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103 15
2009-08-14


【献给六十周年国庆】   常流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和科学理论研究的纲领、指路明灯。我写的《新论商品经济》就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试以商品经济的内因为基础为线索研究商品经济,力求能达到科学认识。但居于初次探讨和研究,错误总是难免的,诚恳地希望同志给予批评和指导。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例如,医生看病只有找到病的内因,才能对症下药。目前的癌症所以难治,是不是还没有认识到癌症产生和发展的内因呢?


    我们研究商品经济的内因,并不排斥外因,这也像治病一样,只有正确认识了病人病的内因,才能正确用药或手术等外因手段除掉病魔。


研究商品经济理论,虽然跟医生治病不一样。然而,错误的商品经济理论也是一种疾病,是社会疾病。既然是一种社会疾病,就有害社会经济发展。现在世界上的生产正处在商品经济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商品经济,特别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时代的需要。我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我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尽量地释放晚年的余晖,刻苦地探讨和研究这一时代的历史课题。
一、剖析错误商品经济理论.


下面,引出很多人都很熟悉的两席话。先看一看<一席话>是怎样错误地论述商品经济产生的;接着再看一看<二席话>又是怎样错误地论述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



<
一席话>


“商品生产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因为当时具备了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分工(它不同于按性别和年龄进行的自然分工)意味着生产者分别生产不同的产品, 因而他们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产品归生产者私人所有,要取得别人的产品,只能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于是,产品专门用于交换,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商品生产产生了。



   在历史上,上述两个条件是在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产生的过程中,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之后形成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随之逐渐发展起来,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始终处在从属地位,在全社会占统治地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并在全社会占了统治地位。”



<一席话>的错误:

1、把商品交换说成是商品经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普遍产生的是商品交换,而不是商品生产,也不是商品经济。

商品交换早于商品生产的产生,不能说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也不是商品生产所独有的,因为,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生产与生产之间产生商品交换的内因(必然条件),凡是社会分工的私有制的生产都多多少少地进行着商品交换。商品交换不仅是自然经济各个生产的普遍性,也是自然经济各个生产的社会性,它能把一个个微观的小自然经济实体串联成一个整体的社会自然经济。因而自然经济生产之间产生和进行的商品交换不仅不是商品经济,而且是自然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2)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所谓的“商品生产”,是具有自然经济性质的一些小商品生产。

社会生产发展,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手工业生产(小商品生产),由于它们的生产品比较单调,它们的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生产品才成为商品,仅从这个“数量”上讲,从农业分离出来的手工业生产才被称为“商品生产”。但是这种“商品生产”,只能是小商品生产。小商品生产(手工业生产)的本质和农民小生产的本质一样,它们都是社会分工的具体使用价值的产品生产;同样它的商品交换目的也和农民小生产一样,都是为了满足每个小自然经济实体内部的生产者家庭生产和家庭生活对某些使用价值的具体生产品的需要。小商品生产的这种使用价值生产和使用价值价需求的本质特征,决定它也是自然经济性质的一种小生产。所以,这种“商品生产”,只能是戴上引号的“商品生产”,是商品交换能力比较强的自然经济小生产。



当然,小商品生产从商品交换数量上(生产品中的商品所占的份额比较大),仅仅从这“量上,算是“商品生产”。但千万不能忘掉它头上的“小”字所表明的自然经济小生产的本质。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产生过程中,不仅仅小商品生产产生着商品交换,多数的农民生产和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生产也都多多少少地进行着商品交换。怎么能根据这种少数特殊的“商品生产”,抽象地说在原始社会末期,在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就是商品生产呢?就是商品经济呢?这不是论述商品生产的产生,也不是论述商品经济的产生;而是指鹿为马,错误地把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生,硬是说成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产生啦!




2
、把商品交换产生的两个条件错误地说成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生产(即与小商品生产相区别的商品经济生产)虽然也从事社会分工的某种使用价值的具体产品生产,那是因为生产价值时,商品的价值总是凝结在实物的生产品之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然而,商品生产的本质,不是社会分工的某种使用价值生产;而是价值生产。更确切地说,商品生产是价值增殖生产。同时商品生产的交换目的,也是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实现生产出来的增殖价值。再说得通俗一些,商品生产的本质和交换目的,就是为了赢利,就是为了赚钱。哪里存在什么只“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呢?真可谓“运动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8-14 10:38:25

新论商品经济 2


生产价值和实现价值,是一切商品生产的共性。价值生产的共同性和一致性把所有的商品生产融合在一起形成价值生产市场。价值生产市场,人们通常叫它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产生的历史条件(或前提条件),不是社会分工,也不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而是劳动市场(后面将详细讲)。讲商品生产的产生、讲商品经济的产生,不讲劳动力市场这个前提条件的作用,偏偏只讲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两个条件的作用。这不仅否定了商品生产生产价值的共同性,也错误地把自然经济生产产生商品交换的两个条件,说成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历史条件。其结果,完全抹杀掉了商品经济生产与自然经济生产、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界限。
3、这<一席话>所讲的商品经济实际就是商品交换,而且是自然经济生产之间的商品交换。
商品交换按照经济性质,除了自然经济性质的商品交换,还有商品经济性质的商品交换。作为自然经济的商品交换“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它不是“处于从属地位”,而是自然经济各个生产的社会性,它把微观的小自然经济实体串联成一个整体的社会自然经济,是自然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交换虽然“高度发展”了,但这时的商品交换已经不是自然经济性质的商品交换;而是商品经济性质的商品交换了。如果只看市场经济中的生产与生产之间的商品交换的前提条件,虽然也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但是,不能够说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就是商品交换成为商品经济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商品交换要成为商品经济,必须以另外一种商品交换出现为基础为前提条件,这个基础和前提条件就是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生活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交换(或者说是货币与劳动力的交换)。这也就是说社会分工各种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各个生产之间的商品交换,只有与产生它们的生产一起以劳动力市场为前提条件,以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商品交换为基础,做为资本之间的一种运动形式,即资本之间商品交换才能成为商品经济。而这<一席话>所讲的商品经济只是自然经济生产之间的“商品交换”,根本不是以劳动力市场为前提条件的资本与资本之间的商品交换。可见,<一席话>只知道商品交换的产生条件,却不知道商品交换要成为商品经济还必须有个转化条件,这个转化条件就是劳动力市场。
<二席话>


“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这是因为 :”

“第一、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基础。由于存在着社会分工,不同的生产者分别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他们为了满足各自多方面的需要,就要相互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存在着社会分工,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必将更加发达。在这种条件下,生产者为了满足各自多方面的需要,也要采取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经济联系形式。
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着两种形式:全民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企业也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这两种不同的企业之间,不能无偿的转让各自的产品。因为它们是不同的所有者。它们之间只能采取商品交换的形式建立经济联系,以满足各自的需要。至于集体企业与集体企业之间,当然也是商品关系了。
第三、全民所有制的各个企业之间也是商品货币关系。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看,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说生产资料属各个企业所有。但是从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来看,代表全民的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却存在着责权利相结合的分权关系。企业对一部分生产资料有支配权,负责经营管理,对国家承担着责任。如果经营管理得当,取得良好效果,该企业的职工应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反之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不能完成计划,给国家造成损失,则该企业职工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因此,每一个国有企业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这种相对独立性,要求各个企业单独核算自己的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与企业之间自能以相对独立的身分互相对待,实行等价交换,否则各个企业局部利益就无法得到保证。所以,全民所有企业之间也是商品货币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外,还存在着某些个体劳动者的小商品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成员经营的家庭副业的产品,除了满足自己家庭需要的部分以外,也到市场上出售,在性质上也属于小商品经济。此外,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经济也是商品经济。在我国实行对外经济开放的过程中,引进外资开办的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生产的商品也有一部分进入国内市场。所有这些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二席话>的错误:


1<二席话>的错误是<一席话>错误的继续.

作为错误的商品经济理论,<二席话>更加明确地把商品交换看成是商品经济。而且,它把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与原始社会末期的商品交换搅在一起,并依照原始社会末期的自然经济小生产之间的商品交换,照葫芦画瓢画出社会主义商品交换。同时又把原始社会末期,自然经济生产之间产生商品交换的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两个条件稍加变通,作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4 10:41:42

新论商品经济 3

1<二席话>的“第一”点说:“由于存在社会分工,不同的生产者分别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这种“分工生产”是自然经济生产;“他们为了满足各自多方面的需要,就要相互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这种“交换”和“需要”也是自然经济生产之间的商品交换及其交换目的。A
“由于存在社会分工,不同的生产者分别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这种“分工生产”根本不是商品生产,而是自然经济使用价值生产。这种自然经济具体使用价值生产,实际上比“文革”前社会生产自然经济化倒退得更远。社会主义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在“文革”前,虽然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铁饭碗的按劳分配制度,使各个国有企业都成为固定人群的集体自然经济。但是,国有企业一直以货币(价值形式)向工人支付工资,又以货币(价值形式)向国家上缴利润。工资和利润的这两项价值支付,说明了社会主义企业特别国有企业的价值生产形式并没有消失掉。国有企业这种价值生产形式的存在,是“文革”后我们国家不“消灭”公有制经济;而进行经济“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B、然而,这“第一”点完全不顾客观实际情况,完全不对社会生产进行客观分析,而却一味地认准了“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基础”。其理论逻辑是:不仅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分工意味着生产者分别生产不同的产品,因而他们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而且“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存在着社会分工,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必将更加发达。在这种条件下,生产者为了满足各自多方面的需要,就要相互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这种从原始社会末期演变过来的“社会主义商品交换和交换目的”,既不是我国经济改革后商品经济的,也不是“文革“前的主体经济即国有企业的。“文革”前国有企业虽然严重自然经济化,但它的商品交换及其交换目的并不是“互相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满足各自多方面的需要”;而是实现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国有企业实现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其目的是为了支付工人工资实现“按劳分配的铁饭碗”的需要和上缴国家利润实现计划经济的需要。C、这“第一”点
所讲的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和交换目的”是依照原始社会末期的自然经济小生产的商品交换和交换目的,照葫芦画瓢画出来的。请看,“生产者为了满足各自多方面的需要,也要采取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经济联系。”这和原始社会末期的自然经济小生产的商品交换,是为了满足每个小自然经济实体内部的家庭生产和家庭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多么一致呀!社会主义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无论经济改革前还是经济改革后,根本不存在这种自然经济小生产的商品交换和商品交换目的。D、这<二席话>所以把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商品交换理论又抬出来,其目的一箭双雕,把原始社会末期小生产的自然经济本质、产生的商品交换条件和商品交换目的,不仅仅全扣在“文革”前公有制经济的头上,也全扣在经济改革后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头上。总之,在<二席话>理论中,不管“文革”前还是“文革”后,也不管改革前还是改革后,反正社会主义生产都不是商品经济,只有“商品交换”才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这“第一”点所讲的“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经济联系形式”,根本不是商品经济,这“第一”点所讲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基础”,也不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基础。写这一点的笔者们却忽略掉了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生产与生产之间产生的商品交换虽然都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但商品交换要再转化为商品经济还必须另有其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商品交换,或者说它只有与产生它的生产一起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才能成为商品经济。

2)“第二”和“第三”两点所讲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和“每一国有企业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不管集体所有制生产,还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生产,按“二、三”点的意思,都是从事社会分工的不同所有权的具体使用价值的产品生产。其实<二席话>这种生产格调,完全是继承“改革”前的“产品经济”思想,是用“产品经济思想”来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按“产品经济”格调来论述生产,是不可能把社会主义生产,特别不可能把社会主义主体生产即全民所有制生产(国有企业生产)论述成商品生产的。既然社会主义的主体生产不是商品生产,由它产生的“商品货币关系”也不可能是商品经济。所以,“二、三”点虽然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通为“不同的所有者”和“相对独立经济实体”;然而“不同的所有者”和“相对独立性的经济实体”社会分工一样只是商品交换产生的条件,而不是商品交换再转化为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交换与产生它的生产要转化为商品经济的条件只有一个,即“劳动力市场”。
   3<二席话>又把个体劳动者的小商品生产、农村集体经济成员经营的家庭副业的商品交换也纳入“商品经济”之中。这更加说明了<一席话><二席话>前后是一致的,都把商品交换说成商品经济。而且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说成是由各种生产的“商品交换”,共同凑合成的“大拼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4 10:43:08

新论商品经济 4

2、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区别.

1)商品交换产生和商品交换转化为商品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条件。商品交换产生的条件虽然都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或生产不同所有权);而商品交换成为商品经济还需要有个“转化条件”,这个转化条件就是劳动市场。
2)商品交换没有独立性,商品交换是生产派生物,是第二性的东西,它的经济性质完全是由产生它的生产决定的。在自然经济阶段,自然经济生产之间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是商品流通。它的自然经济性质,是由产生它的自然经济生产的性质决定的。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商品生产之间的商品交换,即市场经济中资本之间的商品交换才是商品经济必要的组成部分。

3)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形态。从原始社会到如今,社会上只出现两种经济形态(或者叫做两个经济阶段):一是自然经济形态;一是商品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形态的主体是商品生产,不是商品交换。只有作为商品生产的商品交换才是商品经济形态的组成部分,根本不存在独立的商品交换,也不存在完全由商品交换而组成的独立的商品经济形态。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历史条件.

社会主义经济既然是商品经济形态中的商品经济,它的主体生产也必然是商品生产,而不是商品交换。因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要转化为商品生产,只有与社会劳动力相结合,即与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相结合,或者说代表全民的国家只有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了具有价值源泉的劳动力,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才能转化为价值生产。因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各个企业生产不是因为社会分工不同,也不是因为“每一个国有企业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而是因为它们价值生产的同一性和一致性才形成价值生产市场,即国有资本市场。国有企业之间的“商品货币关系”只有转化为国有资本之间的一种运动形式,并同国有资本一起与劳动力市场形成矛盾运动才能成为商品经济。可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不是别的,就是唯一的历史条件——劳动市场的存在。不过在商品经济内因世界中,当矛盾主要方面是资本市场,并以生产剩余价值为中心,则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当矛盾主要方面是劳动市场,以人为本,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两个不同的主要方面,才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根本区别。其实,这种区别也是它们之间的辩证联系。
既然两席话都把“商品交换”看做商品经济,那我们第二个问题就专门研究研究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看一看商品交换到底是不是商品经济?也看一看原始社会末期到底有没有商品经济的产生?






二、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


在原始社会末期,在第二次生产大分工出现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产生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不是商品生产,也不是商品经济;而是自然经济生产普遍地产生商品交换,以至出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产品交换的产生,不仅早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也早于第二次社会生产大分工的产生。当原始社会既有农业生产部落又有畜牧业生产部落(即社会生产出现第一次大分工)的时侯,就开始有了生产品相互交换的关系。但这时的产品交换只是商品交换的萌芽。在产品交换过程中,没有一般等价物,更没有货币,就连扩大价值形态也不存在。是不计较等价的偶然的个别的物与物的直接交换。

只有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当社会生产出现了第二次大分工时,特别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时候,商品交换才真正地产生出来。这时产生的商品交换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而是普遍的经常的。这时的商品交换不但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也出现了货币,甚至出现了商品交换的中间人和固定的商品交换地点,以至出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下面,再看一看在原始社会末期各个具体生产所产生的商品交换的情况:




1
、农民生产(个体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商品交换不仅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是在整个自然经济历史阶段,始终是商品交换的海洋。

农民生产不仅在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要与畜牧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交换商品;也由于农业生产各地区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和农民生产经营各有所长,农民之间也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地交换商品。农民们不仅出售粮食、经济作物、蔬菜、水果、肉蛋、鱼类等生产品;而且还出售各种手工业产品。农民的手工业产品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上,在自然经济历史阶段都超过专业的手工业的生产品。因此,在自然经济历史阶段,凡是有商品交换的地方、凡是在商品交换的时间内,参加商品交换人次最多的、商品交换总量最大的,不是手工业生产者们和他们的生产品,而是农民和农民们的生产品。




2
、奴隶主庄园是最霸道的自然经济生产;也是大宗商品交易者和奇珍商品的购买者。

奴隶主首先是非常霸道的自然经济生产者,他不仅依靠战争对外掠夺奴隶和财富,而且对内也实行奴隶统治,不但让他所统治下的农民、牧民、手工业者白白地向他缴纳生产品,而且也随时随地的强迫农民、牧民、特别是具有专长的熟练的手工业者给他做奴隶。总之,奴隶主总是尽量地占有更多的奴隶,让奴隶们生产出他所需要的一切生产品。但是,再霸道的奴隶主也吞噬不了天下所有的社会分工的私有制生产,更不能垄断和独占天下一切自然条件和人们在各种自然条件中所生产出来的一切物品;再加上奴隶主频繁战争的需要、奢侈生活的需要、大办祭祀、大办红白事的需要,奴隶主不得不通过和平手段与暂时和平相处的其他奴隶主之间、与暂时鞭击不到的平民之间交换商品。而且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整个历史时期,大宗的商品交易和奇珍商品购买的主宰者只能是奴隶主,而不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们。
3、在自然经济历史阶段,小手工业生产者即小商品生产者是商品交换中的积极分子,但他们的生产本质和农民生产的本质一样,都是自然经济小生产。

在社会分工中由于手工业的小商品生产者们的生产品比较单调,他们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多方面需要,必须活跃地积极地把他们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生产品作为商品去交换别人的生产品。手工业生产所以叫它“商品生产”,就是因为它们生产品中大部分或绝大部分产品成为商品,才被称为“商品生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4 10:44:17

新论商品经济 5

但小商品生产(小手工业生产)的本质和农民生产的本质一样,都是自然经济小生产。


其一,小商品生产并不是价值生产,是社会分工具体使用价值的产品生产;他的商品交换目的,也不是为了实现价值,而是需要社会分工的与自己生产品使用价值不同的别人生产品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生产和使用价值需求,说明小商品生产的本质特征是自然经济的,属于自然经济中的具有自然经济性质的一种小生产。


其二,小商品生产和农民小生产一样,都是自己的生产资料与自己的劳动相结合的生产。这种生产条件完全自有,是一切自然经济小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或本质)。
其三、小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关系:商品交换是生产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东西,商品交换的性质是由产生它的生产性质决定的。小商品生产的自然经济本质必然决定它所产生的商品交换,也是自然经济性质的。它的商品交换不可能脱离小商品生产而独立存在,更不可能脱离小商品生产的自然经济性质而独立地成为商品经济。

再则,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地广人稀,多数的手工业者或多或少总是兼营农业生产或畜牧业生产,纯专业化的手工业者是很少的。专业化的手工业者们无论参加商品交换的人次还是投入流通中的商品量,与农民相比总是绝对的少数。而且这些少数手工者们的商品交换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农民的生产品。这种交织在农民商品交换海洋之中的少数的小商品生产及其商品交换,不可能成为经济的主体力量,不可能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不可能单独地形成商品经济。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中,小商品生产始终是附属力量,在自然经济历史阶段它跟随农业小生产一起附属于奴隶主和封建主的自然经济;在商品经济发展阶段还能够继续存在下来的小商品生产又附属于资本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国有资本市场经济。


总之,因为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两个条件,是社会各个生产之间产生商品交换的内因(必然条件)。所以,在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的各种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各个生产之间产生商品交换是必然的是普遍的。这也正像<一席话>所讲的“社会分工意味着生产者分别生产不同的产品,因而他们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产品归生产者私人所有,要取得别人的产品,只能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到此为止,还算如实地讲出了商品交换的产生普遍性。但是,要说明在原始社会末期,有没有商品生产产生?有没有商品经济产生?首先,必须把在原始社会末期,在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两个条件下,所产生的各种具体生产全亮出来,逐个地分析,看它们到底是不是商品生产?是不是商品经济?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奴隶主庄园不是商品生产、农民生产(包括牧民生产)和小商品生产(即小手工业生产)也都不是商品生产。然而,硬说在原社会末期有商品生产产生、有商品经济产生。这不是在说胡嘛!无中生有地纯忽悠大忽悠嘛!

商品交换虽然不是商品经济,但商品交换的历史作用,不仅是自然经济各个生产的社会性,能把微观的各个小自然经济实体串联成整体的社会自然经济;而且还能够加速小自然经济实体的分化,有助于劳动力市场的产生,有助于资本序幕的拉开,因而能够促进商品经济的产生。



三、商品经济产生.


商品经济不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也不是小商品生产加商品交换发展来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再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才开始有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产生开始,社会生产才进入商品经济形态(或阶段)。

马克思说:“虽然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十六世纪才开始的。”(《资本论》 一卷 784页)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明明是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来的,怎么能够说是由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小商品生产加商品交换”发展来的呢?“小生品生产加商品交换”的商品经济理论,虽然比“原始木棍是资本”的经济理论前进了一小步,但其效果是差不多:一个是引导人们错误认识资本;一个是把人们对商品经济的认识引向歧途。这两个错误的原因,都远离了资本产生的时代和资本产生的“历史条件”。


对资本产生,马克思是这样讲的“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资本论》 一卷 193页)


从马克思这段述论中可以看到,他好像早就预料到,以后会有人用“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代替资本的产生和存在的。因此, 他首先把资本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与“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区分开来。现在看来,前面的<一席话><二席话>不仅把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商品流通”说成是商品经济;而且还说经过漫长的发展,这种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商品经济”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并在全社会占了统治地位”。这不就是说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就是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商品流通”发展来的吗?如果说这<一席话>说的还不够明确的话,可<二席话>就直接地把 “商品交换”、“商品货币关系”,即“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直接说成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了。对这种明显错误的商品经济理论,我们能够不闻不问吗?决不能让它占领商品经济理论舞台,任它永远流传下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4 10:45:06

新论商品经济 6

马克思在上面的论述中说:“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这就是说由于生产社会化集中了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要转化资本的“历史条件”,不能是生产资料所有者或货币所有者自己的劳动力,而是社会劳动力,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自由工人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市场才是资本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可见,劳动力市场这一历史条件该是多么重要啊!这部“世界史”不仅为我们标志出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根本区别,也为我们为我们标志出社会生产进入了新的商品经济发展时代。


马克思为了说明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性,还在《资本论》一卷835页中,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他说:“皮尔先生把共值5万磅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英国带到新荷兰(澳洲)的斯旺河去。皮尔先生非常有远见,他除此以外还带去了工人阶级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一到目的地,‘皮尔先生竟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也都没有了’。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
英国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化了的生产资料与社会化了的劳动力之间的矛盾。没有社会化的劳动市场为前提条件,没有社会化的劳动力市场供应劳动力,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初期,英国大量的圈地运动就是通过扩充社会化的劳动力市场来扩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平时我们常说的军队出征作战必须“粮草先行”。“粮草先行”说的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先行条件或前提条件。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价值增殖生产,如果没有价值源泉——劳动力市场这个先行条件或前提条件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商品经济。同时,劳动力市场也是消费市场。资本市场生产出来的增殖价值,必须经过劳动力市场最终消费,增殖价值才能脱掉物质外壳。如果没有劳动力市场这个汪洋大海对增殖价值的脱壳洗礼,增殖价值就不能变为社会财富,资本就不能继续进行循环和顺利地进行再生产。资本不能正常循环和再生产就是经济危机,恐怕防御和治理经济危机也得到劳动力市场找找学问。劳动力市场不仅是资本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


资本或商品生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市场,而不是社会分工,也不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小商品生产及其商品交换产生的条件。正因为小商品生产和农民小生产一样,都是自然经济小生产,所以小商品生产及其商品交换不但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而且当资本进行原始积累即资本起家时,小商品生产和农民小生
产的命运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必然然解体。马克思说:“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统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要使它永远存在下去,那就像贝魁尔公正地指出的那样,等于‘下令实行普遍的中庸’。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造成了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从这时起,社会内部感到受它束缚的力量和激情,就活动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资本论》 一卷
830
. 马克思这段话不仅指出手工业生产(小商品生产)和农民小生产所固有的自然经济基本特征,而且也指出了“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造成了消灭它的物质手段------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

手工业小生产方式和农民小生产方式的消灭,也就是小生产的两极分化。小生产两极分化:一方面是社会上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生产资料和货币的积聚和集中。集中了的生产资料和货币以劳动力市场为前提条件购买劳动力,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便产生。产生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价值生产,所有资本价值生产的共同性和一致性便融合成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以劳动力市场为前提为基础进行价值循环运动,或者说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矛盾运动,就是商品经济。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矛盾也就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在商品经济内在矛盾中的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这两方面,也是社会经济的最基本框架。商品经济阶段其他的经济关系和所有的社会关系都以这个框架为基础产生出来的和发展起来的,又都为此基础服务的。同时更为重要是,由于商品经济内在矛盾这两个方面发展变化,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地位不同,商品经济的社会性质就不同。在商品经济内因世界中,当资本市场是内在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并以生产剩余价值为中心,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以人为本,即劳动市场为内在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