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继铭
减少对民营经济的限制、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大的舞台,已经成为巩固应对金融风暴成果的当务之急
遭遇国际金融风暴袭击之后,中国经济近来已现骤雨初歇的景象。尽管外需继续疲软,但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刺激下,投资已然高速增长,国内消费增速平稳。经济企稳回升之势已经初步形成。乐观者甚至预言,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超过10%。
不过,中国经济还算不得雨过天晴。毕竟,迄今为止,宏观经济的改善主要依赖货币信贷的高速增长,依赖政府主导的投资。这两种手段的持续运用,可能助长资产价格泡沫、积累金融风险,令经济更加扭曲,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应对金融风暴的第一阶段里,中国倚重国企队伍,迅速扩大投资、稳定经济,凝聚了人们的信心。如今初战既已告捷、经济形势趋稳,那么,巩固增长势头、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复苏就成了关注的重点。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国企之外,更大程度地运用民间资本这支生力军。
民间资本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最近十年以来,民营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至2006年间,民营企业完成的投资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46%上升至70%;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3%上升至64%。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关乎中国经济的全局。
但是,民营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较多的约束,首先就是市场准入限制。目前,若干服务业和基础行业仍对民间资本大门紧闭。譬如,资源行业,民间资本可以开采煤矿,却不可开采石油、天然气;医疗方面,民间资本可以开设小型的牙医诊所、产房,但不能开设综合医院;教育方面,私立的大学数量有限;电信方面,全国只允许三家国有电信企业,市场竞争不够充分;大多数城市的公交、地铁等运营商都是国有资本……
尤其是最近几年,民间资本的准入壁垒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出现了逐渐增加的趋势。部分领域甚至已是“国退民进”让位于“国进民退”。在近期政府引导的投资冲动下,政府和国企投资占比大幅增加,而民间资金占比相应缩小——即使在过去民间投资扮演主角的房地产行业,也可以看到国有资本日益活跃的身影。例如,近期一些城市土地拍卖中纷纷诞生的新“地王”,与2007年的“地王”有着非常大的区别:2007年的“地王”多是民营企业,而近期的新“地王”绝大部分是国企。
减少对民营经济的限制、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大的舞台,已经成为巩固应对金融风暴成果的当务之急。因为民营企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和抗冲击能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大量国际和历史经验表明,民间资本进入管制行业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美国总统里根曾在20世纪80年代实施了推动供给的经济政策,核心就是放松行政管制,缩小国有企业的作用。此举提高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使得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成本增长速度,从20世纪70年代的12%迅速下降至3%-4%,帮助美国治愈了在整个70年代困扰经济的滞胀。
——民营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显示,按附加值计算,中国民营企业的资本回报率比国有独资企业高50%,比国有控股企业高33%,比国有参股(国有股权小于50%)企业高24%。考虑到民营企业在资金、土地和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使用以及经营范围方面受到的限制,民营企业的资产回报实际更高。开放民间投资,可以使更多的生产要素进入效率相对较高的民营部门,从而提高社会总体的要素使用效率。
——民营企业利润增长快、抗外部冲击能力较好。近期金融危机造成中国工业企业利润恶化,而民营企业表现相对较好。2009年1月至5月,国有企业利润大幅下降41.5%,外商企业利润也下降22.4%。相反,民营企业利润保持了2.4%的增长,利润规模逼近国企水平。
——开放民间投资有利于促进增加就业,并且以此带动国内消费需求的增加,使经济增长更加平衡。近年来,民间资本吸纳的劳动力增长远快于国有资本。我们所做的分析显示,1991年至2007年间,民营经济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总人数的比例已由不足5%,稳步增加到超过25%。
中国多年改革的历史已充分说明,民间资本如果获得适当的发展空间,就能促进经济持续成长。例如,过去十年间,中国进行了两项重要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改革住房体制——为出口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民营资金进入,从而使这两个行业成为中国过去十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如今对民间资本开放更多的服务业和基础产业,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应当不逊于过去十年。我们简单的估算显示,中国尚未放开管制的行业,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比重,与房地产业旗鼓相当;其工业产值占比甚至远远高于房地产业。考虑到民间资本在多数领域往往比国有资本经营得更好,因此,一旦这些领域对民间资本放开,那么,对经济的拉动将不亚于先前的出口制造业和房地产业。
相反,在预计发达国家老龄化导致经济增速长期放缓、税率提高,从而导致中国未来出口增长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如果不能为民营企业提供新的经营和成长空间,民营资金将大量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等“虚拟经济”,助长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不利于金融经济稳定。
从正反两方面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进一步开放对民间资本的限制都恰逢其时。
所幸的是,我们已看到政府近期在该领域的一些努力和意向。政府已明确放开媒体行业;国家发改委提出,加快研究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领域;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也指出,“政府将出台放宽民营企业准入限制的政策”,尤其是高端服务业。
准入限制只是民营经济面临的众多约束之一。真正有效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发展,还需要做好多方面的统筹规划。
——各级政府应当为民间投资创造便利的条件,要严格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并进一步细化执行细则,对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应坚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打破行业垄断,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譬如,在投资管理体制上,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减少政府核准的方式,扩大备案管理范围;同时缩减民营投资的行政审批制流程。
——对于目前受管制的一些行业的产品与服务价格,包括公用事业(水、电),资源品、铁路交通等,逐步实现市场化,使得民间资本投资有合理的盈利空间。
——拓宽民间投资的融资渠道。间接融资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针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服务;直接融资方面,支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基础设施投资资产证券化,鼓励民营企业向社会募集股份和发债,创业板也可以向民营企业适度倾斜。
——税收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凡是国企、外资企业享受的各项税收减免政策,民营企业也应同样享有。
以铁路行业为例。目前中国铁路投资基本来自政府,特别是来自铁道部债务资金,既在资金来源上制约了铁路发展,又使得债务风险日益显现。为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行业:
第一,逐步实现铁路运输定价市场化,使得投资于铁路的社会资本有合理的利润;第二,将一些经营前景好的项目,如煤运、客运专线及城际轨道交通,向社会公开招标,由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同时要保证民间资本在路网开放、车流配置方面享有和国有资本平等待遇;第三,拓宽铁路融资渠道,譬如探索建立铁路产业投资基金等。
如果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开放民间投资真正破题,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中国经济有望改变目前单纯倚赖政府投资的状态。政府主导投资比例的下降和私人部门投资的好转,将使中国未来增长将更加平衡、可持续。■
作者为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公司研究员邢自强、鞠娟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