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7138 3
2009-08-18
薛兆丰:要做中国的“经济学保姆”http://edu.sina.com.cn 2000/09/24  新周刊
  薛兆丰是谁?薛兆丰,33岁,深圳大学软科学系毕业,接受的是数学和经济学的训练;毕业后做过几年商业公司的程序员,现在是深圳市一家大型综合企业投资发展部的投资主管。近年来一直撰写经济评论,在网上辟有个人网页http://StevenXue.com
  薛兆丰是中国经济学界的“另类”,他的许多言论和观点在国内独一无二。他是国内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为微软说话的人,他至今仍是国内唯一一个大声疾呼中国不要搞反垄断法的人,他也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说中国应该全力加入WTO,并直截了当地说“越让步,越进步”的人。
  薛兆丰像是个预言家。1999年4月,薛兆丰发表了《亚洲信息产业的障碍》,指出亚洲发展信息产业的制度缺陷,比吴敬琏和方兴东的争论早很多;10月,自由软件如日中天之时,他又发表《自由软件过眼云烟》,说它只会昙花一现,半年后所有自由软件公司的股价跌剩一两成。2000年3月,他在《圈不住的眼球》中认为一切预测股票价格的都是乱说,IT泡沫迟早要破,几个星期后NASDAQ果然大泻。
  薛兆丰更是个辩论家。他发表《凭什么挑战微软》针锋相对方兴东的《起来,挑战微软霸权》,后又在央视《经济半小时》与方兴东面对面对话。
  《泡沫是如何吹成的》、《鼓吹泡沫为什么》则是对IT评论家姜奇平的质疑。
  8月起,薛兆丰在赶写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从1989年暑假看波普尔开始,他就产生了“为国读书”的动机。多年来,他一直希望能解释“我们中国为什么会穷”,希望公众能以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的眼光。他写东西,一半出于兴趣,一半为了良知。在网上,有网民期望他做人民的经济学家,甚至成为紧贴时事、普及经济学的公众“经济学保姆”,薛兆丰说:我愿意。
  写专栏就像写《华尔街日报》评论版
  从1997年6月发表《谁是自由竞争的敌人》始,薛兆丰在《证券时报》财经周刊全球财经报道版开辟专栏,发表了将近100篇经济评论。除了约稿,薛兆丰从未投过稿,编辑是通过BBS聊天“发现”了他的经济学才华的。
  因为天天在网上看《华尔街日报》、《南华早报》,薛兆丰要求自己把这个专栏当作中国的《华尔街日报》评论版来写。每当看到自己的评论先于《华尔街日报》或与其同步,便感到很欣慰。他对这个专栏很看重,国内当时难得有一个阵地让他能连续不断地发表对市场经济的看法,而且往往与著名经济学家们的看法相左。
  薛兆丰的文笔与众不同:直接了当;开门见山;用动词,不用形容词;不要抽象;写短句,不要写长句;不用比喻;不用“我”字;不要创新词;经常想读者会不会误解。他的全部资讯都来自公众资源,他的观点也为了公众能看明白。
  薛兆丰的专栏成了国内经济学界独特的声音,并传播到其它主流媒体。2000年,薛兆丰停掉了这个专栏,接受了《书城》的邀请,开辟一个新的专栏,写出他心目中经济学教科书的雏型,让公众接受一场经济学“思想体操训练”。
  我把弗里德曼和阿尔钦看作最好的老师
  弗里德曼和阿尔钦都是美国一流的经济学大师,薛兆丰从来没有见过弗里德曼,与阿尔钦也只是一面之交,之后更多的是电话和网上联系。但在薛兆丰看来,弗里德曼和阿尔钦都是他神交已久的老师。弗里德曼让他系统地了解政府干预经济的后果,读他的书是当头棒喝;而阿尔钦是被他推崇为“受过扎实训练的天才”张五常教授的老师,曾经在20年中教过400多位美国联邦法官关于垄断法的经济学。1989年,读大三的薛兆丰接触到张五常《卖桔者言》,还以为是《卖柑者言》。张五常1982年从美国回到香港大学做经济学教授,曾经跟世界上最伟大的、最严厉的思想家在一起,他说:95%的经济学好作品没有中文译本,国内学者其实能看到的很少。1996年,薛兆丰在香港见到了张五常--一个给他很大启发的人。薛兆丰觉得自己总是那么幸运,幸运的是找到了这么好的思想,并选择了它们,往这样的思想上钻研。如果中学时没有语文老师杨子锴和陆钊珑,他可能不会清晰地表达和思考;如果没有深圳大学图书馆一年365天早8点至晚12点全开放,他可能接触不到卡尔·波普尔、弗里德曼和张五常,也许就不能识破伪科学的障眼法及阅读《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卖桔者言》;如果……想到这些偶然性,薛兆丰都会不寒而栗。他只有一面不断地自我学习,一面永远对生活感恩。对于薛兆丰而言,经济学的乐趣更在于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眼光,享受心智上的乐趣。每天读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的书,看《华尔街日报》评论版,经常反省自己学术上的趣味。当他写作时,他心目中的读者包括了弗里德曼和阿尔钦。他说:“这一辈子无论我做什么,我都不会乱说乱写。我想,如果让他们听见了,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微软心境”:对自己满意、替微软惋惜、为中国担忧
  了解薛兆丰,不能不谈微软和他的“微软心境”。
  从1998年5月19日,美国政府起诉微软公司触犯反垄断法的第二天,薛兆丰就撰文为微软辩护,持续两年,国内少有知音。而美国司法部对微软起诉的结果并未为他的观点提供实证。2000年6月23日,薛兆丰应微软之邀赴美参加每年一度的论坛“FORUM2000”,他是出席论坛的唯一一位中国财经分析家。
  薛兆丰把自己的“微软心境”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挺为自己高兴,有点儿沾沾自喜,因为自己反应够快也够准。文章首先在BBS上发表,然后被传媒发现,后来才注意到有那么多国外经济学家的激烈反应印证自己的判断,而且与弗里德曼、张五常等心目中的英雄所见略同。所谓“吾道不孤也!”
  二是为微软惋惜。正如学者林行止所言“微软垄断的是自己创造的知识”却要为此打官司。而诉讼中微软的失利在于辩护的策略,它不应该否定垄断与价格探索者是一对同义词,并且,微软的经济顾问不够坚持这是一个经济问题。
  三是更多地担忧中国。关心微软的意义其实是关心以后所有成功的中国企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国内现在有以为立法就能解决问题的想法,结果造成行政管制过多;另外,国内对国外垄断与反垄断的成败利弊知之甚少,经常把作为竞争结果的垄断与行政垄断混为一谈。薛兆丰希望中国最好不要搞反垄断法,既不要扶持也不歧视外企,而要同时给国企和外企提供软环境,不必在硬件上超英赶美,好的机制更重要得多。
  一天不学习,就会有犯罪感
  薛兆丰是广东梅县人,在广州长大,粤语除了粗口,什么都会讲。妈妈是英语老师,六七岁的他永远分不清postman和policeman,于是在妈妈的苛责下带着哭声上床,由此带来的好处是上大学时免修英语,并在大学时尝试翻译《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父亲教中文,但从就业的角度让他学了理工,“在理性的世界我找到了平静”。
  不看小说,只在中学时看过《三毛的故事》和《福尔摩斯的故事》。很少看电影,近年来常看的影碟只有两部:While You Were Sleeping(暗恋你,暗恋你)及Falling in Love(信是有缘)。很羡慕别人看了动画片会开心而自己却看不进。最近在明珠台看了一个用拟人手法拍摄的马的故事《BLACK JACK》,他却流了泪。但压力越大他越想玩,越紧张越觉得电视好看,压力来自学习计划和约稿。在他眼中最正经的事,就是学习。如果一天不学习,他就会有犯罪感。他的睡眠不多,每天凌晨三四点睡,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
  朋友们简称他的家为“穴(薛)居”,而他就是穴居动物,很少出洞。他嫌麻烦,不愿生活太多变化,买眼镜只光顾固定的眼镜店;在湘菜馆吃了小炒田鸡和孜然寸骨就每次都点;不追名牌,但买了一个牌子觉得好,西装领带就一直是古加希,衬衫是华斯度;住在宿舍3年冬天洗冷水,后来才装了热水器。
  名气是没有用的,反而占了时间精力
  为什么十多年持之以恒学习经济学?薛兆丰有一个比喻:“你深爱一个人,为她花时间,如果这时候有人问你:‘你有没有想过会被选上模范夫妻呢?’你啼笑皆非——你志不在此啊!”
  学习然后分享,经济学带给他的只是好玩、快乐,却没有去想会不会得诺贝尔奖的问题,也知道不会轮到自己,前面还有无数大师。
  他自言是一个需要安全感的人,不赌,不愿冒风险,股炒得很少,钱都存银行。但也与人两次打赌,都是赌联系汇率会不会倒。第一次在网上跟一个耶鲁毕业的MBA打赌,薛说不会倒,赢了250美元。第二次是跟一个老同学,对方输了5000元给他。薛兆丰在经济学上拥有相当自信。
  1995年底薛兆丰就申请上网了,那时还没有BBS,只有“新闻组”。1997他年做了深圳BBS版主。在个人主页上,发生过一次“照片事件”:当薛兆丰换掉个人主页上那张充满自信、年轻有为的照片后,抗议之声不亚于经济观点的热烈争论,有的甚至威胁说如果不换回来就不上这儿来了,于是又换回来。薛兆丰说,因为年龄的关系,那“不再是一张真实的照片”。不过,网民们坚持认为这才是他们心目中与文章相衬的薛兆丰。
  虽然薛兆丰觉得“我现在的名气是没有用的,反而占了时间精力”,但他又希望自己真的红起来,社会上更多人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他希望传播和交流思想,即便他已知思想改变世界的可能性何等的低。
  总体来说,薛兆丰对国内经济学家的圈子并不热衷,他有他的读书计划和学术品味。他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许多书都看不完呢。”(何树青 姬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8-18 07:53:40
哇哇。这个人跟我有相似的偶像啊,阿尔钦教授。呵呵。不确定性、演化和经济学是我反复阅读的经典。而且,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待经济主体,或许也是一个新的角度。
还有一个是哈耶克先生。在知识的社会利用一文中,他对于知识的界定完全颠覆了我所认为的知识分子的定义。
学习经济学,真是幸福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的思想可以为我们了解。
不过,现在经济学为了数学而数学的趋势,反而丢失了很多的思想性,我看那些大师的作品后深感,一个人越有水平,他越能用文字进行表述,而这表述中,概念不多,但是用得千变万化,而且闪烁思想光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18 12:26:35
薛兆丰更是个辩论家。他发表《凭什么挑战微软》针锋相对方兴东的《起来,挑战微软霸权》,后又在央视《经济半小时》与方兴东面对面对话。《泡沫是如何吹成的》、《鼓吹泡沫为什么》则是对IT评论家姜奇平的质疑。
——哈哈,看到这几句,终于明白“薛专家”之流竟然如此火爆的原因,此人也太。。。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4-2 17:03:26
是写经济学讲义的那个薛兆丰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