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如果看的是实质汇率(real exchange rate),根据公式:Qt=St Pt*/Pt
Qt是实质汇率,St名义汇率,Pt*是t时期的国外物价水准,而Pt则是t时期国内物价水准。
当国内物价上涨时,实质汇率会降低,也就是国内货币升值!
今天刚好看过一篇国外讲汇率的文献,马上借花献佛,呵呵!
按照上面所讲,经济学历史上出现过四大利率模型:
1、Flexible prices; 2、Stricky prices and overshooting;3、Equilibrium models and Liquidity model;4、The Portfolio Balance model。
前两个较为常见,宏观经济学一定讲过第一个,而国际经济和货币经济则会提到第二个,第三和第四就比较少见了,限于能力,在下刚看过也不是很懂……
第一个模型很简单,即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St=Pt/Pt* 再加上 货币市场均衡等式:M/P=kY-hr,这两个等式左右都取对数后,合并:
st = pt-pt*=mt-mt*-kyt+kyt*+hrt-h*rt* (小写为取过对数后的值)
根据这个等式,变化叙述如下:当国内的货币供给增加,即mt增加,而国外没有变(mt*没变),LM下移,则名义汇率(st)也增加,相当于国内货币贬值!国内实质收入(domestic real income)增加,国内货币供给过求,因此国内物价下跌直到货币市场再次平衡!根据PPP,国内物价下跌意味着名义汇率也下跌,也即国内货币升值!利率上升,LM也上移!
这个模型说明的是各国的购买力平价是持续稳定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则实质汇率会在一个固定范围内上下波动。
第二个模型把短期与长期效应分开来看!它认为PPP只在长期内才能实现,在短期内物价是粘滞的,不会改变的!
对于短期效应使用的是未抛补的利率平价(UIP,Uncovered interest parity)公式:
1+Rt=[(1+Rt*)Et(St+1)]/St, 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不变,LM下移,国内利率低于国外利率,资本外流,名义汇率上升第一次,本国货币贬值,也即外汇升值,然而投资者不会在这里停止行动,只要他们认为还有利可图,他们就会从国内借款以购买外国资产,这样Et(St+1)也会增加,使得名义汇率第二次上升!
而在长期而言,用PPP来表示,St上升的压力在长期终于使得国内物价能够上升,如此抵消了第一次名义汇率上升,但第二次则还是保持原状!因此,我们说名义汇率在此模型中被overshoot了!也即短期名义汇率高于长期名义汇率,实质汇率则保持不变,因此货币是中性的,它只能改变名义值而不是实质值!
其他两个模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参考相关文献,我看的是"The Economics of Exchange Rates" by Mark P. Taylor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XXXIII (March 1995), pp. 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