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银监会连发金牌 银行称监控信贷流向实在太难
东方早报理财一周报记者 蔡燕兰
7月24日,以“天量信贷:制造泡沫还是带来复苏?”为主题的国内某经济学人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魏加宁估计,2009年上半年,国内约有20%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房地产。这也意味着,今年1月-6月,约有2万亿元信贷资金流入上述市场。
为严格监管信贷资金流向,7月底,银监会接连发布《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与《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理财一周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半年天量信贷资金的发放,加之银监会最近日益明显的警戒讯号,国内不少银行均表示,下半年将严控企业信贷手续,同时也将进一步严密监控信贷资金流向。
报告
上半年近2万亿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楼市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报告称,在上半年7.37万亿元的全部新增贷款中,可能有将近2万亿元进入股市,占全部新增贷款近30%。
8月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接受理财一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9年上半年,大约有20%的信贷资金并没有进入企业预期的日常经营投资,而是进入了股市、房地产市场,“20%的比例数字,并不是凭空预测,而是我在过去一系列调研中,从国内各地银行中了解获得的大概数字。”
与魏加宁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明,8月,张明在香港《紫荆》杂志上发表了《天量人民币贷款的流向与隐患》一文,提出上半年国内信贷资金中可能“有大量银行资金流入股市”,并以确切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张明表示,从企业存款来看,按照历史经验,如果银行信贷资金流入企业固定资产领域,那么银行信贷资金的增长将伴随着企业存款的大致同步增长,因为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贷款全部用掉。
然而,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存款增加5.27万亿元,如果再考虑到企业自身盈利增长,则企业存款增量与企业部门信贷增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缺口。
从去年11月底至今,我国A股市场已经上涨了近80%,在货币政策“松绑”和短期产能过剩的夹缝里,不排除提前获得信贷投放的企业,在看不清投资前景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将信贷存款“囤积”到持续上涨的资本市场。
张明在该份报告中还指出,2009年上半年新增票据融资1.71万亿元,占信贷总量的1/4左右。票据融资一方面肯定是流动资金贷款,另一方面如此之大的票据融资增量实在令人怀疑。
调查
猫腻在哪里
“上半年贷款增长速度这么快,不少中小企业却在嗷嗷待哺得不到信贷资金的支持。”魏加宁表示,在其调研过程中发现,约有50%的资金流向了股市、房地产、票据市场。另外一半资金流向了实体经济,主要是上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平台。
众所周知,银监会禁止银行信贷资金直接进入股市,而这也就意味着银行和银监会均没有关于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规模的统计数据。对于魏加宁提及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房地产市场的说法,理财一周报记者相继采访了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均被告知,在银监会近日连续发布一系列“预警”文件后,下半年银行对于企业信贷资金的审查、放贷、追踪程度将比以前更加严格。
“我们肯定会对信贷资金的去向查探清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企业用这部分资金去炒股或买楼。”中国银行(4.38,-0.11,-2.45%)上海分行一位高层5日接受本理财一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建设银行(6.11,-0.18,-2.86%)新闻发言人胡昌苗也表示,由于银监会最近连连提示各家银行注意信贷资金安全等问题,因此建行方面始终确保资金投放的安全性,“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抓到这么明目张胆违规的企业。”
据悉,今年上半年国内新增信贷资金高达7.37万亿元。要知道,从2006年至2008年,中国每年新增的人民币贷款数字分别为:3.18万亿元、3.63万亿元与4.91万亿元。今年上半年的新增人民币贷款甚至超过了2006年和2007年两年的全年信贷总和。
“今年上半年放了这多贷款,真的全部用到了该用的地方吗?难道真的就没有进入楼市或者股市的吗?谁都不敢保证,就连银行资金也不敢保证”。交通银行(10.11,-0.09,-0.88%)市场部一位高层人士8月5日接受理财一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虽然最近加紧了对信贷资金流出的监管程度,但是依然无法排除有企业偷偷将这些资金挪到股市、楼市的可能性。
“一家公司获得信贷资金后,用一定的手段通过公司内部走账,依然可以倒几把手,然后把资金用于其他领域。”据交行该人士透露,该银行早年曾发现过类似事件,最终该家企业被银行监控人员揪了出来,不仅终止了信贷合同,并被要求短期内追回全部资金。
除了数次转手资金躲过银行监管外,企业还能通过伪造贸易等方式,将银行的资金转成企业自有资金,“或者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大笔资金逐步化成一小笔一小笔资金,人不知鬼不觉地同样能把信贷资金消化掉。”
国内某城市商业银行上海分行市场部一位经理告诉记者,有些企业可能会考虑通过一系列信托计划,进行短期理财计划。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信贷资金极有可能通过信托计划进入股市和楼市。
但是,对于进入楼市和股市的这部分资金总量,各家银行均无奈地表示,银监会和银行都很难统计这种数据。一来因为这种分析没有依据;二来,从整个银行体系来看,对信贷资金的监管目前依然处于人为监控状态,既然是人为监控,出现纰漏也是迟早的问题。
银行
监控信贷流向太难
据悉,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主要发放的贷款为两类,一类为向企(事)业法人发放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又称“固定资产贷款”。另一类则属于“流动资金贷款”,即企(事)业法人发放的用于日常生产经营的本外币贷款。
7月27日,银监会发布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这一办法直指上述第一类贷款。而仅隔一天,银监会随即再度发布《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加强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资金监控。很明显,这一办法将矛头直接对准了上述的第二类贷款。
建设银行上述高层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信贷资金如此之多,也着实让银监会的神经绷得异常紧张,生怕爆出大问题。为此,银监会才会前所未有的在三天之内连发两份“金牌”文件,警戒国内各大银行严控信贷资金入股市。
建行该人士表示,既然连银监会都已经发文,该银行也将配合银监会,在今年下半年加强对企业信贷发放的监管、审查力度。据悉,此前该行曾经有过一个设想,为贷款企业设立专门的信贷资金账户,这样一来银行可以随时监控这部分资金。但是,设立专门账户不但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可能也将极大地增加银行监控成本,“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要求企业再开设一个专用账户用于银行监控,但是考虑到银行的监控人力是否能跟上、监控效果是否能如我们的设想,最终我们还是放弃了这一想法。”
宁波银行(13.31,-0.41,-2.99%)市场部一位高层陈建(化名)6日透露,今年下半年该银行对企业信贷这一块的监管力度也将变得更加严格。“除了银监会进行监管外,我们内部的监管也非常严格,一直会定期检查企业资金流向。一旦发现贷款企业有这种炒股或者炒楼的企图,银行方面就会马上停止与他的贷款合作。”不过,对方也表示,由于银行并不掌握企业的相关数据,因此并不能完全保证企业所贷款项的安全性,“企业如果把这个钱倒了很多次,那我们对它的确是鞭长莫及了。不过我们可以保证,如果企业有这种意图,而且贷款成功后把钱转入楼市或者股市,一经发现,我们立刻就收回它的贷款。”
对此,银监会近期密集出台相关的监管措施,宁波银行该人士表示,银监会其实也有敲山震虎之意,“一来提醒银行,企业如果怀揣这种念头向银行贷款的话,银行必须停止贷款的发放和支付;二来是警告银行,如果监管方面出现重大失误,不仅要受到巨额处罚,银行高层也将跟着倒霉。”
据悉,2007年6月银监会调查显示,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以建设核电站为由,从2001年起累计从交通银行、北京银行(17.10,-0.29,-1.67%)等商业银行获得流动资金贷款23.66亿元。其中87.32%的银行信贷资金被企业挪用。另一家被银监会揪出来的是中国海运(集团)公司,该公司从招商银行(17.98,-0.29,-1.59%)上海东大名支行等6家银行获得约27亿元流动资金贷款,其中24亿元被公司用来打新股。
此事被曝光后,银监会毫不手软严惩上述8家银行高管。“听说当时招行东大名路支行高层几乎全部被撤,一些银行经理的从业资格被取消。”陈建告诉记者,银监会这一记出手之狠让国内银行高管至今记忆犹新,“你别看最近股市这么火,银行业内谁还会去冒这个险帮企业打新股?!”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