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企业家》 作者:谢国忠
银行贷款能在短期起到支撑经济的作用,然而其制造的另一场泡沫也很快会破裂
资产泡沫总是来了又去,每次出现都是一个新的故事:日本成为世界市场的老大,东亚奇迹,网络热潮,以及金融创新如何降低了交易风险—而这只是最近的四大泡沫而已。每次泡沫都始于一个看似牛市的景象,然后再被金融市场放大,不可避免地制造出泡沫。
日本在20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批世界一流的、似乎不可超越的公司,比如索尼和丰田。之后出现的东亚奇迹则是一个由GDP引发的故事。当时美国经济低迷,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其它国家创造出高GDP增长率。
20世纪九十年代末,网络热潮使人们联想到了在实体经济中赚取无限多金钱的可能性。金融市场忽视了在收益率固定条件下竞争所起到的作用,非理性繁荣引发过度投资和收益率的崩溃。而在最近发生的资产泡沫中,人们打着应用金融工程能够降低交易风险的旗号大肆推广金融创新。风险的降低理应促使诸如房地产和股票等风险性资产的重新定价。但最终事实证明,以上种种也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当前的泡沫是以一个恐怖故事做开场的:纸币的价值终将“蒸发”,所以应该用纸币去购买各种商品、任何商品。即使现在世界经济在衰退又怎样?即使将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崩溃又怎样?我们只要尽量远离纸币就行了,或者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贷款购买资产。这时就是银行的贷款政策起作用的时候了。但银行贷款政策越宽松,资产市场泡沫就会越多。
中国内地银行业曾在十年前经历过一次行业危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内地银行向土地投机商们毫无节制地提供贷款,导致通货膨胀失控,并引发了货币政策紧缩。到九十年代中期,土地价格开始下跌,随后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出口的衰退而进一步下跌。当时银行贷款总额的40%都成为不良贷款。
为了救助这些银行,中国政府把它们的不良资产剥离,并规定了较大的贷款利率差价,以帮助它们恢复元气。同时政府还支持他们在香港上市以达到资本结构调整的目的。随着这些帮扶性措施的实施,2004年后中国出现了一次信贷热潮。现如今,这些银行列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榜的前三位。
然而,银行的好运气总是不会持久。每一次信贷热潮后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危机。目前中国内地所面临的这场必然的危机还尚未发生。
现在银行业正在强迫实体经济接受它们提供的流动性。这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出口下滑时刺激国内需求。但流动性却进入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
这一轮通胀恐慌的泡沫在适当时候自会破裂,纸币会逐渐失去价值。中国市场的股票和房地产的价值可能被高估了一倍。只有20年持续保持较高的通胀率才有可能使其价格涨到如此之高。然而,持续的高通胀率会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发资本外逃,最终将使资产市场崩溃。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发生的美国储蓄和贷款危机。美联储当时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扶持银行系统。美元进入了漫长的熊市。在这段衰退期,亚洲国家将其货币与美元挂钩从而增加其货币供应和贷款,并且不用担心货币贬值。但由于美元的疲软,这笔资金无法流向国外,只能流入其国内资本市场。
1996年美元开始回升,亚洲国家遭受紧缩压力,使其资产泡沫破裂。崩溃的资产价格引发了资本外流,反过来又进一步加深了资产的贬值。资产贬值破坏了这些国家的银行系统。简而言之,美国银行业危机制造了一个催生亚洲信贷热潮的环境。当美国银行业恢复时,亚洲的银行业就陷入崩溃。
中国是否也在沿着同一条路径发展呢?有很多细节都能证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当年东南亚房地产价格比最近美国房价还要高,虽然东南亚国家人均收入只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这些国家的银行掌握着巨大的市场资本,因为金融市场使它们的增长似乎无止境。现在同样的一幕正在中国上演。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世界贸易已经崩溃,世界各国的就业率也在降低。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重拾高速、持续的增长率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