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听谢国忠说过,全美几乎一半的经济学教授来自他们麻省理工学院,我这样跑到大摩挣钱的算是不务正业的,呵呵。
又听田国强老师说过:北美的经济学博士培养,5年能拿下来的那是牛人(指的硕博连读估计),6年、7年、8年的都大有人在...;要是3年能拿下来的那都是天才级别的...
还听人说过:美国最牛的经济学家都在象牙塔里做学问,以得到同行的认可为最高嘉许(而不是纽约时报的嘉许);投行里的都是奔挣钱去的,在美国只能算是二流水准
谢国忠在麻省理工这样的学府,3年时间拿下MIT这样级别的经济系的博士,而只进入了投行作首席经济学家。用他自己的话:我们麻省理工经济系的讲课方法就是——全数理,数不尽的模型和推导。
按照上面公认的标准,谢在美国只能混个二流经济学家水准。而Andy谢的经济学研究水准,我们国内众多一大摞“著名”的经济学“家”们,有几个人可相提并论否?貌似虽然他自己有极深的数学知识,他的文章里也从没有出现过数学模型吧?可是他的分析和预测往往能够一针见血,以及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文和社会习俗的相当了解。
这就是差距。
个人认为,不管你是作学问还是“入世”挣钱,这都无所谓,是价值取向问题;但一个前提,就是要——“厚积薄发”。没有足够水平的积累,必然只能像国内一筐又一筐的经济学“家”们一样,成天只能在一个概念又一个概念间跳来跳去,却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中国目前最欠缺的和最不缺的,就是踏实和浮躁。虽然我们不提“大跃进”这些东东了,但是很多人的思想和落实在行动上的政策仍然是“大跃进” 的思维。不仅如此,还穷横穷横的,看不上别人的研究。
“中国人”作为一个政治概念从未拿过诺贝尔任何奖,然而到了国外至今已有6位杰出华人拿到。这或许说明了点什么。。
虚心学习,不卑也不亢,这是当前每位国人都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