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之家App
让优质教育人人可得
立即打开
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
论坛
›
经济学人 二区
›
学术道德监督
中国经济学博士培养模式的问题
楼主
luckyenough
32516
191
收藏
2009-08-20
中国经济学博士培养模式的问题
北美的经济学博士培养一般至少六年,
三
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包括微观
+
宏观
+
计量(一级、二级、三级)和其他相关课程,中间有多次博士资格考试(会淘汰人),然后是跟导师学习专业课程,研读专业文献,并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一定要有创新)。
中国经济学教育自
90
年初发展至今,进步不容忽视,北美名校的海归也回来不少,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学博士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公司高层和官员的在职培养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A
模式,模仿北美的培养模式。例如上财经济学院,这里的博士至少读四年,如果硕博连读则至少五年(含硕士),首先是两年或者两年半的理论学习,包括微观
+
宏观
+
计量(一级、二级、三级)和相关课程,有几次博士资格考试,如果是参加硕博连读的资格考试,那么及格的留下继续读博士,不及格的则硕士学完予以毕业,如果已经是博士的,资格考试不及格的需要下一年跟下一级的学生重考。然后花费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跟着导师读专业文献,完成自己领域的博士论文。博士毕业之前必须在权威或者一级
B
的杂志上公开发表一篇论文。
北大的
CCER
或者中国的其他某个地方也是类似的模式,我还不太清楚。
B
模式,模仿写论文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占国内的绝大多数。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也许硕士一年级或者博士一年级学习了微观
+
宏观
+
计量(一级)。硕士
2
年
+
博士
3
年,用于基础理论学习的时间不超过
2
年,而花费
3
年、
4
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大量的读文献,模仿写论文。毕业之前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
3-5
篇。
这两种模式的人我都有接触,
A
模式的基础都非常扎实,尽管很多人目前没有论文发表。
B
模式的不管是在读,还是毕业进入高等院校的,都有很多论文发表。
在接触这些博士生或博士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普遍和奇怪的现象:
一,
很多人认为
A
模式的培养方式得不偿失,在中国目前只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和级别的大环境下,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完全是一种浪费,在就业市场上,如果想继续从事科研,没有一定的论文是不具有竞争性的。他们认为
B
模式通过几年的时间大量阅读文献,一样可以学习,更重要的是模仿着写论文,发表论文。
二,
B
模式培养的人都非常的“专”,他们只在自己的专业主题里专研。认识一个
年轻老师,
在经济研究有论文发表,他说他做纯模型,他不懂计量。
三,
上财经济学院暑期有高校教师培训,借这个机会也认识很多年轻的教师,一些人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上都发表过论文,很多人认为今年的课程很难,但是据我所知,今年开设的微观、宏观、计量课程基本上都属于一级的水平。
这里所指的“模仿”是以北美为参照系,“模仿”的相对面是“创新”,按照这个参照系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很多都是在模仿,那么我的问题就是,如果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只需要模仿,那么这种模仿将持续维持多少年,
10
年?
20
年?
50
年?
也许我的所见所感有失偏颇,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沙发
anshiyou1013
2009-8-20 10:53:08
在中国读博士的人分两类,一种是继续深造;另一种是改变现有的环境。但大多数都是想为自己积累一些有分量的经历,真正想钻研学术的凤毛麟角。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藤椅
aclil2005
2009-8-20 10:54:02
楼主刚从上财学习回来的吧?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板凳
20070201004
2009-8-20 10:54:09
个人感觉A类模式比较踏实和扎实,长久之计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报纸
no1lvhanbing
2009-8-20 11:06:45
学习了,我还是觉得A类模式比较好,我要考博,我觉得出来后还是要看真本事吧?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地板
凌子墨
2009-8-20 11:06:55
你直接说 上财的博士培养是NO1不就得了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7楼
y1997268
2009-8-20 11:17:05
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现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录用标准就是看谁发表的论文多,还要质量高。急功近利!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8楼
allsure
2009-8-20 11:22:12
上财的模式肯定是比较好的,但是楼主观点太过了
国内硕士到博士至少5年吧,大多数还是6年,北美的六年也不尽然,没见那些海龟很多3年读完的啊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9楼
antoni09
2009-8-20 11:58:14
无论是A模式还是B模式都有问题,博士本来就不应该这样培养。以我老板为例,他本科后就去美国,进入博士项目,6年后拿到博士学位,其中有3年时间在做研究写论文。你可以看到,无论是上财模式还是其他学校的模式,出来的都是半成品。学习基础课固然重要,但是那只是死的知识,博士是要做研究的,做研究就是要把以往的知识全部打通一遍,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的知识,这个过程才是博士培养的真正目的,时间决不能短,一年是不够的。但是我们的培养体系显然出了问题,硕士已经花了3年(基本是白过),毕业再考博士,博士阶段的时间不可能太长,要不补基础,要不直接做研究,总之很难两者兼顾。所以应该实行分流,单独设立博士生项目,硕博连读,至于对学术不感兴趣的,可以进入应用型的硕士项目。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0楼
liushunjia
2009-8-20 12:20:35
其实无论哪种博士培养类型,关键还是要有一个好的科研学术环境,让想做学问的人一门心思做东西,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与我无关,只有做到这一点,哪种类型的人都会成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1楼
gaoyue082
2009-8-20 12:46:19
能做合格的B模式也好啊,就怕非A非B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2楼
eviewsminitab
2009-8-20 14:57:16
写的不错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3楼
本杰明
2009-8-20 15:00:26
能学到知识得到提高 才行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4楼
liqb03
2009-8-20 16:42:08
我觉得两种模式各有利弊,A模式不能忽略干中学啊;B模式则容易陷入功利模式。所以,根本的东西并不是这种表面的模式,而是怎么样让博士认真去做学术,只要认真去做了,方法各异也是正常,而且好的模式通常会很快传播开的。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5楼
lujingliang11
2009-8-20 18:33:37
呵呵 上财上过课 都会觉得A模式好一点 况且经济研究发过文章也不能说他基础就好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6楼
liuzhengming
2009-8-21 00:24:35
我国的整个研究体系现在还不健全,而不是某个方面的问题。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7楼
youeryoubai
2009-8-21 00:57:04
唉,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读下博士啊。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8楼
chke3
2009-8-21 01:57:59
楼主忽略或无视前提妄谈什么模式,的确有失偏颇。
一方面,公司高层和官员读博一边镀金,一边收金,可谓是名利双收
另一方面,一些莘莘学子读博熬到头童齿豁,却找不到好工作。
如果再延长学年的话对许多一穷二白的学生来说可能不公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模式都没有实质性意义。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9楼
dengxuebin
2009-8-21 07:04:36
学习一下,自己都有差距呀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楼
bjy1285582
2009-8-21 07:22:01
也许还有C模式,什么也不学,混混了事。
但模式不重要,学术成就关键靠自己,有了平台,如何发展,个人的选择是前提。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也是真理。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1楼
shuaiwenchendan
2009-8-21 07:36:43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与我无关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298546
简直是在放屁,还不如跟国民党培养人才呢,谁知道你发明的原子弹会丢在哪个地方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2楼
sansucci
2009-8-21 08:09:41
不管是A模还是B模,也不管是5~6年还是50~60年,你基本上只有3种器官的定位选择:(社会的良)心、(谁谁的)喉舌或者那截盲肠。。。。。。好在:你还有选择后去作的权利,乌拉!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3楼
whnk
2009-8-21 08:10:20
学习的目的很重要,是为了学位还是为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模仿永远没有出路。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4楼
clj0923
2009-8-21 08:12:08
总之,现在的培训体制有问题,我比较同意9楼观点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5楼
xifengshouma
2009-8-21 08:17:34
看了 长见识了 呵呵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6楼
猫爪
2009-8-21 08:23:59
个人认为,楼主写的还是不错的。
虽然有一定的倾向性,也未必是因为楼主在上财读博的原因,各位不必追究这个问题。
问题在于,楼主对一些数据的采集,好像不算是“大道至公”:
1、大多数学校的硕士,都是3年以上毕业的,只有好学校的,才有两年的。那么,楼主想说的,到底是好学校在耽误学生?还是完全无视了一般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呢?
2、博士的基础知识是否要学2-3年,我想关键看学生自己的努力、积累和天赋,如果不分水平的一刀切,是否更不利于激励好学生的积极性?(很多网友自己认为本科时期已经读得懂MWG和宏观递归了,真假不知。)换言之,更需要调整的,究竟是学时?还是毕业通过制度?
3、如果上财的硕博连读只有(最少)5年,也并不是一定比其他学校的时间长,像我知道的,南开就是最少6年,而且还有些无法完成论文的博士,6年后不毕业,拿不到毕业证的。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7楼
zcmzip
2009-8-21 08:46:17
想真正钻研学术并且坚持下去的人更少了,导师应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很明显有些导师根本不知道如何带学生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8楼
willgcw
2009-8-21 08:47:13
国外硕士只是过渡阶段,一年就完了,而国内硕士一般都两到三年,所以加上博士,也不短了。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9楼
zcmzip
2009-8-21 08:47:54
有些导师不会带学生 导致学生的学术兴趣严重被摧残 所以我觉得导师的责任很大
跟一个不会带学生的导师 简直就是浪费资源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30楼
zhangjiaming
2009-8-21 08:47:59
真正想钻研学术的凤毛麟角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跳至第
页
相关推荐
贾根良:中国经济学革命论
转载: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林毅夫访谈
宏观之上“歪路”与“中国经济学”!
[下载]林毅夫教授的论文:中国经济学的百年回顾
反思与展望:中国经济学60年
为什么会存在“中国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学博士生课程的课后习题无力解答”的情况?
中国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一百年
拟建立中国经济学
【名家言谈】史正富:张五常与经济学变革及中国经济学崛起
栏目导航
学术道德监督
休闲灌水
金融学(理论版)
SPSS论坛
求助成功区
经管文库(原现金交易版)
热门文章
CDA 数据分析师:统计制图实战指南 —— 让 ...
【24重磅,自用整理!】2000-2024上市公司投资 ...
视频媒体:AI漫剧爆发在即,重视产业链机遇
范撒普《实现财务自由的安全策略》
新宏观丨对刘元春关于新凯恩斯主义六点共识 ...
量子科技行业深度报告:量子革命:量子科技 ...
俄语–英语双语图解词典
先进空中交通2025年
export slowdown and increasing land supp ...
“十四五”能源发展成就报告
推荐文章
AI狂潮席卷学术圈,不会编程也能打造专属智 ...
10月重磅来袭|《打造Coze/Dify专属学术智能 ...
最快1年拿证,学费不足5W!热门美国人工智能 ...
关于如何利用文献的若干建议
关于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一些建议
关于科研中如何学习基础知识的一些建议 (一 ...
一个自编的经济学建模小案例 --写给授课本科 ...
AI智能体赋能教学改革: 全国AI教育教学应用 ...
2025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406页
关于文献求助的一些建议
说点什么
分享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