钱来衡量也是不准确的!
有时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是理性胡闹:
人的思想五花八门,而人的行动却大同小异;因为前者不承受代价,后者承受代价。这里就指的是经济学中的理性,而人们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宁愿付出代价时,这种行为常被别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因为它的结果不理想。
正常人作出的任何行为都是理性的,但未必是理想的。这里“理性”是指当时理性、“理想”是指结果理性。聪明人是能把理性推向较理想状态的人。
这样看来,其实我大多数情况下的行为都是傻人的行为,很多人也是这样子的!
(上面内容纯属我个人的观点,请不要误解我否认经济学中的理性,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确实是理性,尤其是当可用金钱衡量时。我这里只是把人们所理解的感性行为也看成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你或许觉得会很牵强,你可以认为我说的是谬论。其实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解释我们应该相信、尊重、宽容地对待别人的选择及其改变,尽管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很糟。因为心胸越豁达,人就越自由。说心里话,我不太赞成用经济学去解释感情的事,有点亵渎那份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