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77182 292
2005-10-27
一个中肯评价国内经济学家的访谈

香港教授: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 01:00 中华工商时报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丁学良   本报记者 曲力秋

  2005年无疑是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多事之秋。民众和网络不绝于耳的批评和指责,使一向风光无限的主流经济学家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对中国经济学现状的认识和评价,可能将成为我们对改革路径的反思和探讨的由头。日前,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进行了专访。

  《中华工商时报》: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中国思想界的舞台上几乎只有经济学家在长袖善舞,经济学家因对政府决策独特的影响力而成为社会科学界最为耀眼的明星。与此同时,我们几乎听不到来自其它学科的任何声音,你怎样看这种现象?

  丁学良:我想这是因为在过去长达25年的时间里,我们没有把一个社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这样的更高目标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我们改革的制度和政策。我们总是在一段时间里,让一个目标压倒一切目标,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的改革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一些利益集团已经建立起来,等我们要纠偏的时候才发现要付出的代价已经很高。

  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思想界几乎听不到其它学科发出的声音,而老是经济学家在唱独角戏,就是因为在这些年里,很多人误认为发展经济就是经济学的事情。其实不是,在任何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里,经济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法律、社会学、政治学包括经济学本身还有不同的学科,他们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在某一个具体政策上。不同学科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大,但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像社会学重视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公正,法学重视的是程序的公正,而政治学最重视的是政府的效率和成本。不可以剥夺其它学科只让某一学科讲话,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重点,这就是为什么在英文里,社会科学是复数而不是单数。只有让不同学科的人在一种正常的、常规的方式下,互相对话、互相辩论,然后才能让决策层汲取不同学科的合理经验,使之变成一个综合工程中的合理元素。

  《中华工商时报》:在您看来,中国的经济学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上?

  丁学良:在西方经济学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学并不是一个公共的学科,经济学和物理学、数学一样,所讨论的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问题。经济学怎么可能变成一个很Public(通俗的)的学科呢?

  中国的经济学太热闹了,什么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个经济学家,什么问题他们都敢谈,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学还远远没有走到经济科学的门口来,经济学在中国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严肃的学科一般不可能是闹哄哄的。

  《中华工商时报》:您怎样看由经济学家倡导并参与制定的政策所造成的失误,如教育改革?

  丁学良:在过去很多年里,中国很多所谓的经济学问题其实都不是经济学问题,在国际上,这些问题属于其它学科研究的领域,就是因为不让其它学科讲话,才出现了搞经济研究的人什么都可以谈的情况。再加上在中国,经济学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所以很多不是经济学的思考方式和讨论方式,最后都以经济学的名义在说话。这样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不出问题才怪。

  《中华工商时报》:为什么最近一、两年民众和网络对主流经济家有那么多的批评和指责?

  丁学良:民众和网络对主流经济学家的批评,原因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中,你能找到为不同产业代言的人,在西方也能找到,但很少。西方从事经济科学研究中最优秀的人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人只能受银行、投行的雇佣,从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国绝大部分所谓的经济学家所做的事情和西方国家银行里的经济分析师比较像,他们是为一个产业说话,只是水平还不如他们。国外最好的经济学家都是在全世界最好的经济系当教授、做研究。

  《中华工商时报》:您觉得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

  丁学良: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有的经济学家还没有对经济科学做什么样的贡献就想着获诺贝尔奖。

  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做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如果那样的话,是不可能在经济学领域做出独立的研究来的。在西方,也有经济学家当大官,但他们是在经济学领域做出非常独立的、优秀的研究后,才短期进入政府或大银行等部门,然后他们会很快就回到经济科学的研究中,而并不是研究做的不怎么样就开始想着赚钱和当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0-28 21:06:00

还是老毛口号好: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们学经济学的要努力学才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30 22:11:00

国内的经济学研究现状就算不像丁教授讲得那么严重,但也以相距不远了。

仍记得去年中科院的某几位学者专门著书叙述国内某著名经济学家家族暴富的经历,在国内可谓引起了轩然大波,也从此引起了公众对国内某些经济学家的行为的关注,经济学家做为不同利益集团代言人的事实终于浮出了水面。一时间,各主要门户网站对经济学家的“兼职”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只要是在国内享有一定发言权的经济学者几乎不约而同的都在某些财团中担任顾问或挂名董事等职务,其为某些利益财团说话,在不顾大多数人民福利的基础上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做法得到了更多的验证。

中国的经济政策乃至其他领域的政策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都会考虑某些“著名”经济学家的建议,而这些人却并非人民大众的真正拥护者。那么这些人所倡导的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后果自然可想而知。由此也不难得出国内现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由来的原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5 19:59:00
匪盗评论 开个新帖,谈经济、经济学以及经济学人。

___转

捍卫主流经济学家

社会学家丁学良说,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这话,按照我的理解,和马克思说“什么是资本主义企业?比如说超过8个人”的意思是差不多的。里面有两层意思,值得说一说。其一,马克思没有搞过企业,就像丁学良不是学经济的一样,都是门外汉讲话,有点直。其二,这个数字并不意味着就是标准,只是个说法而已。正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不是确指的数字。不过有一点,丁学良教授说得也没错,的确,中国的经济学家的确是少了点。

不过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有些媒体要说经济学者的事情,却去采访社会学家呢?虽然说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说法,但这很可能是针对天才而言的,而大部分情况下,纵然不是“隔行如隔山”,也是“术业有专攻”的。这里不是批评丁学良教授,丁教授作为社会思想大师丹尼尔·贝尔的关门弟子,对中国的社会思潮的分析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后续的媒体评论让人有点哭笑不得。比如,有甚者气势汹汹,质问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是不是拿着纳税人的钱为利益集团说话,“主流经济学家”应当如何反思,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但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在于什么是主流经济学家?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主流经济学(main school economics)是指用现代经济学体系及其工具进行经济分析的学问,其建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萨谬尔森将古典经济学形式化为标记。其后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是弗里德曼关于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文章发表,这奠定了芝加哥学派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领军地位。当然为此作出贡献的还包括迪雷克特,阿罗,施蒂格勒,贝克尔,科斯,卢卡斯,莫迪格里尼等人。主流的“流”是什么意思,在英文中就是school,也就是一个流派的意思。要在学术史上,称得上流派,并不简单,芝加哥学派在其中也是历经沉浮,最终奠定其主流地位。这不仅是因为思想上的睿智,也是因为方法上的便捷。当然把芝加哥学派称为主流经济学,并不是因为芝加哥的经济学者自吹自擂,他们就能变成主流经济学家,按照艾智仁的说法,所谓“主流”是市场挑选出来的。因为芝加哥学派是在和其他学派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才取得主流的地位。

所以在经济学上,所谓主流,是有特指的,那就是芝加哥学派。显然,从经济学角度上看,并不是说在媒体上经常露脸就能混充主流经济学者。没点真才实学,那只能是南郭先生。那么如何来分辨一个人是不是主流经济学者呢?幸好,芝加哥学派在杀出血路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些武器。只要使用精当的,那就是主流的。否则就不是了。这些武器中又有五种非常有代表性,其一曰“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说得是经济体制同效益不相关,这一模型是一个理论基准,此后解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差别一定要超出这一模型的范围;其二是MM定理(莫迪格里尼-米勒定理),是说金融工具同效益不相关,这一理论基准要求解释现实中为什么不同金融工具收益不同时,要注意约束条件;其三曰科斯定理,说得是只要交易费用为零,经济制度与效率不相关,要是有什么制度影响了效率,那么就要看什么约束导致了交易费用;其四曰卢卡斯货币中性理论,从微观到宏观,主要就是因为有了货币,卢卡斯提供的理论基准是长期看,货币政策与经济绩效无关,这一理论基准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货币体制和金融体制中违反卢卡斯理论的地方;第五是BS模型(贝克尔-施蒂格勒模型),这一理论揭示出执法体制(只要有独立法庭执法并切实可行)同执法效率无关,这一基准的力量在于能让人们清醒认识到其他的执法形式存在是因为法庭的独立性不够或者执行过程中有障碍。基本上,分析经济问题从这五个基准入手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主流。

中国的一些媒体搞清问题本事远远没有哗众取宠的本事大,所以只看见“主流”两字,而不想搞清楚真相。经济学者,按照芝加哥大学新闻处的分类,至少有这么几种:1,理论经济学者,包括做实证工作的;2,政策分析经济学者,包括搞调研的、做官的、以及对媒体发言的;3,企业经济学者,包括经营的、做咨询的。也就是说经济学者作为利益集团代言,实际上也是正常现象。比如费尔德斯坦是总统竞选顾问委员会的,查尔斯·舒尔茨是总统经济委员会的顾问,格林斯潘曾是美联储主席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经济问题保持其个人的观点。而真正将所谓主流经济学者挑选出来的,不要忘记,正是竞争激烈的市场。

在今天,捍卫主流经济学家,并不是意味着我要捍卫某几个人。因为芝加哥学派阐释得清楚,经济学家并不重要,市场才是重要。所以捍卫一个竞争有序的“学者市场”,淘汰滥竽充数者,将最终捍卫“主流”的尊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9 13:05:00

唉,经济学家是什么概念?如果来个选秀,大学里的教授博导们有资格参加选秀么?看看国内现在的某些教授博导们,真令人痛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1 12:58:00
丁学良与中国媒体:良心与道德齐缺
复制代码
引用地址: http://xici.net/b15420/d32163709.htm [复制]
返回《锐思评论》 关闭窗口
清谈误民 发表于:2005-11-9 16:23:04
丁学良与中国媒体:良心与道德齐缺 刘正山(drzslau@yahoo.com.cn;Http://yetsun.51.net)      香港的社会学者丁学良最近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   理性的人,肯定会对这个说法一笑了之。可是,偏偏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很多所谓的权威媒体、很多学者和网友对这个说法展开了热火朝天的讨论,他们四处寻找“这五个是哪几位?”甚至有些报纸与网站联合调查(某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只有两个经济学家的公信力超过了10%)。   这个时候,我意识到,很有必要澄清一些错误的认识。      1、如何定义“经济学家”?中国究竟有多少“经济学家”?      先看“经济学家”的含义。汉语中的“经济学家”一词,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是日本对英文“economist”的对译。而现在,“economist”用中文可以翻译成经济师、节俭的人、经济学家、经济学者、经济学研究人员等等(参见《英汉综合大词典》、《英汉法学大词典》、《新英汉词典》等)。   如果将“economist”翻译为“经济学家”,那么,“economist”是什么意思呢?根据美国学者格林沃尔德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的解释,“economist”指的是“拥有经济理论知识并能把这理论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人。”这个定义是通行的看法。根据美联储的招聘广告(http://www.federalreserve.gov/careers/info.cfm?WhichCategory=1):在美联储,所谓“经济学家”乃是为美联储的会议准备资料、提供分析的普通工作人员,这样的人员在美联储有两百多人。   看来,“economist”并不是要经过一定的程序、被某个机构认证的结果,不像博士等学位,必须通过正规的教育,通过论文答辩之后,经过审核通过之后,才颁发博士学位证书,也不像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由一定的政府部门发给证书。也就是说,“economist”只不过是对一个群体的非严格称呼,不需要一定的评定程序,也没有严格的筛选标准,只要业内人士认可就行了。   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政府的、民间的那些学过经济学里理论并研究经济问题的人,各个大学里面的教授经济理论并发表实证文章的教师,研读经济理论并撰写分析现实问题的大学生、研究生,对经济理论感兴趣、自学经济理论并撰写分析现实问题的人,都可以称为“经济学家”。      在中国当前,这样的人至少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      2、“祸国殃民的经济学家”仍然是“经济学家”      不可否认,中国有很多经济学家“卖身”于某些利益集团,对什么问题都发表意见,而且有些是非常荒谬的意见,一些经济学家甚至做了祸国殃民的事情,达到了千夫所指的地步,但是,不能否认他们是经济学家。因为,他们依然是“拥有经济理论知识并能把这理论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人。”   类比说,宋朝的蔡京是个大奸臣,但是,不能否认他的书法造诣很深,是个“书法家”;近代的周作人,做了汉奸,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是很有水平的“作家”。   所以,我们只能说,“有些经济学家没有良心”或者“中国有良心的经济学家相对较少”。此外,绝对不可能精确到“有x个”。谁来评判?谁能够对中国所有的经济学家进行“认证”?不可能。即使成立一个机构,也不可能做到。      3、丁学良违背了学者的职业道德      我认为,丁学良的言论,违背了作为一个学者的职业道德,突破了学者的行为底线。   有人说,丁学良所说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是从中国经济学家的道德水平上评价的。我认为,这个评价是非常不科学的。第一,通行的“经济学家”定义(“拥有经济理论知识并能把这理论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人”),并不含有道德评价的色彩。从这个角度讲,丁学良的言论是站不住脚的。第二,即使考虑道德因素,也难以如此草率的得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的结论。难道存在“经济学家资格鉴定委员会”?丁学良是唯一的鉴定师?即使丁学良成立了一个机构发“经济学家”资格证书,那么,中国那么多(数十万、上百万)符合前述“经济学家”定义的经济学家,丁学良都一一鉴定过了?如果没有全部鉴定,怎么就得出如此草率而不负责任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的结论?   没有严格的论证,怎么敢发表如此经不起推敲的话?我想,从这些角度看,丁学良是不能称之为学者的,是不合格的学者。      4、别有用心的媒体,你们还有良知吗?      一些报刊、网站,调查中国到底有几个经济学家。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毫无实际意义,也根本不可能得出科学的客观结论。投票的人,有多少是经济学领域的业内人士?调查问卷中所列举的经济学家囊括了全中国的经济学家了吗?没有。既然不能做到,这样的调查结论毫无意义。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报刊和网站,赚取了销量、访问量,乃至名声。也让粪青发泄了一下心中的恶气。然而,一些对经济学不甚了解的善良的读者、网民却被误导了,他们以为中国经济学界彻底完蛋了,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消极看法。于是,更多的人加入到辱骂中国经济学的行列之中。于是,更多的报刊被印刷出来......。很多的人力、物力被浪费了。   这个调查乃至事件的背后策划者,也是最终收获者,心中该窃喜了吧。   但是,你们的良知呢?你们还有职业道德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