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176 0
2009-08-16
千古读书人(一)
   
游戏期

最早的读书人应该是巫师,上通天、下通地、中通人民万物。
原始部落里,从首领到小孩,谁都要敬他们10分,因为那时侯,人们纯真可爱,眼睛里全都
是精灵神煞。也许是天赋灵异,也许是扮酷做秀,这已经无从查证,总之,只有巫师们能和
这些鬼神说说话、跳跳舞。奇奇怪怪,让人害怕,因畏生敬,倒也是当红了数万年。
天皇级巨星有重黎、巫咸等。
那时候的书本以甲骨为材料、质地坚硬、工序复杂,属于高精尖技术。
书本内容有三种:极端写意的漫画(象形文字)、高度自由的行为艺术(摔龟壳)、无极限
智力游戏(数草棍)
因为凡事必卜,所以这些读书人的档期永远排得滴水不漏,不过出场费似乎不太高,几块肉
、一把香草可能就搞定,还要经常义演或友情客串。
最幸运的是:他们不必担心狗仔队的跟踪。
不过艺德要求很高,以致于入戏太深、走火入魔,很伤神。

   
星空时代

自从大禹忽然发现自己的儿子还有点人样,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到"骨肉情深、血浓于水"的家
天下阶段,血缘成为至高无上的身份证、工作证和职称证(类似于现在红火无比的基因),
这种温暖的社会结构一直持续了4000年,不论儒家的学者们如何粉饰,私心就是私心,它是
中国历史周期性发作的癌细胞,一切的病症都可以从它入手去化验。
家大业大,皇家要想烟火旺盛,不得不去找管家来操持家务。所以那个时候的皇帝同时身兼
"星探"之职,就像现在的乡镇企业主。
而当时的读书人大多都藏在黑压压的民间深藏不露,造型都很大众化,都喜欢体力劳动,比
如著名的姜子牙学的是杀猪专业、傅悦是建筑专业、宁戚是畜牧专业。只有经验老道的星探
高手才能发现他们。
那么他们当时读的是什么书呢?主要是星象学。
"斗转星移、生生不息"是这门学科的核心。
他们是朴素而实在的一群人,他们明白这世界虽然神秘,但很简单,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循
环不已;而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则没有任何神秘可言,当然比世界更简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代一代、血脉相承。
只要有一碗饭、一件衣,不论好坏,人们就会自安天命、并且和平共处。
所以,那时的读书人们数着日历,尽最大可能让人们按部就班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所以,中国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学原理:治人如同牧羊。
这就是他们的学问和智慧,简单之极,可是再过一万年也不会过时。
同理,也正因其简单之极,所以后世人越来越看不透,而且,可能永远都学不来

千古读书人(3)
  
蒲公英时代(上)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扮演着中原人特约医生的角色,他们从没有放弃过
对中原健康的监护权,如果中原有恙,他们总会及时赶来,替中原大换血,置这个垂危民族
于死地而后生。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应该给他们颁发超重的荣誉奖牌。
最早、最大的一次手术应该是从西周到东周过渡的那次。
那时,西周"亲亲尊尊"的伦理政治血管淤塞、神经紊乱,是典型的偏瘫中风。犬戎用他们如
雷的马蹄声发来病危通知,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空前绝后的智慧大爆炸阶段。

此前,读书是一种特权,书本都藏在国家图书馆里,除王公贵族,外人休想一见。但平王仓
皇东迁,大量典籍散落各诸侯国间。更加之犯上作乱越来越流行,成为当时之"酷"。所以,
一些人因此而有幸读到了书。
然而,风雨欲来、大厦将倾的时候,最痛苦的莫过于你必须睁大双眼迎接灾难的到来。老子
和孔子正是这样两个最不幸者。
他们先知先觉,却无名无份;满怀忧患,却无力可施。
就如同开在暮冬的蒲公英,他们在寒风里四处漂泊,却无处生根。
也可能正因为无处生根,所以,他们始终飘在空中,留给了后世读书人以一种永恒的仰视角
度。

在灵魂深处,他们同样的绝望。不过,他们是背贴背,站在这绝望的峭壁上,所以--
老子看到了绝望的起点--无望:为了避免绝望,你就什么都不要希望;
孔子则看到了绝望的终点--希望:为了摆脱绝望,你就必须去希望。

正是这两朵悄然飘逝的蒲公英,用他们的旅迹,给后世的读书人共同指引了一条进退自如的
自由之路。

千古读书人(4)
  
蒲公英时代(中)

万里无云的天气,中国只出现过一次,那就是战国初期。
读书人能遇到这种年份,那是1万年修来的福。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就像是眼睛忽然睁开的孩子,他们眼前的世界是他们自己的私有物,没被
涂抹过、污染过、篡改过,最主要的是:这时的政治权威就像土改后的地主婆,一对三寸老
金莲连立锥之地都没有。
张嘴,你就可以说;抬腿,你就可以走。四个字:随心所欲。
在这种时代,你的脑子有多肥沃,就能长出多茂盛的庄稼。

这时的读书人读什么?
读自己的本心。
他们用自己的本心来解释、规定整个世界。
比如说孟子,他在小孩掉进井里的刹那忽然发现:自己的本心不但善良,而且连自己都无法
控制,惊呼、伸手这些动作,全都是不由自主发生的。从这里出发,他培育出中国历史上最
正气浩然、壮丽宏伟的人格境界。
再比如说庄子,就因为做了一个流传千古的美梦,梦里他变成了翩翩蝴蝶,醒来后,他就糊
涂了(或者说有意让自己糊涂),从此,只要是中国人,都会(或者说都必须)用"人生如
梦"的感慨来打动劳而无功的自己。
还有墨子,他可能是个嫉妒心极强、又害怕惹事的穷人,所以抗着锄头大声问:"为什么抗
锄头的只有我?"他最大的计划就是让所有的人人手一把锄头。他的呼喊在后世的穷人中间
永远有类似原子弹的爆破作用。 总之,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像春风里四处飘舞的蒲公英,各
人有各人的舞姿和方向,无拘无束、任意游走。
对于只敢在被窝里偷偷放屁的中国人而言,这简直是一个童话时代。


千古读书人(5)
  
蒲公英时代(下)

无限自由的结局只能是绝对专制。
蒲公英飞得再高再美,都必须告别诗意浪漫,找个地方落脚。
进入战国中、晚期,欲望如寒意四射的刀光,横行无忌、无往不利。中国历史上几乎再没有
第二个如此直截了当的时代。
曾经坐而论道、顾影自怜的读书人,就像拒绝过无数求爱者的美人,眼看青春将逝,可连媒
人都不再登门,惶急之下,不得不纷纷跑出去、给自己找婆家。
苏秦和张仪是其间最当红的两名花旦。
他们读什么?
读的是关于舌头的武功秘籍,所谓"唇枪舌剑"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
他们的制胜秘诀是:要找婆家,先当媒婆。他们最清楚张家长、李家短、王家到底有几口猪
。他们嘴里就像磨盘,磨到黄豆出豆浆、磨到芝麻出香油,铁棒都能被他们磨出黄金水。只
要说得诸侯国国君两眼发直、口水四流,他们就趁机自披盖头进洞房、挽起袖管做主妇。

舌头在这个时代达到了它魔力的颠峰,苏秦、张仪相继用他们的舌头压得整个天下喘不过气
来。
不过,舌头的根部就是欲望黑洞的入口,欲望对花言巧语毫无兴趣,所以,在刀光剑影中,
舌头知趣地缩了起来。
秦始皇上场,蒲公英落地。一个大时代就这么不由分说地结束了。

在它结束的前夕,有一朵不认命的蒲公英逆风而上,把自己化作一个纯洁、骄傲、坚硬、愤
怒的惊叹号--我说的是屈原。
屈原的舌功足敌苏秦张仪,但始终没有相应的耳朵来听,所以,他只能向天而问、望地而哭
,谁知道,竟然因此而开创了舌头的新境界,成为专职诗人的鼻祖。
他留给了后世读书人一个语言的鉴别标准:说得出来的,是谎言;说不出来的,是诗


千古读书人(6)
  
树时代(上)

中国读书人真正定格成型应该是在西汉。
战国时代的彻底自由像一场瘟疫让人心有余悸,而秦始皇的绝对专制又像是一场火灾,让人
胆战心寒,所以西汉采用的是有序的放任自流,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市场经济,每个人都要活
命,这不用任何人操心,只要不防碍别人,怎么活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说起来,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朴实得像村边田头的树一样,一般过着半耕半读的平静生活。头
顶是天,脚下是地,中间是一颗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的凡人的心。
因为内内外外没有什么阻挡,目光又很老实,所以,他们看到的世界温厚而祥和,天、地、
人自然而然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孩子乖,父(天)母(地)当然疼爱;孩子淘气,当然要挨骂(闪电、打雷),甚至还要挨
打(各种天灾地祸)。
这时候的读书人很安分守己地生活着、思考着,很勤奋专注的让自己成为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家庭管理以及个人修养当然就成了必修课,儒家的经典顺理成章被奉为经典。最可贵的是,
他们这么做都是自觉自愿的。

当然,如果一个孩子一直以为自己是爹娘的宠儿、自己也真的是个好孩子,却被大人冤枉的
时候,那股冤屈的泪水能把整个世界淹没。
司马迁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他一冤之下,成了中国最伟大的法官,把中国3000年的是是非非辩了个清清楚楚,而且几乎
无懈可击。




  千古读书人(7)
  
树时代(下)


孩子乖是好事,但如果乖过头,那就不幸了。
就像信赖是好事,但如果变成迷信,那就可怕了。
中国读书人就是乖过头的老实孩子,一旦相信了什么,不信到鱼死网破,决不罢休。
西汉的时候,相信天地有眼,没什么不好,人和天地本来就应该相亲相爱。就像一棵树,只
有阳光雨水充足、土壤肥沃才能根深叶茂。
但是,天地可不是一对好父母,反复无常一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看得穿倒也罢了,可怜东
汉的读书人不但看不穿,而且越看越怕、越怕越想看明白,结果看得个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满眼都是爹娘深藏不露的呵责,满嘴都是噩梦里的胡言乱语。所谓的"谶纬之学",不过是
一看到风吹草动,马上做出的对自然指令妄猜一气的本能反应。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读书人已经向政治无条件地软了自己的脊梁,到了东汉,又对天地万物
五体投地、俯首帖耳。
从这时起,除了逃开以外,中国的读书人其实已经没有资格再站着说话了。那一棵棵曾经参
天的大树渐渐瘫软退化为伏地的藤蔓。
即便是那位一直享有盛誉的伟大科学家张衡,也不过是一个善于看爹娘颜色的乖巧孩子而已
;至于被盛赞为当时唯一能睁眼看世界的唯物论大家--桓谭,也看不出他有多聪慧的眼力,
别人说神不灭,他就用尺子来丈量灵魂的体积,宣称如果灵魂真的不灭,地上早就挤不下一
根针了。嗨,一个愣头愣脑的傻孩子。

千古读书人(8)


影时代(上)

人能走得最远的地方是死亡。
汉代那些曾经坚决自信是天地之子的读书人,到最后不得不心碎承认:人,只不过是众生万
物之一种,并没有比犬马草木高明一丝一毫,天地也从来没有特意看顾过人,哪怕只是冷漠
一眼,它的喜新厌旧比铁还硬,到你该退场的时候,如果规定动作是苟延残喘3声立时毙命
, 3声之后,你绝对不可能有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的机会再加上一个别出心
裁、独具创意的自选告别动作。确切说,3声就是3声,既没有之前,更不会有之后。
所以,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漆黑的一段时间,这里的漆黑不是天黑、不是世道黑、也不
是心黑,洋派点说,是精神黑。
这黑从哪儿来?死亡。
这之前、这之后,死亡都没有像这个时代那么清晰逼真过,甚至可以说:不是人看到死亡,
人本身就在死亡中。可怜的魏晋读书人,他们不喜欢走夜路,但夜和路比天地的配合还要天
衣无缝。在这条路上,人只能依稀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影子,是用灰尘织就,就算风平浪静
,它也能驾轻就熟地上演灰飞烟灭的经典片断。
在这样的场景中,人能读什么书?有什么书比死亡更耐读、更销魂、更直截了当?看看那些
临刑的囚犯就知道了:哭,不是哭;笑,不是笑;手舞足蹈不是形体艺术;大呼小叫不是金
玉良言。那是是惊恐中的癫狂、绝望后的悲伤。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美得能让人窒息:他们宽袍大袖、迎风飞扬,他们高歌低吟、长啸悲鸣,
他们醉生梦死、昏天黑地,他们遗世独行、任性狂乱…
嵇康"手挥五弦、目送飞鸿";阮籍痛醉三月、穷途恸哭;刘伶载酒远行、醉死即埋;王献之
趁兴而往、兴尽而返…

他们让我明白:人与生俱来的脆弱,能触发最惊心动魄的浪漫。






千古读书人(9)


影时代(下)

第一次动情,是爱或者恨;第二次动情,则是沉溺和迷醉。
死亡的夜路太漫长,人不可能有多少精力和它对峙,更何况,死亡是最乏味不过的书。于是
,从东晋开始,读书人渐渐学会了躺在死亡冷硬宽大的床上,享受生的柔软美丽。
这是服装和美容大盛的时代,男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肉体上,因为这是生的
唯一领地。"顾影自怜"这个词应运而生、自发性的选美运动也在这个时候开始流行。貌如潘
安,就会有无数女fans围拥上来,送你鲜花和水果;如果长得丑,你就自觉一点,不要上街
惊吓儿童,比如说同样是当时的名士张载,只因"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
返"。
男人们在一起,只做一件事--互相品头论足。比谁的嗓音更有玉石的质感、谁的朗诵更富有
舞台效果、谁的皮肤细滑白腻、谁自创的润肤霜更"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谁的扮相更亮眼
夺目…
比到最后,这些读书人比得四肢绵软、轻柔如絮,每行一步,都得侍儿搀扶,以致于五胡乱
华的时候,很多人不是死于刀兵,而是死在走路。
他们连影子都没有了,只剩下在风里飘动的空荡荡的衣袖。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鼎鼎大名的陶渊明,一身傲骨使他没办法精致地享受生命,于是,
他索性背转身,既不看死,也不管生,反倒活出了一种自在、随意的大境界。 所谓"云无心
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千古读书人(10)
太阳时代(上)

生结束了,死才会来,好废话的一种事实。但是,从东汉末年起,中国读书人足足用了300
多年的时间,才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拥有的,死亡绝不可能夺走;它只能收管不属于你
、而你偏要痴心妄想的那些。
于是,一个大梦初醒,一个辉煌壮丽的太阳时代---唐朝,就这样徐徐展开。

这之前的读书人一直被死亡囚禁,在这片漆黑荒寒之地,尽管他们呕心沥血、披荆斩棘,但
颗粒无收只能是颗粒无收。直到死终于回到死,生彻底还给了生,人才终于站到了切实的土
地上、看到了始终旋转在生命里的太阳以及它的光芒。

人生好比饭桌:肚子饿,讲不出话;吃得太饱,只会打嗝;吃得正好,又想着去晒晒太阳。
吃馊饭,你会咧嘴;吃大菜,你会得意;吃家常便饭,你会麻木。
但是,如果有生第一次挣到钱、第一次自己去菜市场买菜、第一次笨手笨脚拼凑出一桌饭菜
呢?在这种时刻,无限感慨会让万语千言在心底盘旋成一片涨潮的海。

唐代---正是这样一场太阳的盛筵,它的光芒是由无数夺目的文字炼成。人们把这些字叫作
诗。在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人不作诗--除了死人。
这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涌泻,因为人终于从时光的急流中站定了足跟。

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下散步的时候,一些颖悟的读书人就已经听到了它撼人的脚步。

张若虚用《春江花月夜》结束了之前人们对月亮漫长的苦恋,以少年人般的纯净目送月亮缠
绵的脚步渐行渐远,只留下一颗空灵的心等候那一无所知、但同样洁净的未来;

既而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放眼时空,象初初蛹蜕的幼蝶一样,柔弱无依到极点,同时,孤傲
特立到极点,这是生而为人第一眼看世界、第一眼看自己,这渺若尘埃的叹息隐含着无限的
生之力度;

最后当孟浩然在风雨夜后春天的清晨醒来,那明媚的春光已是生命中含笑不语的融融醉意。


从这天开始,中国读书人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将是诗意的纽扣。一解开,就会有
烂漫的蝴蝶翩翩飞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