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银行券取代了金银铸币,使得开采冶炼金银所必需耗费的社会劳动大为节省;纸质银行券取代了金银铸币,使得部分金银对于国内商品流通来说是多余的,用这些“多余”的金银从外国进口生产物资,便可增加本国的实物资本、扩大本国的生产规模;这两方面的进步意义是容易理解的。不太容易理解的是——苏格兰银行的现金结算法,它其实就是银行有条件地给予商人一定的信贷额度,在信贷额度内,商人们可以在需要付款时随时借款,在收到货款后随时还贷,并且可以一点一点地还,这种便利使得商人们勿需保留过多的货币在自己手中。对单一商户而言,在资本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手中的货币资本,则其他形式的资本,如粮食、原材料、工具、机器等真正用于生产的资财,必定相应增加,因此单一商户的生产规模实际上扩大了。
但对于商人整体而言,现金结算法是否有积极意义呢?物资并不能凭空变出来,单个商人固然可以用多余的货币来购置更多的生产资料,但是商人作为一个整体又是否能扩大生产规模呢?如果商人整体也能借此扩大生产规模,那么更多的生产资料又从何而来呢?其实,这里有个隐含的前提,那就是——社会中总有一部分生产性资源事实上处于闲置状态——这是应明确而未讲明的。比如说,东家有间空房装着杂物,西家有几张旧的织布机撂在墙角,北村的织户看着布市的行情很好,有意扩大生产,只待手头宽裕便谋划着将东家的空房租来,西家的旧织布机买来,再招聘南村善于织布的村妇,那么生产规模即可扩大——社会上必须先有闲置的资财和人力,商人们作为一个整体减少手中的货币,扩大生产规模,才有可能。因此,可将社会群体分为掌握生产循环资源的商人群体,和掌握闲置资源的非商人群体,由于银行业开创了现金流量法这种新式的业务,商人们的信用得以扩张,商人所需保有的货币数量减少,这节省下来的货币正可以从非商人群体手中交换到更多的生产资料,这些原本闲置的资源此时便被动员到生产循环中,整个社会的生产规模因此扩张。在这里,所谓的商人群体与非商人群体,所谓的生产循环资源与闲置资源,都仅仅是对状态的描述。商人手中如果积压了过多的存货长期卖不出去,恐怕也应当算作是闲置的资源。信用扩张引致闲置资源减少,生产规模扩大。
金银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和其他许多商品一样需要耗费社会劳动才能得来,但是银行券只是银行信用的一纸证明。在银行券替代金银铸币的初期,人们相信银行会履行承诺将银行券兑换成金银铸币,才会接受它。否则,银行券就只不过是一张纸,银行券本身几乎毫无价值——银行的兑换承诺才是银行券的生命线。事实上,从银行流入社会商品交换领域的银行券,经常只有小部分回流至银行兑换金银铸币。因此可以设想,银行发行在外的银行券有八十万英镑,则银行金库中通常大概只有二十万英镑金银铸币便足够履行兑换保证。
发行银行券如何给银行带来利益呢?汇票本是商人之间信用的工具。现买现卖的交易当然是最有保障的,赊购赊销则存在赖帐、躲帐的风险,并且收款期限的延长对于卖方来讲也是资本的闲置。因此相对于现买现卖的交易,赊购者往往需要信用良好,并且需要给予赊销者一定的补偿。商人之间习惯以汇票结算,而汇票约定付款期限及所附利息,这或许正源于商人之间的赊购赊销。因此,将汇票理解为商人之间互相开出的可转手的附利息的借条,大概是符合实际的,这种借条在有信用的商人之间因为买卖贸易的关系而流通。在汇票贴现业务中,银行买入未到期的附息汇票,付出无息的银行券,汇票到期时银行收回垫支的金额及利息。银行在这一收一付之间的利息收入,名义上是银行提供资金给商人使用而取得的资金使用费,但实际上银行只是用自己的信用工具(银行券)替代了商人们的信用工具(汇票)。如上所述,银行发行八十万英镑的银行券或许只需要二十万英镑的金银库存便足以应付平日里的兑换要求,那多出来的六十万英镑银行券便是银行信用的扩张,也是一种无劳动耗费的货币供应。而金银铸币条件下的货币供应,则需要勘探开采金银矿山、挖掘、冶炼、铸造诸多工序。随着银行券取代金银铸币流通,银行信用扩张的过程便与货币供应的过程合二为一了。商人们需要贴现汇票以换取银行券,乃是因为汇票只能在商人间流通,而银行券能在更大范围内流通,也就是说银行券的交换能力强于汇票的交换能力,银行的信用强于商人们的信用。因此,银行从汇票贴现业务中取得的利息收入似乎也可理解为银行为商人们增强信用而收取的费用。
斯密强调,银行必须审慎经营,慎重的银行活动可以促进一国的产业发展,但促进的道理并不在于资本的绝对数额凭空增加,而在于使原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原本不生利的资本大部分生利。银行所贴现的汇票必须要有真实的贸易基础,以保证汇票到期时真实的债务人会立即兑付汇票。在现金结算法下,苏格兰的银行会非常谨慎地要求一切客户在一个长周期内归还贷款,否则便不能继续放款给他。银行客户按时还款,银行审慎经营,银行的资金流入与流出才能长久地维持平衡,银行的金库才可处于充溢状态足以应付兑换要求。在这种状态下银行所发行的银行券数量才是合适的数量,才是金银货币条件下商品流通真正需要的金银铸币数量。假使银行家的经营过于激进冒险,发放了难以收回的贷款,又或者有大胆的商人采取“循环划汇法”(开出无真实贸易基础的汇票,然后向银行贴现,汇票临近到期时再开出第二张汇票,借新债偿旧债,利滚利,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套取银行信用,那么,银行券发行的数量便会超出国内商品流通所需。前已述及,国内金银铸币数量超出国内流通所需,则多余部分自然流通至国外,但银行券超出国内流通所需并无可能流通至国外,因此多出的那部分银行券必定回流至银行兑换金银铸币。这种银行券回流兑换的风潮一旦形成,银行的金库便容易枯竭,银行便不得不忙于筹措金银应付兑付要求,这便是银行经营不慎、自取灭亡之道。
银行券取代金银货币固然有助于生产的扩张,国民财富的增加,但是,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变得难以管理了。斯密举例说,战争失败,敌军占领首都,维持银行券信用的金库陷入敌手,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国内流通全靠银行券的国家,比起大部分靠金银货币来流通的国家,当然要困难得多。平常的通商手段既全无价值,除了物物交换,除了赊欠,就不能够实现交换。一切赋税,既常以银行券缴纳,君主也就无法支付军饷,充实武库。在这种情况下,全用银行券的国家比之大部分常用金银的国家更难恢复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