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7-2-27 19:22:56
那么也就是说,


人类劳动,是人类产品的唯一人类代价和唯一人类原因,

人类劳动过程=人类产品形成过程,


人类劳动,是人类产品的量,人类产品,是人类劳动的量,


劳动量=产品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2-27 22:01:31
为什么要力求证明“劳动量=产品量”之类关系式呢?


一是利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简化,即通俗化、数理化、普及化,

二是利于对社会经济运动做直观性认识,等等。






再一点,

这个等式,如果成立,则无往不利,势如卷席,也可长驱直入,或孤军冒进。

这个等式,如果被证明不成立,那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垮塌了,其实就垮塌了,真真实实的就垮塌了。
-------即便是说啊,马克思或人们从不提及这个等式,理论内容也并不涉及这个等式。
---------所谓不提及,所谓不涉及,那是根本没有用的,都是没有用的。
-----------这个等式,如果被证明不成立,由此产生的作用力,非常之大,一击致命,又如山崩海啸,势不可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2-28 14:28:06
价值转形问题,一般均衡问题,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等等,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分别作出观察和解答,条条大道通罗马。
不是说,只有一种描述,只有一种思路,只有一种角度。



例如说,对任一个别劳动来说,可以构建出劳动、产品、市值三者之间的1:1:1的一一对应关系。

上述,是针对任一个别劳动来说的,是个别劳动的劳动时间,是个别劳动的产品,产品可以有任意的货币化市值。

当任一的个别劳动上,有上述三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那么,在任一个别劳动上,价值转形总是成立,不言而喻。

当所有个别劳动加总来看,总劳动、总产品、总产品的总市值三者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则价值转形总是成立,不言而喻。


当考虑到,任一个别劳动之产品的市值,总是包含相当于价值转移的部分,且此部分大于等于0,那么,这不影响上述。

当考虑到,产品或者货物可能全部销售,或者部分销售,或者没有销售,则不影响上述。

问题在于,货物包括非劳动物品,劳动产品,劳动力。不仅仅只有产品。那么,问题会复杂一些,但,仍旧不影响上述。
因为,总劳动、总货物、总货物的总市值三者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全社会来看,价值转形仍旧成立,不成问题。


那么也就是说,劳动(即价值),货物(或产品),市值(含相当于价值转移部分和相当于新创造价值部分),
三者总是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在货币、价格的任意变动下总是具有1:1:1的比例关系,
那么,这就是如影随形的关系,是一种影子有所偏斜(由价值转移部分所造成)的同步放大、同步缩小的关系了,
从而,价值转形总是成立,不成问题。


那么换句话说,产品量,任意市值量,总是对着同一劳动量做出均分而已,分别作出均分而已,不过是做出均分而已。
亦即,劳动价值论的成立,价值转形的成立,都是不言而喻的,总是不言而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2-28 14:29:17
那么换句话说,产品量,任意市值量,总是对着同一劳动量做出均分而已,分别作出均分而已,不过是做出均分而已。
亦即,劳动价值论的成立,价值转形的成立,都是不言而喻的,总是不言而喻。


劳动量,产品量,货币市值量,三者的量纲不同,数值不同。

但是,其实,产品量、市值量总是对着劳动量均分而已,分别去做均分。


例如说,假设劳动量为1小时人,产品量为15千克,货币市值量为780元(或任意的可变动的数量),各各不同,看上去很不同。

但是,其实,这不过是对着劳动量的1小时人,用产品量15千克来均分,又用市值量780元(或任意的可变动的数量)来均分,
-------- 其实具有等同性、不变性。

那么换句话说,劳动量就好像是等价物了,就好比相对恒定的标尺。




-------当然,其实劳动就是等价物,是产品的容器和量具,是产品的量,是货币的赋值者,是货币的标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 20:49:14
我觉得,考虑价值转形问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角度。

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到“二总量相等”的问题上,亦即,把目光投向更基础、更一般的地方。

二总量相等,就是总劳动价值是否等于总生产价格,总剩余价值是否等于总利润。
------而这个问题,还有更深入、更基础的问题:
-----------劳动是不是价值?任一劳动是不是价值?总劳动等于不等于总价值?
-----------劳动是人类行为,产品是物,市值是货币,看上去明显不同,那么,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归根到底,劳动价值论成立不成立?
----------------劳动价值论有没有合理性?劳动价值论有没有严密性?劳动价值论有没有必要性?


所以说,要把重点放到“二总量相等”的问题上,而不能放到生产价格、一般利润率、价值规律等等事情上。


再说了,生产价格、一般利润率、价值规律等等,那是一种抽象的内在的整体性的趋势,那不等于市场主体的具体表现。
试想,有哪一个资本家的数据,是严格、直接符合生产价格、一般利润率、价值规律等等的?怎么可能千篇一律?
反而,现实性社会经济当中,任一个体的数据,总是和内在的整体性的趋势,存在各种差异。

那么,用抽象的内在的整体性的趋势,去套现实具体的数据,怎么可能一致?
那么,用抽象的内在的整体性的趋势,去代替现实具体的数据,怎么可能合理?

本来嘛,例如“平均利润率”,顾名思义,这都是平均化的东西,是对参差不齐的现实具体表现,进行的抽象处理而已。
------这怎么能够包办代替现实具体表现呢?

譬如说,弹道是有规律性的,这样说,很正确。
-------但,你用弹道规律,来包办代替现实中的各个的弹道痕迹,这怎么可以?




所以说,要各帐各算。

当考虑价值转形问题的时候,要立足于劳动价值论成立不成立这个事情,围绕“二总量相等”这种问题,这么去考虑。

而当考虑生产价格、一般利润率、价值规律等等问题的时候,那就专门考虑这些问题。



首先,保证劳动价值论的成立,合理,大局大势上的严密,

其次,在内部的各种各样的课题上,再去一个一个去搞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 20:49:55
所谓价值转形问题,直接或间接涉及劳动价值论的成立问题,严密不严密问题,合理不合理问题,必要不必要问题,
甚至,最起码的,能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


那你说劳动,说价值,还论,

但是,假若总量上都不一致,或多或少有差异,那你说,多余的东西是神马?从哪里冒出来的?那丢失的东西又是神马?难道是神秘的上帝粒子,暗能量,暗物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 20:51:30
所谓价值转形问题,不是劳动价值论的神通有多么广大、多么厉害的问题,不是能力之展示问题,


而是说啊,你劳动价值论,就连起码的自圆其说,你能做到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 20:51:49
一个是劳动,一个是产品,一个是市值,表面上一看,三者各各不同,连数值都不同,量纲都不同,
劳动是工人负责,产品是保管负责,市值是会计出纳负责,各搞一套,各有各的逻辑,各考虑各的,

譬如物理学上,有质量有能量,有电磁能有热能,等等,那么质量能量是什么关系?能量是不是守恒?

譬如一个是体育,一个是锻炼,一个是舞蹈,

那你怎么统一?又怎么一致?

何况,还有许多细节问题没有提及。

那么,你到底能不能自圆其说?是不是颠三倒四的?






所以说,要从更基础、更原始的地方,去看待价值转形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 20:52:40
再一点,

劳动价值论的成立不成立,价值转形的成立不成立,
-------这个事情,


其实质,是“劳动真能转化为市值吗?”这个问题,并且,这得是“现实具体劳动,真能转化为现实具体市值”。
---------这才符合实际。这才符合逻辑。


其实质,不是“劳动怎么样向市值来转化的?”,而不是“劳动向市值转化当中有啥内在规律啊?”这类问题。


更不能说:
“我们假设,价值总量=生产价格总量。进而承认,生产价格和实际价格必有差异。但是啊,我们能证明嘛,生产价格可以包办代替实际价格嘛”。

---------对了,上述假设,成立吗?难道仅仅是假说?

-------------所以说,问题还是在于,“二总量相等”的证明问题。

----------证明了之后,就回答了“劳动真能转化为市值吗?”这种问题了,劳动价值论自圆其说了,成立了,合理了,必要了。

------------证明了之后,进而,才是“劳动向市值转化当中,是有什么内在规律呢?”等等问题。



打比方来说,所谓价值转形问题,它问的是:“你说天鹅是丑小鸭变的,难道是真的?”

它所问的,并不是:“丑小鸭用什么样的手法,才变成天鹅的?”

















-------------------------------------------------------------------------------------------
而且,上述思路太麻烦了,因为,需要这么2步骤的证明:

第一步,证明价值总量=生产价格总量,等等。

第二步,证明生产价格总量=实际价格总量,等等。

那就不如,一步到位,直接证明:劳动总量=实际价格总量,等等。

------在这里,没有推敲,存在表述不当,请忽略表述不当问题。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 20:54:28
1,生产价格,还不是实际价格,两方面存在许许多多差异。

不过,可以把生产价格,看成实际价格的平均化。

也就是说,比方说,平均身高*班级人数=全班身高之和。


2,但是,平均化这个东西,平均化的东西,它是总体性的平均化。

作为总体的平均化,它和任一个体之间,是很难完全一致的。

比方说,全班有平均身高,有平均胳膊长,有平均腿长,那么,就有一个平均化的标准人,它是平均身高,平均胳膊长,平均腿长。

但是,基本上来说,不可能有任一的同学,完全符合这个平均化的标准人。概率非常非常小。而全班来说,完全符合的,几乎没有。

例如同学张三,他凑巧了,他能符合平均身高,甚至也能符合平均胳膊长,但,他不可能还符合平均腿长。

特别是,拓展来说,

譬如平均身高与平均腿长之间,有一个比例,譬如170%,那么,同学李四的实际腿长是1米,则按照平均比例,他必须是身高1米7了,
------但,非常可能的是,同学李四的实际身高,那并不是1米7。
-------如果再引入平均身高、平均胳膊长、平均腿长互相之间的比例,等等,那么,产生的差异更多见。


那么也就是说,全班级当中,同学们各有实际身高、实际胳膊长、实际腿长。另外,也有平均身高、平均胳膊长、平均腿长,
那么,你要么只看实际的身高、胳膊长、腿长,要么只看平均的身高、胳膊长、腿长,这都一致,都顺利,
但是,你如果用实际的数值、比例,和平均的数值、比例,跨界来进行搭配,那么,矛盾就太多了,不一致的地方太多了,处处凑不齐,对不上。


那么,在价值转形问题当中,
个体劳动之和是总劳动,其中各有必要劳动,各有剩余劳动。个体市值之和是总市值,其中各有成本,各有利润,包括负利润,等等。
------------------------以上是实际的情况。
------------------------进而,可以得到平均化的数值,平均化的比率。

那么,当任一实际的成本,套用平均的利润率的时候,当这么跨界搭配,随后。。。进而。。。,难免发生不一致,发生差异,那就是凑不齐,那就是对不上。


在价值转形问题的解答上,之所以有长期性的困扰,上述方面,可能是原因之一,应该是原因之一。
---------应该从统计学等方面,审视上述,审视有关情况。



3,再一点,说总价值等于总生产价格,或者,说总价值等于总实际价格,或者,说总价值等于总市值,


这表面上来看,是存有问题的,对等于号的使用是有疑虑的。这里也似乎有遗漏的东西,也似乎有跳跃的环节。这都是需要解释的。


同样,说总剩余价值等于总利润,也是如此,也是如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 20:55:10
那么我觉得,要化繁为简,另辟蹊跷。

也就是说,要试错,要犯错,要同时展开各种视角,多种思路,不要固化于仅仅一种的视角、思路,
进而,尽量寻求那相对来说最省事的,最直观的,最直接的,最简单的,最朴实的,追求开门见山,见山是山。




首先,看个别劳动与个别产品,那么能构建等式,劳动量=产品量,1份个别劳动=1份个别产品,之类。



其次,看个别产品,与其市值。

那么,货币化市值,所衡量的,所等值的,无非就是产品,就是那个产品,就是那些产品。

昨天,产品值1元,是那1份产品。今天,产品值一万元,那还是那1份的产品。明天,产品值150元了,还是那1份产品。
--------无论市值怎么变动,产品相对不变,就那样,还是它自身,它一直就是1份。

那么也就是说,这些,
不过是任意的货币化的市值,对着那1份的个别产品=1份的个别劳动,在搞均分,分别搞了均分,均分那同样的个别产品的1份=个别劳动的1份。




那么,瞬间看来,分别看来,无论是1元的市值,还是一万元的市值,还是150元的市值,等等,

那是各自与1份产品=1份劳动的等于,或片面的等于,或等值,或等价,或对流,或对换,等等。

至少,是一种对应关系,

并且,也是1:1:1的关系。


亦即,劳动:产品:市值=1:1:1
-------产品,是三者当中的那个中介、桥梁。

可改写成:产品:劳动:市值=1:1:1
--------劳动,是三者当中的那个等价物。

更可以改写成,(产品:劳动)=(产品:市值)。或者,产品:劳动=产品:市值
---------进而,可考虑价值与市值之间的等于,等同,等等关系。
----在这里,姑且使用冒号“:”,而这个符号,代表一种相对站立,相处、相聚、相连、相对,而并不单纯是相除的关系,不是仅仅搞加减乘除。
------在这里,姑且使用括号“()”,而这个符号,代表一宗、一揽子、一项、一个事情、一个过程、一个集合,等等之类。
----------------对符号的使用不当,请姑且忽视,稍加忽视。



那么,无论关于等于号的使用,是有什么疑虑,又该如何解释下去,等等等,这些可以暂且放到一边,另外再说,

反正,由于这种一一对应关系,由于上述1比1比1的比例关系,则劳动价值论成立,而价值转形不言而喻。
--------本来,马克思早就揭示说:货币和市值,是劳动的转化,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转化嘛,表现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 20:55:37
均分是什么意思呢?
------------另外来说,就是一比一结伴,一对一相对。

譬如1瓶水,是1000毫升,值10元的钱,

那么,1毫升的这1单位水,对应1分的钱。或者,1000毫升的这1单位水,对应十元这1单位的钱,等等。

1对1。经过单位的调整,总能够1比1,总是有1对1。


那么,假若500毫升的1瓶水,市值25元,怎么办?或者,1000毫升的1瓶水,价格变了,从10元变成了6.1元,怎么办?

照旧。都一样,都如上。

关系,并没有变化。

无论产品数量怎么变,无论市值数量怎么变,经过单位的调整,永远是1对1。



打比方来说,有任一的圆饼,这面是劳动,那面是产品。
而货币呢?是涂抹在圆饼任一面上的蜂蜜,恰好涂满一面,严实合缝,不差分毫。
-------但是,蜂蜜的厚度啊,是可变化的,有时候是薄,有时候是厚。
----------那么,适用火腿三明治定理来看,那永远是1对1对1。
----------其实,直观来看,就可以了,不用定理。


不妨来说,微观来看,精细来看,在交换当中,那总是1簇的劳动粒子,对着1簇的产品粒子,对着1簇的货币粒子,总是1比1比1,永远是1对1对1。
-------所变化的,不过是1簇的当中,那些粒子的个数。
--------而这个簇,相当于包、盘、碗、兜、箱、度等等。
---------且3种簇,等价于劳动的簇,等价于劳动时间的特定性刻度,也可等价于钟表时间的特定性刻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 20:56:00
就任一的个别劳动、个别产品及其产品市值来看,三者总是1对1对1的关系,

那么,推广到全社会来看,仍旧如此。

因此,价值转形天然成立,不言而喻,而劳动价值论当然成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 20:56:28
关于二总量相等问题,有2种思路,都需要持续研究,齐头并进的持续研究:

一种是,考虑等于关系,

另一种是,考虑等价关系、等值关系。



那么,价值与价格之间,总劳动价值和总生产价格之间,总劳动价值和总实际价格之间,总剩余价值和总利润之间,等等,显然是等价、等值关系。

因为,劳动量=产品量,劳动与产品可互相替代,劳动是价值的别称,

因为,劳动、产品、货币三者之间,总是一一对应关系,总有1对1对1的关系。

因为,一定产品的市值=若干货币,若干货币的市值=一定劳动。

或者说,一定产品的市值量=若干货币的市值量,若干货币的市值量=一定劳动的市值量。

再或者说,市值化的一定劳动=市值化的一定产品=市值化的若干货币。

所以,显然,劳动和货币之间具有等价关系、等值关系。并且,有特定意义、片面意义上的等于关系。


那么,在社会交换当中,若劳动、货币之间总是具有等价关系、等值关系,则二总量相等问题就足以解答,从而成立。
---------仅仅需要做出相关解释即可。或者,仅仅需要修改一下措辞即可。

那么,进而来说,价值转形不言而喻,劳动价值论不成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 20:57:24
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全部产品要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

通常也认为,国民收入,即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再从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来看,
货物,无非是货主的非劳动物品,货主的劳动产品,货主的劳动力。
货币的收入者,无非是非劳动物品的货主,劳动产品的货主,劳动力的货主。
那么,翻来覆去,自始至终,那就是人,唯有人,无非是这种人那种人,无非是这些人那些人。


那么,针对人类经济活动来看,无非是人类劳动这种活动,和非人类劳动的其他人类活动。

那么,针对活动主体来看,无非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




那么,上述也可以说明,完全说明,充分说明:

人类劳动是人类产品的唯一人类原因和唯一人类代价,人类劳动过程=人类产品形成过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2 11:22:57
1993110 发表于 2017-3-1 20:57
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全部产品要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

通常也认为,国民收入,即 ...
1,由上面跟帖的内容可见,任何市场收入,都是人的收入,并不是物的收入。

而人的收入,要么是由于劳动产品,要么是由于可劳动(即劳动力商品),要么是由于人的所有权。

换言之,并不是由于物的本身的作用效用。而物,也并不是任何卖主、任何买主。


2,严格来说,地租是地皮的租金,而不是土地的租金。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说,地租是所有权的收入,是门票收入,是过路费收入,是保护费收入,是仅仅由于所有权而带来的收入,是对所有权的作价,是“抢钱”。
别人想在这片地皮上站着,走动,说话,搞有关活动,那么,对不起,必须缴费,必须买门票,方可进入。

而并不是说啊,地皮这种物品它有作用有效用,由于物品有用,所以,物品就带来了好处费。

所有权收入,不是物品作用上的收入,更不是劳动产品的收入,也不是劳动力的收入。

同样,严格来说,利息利润等等,也是如此,也是如上。

那么,土地的收成,土地的面积,资金的收益,资金的数量,等等,不过是所有权在作价的时候啊,需要计量,需要基准,不过如此而已。


3,假设,地皮等等任何物品,那就是有用的,有作用,有效用,那么,即便如此,这应该由上帝来收费,收入应该交给上帝,或者交给上帝的仆人们,例如教皇。
-------地主、老板等等等,凭什么贪天之功为己有呢?
---------上帝宇宙大自然所创造的东西,所创造的天然的作用,自然的效用,所创造的地球,地皮,土壤,矿藏等等,凭什么由地主老板来收费?


再说了,上帝创造一粒天然的大钻石,那经过了天崩地裂,耗费天文数字的能量,折合1万万万万万亿吨煤炭,这账咋算呢?

上帝创造地球上的土壤,虫子草籽微生物,空气阳光雨露,动物,植物,矿藏,那是经过了宇宙大爆炸的,并且经过了几十亿年、几百亿年的时光,这些无限高昂的代价,才值几百几千几万几亿的钞票吗?


4,中国民间俗话说,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此路过,留下买路财 。
这个话很有意思,一是说,我要拦路抢钱,二是说,我抢钱是有根据的,因为我修路了,付出了人类的劳动,我抢钱是为了得到劳动的报酬。



5,那么,物品能劳动吗?能参与劳动吗?机器能劳动吗?能参与劳动吗?人类产品,是人类与物品、机器,一起来形成的吗?

不能。不是。

人类的劳动,是对上帝的偷窃,是对自然的收割收获,等等。
--------人类是穿着鞋子偷窃的,是必须穿鞋子的。那么,鞋子进行了偷窃?参与了偷窃?鞋子进行了收割收获和分赃吗?
---------人类在伊甸园里偷苹果,收割苹果树的成果,收获苹果树的苹果,得到了人类苹果,把上帝苹果转化为人间苹果,
----------那么,苹果和苹果树参与了偷窃?天然的苹果树和苹果,进行或参与进行了人类人间苹果之形成了吗?
------------都没有啊。
---------------上帝的苹果,是上帝苹果树生产的。而人类苹果,是人类偷窃行为给生产的,这是对上帝苹果树的收割收获。
-------上帝的苹果树再能生产,上帝的苹果再多,而人类不去偷窃,不去收割收获,那么,人间的人类苹果,是丝毫也没有的。
----------所以说,上帝的苹果树,进行了上帝苹果之劳动,和上帝一起进行了上帝苹果的形成。
----------但是,针对人类苹果来说,仅对人间苹果来说,对此,上帝和上帝的苹果树,并没有任何参与。
----------上帝,上帝的苹果树,上帝的苹果,它们怎会进行和参与进行人类的偷窃活动呢?
------------不会的。



上帝的钻石能发光,人类给偷来了,用人类劳动给偷的。不偷,钻石属于上帝。一偷,就属于人间了。

上帝的酵母能发酵,人类给收割收获了。不收割收获,它们照样存在,但,人类就无法吃醋、吃面包、吃酒、打酱油,等。

机器,也是偷来的,偷上帝的金属元素,偷太阳的发光发热,偷地球的能量,偷宇宙自然规律,等。

那么偷来机器之后,人类继续收割收获,继续偷窃更多的东西,使得上帝之物品,上帝之力量,转化为人类之物,人类自身的力量。




天然物品,机器设备仪器等等,都不能进行人类的劳动,也不能参与人类的劳动,也不能进行或参与进行人类的产品之形成。
------人类产品的形成,完全由人类劳动一手包办。
-----------人类产品的形成,是人类的行为过程,与上帝宇宙自然等等的交往、交换、互相作用过程,对物品、机器等等的驾驭利用过程。

----------可参见前面有关跟帖。




那么或许说了,可是可是,人类劳动当中,离不开天然物品和机器设备仪器等等啊,也必须使用物品和机器等等的啊!
--------对。
-------人类劳动,还离不开地球的球皮,大地的地皮,还必须去使用空气,太阳,银河系,宇宙,宇宙天空,等等。
---------如果没有球皮,人类能站着吗?还能站着读书?不能。人类就根本无法立足,实在是站不起来了,都踩在棉花上,踩在云彩上,腾云驾雾。
---------人类劳动,还特别离不开水。因为,人类就是水做的,水是人类的人体的人身的百分之七十八点九十九。

---------上面这些话,就是水和我一起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2 11:32:37
1993110 发表于 2017-3-1 20:56
关于二总量相等问题,有2种思路,都需要持续研究,齐头并进的持续研究:

一种是,考虑等于关系,
另一种是,考虑等价关系、等值关系。
所谓等价、等值,同时有2种含义,或2种语境,


一种是数学上的。劳动价值论,价值转形问题,可满足数学上的规定。

另一种是社会生活当中的,例如,1瓶水的价格是2元,
-------这就是说,1瓶水值2元钱,而2元钱也值1瓶水。
--------这也是说,1瓶水的价格是2元钱,而2元钱的价格是1瓶水。
-------另外来看来说,又可以说成是:1瓶水的市值=2元钱的市值,等等。
---------还可以变换为:市值化的1瓶水=市值化的2元钱,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3 01:20:19
人类劳动过程=人类产品形成过程,

那么,产品它的形成过程,这是一个过程,这是产品的形成的量,这是产品的出现的量,是形成过程量,是出现过程量。

这个过程的量,如何刻画呢?

用产品量来刻画。

打比方来说,

一个黑箱里面,有面包。现在,黑箱里面的面包,开始出现在桌面上,这是个形成量,出现量,是过程量。
-------本来,桌面上并没有面包,现在开始出现了,逐渐出现了面包,从无到有出现了面包,从黑箱里面跑出来的。

那么这个过程量,就是已经出现的那些面包的面包量,是面包本身的量。

本来,面包形成量,是面包的形成的量。而面包量呢,是面包的本身的量。

但是,在这种场合来说,面包的形成的量就是面包量,面包的出现的量,就是面包量。


你如何来说面包的形成呢?看所形成的面包啊。

你如何来说面包的出现量呢?看所出现的面包的本身的数量啊。


本来桌面上没有面包,现在,从无到有的,一个面包出现了,带着本身的所有的性质,就这么出现了。
这是具体出现的面包,是面包的本身的具体的出现,不是阿拉伯数字的出现。
------那么,单独看桌面,针对从无到有这种情况来说,是叫做创造。“桌面上从无到有出现了面包”=桌面上的创造。
-------而单独看黑箱,则桌面上的面包并非是创造,而仅是在桌面上来出现。“从黑箱而来的面包,出现在桌面上”=桌面上的出现。


那么,这个黑箱里的面包,跑到桌面上来出现,它出现的量,那就是这个面包的本身,具体的本身,那就是这个面包的本身的具体的量。
-------“这个黑箱里的面包,跑到桌面上来出现的出现量”=“桌面上的这个面包的本身的具体的量”。


总之,也就是说,产品它的形成量=产品它的出现量=产品它的出场量=产品它的“登台亮相”的“登台量、亮相量”=产品量。


那么也就是说,人类劳动过程量=劳动量,人类产品形成量=产品量,劳动量=产品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3 01:20:53
人类产品的形成,是人类从自然界等等的黑箱里面,“偷窃”来自然力量、自然物品,转化为人类力量、人类产品,人类产品跑到人间社会里面来出现了。

这是人类劳动的创造,对人类产品的创造,对人类产品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的出现之创造。


那么,面包一旦出现,那就是形成了,出现了,是在人类社会生活里面的形成和出现,这是泛泛而谈的。

面包从烤箱里面一拿出来,就在人间社会出场了,“登台亮相”了。

但是,具体来说,继续来说,是在人间社会的什么地方什么场合来出现呢?

是出现在北极,南极,还是撒哈拉大沙漠呢?还是说啊,出现在市场,或者,出现在人类的厨房?


那么具体来说,继续来说,不妨把产品的形成,产品的出现,定位在市场,在通常情况下定位在市场。或者说,通常主要考察市场上的产品。
以面包为例来说,它从烤箱里面出来,是第一步,一直到它跑到了市场上,那才完成整个的“产品出现过程”,形成了“产品登台亮相过程”。

那么也就是说,狭义的产品形成过程,是它的刚刚诞生。而广义的产品形成过程,是它在市场上的出场,在市场上“登台亮相”。
-------那么也就是说,完整彻底的人类产品,叫做“市场上的人类产品”,进而,叫做“面对着消费者的人类产品”。
-----------俗话说,远水不解近渴。远方的矿泉水,固然是产品。眼下的矿泉水,也当然是产品。但,2者是不同的产品,具有差异。


那么也就是说,针对市场上的人类产品来说,它的劳动量更多更大,因为,它还包含包装劳动,运输劳动,保管劳动,等等劳动。
那么也就是说,市场上人类产品的劳动量=市场上人类产品的产品量。


人类的研制、包装、运输、保管等等劳动,创造了市场上的人类产品的形成、出现、出场。
亦即,人类劳动量=人类产品量,
但是,这个人类劳动,包含研制、包装、运输、保管等等所有环节的劳动。而这个人类产品,是人类的市场上的产品。


那么也就是说,当我们说到市场上的产品,则劳动量=产品量这个等式,仍旧成立。


总之,市场上的任何产品,所有产品,它们的量,是它们的形成过程量、出现过程量、出场过程量,即它们的产品量。
而这些产品量,等于相关的劳动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3 01:22:01
当产品刚刚诞生,它还面临着维护过程。

维护过程分二种,

一种是,保持既有产品量的行为过程。即,保持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行为过程。
例如社会储备活动中的保管,例如商业囤积活动中的冷藏,例如商业销售活动中的保鲜,等等。

另一种是,在保持产品量的行为过程之外,继续在市场上摆放产品,使得它在市场上持续出现的行为过程。
因为,产品不是一下子卖光的,需要继续来卖,需要在市场上出现再出现,出场再出场。

以上2种活动,可能有同时性,可能同步进行。

那么,维护过程当中也有劳动。

那么,维护过程中的劳动,哪些应该计入产品的劳动量,哪些不应该计入,这就需要具体分析了。

换句话说,今后才消费的产品,它的形成过程,出现过程,出场过程,应该延续到哪里才结束才完成呢?它的形成出现的终点是哪里?它所出场的场合应该规定为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3 01:26:25
那么,以上各贴的内容,应该是思路、线索比较全了,逻辑上没有大的死角了、漏洞了。或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4 16:13:21
转帖:

地球上的水到底从哪儿来

记者 姜 靖


关于地球水的来源有许多各不相同的认识,各有各的道理,但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于科学家们收集更多的客观证据,以揭开这个谜。
  众所周知,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水覆盖。然而,地球上的水从哪儿来,却始终是未解之谜。近日,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问题又有新发现。
  《自然》杂志载文称,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对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塔吉胥湖陨石和地球地幔岩石样品的同位素分析显示,水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此前预期的要晚很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反驳了此前很多科学家所持有的“水是地球形成阶段时期由陨石表面的冰层转变而来”的说法。
  行星科学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博士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水的起源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水起到了化学反应剂和润滑剂的作用,直接促进了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地球上水的起源和形成时间,决定了地球演化的方向和生命起源的时间。
  那么,地球上的水,到底从哪儿来?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外源说”和“内源说”。不过,“两种说法都缺乏充足的证据。”郑永春说。
  地球上的水是彗星小行星“撞”出来的?
  所谓“外源说”,顾名思义,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地球外部。而外来水源的候选者之一便是彗星和富含水的小行星。
  郑永春介绍,被誉为“脏雪球”的彗星,其成分是水和星际尘埃,彗星撞击地球会带来大量的水。而有些富含水的小行星降落到地球上成为陨石,也含有一定量的水,一般为0.5%—5%,有的可达10%以上,其中碳质球粒陨石含水更多。球粒陨石是太阳系中最常见的一种陨石,大约占所有陨石总数的86%。正因如此,一些科学家认为,正是彗星和小行星等地外天体撞击地球时,将其中冰封的水资源带入地球环境中。
  然而,科学家研究发现,大多数慧星水的化学成分与地球水并不匹配。此外,上述德国明斯特大学科学家认为,既然陨石是在地球形成阶段就已经降落到地球的,那么应该在地球的地幔中留下相应的化学痕迹。如果水确实是在这一阶段由陨石带到地球上的,那么地幔中的同位素水平和陨石中的同位素水平应该相同,而当他们将不列颠哥伦比亚塔吉胥湖的陨石中钌同位素及地球地幔中钌同位素进行对比分析后却发现,两者的同位素水平并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据此,德国明斯特大学科学家表示,这证明,如果水确实是由彗星或小行星带到地球上的,则其来到地球上的时间并不是地球的形成期,而是地球演化到形成地壳和地幔之后的时期。但并不排除另一种情况,即水最开始其实是星际尘埃的组成部分,而地球则正是由星际尘埃所组成的。
  此外,郑永春表示,且不论这个撞击的时间节点,单说地球表面要想形成现今的水储量得需要多少陨石?如果光有陨石而缺乏把其中的水释放出来的地球物理化学作用,陨石中的水又怎样变成液态水?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吹”出来的?
  外来水源的另一个候选者是太阳风。太阳风是指从太阳日冕向行星际空间辐射的连续的等离子体粒子流,是典型的电离原子,由大约90%的质子(氢核)、7%的α粒子(氦核)和极少量其他元素的原子核组成。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科学家是托维利,他认为,太阳风到达地球大气圈上层,带来大量的氢核、碳核、氧核等原子核,这些原子核与地球大气圈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变成水分子,据估计,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几乎产生1.5吨这种“宇宙水”。然后,这种水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球上。
  更重要的是,地球水中的氢与氚含量之比为6700:1,这与太阳表面的氢氚比也是十分接近的。因此托维利认为,这可以充分说明地球水来自太阳风。但太阳风形成的水是如此之少,在地球45亿年生命史中,也不过形成了67.5亿吨水,与现今地球表面的水贮量(包括液态水、固态冰雪和气态水汽)1.3860×1010亿吨相比,不过九牛一毛。
  地球上的水是“娘胎”里带的?
  与外源说相对的是自源说,自源说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于地球本身。郑永春说,地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气体和尘埃经过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凝聚后的这些星子继续聚集形成行星的胚胎,然后进一步增大生长而形成原始地球。
  地球起源时,形成地球的物质里面就含有水。在地球形成时温度很高,水或在高压下存在于地壳、地幔中,或以气态存在于地球大气中。后来随着温度的降低,地球大气中的水冷凝落到了地面。岩浆中的水也随着火山爆发和地质活动不断释放到大气、降落到地表。汇集到地表低洼处的水就形成了河流、湖泊、海洋。
  地球内部蕴含的水量是巨大的。地下深处的岩浆中含有丰富的水。有人根据地球深处岩浆的数量推测,在地球存在的45亿年内,深部岩浆释放的水量可达现代全球大洋水的一半。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地球开始形成的最初阶段,其内部曾包含有非常丰富的氢元素,它们后来与地幔中的氧发生了反应并最终形成了水。
  为何只有地球上有液态水?
  地球科学家倾向于认为,地球上的水来源于地球自身演化过程中的岩浆水等,天文学家更倾向于是彗星等撞击地球带来的水。目前两种观点谁都没有说服谁。郑永春表示:“可能两方面的来源都有,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谁是主要来源,还很难下结论,需要更多的证据。”
  “很多人似乎觉得太空中的水很稀少,实际上水在太阳系中非常丰富。”郑永春说,例如我们的临近行星——火星,已经在其表面发现了很多干涸的河床、湖泊、三角洲、冲积扇等,这说明火星表面曾经有大量的水。现在科学家也相信,火星地下和两极可能藏有很多水。此外,一些小行星、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的天体上也有大量的水存在。而在柯伊伯带以外的奥尔特云更是分布着大量的彗星,这些彗星大部分就由水组成。
  既然太阳系中并不缺水,为何只有地球有液态水?郑永春表示,液态水能否存在的关键在于星球表面的温度。在地球上,由于温度通常在0到100摄氏度之间,因此水才可能以液态形式存在。有的星球如金星表面温度达到400多摄氏度,远远超过了水的沸点,所以没有液态水;有的星球如火星,表面温度达到了零下四五十摄氏度,低于水的冰点,即使有水也都冰冻了,所以也不会有很多液态水。所以水出现在地球上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现象。
  地球水的“第四种形态”
  地球上的水绝大多数其实并不是以我们所熟知的冰、水、气3种形式存在。水还有另外一种存在形式,这种形式异乎寻常——那就是封存在岩石中的水。
  可以说,这些岩石像一个巨大的水库,它的含水量至少与地球上所有河流、海洋和冰川中的水量加起来一样多,或许还是海洋水量的4倍、6倍或10倍。但它们一直被深埋在我们脚下410千米处。
  这种奇特的“第四种形态”的水,还可能隐匿在你家的厨房中。如果你家厨房的绿石灶台是用蛇纹石做成的,假设一块蛇纹石的灶台面板重约90千克,在这块石头中,就有约10千克会是水,即石头中可能融入了10升水。但是,这种融合并不像把鸡蛋搅在稀面糊中那样,而是水融进矿石的每个分子中,即裹在构成蛇纹石的镁、硅和氧原子的点阵结构中。几乎地下410千米深处的矿石大都以这样的方式融进了水——在410千米厚的岩石叠加在一起所产生的重力,以及约1093.33摄氏度高温加热的共同作用下,一个氢原子会离开水分子,留下一个羟基,而这个氢原子会融入矿石分子。科学家把这种融入水的矿石称为“水合矿物质”,即“水岩”。

  可以这样形象地解释: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某种矿石的确将水吸入其分子结构中,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而水分子进入矿石就会分解,分解为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羟基。所以矿石中绝对有水。
  而且科学家至少从3方面得出了结论:水岩确实比没有水合状态时更柔韧,更易变形;科学家能用红外线分光镜测量出矿石分子结构中的水分子;最重要的是,当矿石承受的压力和温度以适当的方式被去除时,氢原子和羟基就会从矿石中脱离,以水的形式从矿石中流出。
  科学家认为,这种水岩遍布地下400—650千米的深处,厚达240千米,比地球表面的水层还要厚。即使这种矿石的含水量只有1%,其水量也很大,实际上已相当于地球海洋水量的几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4 16:13:45
转帖:

地球上的水究竟从哪里来的?

科学家们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他们的发现令人惊讶,我们的星球也许本不该有水。现在地球所处之地十分干燥,所以如果地球是在一块在炽热的新恒星旁诞生的干燥石块,水又是从哪来的呢?


每一种假说都是有漏洞的,而我们需要确切的答案。追溯地球上水的真正起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从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的时候说起。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组成星际云,漂浮在宇宙中,星际云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量不断增加,氧原子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原子之一,氢原子则是宇宙中数量最远的原子,没有之一,所以他们结合的产物也是数量惊人的。经过几百万年,这些性质活跃的原子结合成了H2O,也就是水。



水分子的结构很简单,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水依附于气体云中的尘埃粒子,慢慢累积变成了冰晶,最终冰状的星际云密度越来越大,在引力作用下开始坍塌,于是太阳系的形成就此开始。星际云中的水能填满地球上的海洋三百万次。此时成百上千颗恒星开始形成,大量的碟状物质环绕在新星周围,气体,尘埃,当然还有很多水。


万有引力牵引着越来越多的物质汇聚于星际云中心,温度和压力随之升高,最终巨大的能量将这一切融为一体,一颗原恒星,我们初生的太阳,就此绽放。但是对于围绕在新星周围的水来说,这是个坏消息。刚刚形成的恒星周围是炽热而激烈的宇宙环境,而由于水本身并不稳定的化学性质,所以此区域周围的水都会被蒸发掉,所以恒星形成的初期,周围是不可能存在水的。

(本文来源:寒啸文集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7 09:38:31
赞成楼主观点。交换价值不是价值。价值就是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统一体。
价值的构成除了“量”,还有一个要素“质”。“质+量”构成了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8 08:40:59
富硒之地 发表于 2017-3-17 09:38
赞成楼主观点。交换价值不是价值。价值就是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统一体。
价值的构成除了“量”,还有一个 ...



劳动,是产品的量。产品,是劳动的量。人类劳动量=人类产品量。

--------此时,不需要使用“价值”等概念了。“价值”等词汇退隐了,放到后台了。

------------但是,“价值”等的思想,仍旧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18 09:19:08
富硒之地 发表于 2017-3-17 09:38
赞成楼主观点。交换价值不是价值。价值就是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统一体。
价值的构成除了“量”,还有一个 ...






极度简化的马克思经济学框架
https://bbs.pinggu.org/thread-5025676-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29 09:23:37
劳动量=产品量,

劳动的人*钟表时间=产品形成量,产品形成量可表述为:1单位钟表时间上平均出现的产品数量*钟表时间

设:钟表时间=t;1单位钟表时间上平均出现的产品数量=a/1单位钟表时间;1单位钟表时间可较大或较小或很小,可趋向于0,

即有:

劳动的人*t=(a/1单位钟表时间)*t

a/1单位钟表时间,
这是在钟表时间t上,产品出现的平均速率,也是平均的劳动生产率,表明了平均化的劳动能力。
当钟表时间t趋向于0,甚至等于0,劳动者趋向于静止或相对静止,此时,表明了静止性的劳动能力。

可得:

劳动量=劳动的人*t=(a/1单位钟表时间)*t=产品出现的平均速率*t=平均劳动生产率*t=产品量


可等价变换为:

劳动的人*1单位钟表时间*t=a*t

劳动的人*1单位钟表时间=a

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29 09:24:56
a/1单位钟表时间=平均化劳动生产率=静止性劳动生产率=劳动的人,
此时,表明了劳动的能力,表明了劳动进程中的劳动能力,或表明了尚未实践的劳动能力。





(a/1单位钟表时间)*t,
这是说,以这个平均化的劳动能力、劳动生产率来进行劳动,进行了t的钟表时间,
得到了劳动的过程量、结果量,
表明了劳动的行为量、过程量,即劳动的人*t。

劳动的人*t=(a/1单位钟表时间)*t
人类劳动量=劳动过程量=人类产品量
劳动行为量=劳动过程量=劳动结果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5 08:13:48
张建平 发表于 2017-2-26 15:29
兄弟你读书读到茄子地里了呀
他没读过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5 08:15:55
小时,打水,粥,盘子,杯,份,很牛的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