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为何下跌?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经济事务评论员吴铮 2009-08-20
仅仅两周时间,上证指数就从高点下跌了20%。中国股市下跌的背后有什么原因?逐一分析目前的几种流行说法,似乎都难以解释这种现象。
多数的看法是,货币政策转向紧缩的预期打击了市场的信心。主要证据是中国央行关于货币政策“微调”的表态和7月新增贷款较6月出现大幅下降(超过70%)。
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否真在收紧?应该说,短期内还看不到这样的迹象。决定市场流动性水平的不是一个月的贷款规模,而是市场的货币存量。在上半年新增7.4万亿贷款之后,广义货币供应量(M2)依然同比增长28.42%,而过去五年的平均增速只有16%。
下半年贷款投放明显低于上半年,这在中国商业银行而言是一种惯例。目前,央行和银监会并没有行政限制银行的贷款投放。7月新增贷款下降,更多的是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和资本金约束的考虑,主动作出的调整。另外,上半年投放的大量票据融资陆续到期,也为银行置换中长期贷款留下了空间。
从资金的成本而看,中国高层明确表态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应该可以打消近期内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担忧。从货币市场看,央行做出“微调”表态之后,市场利率并没有上行(最近一期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为1.76%)。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用央票、回购等手段调节短期利率)应当不会超过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否则将带来加息压力。
其它可能影响股市的因素,是否支持短期内的大幅下跌呢?
中国经济复苏的预期是否明显改变?从7月的经济数据看,国内市场投资和消费均保持旺盛增长,出口、发电量逐月回升,延续了此前增长趋势,物价水平也保持平稳。当然,进出口额仍低于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经济复苏前景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但同二季度相比,也没有恶化的迹象。
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是否恶化?目前,沪深两市披露半年报的公司数量近半,上述公司二季度的利润总额比一季度增长70%,其中有超过70%的公司环比实现增长,上市公司营收状况整体呈现随宏观经济好转的态势。昨天,交通银行披露的二季度业绩,证实了市场此前关于中国银行业盈利回升的预期。公用事业、房地产、零售等行业的业绩增长也比较普遍。
中国的A股价格是否存在明显的高估或者说泡沫呢?中国股票估值高的现象长期存在,同国际市场相比,确实存在泡沫的嫌疑。目前,上海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在25倍左右,而摩根士丹利全球新兴市场指数(MSCI EM Index)的市盈率在18倍上下,相比之下,A股市场贵了近50%。然而,这背后也有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更好,和限制资本流动等合理因素。
与历史数据比较,目前A股市场的泡沫水平至少不算严重。中国股市泡沫上一次在6000点上方破裂时(始于2007年10月),市盈率曾达到70倍。同香港市场的H股价格相比,最新的平均溢价率只有24%,远远低于最近3年的平均水平。
既然上述市场之外的因素都不能很好地解释目前市场的下跌,作者倾向于认为市场之内的因素起到主要的作用——投资者追求短线获利的从众心理加剧了市场的波动,也就是在经济回暖,股市上涨趋势出现后,短期内大量资金流入(股市新开户数猛增),放大了股市的涨幅,同样,一旦政策信号出现变化,多数资金纷纷选择离场观望,市场则被恐慌情绪笼罩,无形中加剧了下跌。然而,对于立足于中长期的投资者,目前市场的剧烈波动应属于一种短期现象,没有必要太担心。
联系作者:
zheng.wu@ft.com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