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6-1-1 19:58:00
我曾经在临床干过,就红包和回扣来说,想控制很难。就说红包吧,我也做过患者,儿子开刀,我们找院长的丈母娘打了招呼,还是不放心,送了500圆给主刀,他也心照不宣的收了。事后也没举报,只要刀开的好,一般是不会为难收包者的,其实我也知道,即使不给他,他也不想把刀开坏,谁也不想和自己为难,不是么?我在临床时也有人给我送,凭良心说我也想收,可我胆小,硬是没敢。一点也不想的人,不管是不是医生,也许有吧,但是不可能多。
    再说回扣,和贪污一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就象一块布,你再严密,也难以完全盖住下面如蚁的犯罪,当然管比不管要好,我没有也不敢有建议放任的意思。我现在的主任很好。他曾经参加购置一台昂贵的机器,事后厂家给他一千美圆,他说没见过美圆,拿来看看又还给来人了。我说你退给厂家有什么好处,你可以收了,然后交给医院,既给医院添了效益,又为自己加了名声。他说我退了,那么其他收了的人不就露馅了。所以不收回扣还有可能落下众人皆醉我独醒一个屈原的下场。捍卫自己的清白远没有必要和地下党被捕时来得那么重要。
    还有医疗改革,前一段时间不是许多检查费被要求降价么,并且有一本厚厚的价格明细表下来么,可是同一个检查项目各个医院价格并不一定一样,有的还相差很多。也不知为什么。反正我们医院看见别人高了,也想方设法东拉西扯牵强附会的加了好些项目,于是就涨价了。还有大家知道的药价的问题,你硬降的药品我就不生产或者不采购。你能怎么样,何况医学日新月异,不断有新项目新药品出现,你管的过来么。
    我们的领导人已经意识到是体制改革出了问题,只有从根本上下手。但综上所述,可能很难。说到底还是穷作的孽,我穷你穷国家穷。但我相信众志成城,人定胜天。我们人才济济总有个把聪明人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 20:11:00

我们的领导人已经意识到是体制改革出了问题,只有从根本上下手。但综上所述,可能很难。说到底还是穷作的孽,我穷你穷国家穷。但我相信众志成城,人定胜天。我们人才济济总有个把聪明人吧。

穷,当然是一个原因,并且也是古今中外一切行为的原因之一吧,例如世界大战也可以认为是由于穷。

不过我想,例如日本,美国,英国,德国,他们也曾经穷过,他们从古到今,红包和回扣现象,是否茂盛呢?

另外再多说一句,1、国际先进国家的先进和发达是靠市场化、私有化、民主化吗?在许多市场化、私有化、民主化国家当中先进和发达的并不多,那么同样是市场化、私有化的国家,为什么有的国家先进了发达了,有的就不能呢?2、红包、回扣,可以推广为贿赂问题,社会腐败问题,以及内部管理问题和职业道德问题。一个社会,有诚实吗,有规则吗,有坚持正当规则的能力吗?

其实推而广之,各国各人,大家都是人,人的事业能力、干正事的能力、认真负责的程度,为什么就不同呢?这是因为财富有多有少吗?这是因为聪明不聪明吗?

返过来再问,穷又是因为什么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 20:22:4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 10:01:00
政府可以退出任何领域,但在中国唯一不可以退出的恰恰是医疗和教育!试想中国的医疗和教育失去了政府的支持,这13亿人口还怎么活下去?你没有看到现在一些民办学校的高收费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6 16:56:00

好贴,高手真多

基本同意“带头大哥”的意见

不过有个担心,公立医院市场化的转变,会不会演变成现在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一样呢,变成一个医疗卡特尔呢?

毕竟医疗跟房地产一样,在国内都是属于进入门槛很高的行业,很难形成自由竞争的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6 16:58:00
中国人多,穷人更多,这是最大的国情!毕竟能承担起高医疗费用的人还是少数的。在中国现在的国情下,公立医院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 。当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在公立医院,如何解决医生的激励约束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7 20:43:00

个人浅见:

放大医生行医道德的机会成本,我认为患者和医生之间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

举例来讲,我有一个同学,她母亲在寻医途中最关键一环是因为医生误诊,终而不治.前不久刚刚过世.

我同学的父亲曾激动的说要找那医生拼命,虽说这是一时情绪的宣泄,可是我认为患者及其家属于医生而言

完全是弱势群体,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为平复内心的恐慌,表达对生命的渴望,于是患者希望借此"多加一道保险"

那么我想问,为什么不对医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在国外,医生操作不当会受到审讯,会吊销行医执照,那为

什么,我们不能让我国的医生多想想如果做不好会有什么后果?并将这一机制向老百姓公开呢?

我 认为透明是对抗信息不对称最好的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9 14:15:00

在下认为:

医疗市场化,因医生资源供不应求,加上信息不对秤有利于医生,所以目前的医疗现象是正常的市场反映.但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显现.

而且目前的医药销售机制不利于医药研究,不利于医药科技推进.

所以,既然市场化对病人和医药科技都不利,而且破坏国家根基,那么,就应该取消市场化.

代而取之的是对内(国内)管控制度,对外(国外)市场制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 11:35: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5-11-2 15:45:00的发言:

在改革目标上,我比汪先生更加激进一点,我认为政府应该全面退出除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之外的医疗领域,全力做好卫生公共品的提供和覆盖全社会的纳入统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保险部分应当商业提供。

但在改革路径上,我又比汪先生更缓和一点。我认为只要全面放开对民营和股份制医疗机构的准入限制,不必触动现有公立医院。如果是公平竞争,我认为不出十年,公立医疗机构将全面破产,而医疗费用将全面下降,孰优孰列,让市场竞争来说话。

我赞成。

1、国家只管疾病防御与贫困者救助,全力做好卫生公共品服务。

2、改革路径惟市场化道路——取消准入限制,让多种医疗资源进入市场。其它改良办法无济于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9 17:04:00
医好一个病人的外部性有多大大家想过吗?医患关系不是简简单单停留在交钱和治病的交易过程上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0 05:46:00
关键是这些暴利行业的管理上有没有猫腻和资源抢夺!如果解决这两条就好解决问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1 22:10:00
在香港,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还是社会经济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9 10:14:00

昨日报道,卫生部高强提到:“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目前,全国有4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8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还有12万家药品零售企业。这些企业的成本都不是政府支付的,都需要通过“经营、收费、加价”来维持,所以药品价格不可能不节节攀高。再者,医院目前实行的是药品加成政策,进价越高,加成越多,医院当然不会去进低价药。“整个链条都需要高价药,那么到老百姓那里价格就不可能低下来。”

  虽然国家已经实行了17次药品降价,所涉品种多达万余,但是老百姓却没有感受到实际的效果,这与药品生产企业大量生产替代药品分不开。“国家降这个药品的价格,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就马上停产这种药,再生产新药,结果还是高价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9 10:17:00

昨日报道,高强提到:“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目前,全国有4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8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还有12万家药品零售企业。这些企业的成本都不是政府支付的,都需要通过“经营、收费、加价”来维持,所以药品价格不可能不节节攀高。再者,医院目前实行的是药品加成政策,进价越高,加成越多,医院当然不会去进低价药。“整个链条都需要高价药,那么到老百姓那里价格就不可能低下来。”

  虽然国家已经实行了17次药品降价,所涉品种多达万余,但是老百姓却没有感受到实际的效果,这与药品生产企业大量生产替代药品分不开。“国家降这个药品的价格,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就马上停产这种药,再生产新药,结果还是高价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4 12:36:00
长文啊,先回复,漫漫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5 18:01:00

许多医生就是被患者们宠坏了,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不要担心不给医生送礼就不能治好病,

病人要有维护自己权力的意识,

这样,医改才会成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6 15:14:00
有点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 17:53:00

只要医疗改革过后,医院不会是富人的集聚地就好!总体上拥护汪先生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 23:08:00
我认为在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处于严重缺位、错位的状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3 00:11:00

民办的上海长江医院也出了大问题,编造的“送子神话”广告做到了中央电视台,却把孕妇诊断为不孕。医院民营化只怕也不是解决之道。

张版主为什么就认为信息不对称可以促进分工,提高效率?难道就一定不会出现柠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6 00:42:00
中国的医疗改革太失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6 22:52:00

汪教授的文章精彩,引经据典!

开放市场、自由竞争,然后万事大吉——天下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7 11:08:00
以下是引用jackma在2006-3-3 0:11:00的发言:

民办的上海长江医院也出了大问题,编造的“送子神话”广告做到了中央电视台,却把孕妇诊断为不孕。医院民营化只怕也不是解决之道。

张版主为什么就认为信息不对称可以促进分工,提高效率?难道就一定不会出现柠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从理论层面来说,如果无视阿尔克洛夫之后的激励理论或者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进展,到今天还在用“柠檬市场”这样的局部均衡方法看待问题,我认为未免太古典了一点。我“为什么就认为信息不对称可以促进分工,提高效率”,在前面已经说得清清楚楚。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分工的产物,它较之人人学医更有效率,更节约了交易费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并不糟糕,糟糕的是某些特定的制度安排下迫使人们不得不普遍感到有学习医学知识的必要,就像这个版面上某一位朋友号召的那样,这是一种浪费。

从现实层面来看,今天中国医疗体制的问题,并不是,或者不主要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不是,或者不主要是“市场失灵”的问题。而恰恰相反,是普遍的管制和垄断的问题。在中国,医生利用信息优势试图获取体制外的好处,不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公立的医疗系统内部就已经成为“走后门”“搞关系”的重灾区,以至于连毛泽东著作里面也一再提及。倒是在政府涉入医疗领域很少,基本上靠市场来运作医疗服务的“旧中国”,医生在社会上却普遍有着很高的道德评价。难道在那时候,医患之间的信息会更加“对称”一点?

几百年来,在市场运作下,名医和知名的药品经营企业,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市场评价,像“胡庆余堂”,“同仁堂”这类靠质量取胜的老字号,历久而不衰,余荫至今仍蔽及后人。在无政府干预的竞争条件下,并没有出现“劣币逐良币”的情形。为什么在当时,药铺和医生们会信誓旦旦的宣称“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为什么他们不仅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今天的信息经济学,不难对此做出解释。在长期,在一般均衡下,在一定的激励相容条件作用下,没有“柠檬市场”这回事。

民营的医疗企业在目前的市场准入条件下会“忽悠”病人,这我在两年前就已经说过了,不稀奇。具体到“长江医院”,我不太清楚它背后的约束条件是什么。而就一般情形而言,目前私营医院的“牌照”,有本事拿到的都是有呼风唤雨之能的朋友。他们倒多半并不懂医。而他们和医生之间的分成合约,普遍都是短期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想想,为什么?),短期的合约下,当然没有长期的行为。对这些投资者来说,他们没有兴趣和动机来做长期投资,他们更加感兴趣的是怎样把权力或者关系以最快的速度变成现钱。因为权利或者关系明天会怎样,他们也不清楚。

他们向患者攫取的,并不是信息的租金,而是权力的租金。这不是市场的罪恶,而是权力的罪恶。而且,在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问题,说着说着就指向同一方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7 12:09:3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7 11:12:00
以下是引用齐一安在2006-3-6 22:52:00的发言:

汪教授的文章精彩,引经据典!

开放市场、自由竞争,然后万事大吉——天下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我倒是很愿意听听您“复杂”一点的解释和处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7 14:18:00

张三李四兄不在了么?刚才还在,呵呵!

看了你的几段文字,主要是第一页的两篇!写得比较中肯,为什么还要问我的想法如何,其实你的说法中已经有了答案。问题的关键是,当交易中出现租金,简单的市场竞争的作用就会变得很有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7 17:51: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6-3-7 11:08:00的发言:

从理论层面来说,如果无视阿尔克洛夫之后的激励理论或者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进展,到今天还在用“柠檬市场”这样的局部均衡方法看待问题,我认为未免太古典了一点。我“为什么就认为信息不对称可以促进分工,提高效率”,在前面已经说得清清楚楚。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分工的产物,它较之人人学医更有效率,更节约了交易费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并不糟糕,糟糕的是某些特定的制度安排下迫使人们不得不普遍感到有学习医学知识的必要,就像这个版面上某一位朋友号召的那样,这是一种浪费。

从现实层面来看,今天中国医疗体制的问题,并不是,或者不主要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不是,或者不主要是“市场失灵”的问题。而恰恰相反,是普遍的管制和垄断的问题。在中国,医生利用信息优势试图获取体制外的好处,不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公立的医疗系统内部就已经成为“走后门”“搞关系”的重灾区,以至于连毛泽东著作里面也一再提及。倒是在政府涉入医疗领域很少,基本上靠市场来运作医疗服务的“旧中国”,医生在社会上却普遍有着很高的道德评价。难道在那时候,医患之间的信息会更加“对称”一点?

几百年来,在市场运作下,名医和知名的药品经营企业,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市场评价,像“胡庆余堂”,“同仁堂”这类靠质量取胜的老字号,历久而不衰,余荫至今仍蔽及后人。在无政府干预的竞争条件下,并没有出现“劣币逐良币”的情形。为什么在当时,药铺和医生们会信誓旦旦的宣称“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为什么他们不仅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今天的信息经济学,不难对此做出解释。在长期,在一般均衡下,在一定的激励相容条件作用下,没有“柠檬市场”这回事。

民营的医疗企业在目前的市场准入条件下会“忽悠”病人,这我在两年前就已经说过了,不稀奇。具体到“长江医院”,我不太清楚它背后的约束条件是什么。而就一般情形而言,目前私营医院的“牌照”,有本事拿到的都是有呼风唤雨之能的朋友。他们倒多半并不懂医。而他们和医生之间的分成合约,普遍都是短期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想想,为什么?),短期的合约下,当然没有长期的行为。对这些投资者来说,他们没有兴趣和动机来做长期投资,他们更加感兴趣的是怎样把权力或者关系以最快的速度变成现钱。因为权利或者关系明天会怎样,他们也不清楚。

他们向患者攫取的,并不是信息的租金,而是权力的租金。这不是市场的罪恶,而是权力的罪恶。而且,在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问题,说着说着就指向同一方向。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也从来没有使柠檬市场过时,只不过是在对外部条件进行了扩展,分析在如果能够存在有效信号发送和甄别方法时的均衡结果。

就医疗市场来看,单个医院信号发送或者是患者甄别的成本极高,这方面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和公共监管,柠檬市场的形成是必然的。我对医疗行业没有深入研究,不过就我所见,各国医院似乎规模都不大,很少形成大规模集团(如果错了,请张兄指正),在这种情况下,长期积累声誉带来的回报未必能超过短期机会主义的收益。退一步说,即使长期可能形成好的结果,但如凯恩斯所言,在长期里,我们都死了。因此我认为,政府介入也是可取也是必须的。政府的准入限制和监管本来就可以看作一种信号甄别手段。我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限制和监管过严而是不力。

张兄提到的“胡庆余堂”,“同仁堂”,诚然是老字号,可惜却并不是合适的例子,它们是药店却非医院。中国历史上医疗行业是完全开放的,也确实产生了不少名医,但庸医只怕更多。“医生在社会上却普遍有着很高的道德评价”不知出自何典?就算这一点成立,旧社会的医疗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要求,人均寿命极低也是事实,这是否也是市场化的缺陷?

张兄说“在长期,在一般均衡下,在一定的激励相容条件作用下,没有“柠檬市场”这回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得到的。首先,此处仅分析医疗行业,局部均衡方法是恰当的,不必涉及其它市场进行一般均衡分析,这是自找麻烦。其次,在一定条件下,即使考虑激励相容,混同均衡仍然可能是均衡结果,为什么就能排除柠檬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7 17:51:00
以下是引用齐一安在2006-3-7 14:18:00的发言:

张三李四兄不在了么?刚才还在,呵呵!

看了你的几段文字,主要是第一页的两篇!写得比较中肯,为什么还要问我的想法如何,其实你的说法中已经有了答案。问题的关键是,当交易中出现租金,简单的市场竞争的作用就会变得很有限!

你好,最近比较忙一点,呵呵。

租金的存在,恰恰说明应该以市场的方式进行交易,恰恰说明如果置于公共领域将导致租金耗散而出现浪费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7 20:01:00

和和,你怎么知道租金耗散就意味着浪费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7 22:07:00
以下是引用jackma在2006-3-3 0:11:00的发言:

民办的上海长江医院也出了大问题,编造的“送子神话”广告做到了中央电视台,却把孕妇诊断为不孕。医院民营化只怕也不是解决之道。

张版主为什么就认为信息不对称可以促进分工,提高效率?难道就一定不会出现柠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https://bbs.pinggu.org/thread-5712-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7 22:30:00

现行体制下,医生对自己收入不满意,先期投入得不到回报,医生行为遭到前所未有的唾弃,医生人格遭到史无前例的攻击,那么管制吧,医学院不再热门,以后给我们看病的都是什么人呢

分工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机会成本,柠檬市场不是竞争带来的,竞争倒可以限制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一个人会谨慎的决定要不要从医,要不要狠宰病人

卫生部部长高强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涉及十几个部门,相当复杂,目前尚无灵丹妙药可以解决。” 衣食住行都是问题,又不单看病是问题,要考虑一般均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8 8:52:2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7 23:55:00

今天仔细阅读了汪先生的文章发现说得确实有道理!我赞成市场进入,但不赞成完全的私有--就像张三李四说得那样公立的全面破产,整个医疗费用全面下降!因为医疗毕竟还是有点公共性质的,如果真的全面的私有化是否会陷入医院最终会是专为富人而建的危险之中?!就像是现在在房地产业内总是喜欢为富人盖房子那样?!这个还是需要深思的问题!况且国外的医疗也不是就那么尽如人意!但是我绝对赞成政府应该尽快淡出医疗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