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劳动人事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先后从事资料员、课题研究、科研组织等工作,1986年任劳动科学研究所科研组织处副处长,1989年任科研组织处处长。1990年兼任中国劳动学会副秘书长。1992年12月任劳动部外事司副司长。1994年5月任中国劳动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同年10月,当选为中国劳动学会秘书长。1996年10月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1998年6月任中国劳动学会专职秘书长。1999年4月起任现职。
在劳动科学研究所工作期间,曾参加国家“六五”、“七五”计划期间重点科研课题——《我国用工制度改革研究》、《中国工资体制改革研究》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主报告起草人。两个项目成果获“中国劳动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劳动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了劳科所第一个《劳动工资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研究。参与主持了《我国劳动科学学科体系研究》。组织编辑《中国劳动科学研究报告集》和多种相关专业书籍。
在中国劳动报社工作期间,组织开展“劳动法与中国就业万里行”大型调研采访活动。组织编辑了《中国妇女权益法律问答全书》。两次获新闻界总编辑新闻摄影金奖。一次获中国产业报协会新闻论文三等奖。
1995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执笔起草《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报告,由中央党校印送中央领导同志参阅。
2000年,主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重点课题《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的劳动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主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研信息库和网络系统》建设项目总体设计和规划工作。
2007年1月29日《人民日报》(理论)上发表《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方向 :研究领域包括发展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包括:收入分配、公共政策、贫困、劳动力市场。
国际交流:在过去20年研究工作中,多次前往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进修和合作研究。这包括:
(1)2002年,日本一桥大学任教授;
(2)1991-2006年期间,8次前往英国牛津大学经济系进行合作研究;
(3)1993-2005年期间,9次前往瑞典哥德堡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4)1990年8月-1991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5)1986年9月-1987年10月,荷兰伊拉斯姆思大学进修。
过去5年出国情况:
(1)2002年,前往日本一桥大学任教授
(2)2004年8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术访问
(3)2005年7-8月,前往瑞典哥德堡大学合作研究
(4)2006年7月,在英国牛津大学做合作研究
荣誉和奖励1. 1994年获孙冶方经济学奖。
2. 1996年、2000年、200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
3. 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
4. 主编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 2005》获2007年联合国人类发展奖
1963 年 10 月生于中国湖北省宜都县(现为枝城市)。先后获得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工学学士学位;原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系经济学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曾在国家计委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劳动局、国务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办公室和国家计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工作过,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物价》杂志副主编、研究员。
目前主要从事有关宏观经济、工程咨询、人口与就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社会保障和员工福利等方面的政策研究。有关政策建议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批示,有关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计委科技进步奖 ,并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上经常发表文章。现兼任科技部国家科技发展咨询顾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注册工程咨询师(投资)、中国员工福利研习会顾问,中国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网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劳动学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学会理事。
现在辽宁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并为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暨南大学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
人口、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科研成果:他先后主持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重点课题《城镇居民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研究》、《“九五”期间就业形势总体分析与对策》、《养老保险若干难点问题研究》、《我国失业的测度、警戒线及若干建议》、《困难地区和困难行业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研究》的研究。近年来,先后参与了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11 项重点课题的研究,其中 3 个课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跟踪研究(院 2002 年基础性研究课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就业问题研究( 2002 年中国经济学术基金资助项目)》、《今后三年我国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 1998 年院重点课题)》)担任组长, 5 个课题(《社会稳定形势跟踪分析和对策研究( 2001 年宏观院重点课题)》、《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判断及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对策( 2000 年中国经济学术基金资助项目)》、《社会稳定形势跟踪分析和对策研究( 2000 年宏观院重点课题)》、《解决企业社会负担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1999 年宏观院重点课题)》、《社会稳定形势跟踪分析和对策研究( 1999 年宏观院重点课题)》)担任副组长,其余 3 个课题为参与;与此同时,还担任过 ILO “地区经济发展”项目顾问和 UNDP “社区就业”项目首席经济学家。并且参加 2003 年 3 月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讲座的备课工作。敚
近年以来,先后在公开刊物和内部刊物发表有关论文 ( 著 )160 余篇,累计 80 万多字,先后与人共同主编了《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博士论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丛书》、《中国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丛书·社会保障卷》、《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判断及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对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就业问题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跟踪研究》, 出版了《失业冲击波--中国就业发展报告》、《公平与效率--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中国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等专著。
获奖情况:
曾获得 1996 年度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 年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在此期间 , 先后获得有关课题、论文 ( 著 ) 奖励 28 次。国际交流:从事研究工作以来,杨宜勇先生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欧盟(比利时)欧洲学院、美国夏威夷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和德国埃森大学做访问学者,并在欧洲公共管理研究所和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做客座研究员。 1997 年,被英国剑桥国传记中心收入《国际传记词典》(第 25 版)。
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经济转型理论与经济改革。
出版学术著作17 部(含教材)。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Applied Economics》、《The Chinese Economy》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30 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奖励。承担研究项目共30 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项目7 项,省部项目9 项。近三年(2002-2004 年)支配科研经费共523.8 万元,年均174.6 万元。主讲课程:比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与劳动政策、人力资源管理,政治经济学前沿专题;已指导硕士生60 余人,指导博士生43 人。
English refereed journal articles
“The Role of Migrant Networks in Labor Migration: The Case of China,” submitted to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Return Migration: Recent Evidence from China,”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at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 “Chinese Urban Pension System: Reforms and Problems,” (with J. Xu) Cato Journal, forthcoming
“Earnings Differentials between State and Non-State Enterprises in Urban China,”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Relative Wages: The Case of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Land holding and social security in rural China,” (with J Wen), Homo oeconomicus.
“Labor migration and earnings differences: the case of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China’s food security—are there grounds to be concerned?” (with D. B. Gardner) Choices, first quarter 1999.
“Leaving the countryside: 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decisions in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Labor migration and returns to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the past and present,” in West and Zhao (eds.) Chinese Rural Labor Flows, Institute for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2000
“Chinese rural social security and land holding” (with J. Wen) in Z. Yin, L. Lin and D. Gates (eds.) Social Security Reform: Options for China, World Scientific Pulishing Co. Pte. Ltd., 2000
“The nature of the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implications for employment,” in James Wen and Dianqing Xu (eds.) Reformability of State Sector in China,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House, 1997.
Chinese journal articles
“中国城镇养老保险体制的转轨问题”(与徐建国)《改革》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的激励机制问题”,《经济学季刊》,
“中国城乡迁移的历史研究:1949-1985”(与刘启明),《中国人口科学》
《变化中的世界经济》,与林毅夫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Chinese Rural Labor Flows (co-editor), with Loraine West, Institute for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2000
Book review
The Chinese Economy: Micro Changes and Macro Implications, by Kang Chen, the China Journal, No. 39, January 1998.
Newspaper
“Perverse Pension Incentives,”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01 (Download word 47KB)
Other
“Report on the CES Tenth Annual Meeting: China’s Emerging Market Federalism,” with Aimin Chen,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 6, No. 2, Fall 1995
荣誉和奖励
1999,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1999,世界银行罗伯特迈克纳马拉奖学金
2000,哈佛大学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奖学金
2000, 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奖励基金1955年11月5日出生于陕西省咸阳市。籍贯湖南湘乡。197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我国著名劳动经济学家、人力资源和薪酬管理专家。美国管理学会、美国薪酬协会国际会员。兼任卫生部第四届“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劳动学会劳动教学分会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同时受聘为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等多家大型、特大型公司薪酬委员会的顾问。出版《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工资机制——对中国工资问题的宏观动态考察》、《劳动经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等著作。
主持并完成“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及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人力资源规划》、“工资与社会保障关系研究”等十余项重点课题和项目的研究工作。在业内享有很高声望。199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3年被7部委授予出国留学人员杰出成就奖。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获得者。
著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十字路口的抉择-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穷人的经济学》和《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转型》等,合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系列等。
与有些同行不尽相同的是,我不把从事经济研究看作是致富手段,而是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工作时把经济研究作为职业,休息时把经济问题的思考作为休闲。经济学与所有的学问一样,博大精深,穷一生也难以知其一二。面对这种永远不可企及的目标,说乐在其中不尽恰当,但你尽可以在追求中或悲或喜,患得患失。而这就是人生。《经济学家茶座》把我与经济学界的同行、与行当以外的朋友联系在一起,分享这种亦苦亦乐的生活方式,算得上是一个没有围墙、无须交纳会员费的俱乐部。俱乐部五湖四海,来的都是客,共饮经济学这杯咂摸不透的香茗。
主要作品:
1.《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与林毅夫、李同合作),香港中 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
2.《中国正在进行的农业经济改革》(与卡特、钟甫宁合作),美国1990学 社,1996年。
3.《中国流动人口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
4.《竞争、政策负担和国有企业改革》(与林毅夫、李同合作),《美国 经济评论》,1998年5月。
5.《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中国社会科学》, 1998,2
6.《迁移障碍、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流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迁移研 究网络工作论文1999年第6号。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