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6-6-19 09:17:00

难得张兄百忙之中还写了这么多。印象中这是第三次与张兄讨论了,我最近也要忙了,今天之后可能没太多时间讨论了。另外对这个论题我也没太大兴趣了,这里最后简单回复一下。

首先是方法论方面的,我认为张兄要用一般均衡来求帕累托效率,只怕是缘木求鱼。首先,如果张兄能提出一个一般均衡框架来分析当然好,既然没有提出,只好用局部均衡分析。批评局部均衡不足容易,构建一般均衡模型难,只破不立意义不大。进一步说,我认为帕累托效率也不是医疗改革应该追求的目标。比如说,现在医疗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必然会是好的改革的受损者,难道他们的利益也要补偿?这倒是和张维迎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第二是关于论据的问题。一向很佩服张兄学识渊博。张兄提出各种论据一般都不提供资料来源。当然,网上讨论,也不需要向写论文那么严谨。张兄工作忙,如果是平时看到有关资料,讨论时记不住资料来源原本无可厚非。以前张兄说美国健康指标比西欧差是因为少数族裔引起的,我是相信的。但根据最近看到的一些资料,不禁对张兄的很多论据产生疑问,怀疑张兄是否真的看过有关资料还只是想当然。例如以下几点:
A.张兄说“但健康产出指标在主要工业国家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不知依据是什么?我没有太多相关资料,手边能查到的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1中包含一些数据我认为是可以借鉴的。我看到英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60年的71岁增加到1999年的77岁,40年间增加了6岁,这算不算改变?战前有几个时期有这么快的进步?新生婴儿死亡率从2.6%减少到0.6%,这也不算进步?
B.Krugman的文章见2006年5月5日纽约时报他的专栏文章“Our Sick Society”,张兄尽可以去查,文章中比较的是美国非西裔白人和英国人,因此控制了族裔的影响。结论是“ But Americans are so much sicker that the richest third of Americans is in worse health than the poorest third of the English.”美国分种族的指标我并没见过,张兄可以提供吗?
C.“听说北朝鲜的期望寿命到今天还很高,甚至高于“美帝国主义””,不知是哪里来的数据?根据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1,北朝鲜期望寿命约为60岁,远低于“美帝国主义”,可见联合国并不是那么好忽悠的。数据库中,中国大跃进期间的1960年的期望寿命为38岁,随后几年恢复期间大幅增长,这和我们一般印象吻合,我觉得联合国的数据是有道理的,张兄如果没查对过有关数据就断言联合国被忽悠,也太过武断了吧。

张兄说的身边的例子我并不怀疑,但这些小样本,存在较大偏差的可能性。

另外有几点我也存疑,不过暂时没发现直接的否定证据,姑且提出。

“二战以后健康投入即使除掉价格因素增长也数以百倍计”,我存疑。到1999年,美国健康支出占GDP的13%,1990年为12%,同期人均GDP(不变价格)增长不到20%,也就是说10年间人均健康支出增加不到25%,一倍都远远不到。很难相信战后投入增长了百倍。可惜没有90年前的数据,也不能完全否定。

张兄说美国健康开支中包括医疗产业,我觉得这很有问题。照一般想法,在国民帐户中,医疗开支应该是作为一项消费来计算的,统计投入并不合理。医疗产业的建设和出口分别计入投资和出口项中。如果这是正确的,医疗开支就是人民为享受医疗服务的付出。张兄是在哪里看到说医疗产业投入是计入健康开支的?至于说“人类历史上的主要医学技术进步,产生于没有政府大规模干预的年代”,我也很怀疑。政府干预时间不算长,就我外行人角度来看,此期间生物科技医疗科技进展迅速。不过那些算“主要医学技术进步”,当然是见仁见智。

张兄多次以药品为例说明开放市场的好处。我也觉得没有说服力。相对来说,药品更接近于普通商品,信息不对称程度远低于医生和医院。最后关于“神医”问题,张兄仅设想当街发广告,只怕也太小看“神医”的营销技巧了。只要舍得投入,在电台、报纸大肆炒作,回报一定不低。把孕妇断成不孕的长江医院不就是如此?有多少人是看到政府为它背书才去应诊的?我不知道那级政府为它背书了,但我看到采访中多数就诊者是看了广告去的。

“神医”成功也远不是靠近政府那么简单。就看看政府严厉制裁的某某大 法,还有那么多信徒就明白了。

好了,就到此为止吧,医疗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不是你我讨论得清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9 12:19:3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9 21:15:00

楼上好像把“帕累托效率”和“帕累托改进”搞混了。帕累托效率是一个状态,帕累托改进是一个变化或方法。我们主张通过改革达到帕累托效率,但这个改革(或方法)不一定是帕累托改进。

关于信息不对称问题,我没想出由信息不对称推导出需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理由,能请哪位网友阐述一下吗?我认为的是,政府在这种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应该是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而不是直接替代市场。像长江医院这样的事件,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监管和市场准入来进行管理。

我不知道,除了教育和医疗外,是否还要其他的产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成为公共产品的。如果除了这两个产品外,没有其他产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成为公共产品的,是不是可以认为,信息不对称和公共产品并没有必然联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9 22:22:00

如果考虑既得利益者,现有环境可能就是一种帕累托有效的状态。

我并没有说医疗是公共品,如果楼上朋友支持市场监管和市场准入来进行管理,那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张兄是反对政府在这方面进行管制的。

最后说一点,很多国家提供公共医疗服务,这可能是一种交易成本较低的转移支付方式,并不完全是提供公共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20 08:09:00
以下是引用jackma在2006-6-19 22:22:00的发言:

最后说一点,很多国家提供公共医疗服务,这可能是一种交易成本较低的转移支付方式,并不完全是提供公共品。

这当中有些问题。国家提供医疗服务(我不认为应该使用“公共医疗服务”这个词,因为如张所说,大部分的医疗服务并非公共产品),的确可能是成本较低的转移支付方法,可是它实际上是以牺牲另外一些人的利益为代价的。这就好像农工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那样,通过价格的剪刀差可以很好的补贴城市居民,可它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这里也是这样,它是以牺牲医务人员的利益为代价。如果存在市场主体的医疗服务单位,可以预计的是,高级医务人员流失现象在所难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20 08:39:00

这个不一定,如果政府投入较多,公立医院医生的待遇未必低于私立医院。以我了解较多的香港为例,公立医院医生素质就非常好。

此外,如果公立医院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对高级医务人员的需求就会相对较少,支付成本也较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23 03:35:00

进入21世纪以后的中国改革没有成功的,医疗改革也不可能成功,谁最需要医疗改革,是穷人,但是他们又是最弱的弱势群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27 20:09:00

医疗与教育是否一定要政府或者说国家干预才能走上正轨在未来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而他们在未来的出路也是是否能够走出以前的常规而真正走出国有公共服务部门的阴影,真正走向市场,拥有自己强壮的市场生存能力,现在或许正好是一个尝试,但是向企业一样拥有高效率和正规管理才是其真正的正途。这也是他们的当务之急,不是他服务与谁而是,未来会强迫他们作出改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3 18:46:00

以前在医疗经济学杂志上常见的一位作者,是“Ma”,敢问是否就是此处的“JackMa”?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4 00:00:00

市场机制很难解决“医武竞争”的问题

第一,我同意医生的收入不应主要从药上来,提高诊疗费势在必行,也是改善医药利益分配,提高医疗效率的一步重要的棋。

第二,对于完全市场化的看法,我认为医疗市场根本的问题,在于消费者没有激励和能力选择最低价,市场化之后将导致医院竞相提供“过度医疗”,造成“诱导需求”,使得医疗费用飙升,美国目前正是如此。

第三,我认为政府做价格管制的确是毫无意义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医生完全可以增加用药量来维持收入,而病人负担不减,因此提高诊疗费是关键。

第四,一个非常不解的问题,我国现在药厂数量如此之多,药品也有相当的替代性,为什么还有那么高的利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4 21:04:00
以下是引用dingdingwang在2006-7-3 18:46:00的发言:

以前在医疗经济学杂志上常见的一位作者,是“Ma”,敢问是否就是此处的“JackMa”?

不是,我不是做医疗经济学的,只是基于一些经济学原理和看到的资料谈自己的观点而已,并非专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15 13:01:00
不成功又怎么样,还不是老样子.我也想不明白,中国人到底怎么呢,为什么都变得有点不可思议,我也是这样,就不能简单点生活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25 07:49:00

教育问题和医疗体制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政府在教育领域的垄断,医疗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市场失灵。政府垄断了大部分的教育资源,并且继续扩大其在教育领域通过垄断得到的利益,比如高考。医疗领域正是由于政府的监管不力,造成药价虚高,百姓看不起病,因此要求政府的监督介入来弥补市场的失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27 19:48:00
市场不是万能的,但离开市场是万万不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6 07:29:00

我看中国医药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市场化固然值得借鉴,但随之来的问题不可小视!

问题是想出一整套方法,来规避这些风险,百姓已经很难再承受更大的-可能由医药改革带来的更大的压力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0 00:15:00
汪先生的文章非常不错,使人换一个角度思考医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8 11:29:00

觉得楼主的想法不全面(可能是故意发些有争议的贴子吧),完全市场化,举一个例子,患者的反映能不能完全市场化,如果患者一发现医生不仁就将他们打得头破血流行不行?政府管不管?是不是政府一插手这样的事情就算是干涉市场了?

呵呵,为了增加此贴的争议性,我给医疗下一个方子(当然是没人会采用,所以不用考虑它的完整性等):就是加强医学教育

如果我国能培养一亿的医生出来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果我国能培养五亿的医生出来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果我国能培养十亿的医生出来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干脆最后人人都懂医术不知道情况会是什么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9 22:30:00

不知道政府为什么不进行改革呢?原因何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25 01:59:00

建议给医生涨工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7 20:59:00

医院是用来看病的不是用来赚钱的

理由:如果医生变成老板,那他的客户就是病人.人怎么能希望别人生病呢?健康的人才是健康民族,健康的民族才是健康的国家.有救死扶伤一说,没有恭喜发财一说.

中国古代讲悬壶济世,现在讲白衣天使,你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为啥还要病人批评你呢?还不都是钱撑的呗呵呵

非典时期,国家政令畅通,多好啊,医生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医院学交警,收支两条线,无非是医疗设备,药品和医疗费用,病人有打分权,门诊量和病历记录就能反馈信息.

医术高国家就给高工资,病人现在都有医保卡,医院的收入就由这个统一支付,医保卡原则是先治病后算钱,钱不够自然有的是办法,贷款,大病医疗,社会捐助等等,理顺关系确保医院为病人服务的宗旨.人健康了,就能为国家多作经济贡献,不是用小医院的那点利润来衡量的.看病问题有保障,社会问题就能解决.

医保卡缺口财政支付,只要医院没有现金流动,也不会有利益冲动哈哈,其他无非是个制度建设,就好办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11 21:07:00
各位说的都非常好,我是一名医疗辅助医生,对于医疗市场这么多年的变化感触很深,也是医疗改革及教育改革的受害者与受益者,因为教育及医疗制度改革,让我毕业即失业了,而且有幸进入公立医院时,也因被视作临时工的三等公民而备受心灵的煎熬,这是受害的最大一面,但这些我都挺过来了,而且在一家私立医疗单位做了下来,也算是能够保证自己的生活吧,从这方面讲,我又是受益者。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正如邓小平讲的,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为什么不把医疗改革深入下去呢,只要政府能够把握好医疗改革的底线,我建议把民营医疗改革进行到底效果会更好。就如同中国每次的巨大变革都由农民(生活底层人员)发起一样,医疗改革也得由民营经济主导进来,真正的医疗市场化与政府的医疗保障相结合,所有问题将迎刃而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16 19:07:00

斑竹的精辟研究,很值得借鉴,谢谢,辛苦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17 23:28:00

回复:(jackma)民办的上海长江医院也出了大问题,编...

以下是引用jackma在2006-3-3 0:11:00的发言:

民办的上海长江医院也出了大问题,编造的“送子神话”广告做到了中央电视台,却把孕妇诊断为不孕。医院民营化只怕也不是解决之道。

张版主为什么就认为信息不对称可以促进分工,提高效率?难道就一定不会出现柠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一个民办医院出问题不带表整个民办医院都有问题。现在的民办医院有问题不带表以后的民办医院会有问题。民办医院作为中国改革后出现的新兴的行业,却是存在水平不高,不规范,不诚信的现象,但不能因此否定民办医院在中国医疗改革中的作用。况且民办医院的这些情况也是和中国医疗行业整体环境相关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17 23:36:00

回复:(张三李四)以下是引用jackma在2006-3-3 0:11:...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6-3-7 11:08:00的发言:

从理论层面来说,如果无视阿尔克洛夫之后的激励理论或者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进展,到今天还在用“柠檬市场”这样的局部均衡方法看待问题,我认为未免太古典了一点。我“为什么就认为信息不对称可以促进分工,提高效率”,在前面已经说得清清楚楚。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分工的产物,它较之人人学医更有效率,更节约了交易费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并不糟糕,糟糕的是某些特定的制度安排下迫使人们不得不普遍感到有学习医学知识的必要,就像这个版面上某一位朋友号召的那样,这是一种浪费。

从现实层面来看,今天中国医疗体制的问题,并不是,或者不主要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不是,或者不主要是“市场失灵”的问题。而恰恰相反,是普遍的管制和垄断的问题。在中国,医生利用信息优势试图获取体制外的好处,不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公立的医疗系统内部就已经成为“走后门”“搞关系”的重灾区,以至于连毛泽东著作里面也一再提及。倒是在政府涉入医疗领域很少,基本上靠市场来运作医疗服务的“旧中国”,医生在社会上却普遍有着很高的道德评价。难道在那时候,医患之间的信息会更加“对称”一点?

几百年来,在市场运作下,名医和知名的药品经营企业,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市场评价,像“胡庆余堂”,“同仁堂”这类靠质量取胜的老字号,历久而不衰,余荫至今仍蔽及后人。在无政府干预的竞争条件下,并没有出现“劣币逐良币”的情形。为什么在当时,药铺和医生们会信誓旦旦的宣称“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为什么他们不仅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今天的信息经济学,不难对此做出解释。在长期,在一般均衡下,在一定的激励相容条件作用下,没有“柠檬市场”这回事。

民营的医疗企业在目前的市场准入条件下会“忽悠”病人,这我在两年前就已经说过了,不稀奇。具体到“长江医院”,我不太清楚它背后的约束条件是什么。而就一般情形而言,目前私营医院的“牌照”,有本事拿到的都是有呼风唤雨之能的朋友。他们倒多半并不懂医。而他们和医生之间的分成合约,普遍都是短期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想想,为什么?),短期的合约下,当然没有长期的行为。对这些投资者来说,他们没有兴趣和动机来做长期投资,他们更加感兴趣的是怎样把权力或者关系以最快的速度变成现钱。因为权利或者关系明天会怎样,他们也不清楚。

他们向患者攫取的,并不是信息的租金,而是权力的租金。这不是市场的罪恶,而是权力的罪恶。而且,在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问题,说着说着就指向同一方向。

深刻,斑竹是学医的还是学经济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17 23:46:00

回复:(张三李四)以下是引用jackma在2006-3-7 17:51...

我觉得二位大哥争论的焦点可能是:

医生和医院的经营者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17 23:55:00

回复:(笨鸟)似乎有点高薪养廉的味道..

以下是引用笨鸟在2006-5-1 3:25:00的发言:

似乎有点高薪养廉的味道..

引入市场机制所带来医生的收入增加绝对不是高薪养廉,这和政府的公务员加薪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18 01:06:00

看了这么多,我觉得有两点要注意的:

1,医生和医院经营者好像是不同的利益主体。

2,以药养医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我不太清楚,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措施是绝对有效果的,在我们城市,平价药店的药价要比医院的低所以患者大多是在医院看病,在药店拿药。而手术费用却很难说,如果引入私立医院会怎样呢?不过我认为现在的门诊费却是有点低了,才2。5元。

说了这么多的医疗问题,再来看看教育吧,作为一个在校本科大学生,有很多话要说,但我还是想听听大家的看法下先,在此我只把我们一个老师的比喻写出来

老师的:学生是面粉,学校是食品厂,家长委托学校代加工我们。

学校有义务为家长制造合格的食品。(这或许是大多数校方的观点,但是注意,学生是面粉,不会说话,没有表达的权利;食品可以在短期内鉴别好坏,但是一个学生的好坏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家长可以有许多面粉,食品作坏了可以重来,学生那呢?)

我倒是认为应强调学生的权利主体性,即家长花钱,学生受益,学生拥有发言权,避免因为家长受益但家长并未进入学校及学生入学但没有发言权而带来的学校义务的架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19 13:36:00
郎咸平遭封杀真相
《亚洲周刊》最新一期披露,郎咸平年初在上海的财经电视节目突遭中断,藉口是普通话不标准。现在他道出真相,上海市委某些人见他打算追问社保基金等弊案,立即下令对他实行全面封杀。

最近,上海因社保基金被挪用揭发出官商勾结的腐败大案曝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也打破沉默,披露今年初上海市委有关领导下令封杀他《财经郎闲评》电视节目的内幕。

郎咸平指出,节目被封杀就与年初曾安排播出揭露上海社保基金存在的问题有关。该持续一年半不间断的纯财经节目被腰斩,完全是因为上海市委主要领导见郎咸平的辛辣评论直指官商间腐败,始下令停播,甚至节目组也全部解散。半年后,郎咸平在接受亚洲周刊访问时曾回应节目被封杀的原因称:「说我普通话不标准是假,封杀内容才是真。」不过,详情仍没有透露,而这次才首次道出真相。以下是访问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你至今才站出来为自己说话?

最近上海市屡屡揭出腐败大案,令我感到身负责任,是说出真相的时候了,让中央和公众看一看上海体制内官员和民间堕落势力是如何互相勾结、如何猖獗、如何误国误民。上海文宣官员这种客观上袒护腐败分子的动作,伤害广大上海市民利益的做法,我绝对不能再容忍,因而在此作出披露。

当初为什么沉默呢?

当时我判断局势未到宣布的时机,所以忍隐不发,默认「普通话说得不够标准才关节目」的理由。

内情究竟怎么回事?

封杀这个节目真正的导火线是我在二零零五年前后不断在节目中提出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不能挪作他用,因此引起了到上海腐败势力的关注。

我在一月份的时候计划播出三集节目,第一集有关福建莆田人詹国团在上海市兴办民营医院的大弊案,第二集节目我要求中央政府引渡罪犯周正毅回香港受审,我认为其意义要比案件本身大得多。从惩治罪犯的角度,应该引渡周正毅;从威慑在港不法商人的角度,应该引渡周正毅;从爱护香港的角度,应该引渡周正毅;从树立内地严格执法形象的角度,应该引渡周正毅;从考验上海市的角度,更应该引渡周正毅。

第三集节目准备谈上海三十二亿社保基金被挪用内幕,我当时就计划解读上海滩大富豪张荣坤的致富之道。二零零二年之前的张只是一个从事粮食加工、家俱制造、默默无闻的普通商人,但这一年他突然以人民币三十二亿余元(折合约四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收购了「沪杭高速」公司上海段运营的九成九三五的股权,次年又投资五十亿元买下了「嘉金高速」的经营权和收益权,跻身二零零四年中国富豪前四十位。该期节目想探讨他的钱从何而来的内幕。根据当时的消息,我节目中再谈及的社保基金黑幕已呼之欲出。我向节目组上报这些节目,第一集播出后,我已经听到消息,上海有官员作出反应,一方面保周正毅,一方面就要千方百计关掉我这个节目,生怕我影响舆论。

詹国团弊案涉及哪些?

批评詹国团的节目在一月份播出,揭露詹国团这个人神通广大,搞定了上海卫生单位和公安单位的要员,事实上也搞定了上海多位官员。可以这么说,上海市几乎所有民营医院都是这人开的或者有参与的,而且他们经营作风和医疗手法之恶劣让我感到震惊。举例而言,动辄说人有性病,其他包括视病人身份收费、无病说成有病、故意拖延病情等,这些手段都可以说是见怪不怪了。读者可能要问,如此恶形恶状的民营医院如何能在上海生存呢?

消息是如何得到的?

詹国团身边的人向我举报。詹国团本人随时准备在恶劣形势下丢下这一摊子逃离上海,由于他良心不安,还常去五台山求神拜佛宽恕他的罪行,想想也真替菩萨感到悲哀,还要应付这种人渣。我当时决定捅这个马蜂窝,是认为民间也太堕落,竟然任凭地方领导打改革之名和不法商人狼狈为奸,为所欲为。民间的堕落和官员腐败是我最感痛心之事,这也是我以前在亚洲周刊发表《警惕体制内腐败和民间堕落的恶性互动》的缘由。

节目播出后反应如何?

我本来以为詹国团看了我的节目后,会连夜逃脱,上海老百姓可以因此而脱难。但是我忽略了詹国团与上海市腐败官员勾结的影响力,他不但没逃,反而搞定领导,该集节目当晚即遭到市委主管宣传官员的责难、停播,该官并警告节目组,不得谈论任何与改革有关的议题,尤其是和上海市政府和市委有关的题目。当得知我即将呼吁引渡罪犯周正毅回香港受审,以及披露上海市挪用社保基金一事,更感事情的严重性,就下令市委宣传部封杀节目,并且命令文广集团以及第一财经采取查封行动,并要他们承担所有后果。最后在二月份彻底查封该节目。

你感到有压力吗?

《财经郎闲评》电视节目被封杀后,有人为保卫上海的腐败势力,开始进一步的追击。采取文革手段,造谣诬蔑我,说我是台湾陈水扁派来的特务。事实上读者有目共睹,我在二零零一年以来,多次撰文批判台湾社会的无纪律和产业政策失败,更多次痛斥台独分子误国误岛。真不明白这些人为何能够空口白牙造谣。他们难道不能用正常的现代人心态理解一个学者的良知?我对于大陆一些丑陋现象的批评,恰恰彰显了我对这个社会的热爱。为了表明立场,我立刻在正月十五发表《新年感言》的文章:我不反对改革,但我主张反思改革路径的选择,我正式给自己定位为「改革反思派」。

学者对我口诛笔伐

当时节目被封杀、有关学者对我口诛笔伐,受到国外媒体的极大关注。在此敏感时刻,我顾全大局,拒绝了所有境外权威媒体的采访,因为我相信这些作奸犯科者必然不能长久,事实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那时候《洛杉矶邮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南华早报》和亚洲周刊仍然作了大幅度的报道。

你证实了一些腐败现象,你的感受如何?

我感念中央政府对北京和上海贪污腐败大案的积极追查,我认为我有必要在此敏感时刻振臂一呼,向公众阐述当时的事实真相,让上海市民能够早日摆脱腐败分子的剥削和侵害。

至少有一点我是倍感骄傲的,那就是我一直得到上海观众和读者的支持。正是他们令我充满嫉恶如仇、反对堕落的斗志。我呼吁上海全体老百姓支持中央政府严打上海市腐败分子的做法,上海市民需要一个乾净整洁的大上海
复制代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19 13:38:00
转过来这么篇东西,倒不是说对郎先生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有什么兴趣,而是请大家看看清楚,所谓的“民营医院黑幕”究竟是民营之过还是在管制的旗号下“官商勾结”之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26 21:23: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5-11-2 15:45:12的发言:

在改革目标上,我比汪先生更加激进一点,我认为政府应该全面退出除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之外的医疗领域,全力做好卫生公共品的提供和覆盖全社会的纳入统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保险部分应当商业提供。

但在改革路径上,我又比汪先生更缓和一点。我认为只要全面放开对民营和股份制医疗机构的准入限制,不必触动现有公立医院。如果是公平竞争,我认为不出十年,公立医疗机构将全面破产,而医疗费用将全面下降,孰优孰列,让市场竞争来说话。

我个人以为用市场竞争的方法去处理不太妥当,毕竟医疗改革是关乎国家稳定的大计,大的波动或者改革失败,必定给国家带来极大的损失,我的意见是能否让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在大范围内退出医疗收费领域,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疗保险,将医生的收入明白化,杜绝暗箱操作,通过老百姓对医疗的满意程度而将医疗保险费发放给医院,一来医院不能直接收受现金,二来"消费者是上帝"自然水到渠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26 21:26:00
郎教授是对的,陈良宇的双轨证明了国家高层决不姑息腐败,让我们期待<财经郎咸平>的重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