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目标上,我比汪先生更加激进一点,我认为政府应该全面退出除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之外的医疗领域,全力做好卫生公共品的提供和覆盖全社会的纳入统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保险部分应当商业提供。
张三李四兄,对不起,没看到之外二字。
我看了前面的帖子,明确的说我是几乎完全赞同张三李四兄的。
我个人认为Jackma前辈与张三李四的论证都是对的,但Jackma与张三李四兄的真正分歧在于目标的设定。Jackma想找到一条能让每个人都看得起病的改革之路,但这个目标从客观上来说是不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是有待商榷的,实际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历史时期这个人人有所医的理想都没有实现过。
张三李四兄当然也希望能做到Jackma的目标,但对医疗现实的了解是极其深刻的。我本人在医院的时候看到很多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医治的病人,那种悲惨不见是难以体会的。
人类追求尽可能长的生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基于此,医疗市场经营主题对于医疗本身的投入也是巨大的,但要承认的是,医疗市场经营主体(药厂、医院和医生)是以利润为目标的而不是救死扶伤,这是个不可改变的现实。
过多的管制并不能降低医疗的价格,只能降低质量(在改革开放前)或逼迫医疗从业者从新选择职业,因为医疗从业者首要的目标是利润,这个不好听,但无法改变。
信息的不对称在医疗行业中是明显的,这个不对称的根本原因是医疗学习的成本高昂,很多试图解决此问题的人是不了解临床学习的成本的,看几本医学书籍是远远不够的,何况就看几本医学书籍也是耗时费力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成本高过其收益。
我个人认为政府有效管制的前提是政府本身要有效,否则结果很难说,世界上最高效的医院大概是日本的,日本政府的效率也是不言而喻的。中央领导人可能非常想让医疗监管变的高效起来,但在大体制下这个有效监管是不是能做的到?还有一个更深入的问题是在中国医疗监管的效果到底是不是加大了花费,这已经不是医疗体系的问题了,对医疗改革的方向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医生这个职业的壁垒可能是现存职业中最高的,这个职业对于知识和技能训练的要求是外行难以理解的,163paoniu的话就是一个例子,生物和医学是不同的,或而言之是截然不同的,但他(她)以为相同,而且这个认识无法改变。
所以医改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改得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人人有所医在客观上可不可能做的到?中国有没有可能学到西方国家的医疗体系?我们改革的目标是更好的医疗效果、更低的医疗价格或大众的心理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