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的“野蛮生长”
这一切,都是在实践国资委最初的设想。因此,不仅是央企的胜利,更是李荣融的荣耀。
这位自称“急性子”的国资委主任一直在按中心的“‘理想’的企业格局”操刀改革。其要义是,靠“轻小集加”起家的民营企业在产业下游的生存,而大型国有企业则全盘控制上游的若干垄断型行业。
李荣融多次对央企放话说:“国家给三年时间,必须成为行业的前三名……达不到的就要调整,不是你调就是我调。”他在2004年就曾许诺:到2010年,央企将调整和重组80到100家。
去年8月,李荣融就预告,奥运之后,央企扩张将有新一轮加速。“央企重组改革将由企业自愿组合向由国资委主动推进的转变。”他说。
今年,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两大电信企业,也宣布合并。不但如此,中国三峡重组水利集团的方案,也进入挂牌前的最后准备,这意味着,2009年的央企重组继续高开高走。甚至,并购贷款也正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一个新的贷款品种。
如今的央企都已相当庞大。对于部分央企来说,从一日三餐,到筹措资金都可在内部解决。
在中石油,就连里面的员工也不都能清楚地说出它的构成。从地质考察、石油勘探一直到最末端的加油站,从身处北京的集团总部再到大区公司、省级公司等逐层往下排,一共有174家子公司,160多万号员工。甚至,一座叫“玉门老君庙”的道观,也是它的资产。
现在,中石油对收购银行与信托公司充满兴趣——时常掣肘的银企关系,早已无法满足它快速生长的野心。原本,国资委还对央企走上产融结合之路的风险存有顾虑,但央企抄底扩张的前景让其动心,态度也就有所转变。
4月,国资委副主任李伟说:必须充分认识产融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6月,国资委国资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引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说,“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和金融资本相结合”。他们相信,这个“必然”已经到来。
中石油打造金融帝国的梦想即将成真。除此之外,中国另外两大石油巨头也已布局金融。
央企间的强强合并已不新鲜,除此之外,各类涉及央企的大小并购,也已呈合纵连横之势。现在,地方政府也对高攀“央企”非常热衷。按照现行规定,若是地方国企被央企看中,政府不仅不会失去税收,还可拿到大笔现金。“对接央企”已成为地方政府口中的热词之一,各地都在以抱住央企为荣。
“领导班子共谋央企对接大计,营造对接的良好氛围”、“央企对接是值得骄傲的!”、“把对接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事项来抓”、“影响企业顺利入驻,部门一把手必须引咎辞职”等等,像这样措辞来表达急迫心情的地方政府,全国比比皆是。
仅在辽宁一省,从2006年至今就有近4成的国企重新回到央企的怀抱。在环渤海的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区,能源重化工领域的国企官营化正风起云涌。
从2005年11月开始,内蒙古800多个小煤矿的命运就开始转变。那些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要么将被大型煤炭企业整合,要么就地消失。地方企业投奔央企之后,企业的行政级别几乎都上升一步。市级变省级,省级变央企,或是省级托拉斯式的“小央企”。
国资委的“阳谋”
2003年,李荣融将上任两个月后的首次出访,选在了新加坡。他参观新加坡的淡马锡集团时,被深深触动。
淡马锡是一家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财政部对其拥有100%的股权。该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港口、海皇航运、新加坡电力等几乎所有最重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主宰着新加坡的经济命脉。
也因如此,新加坡的经济模式被称作是“国家资本主义”,即通过国家控制的私人企业来进行投资,主导以私营企业为主的资本市场。这符合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政府从未想过要打破它。
淡马锡告诉李荣融:它旗下的公司无一亏损。这句话令李荣融念念不忘。
离开新加坡时,他说,淡马锡“对国资委是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们“找到了圆满的答案”。这个启示是,国企之弊与产权结构无关,若是给效率低下的国企套上一个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一样可以扭转乾坤。
甚至,在一些观察者的评价中,“淡马锡经验”已成为李荣融的理念与精神支撑。几年之后,国内媒体开始将国资委称为“中国的淡马锡”,或是将淡马锡比作“新加坡的国资委”。
国资委成立之后,央企的资产总额在以每年平均1万亿元的速度猛增。2006年,中央财政收入3.9万亿元,央企就占去了总额的四分之一强。这一年底,香港特首
曾荫权前来拜会李荣融,期待有更多的央企去香港上市。
那些曾经觉得中石油“快黄了”,拿了买断工龄的补偿款纷纷散去的人,现在后悔了。很多都要求回来——即便是在中石油打扫卫生也好。中石油不得不拿出大把的精力处理这些旧日员工的复归,机构也重新开始膨胀。
尽管国资委设定的改革方向之一就是政企分开,但央企并没有摆脱政府的意志。
2004年,中石油修改了自己的企业标识。对于这个红黄两色构成的十等分花瓣图形的新标识,中石油自己给出了解释:标识色泽为黄色和红色,取中国国旗的基本色……整体呈椭圆形,寓意中国石油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标识中心太阳初升,光芒四射,象征着中国石油蓬勃发展,前程似锦。
这样的解读,明示了中石油的双重属性。
李荣融为央企选择了一条有效而保守的改革之路,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寡头格局清晰可见。有媒体将此称为“国资委的阳谋”。
央企的体积越涨越大,相对数量还在不断缩小。他们已被合称为“新央企”,迅速成为大政经格局中的显赫角色。现在,国企叠加市场的模式,虽然违背了传统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基本要义,却已成为社会公众接受的主流模式。
央企扩张无边界?
李荣融曾经说过一句话甚为流行:央企是要踢世界杯的。他说:像我们中石油,要比就跟美国的埃克森美孚比。
作为后发国家,“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构建和谐世界,没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不可能的。”李荣融说。在国资委的眼中,这场改革的方向非常明确:提高红色资本的控制力。
中石油就正随着政府的能源外交活动,走向世界更远的地方。中石油在总结2007年的工作中,它第一次以“负责任的国际石油公司自居”。
现在,虽然一些员工已感到王进喜时代有点遥远,平时也很少会再谈论起他。但在海外的奋斗故事中,王进喜以及他所代表的力量依然存在。王进喜的身上,曾包含着落后国家的屈辱与反抗。对于中石油来讲,这一点至今仍有意义。
但是,中石油也在为垄断付出代价:至今内部制度改革缓慢。2000年上市之后,它向现代型企业转型步子就又放慢了,它至今更像是一家老牌国企。
一家子公司的财务部门员工说,一份文件从子公司上报到母公司,需要多级领导的审批,有时可能爬行十几天。绩效考核也比较松散,一些员工觉得,对于个人的业绩几乎没有要求。
即便是在美国严重受挫的2008年,中石油的净利润率也仅是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五分之一。但中石油的员工总数却是后者的16倍。
在经济学界,央企为王的发展模式依然存在争议。是否会固化央企靠垄断为主的赢利模式?寡头格局定型之后,企业被激活的趋利本性如何控制?
今年3月,各航空公司联合涨价。国家发改委很快介入调查,但迄今尚无结果。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司长李镭对媒体坦承:“取证非常困难,难以查证。”
2006年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中,曾鼓励外资和民间资金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促进产业和市场发展。但是现实是,只有在个别领域,民企才占有微弱优势。凡是沾“电”的新能源行业,民企毫无还手之力。
因此,有观察者批评说,国资委对市场化的理解,似乎仅止于不断增长的赢利数据。
企业利润开始占据首要地位——这很像资本主义的激励规则。但多年改革之后,中国仍不具备市场机制的全部特征:分权、自由进入和自由竞争。和1990年代相比,各类企业的集中度不是减弱了,而是在不断提高。
无论如何解释与拔高,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央企正在以前所未有势头扩张,而央企扩张的边界同时正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