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422 1
2009-08-13
2009年08月13日 10:35 来源:荆楚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谈海亮 通讯员陈涛实习生高向荣)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多已接近尾声,大学生们是否从中真有所获?近日,记者在武大、华中农大、湖大等多所高校采访时发现,不少大学生社会实践选题大而空洞,要在预计时间内完成,显然不切实际。有教育学家称,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是一种普遍现象。

  例如,7天时间里,3个分别为 10人左右的大学生团队,要各自完成“胡家岩村农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现状与未来传承情况的调研”,“农村卫生及健康水平”3个选题的调查;甚至有不到10个大学生,拟用4天的时间,完成对黄石、武汉两地“盗版引起的税收流失”问题;与此类似的,还有用10天左右的时间,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经济危机下国有冶炼企业的机遇与挑战”等调查选题。记者了解到,因经费的限制,多数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时间都在一个星期左右,在这样紧迫的时间下做社会实践,理想的内容要远远大于落实的内容。
  不过,记者采访了5个不同团队的学生,大都对自己的选题充满信心。某省属高校的一名大二学生表示,“我们通过走访武昌广埠屯、汉口图书大世界,通过抄价格、访谈的方法,基本弄清了‘盗版引起税收流失’的问题。”而一位带队的省属高校辅导员则坦陈:“我带的农村社会实践团队年年都是同样的内容,总体上看,流于形式,但学校有要求,又必须完成这一任务。”
  对此,华科大教育学院博导周光礼教授说,选题大而空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普遍现象。“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口号、流于形式,是一种学风问题。”他还援引国外高校的作法为例说,“在美国,校方并不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而是将其纳入课程范围,给学生3个月自己做选题,研究什么、解决什么问题都必须清清楚楚,最后由学校审核了才算通过。而国内高校的很多社会实践,是不管是否解决问题的,组织一场活动,交上来一大堆无用的文字材料。”他认为,高校组织社会实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高校的模式。
  华中农大团委副书记程为民建议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取当地的、熟悉的个别“小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才能更好地达到实践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8-13 13:23:07
实话实说所有或者是99%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环境就是这样,所有的辅导员都没有任何真正学校外的经理和经验,他们如何指导学生实践?
大学生大多都没有吃过社会的苦头,让你去社会找苦吃,你去啊???
中国教育的悲哀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