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09-8-21 08:53:57
A类模式的基础好,其实只要基础扎实了,写文章也是不难的事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09:11:14
用方可通。不用或是仅为学历,就不说了,那个模式都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09:19:09
做学问,就一定要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
厚积博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09:21:25
整个社会激励机制不理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09:30:43
喜欢做研究的选A,想拿文凭做跳板的选B。现在的人都太急功近利了。学习不是纯粹的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09:30:58
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是利益导向、制度约束和师资水平等原因造成了这种现实结果。所以如果读完博士,当上老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慢慢的把基础补扎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09:33:24
赞同18楼说的话,不要总是脱离现实来谈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09:44:29
中国的学术制度造成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很难改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0:05:55
我们是四年,UIBE的,前三学期课程学习,包括“三高”,第四学期资格考试,跟着多伦多大学毕业回国的导师,他的博士读了六年,感觉功底很扎实,不论是计量、数据处理还是经济理论,做的论文很细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0:18:31
真正想钻研学术的凤毛麟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0:27:43
术业有专攻,博士是一个在某一领域具有专门知识与能力的人。基础理论是一定要扎实的,
如果不是为图一时功利的话,如果想成大业的话。博士需要有深厚理论功底,还需要有对实践的深入了解。
这样才能真正出成果,研究成果对社会有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0:29:22
个人感觉,第一种模式比较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0:29:37
感谢楼主为我们整理了我国的博士培养模式以及它们的差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0:45:28
支持第一种模式 感谢楼主提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0:47:37
这是新一轮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0:49:25
1# luckyenough
看得出来楼主是有感而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0:54:40
看到自己学校的几个博士后,执意不再向往读博,有个硕士文凭,注重一些能力的培养,找个好工作比什么都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1:00:09
还是觉得A模式较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1:17:45
luckyenough 发表于 2009-8-20 10:45
中国经济学博士培养模式的问题
北美的经济学博士培养一般至少六年,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包括微观+宏观+计量(一级、二级、三级)和其他相关课程,中间有多次博士资格考试(会淘汰人),然后是跟导师学习专业课程,研读专业文献,并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一定要有创新)。

中国经济学教育自90年初发展至今,进步不容忽视,北美名校的海归也回来不少,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学博士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公司高层和官员的在职培养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A模式,模仿北美的培养模式。例如上财经济学院,这里的博士至少读四年,如果硕博连读则至少五年(含硕士),首先是两年或者两年半的理论学习,包括微观+宏观+计量(一级、二级、三级)和相关课程,有几次博士资格考试,如果是参加硕博连读的资格考试,那么及格的留下继续读博士,不及格的则硕士学完予以毕业,如果已经是博士的,资格考试不及格的需要下一年跟下一级的学生重考。然后花费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跟着导师读专业文献,完成自己领域的博士论文。博士毕业之前必须在权威或者一级B的杂志上公开发表一篇论文。
北大的CCER或者中国的其他某个地方也是类似的模式,我还不太清楚。

B模式,模仿写论文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占国内的绝大多数。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也许硕士一年级或者博士一年级学习了微观+宏观+计量(一级)。硕士2+博士3年,用于基础理论学习的时间不超过2年,而花费3年、4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大量的读文献,模仿写论文。毕业之前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3-5篇。

这两种模式的人我都有接触,A模式的基础都非常扎实,尽管很多人目前没有论文发表。B模式的不管是在读,还是毕业进入高等院校的,都有很多论文发表。

在接触这些博士生或博士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普遍和奇怪的现象:
一,很多人认为A模式的培养方式得不偿失,在中国目前只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和级别的大环境下,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完全是一种浪费,在就业市场上,如果想继续从事科研,没有一定的论文是不具有竞争性的。他们认为B模式通过几年的时间大量阅读文献,一样可以学习,更重要的是模仿着写论文,发表论文。
二,B模式培养的人都非常的“专”,他们只在自己的专业主题里专研。认识一个211院校的年轻老师,30出头,刚刚评上博导,在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上均有论文发表,他说他做纯模型,他不懂计量。
三,上财经济学院暑期有高校教师培训,借这个机会也认识很多年轻的教师,一些人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上都发表过论文,很多人认为今年的课程很难,但是据我所知,今年开设的微观、宏观、计量课程基本上都属于一级的水平。

这里所指的“模仿”是以北美为参照系,“模仿”的相对面是“创新”,按照这个参照系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很多都是在模仿,那么我的问题就是,如果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只需要模仿,那么这种模仿将持续维持多少年,10年?20年?50年?

也许我的所见所感有失偏颇,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其实也没有办法说哪个模式一定就好,哪个模式一定就不好,对于A模式,基础知识是比较扎实,但是假设你进入高校的话,你没有相当论文发表的话,你又要怎么来体现你的优势呢?不过对于A模式的话,我还是蛮喜欢的,呵呵,有几次博士资格的考试,很好,,,起码对于我来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1:29:06
博士不是个人容易达到的境界啊,远观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1:39:30
问题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包括读书、做研究的一切行为都变得功利化了,读博士也急功近利,很多只是为了拿个文凭。一些人认为,先那个文凭,进了那个圈子再好好做学问,其实很难办到,不做学生了更难沉下心来学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2:26:23
我们国家的学术为什么不行?!可以想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2:49:05
个人支持A模式,基础扎实了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和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2:51:01
国内的经济学研究,大多在模仿。有几个能创新的,呵呵,所谓的创新只不过是高明的抄袭或者是先他人一步,翻译了西方。个人浅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3:35:25
看这个写文章的心术就不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4:21:34
哈哈哈哈 非常的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4:24:53
学习了,,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4:42:19
需求模式决定供给模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4:44:44
明年有机会去上个学习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1 14:45:29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制度和环境是自己决定不了的,无论哪种模式,做最好的自己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