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给百度词条“子非鱼”做了修改:
http://baike.baidu.com/view/57583.htm?fr=ala0_1_1
我自己还另写了一个版本:
抬杠指南 请循其本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骚包状)说:“白儵鱼游得那么悠闲自在,多爽啊。”
惠子说(抬杠的来了哈):“你又不是鱼,怎么能了解到鱼儿很爽?”
庄子说(小样,你哪回抬杠赢过我):“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儿很爽?”
惠子说(哈哈,这回给我逮住把柄了吧):“我不是你,固然不了解你的感受;可你也不是鱼呀,所以你也不了解鱼儿很爽,鉴定完毕。”
庄子说:“且慢,咱俩再来捋一捋哈:你先前说:‘你怎么知道鱼儿很爽’云云,就是假设了一个前提:你已经了解了我的思想感受,然后才能这样问。可你随后又说:‘我不是你,固然不了解你’,这不是双重标准的诡辩么。
换而言之,若要遵从逻辑上的一致性:如果你有可能了解我的思想感受,那么我也有可能了解鱼儿的感受;如果你承认你不可能了解我的思想感受,那么你丫就给我闭嘴先。
我再跟你说一遍,我今天就是在这濠水的桥上感受到鱼儿很爽的。哦耶!”
这个著名的辩论源自庄子的《秋水》。所以单独拿出来只从逻辑上来看,是不容易看出庄子的本意的。《秋水》通篇都是谈认识论的。认识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认识的来源问题。庄子说“鱼很爽”,这是一种认识,或谓是“客观事物”在庄子头脑中的一个反映。这个反映不是讲究逻辑的惠子用逻辑能拦的住的。
如果米有庄子的最先获得的一个认识,惠子的逻辑是没有处理对象的。
惠子也可以用类似的问题拷问牛顿:你丫又不是地球,凭什么说地球受到了太阳的引力?对这类问题都可以用庄子一样的方式回敬他。诡辩术常用的把戏就是双重标准,一个“请循其本”,要求遵从逻辑上的一致性,马上拆穿了惠子诡辩的本质。
庄子的这篇思辨,也可以用来回答困扰了哲学200多年的“休谟难题”—— “应该”能否由“是(事实)”产生和推导出来?庄子的回答是:并不存在一个不包含任何主观认识的“事实”,只要谈到认识问题,必然有主观成分。也就是说,我们是从一个接近于事实的“应该”发展出其他的“应该”。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意空谈“应该”,譬如惠子说:“我认为白儵鱼游得很挣扎很痛苦。”如何解决这种分歧,这就是波普尔的著作:《科学发现的逻辑》里探讨的内容。他告诉我们“应该”(不得不)假设哪些前提与推理原则,并遵从这些前提和原则推理世界应该是什么。波普尔声称,他已经解决了“休谟难题”。我认为,是的。
但是,波普尔的墓志铭上写着苏格拉底的箴言:我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