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的利率(经济观察)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我曾谈到利率起着信号灯的作用,指导着人们在今天、明天、明年、大明年的资源分配。如果人们很耐心,等得起大明年,那么利率就低,从而推动人们多生产大明年才完工的产品,而那往往是较好的产品;反过来,如果等不了那么久,大明年才出来的东西今天看不够值钱,那么利率就高,从而推动人们多生产今天就能消费的商品。
引入货币后,利率的形成机制不变,但货币利息变得复杂。原因之一,是“利率”一词的含义更广了。除了前面所谈论的“不耐”因素外,还包括了预期通胀率、投资风险费用和金融服务费用三大块。换句话说,我们日常所说的“利率”,往往是“一揽子(package)”的指标。
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是5%,那么名义利率就增加5%;如果是一个低收入的“问题青年”要借钱,银行收取的利率会再增加5%的风险费用;如果借款的手续简单,填个表就可以拿钱,那利率要再增加5%的便利服务费。当我们提到“利率”的时候,它往往笼统地指代这一揽子费用的总和。这就是为什么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利率”,在同一时刻也总存在差异的原因。
再来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联储委员会有两项并不相同的任务。其一是调节美元的货币总量。其具体做法,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发放或收回“现钞”,从而间接控制美国的货币总量。“现钞”也叫基础货币,它仅仅是全部货币总量的一部分。但只要控制“现钞”的多寡,就能间接而粗略地控制货币总量。
美联储的另一项任务,是为商业银行提供紧急流动现金。由于商业银行向外反复贷款,从而“增创”了货币。一般情况下,现金的提取量是稳定的,这样“增创”货币没问题。但是,一旦出现不测,市场对现钞的需求激增,某些银行发生“挤兑”现象,那么银行系统就会雪崩式地陷入债务危机。
要指出,发生挤兑的银行未必是不健全的。健全的银行也会发生挤兑。银行需要流动现金,这是很正常的。联邦储备银行就提供这种帮助,它是商业银行藉以抵抗这种风险的“最后靠山(lastresort)”。联储向有需要的银行提供流动现金,并收取一定的利息,这就是格林斯潘老是在调的那个利率。
实际上,商业银行每当需要流动现金时,一般都是向同行商业银行借,而不向格林斯潘借。这是因为,尽管商业银行之间的借款利率略高,但手续简便;而向老大哥格林斯潘借钱,虽然利率略低,但手续比较烦琐。事实上,商业银行向联邦储备银行的借款,仅仅占了它们本身现钞储备的微小份额,这些钱对经济的影响根本微不足道。
在这个问题上,格林斯潘是被动的:他盯着“商业银行之间的贷款利率”的变动,相应调整“联邦储备银行贷款利率”的高低,使后者保持略低于前者的水平。为什么?因为如果联邦储备银行的贷款利率太低,人们就会把联邦储备银行当成提款机,向它廉价地借来资金,再以市场的高利率借出去套利;反过来,如果联邦储备银行的贷款利率太高,那么它就不能发挥为商业银行提供紧急流动现金作用。
格林斯潘宣布调整“联邦储备银行贷款”的利率,只是跟在市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只是汇报市场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相反,不是决定市场的走向。这跟本栏连续三篇文章的主旨相符:利率是一个最终由社会上每个人的“不耐程度”共同决定的汇总指标,即使把风险、服务、通胀等交易费用加上,也仍是一个不可由某个官僚恣意调整的市场结果。
美联储宣布调整其利率,是大新闻,因为它汇报了最近的市场走势。我们也可以对造成这个最新市场走势的背后原因作出分析。我要说的是,是那些认为美联储“应该这样调”或“不应该那样调”的评论,还有那些认为格林斯潘调整利率是“为了这个结果”或“为了那个结果”的评论,都是不着边际的。
《国际金融报》 (2005年10月27日 第四版)
格林斯潘掌舵美国经济大事记
时间:2005年10月26日03:2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1987年,格林斯潘继任后的第一个挑战就是:防止1987年证券市场暴跌带来新一轮的经济衰退。格林斯潘通过压低利率转移信贷,美联储有效遏制了美元贬值的趋势,并制止了潜在的经济崩溃。这些举动巩固了格林斯潘在华尔街的地位。
1990年的海湾战争期间,使得形势更加复杂,不仅能源价格大大提高,家用与业务消费也都大大提前,结果经济萧条一直蔓延到1991年的第一季度。为抑制通货膨胀,格林斯潘迅速降低利率,从6%下降到1991年年底的4%。
1994年,格林斯潘宣布美联储每次会议后都会宣布经济运行形势以及政府的政策导向,并告知每年的资金比例目标,实现了美国中央银行的透明运作。
1998年前后,格林斯潘提出非理性繁荣的观点,美联储面临选择就是,要么继续采取适度的货币政策(这有可能带来资产泡沫),要么收紧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经济下滑)。对此,从1996年到1999年,美联储基本不怎么动用利率杠杆,除了1998年因为俄罗斯拖欠债款做了调整。
1999年6月、8月、11月,美联储三个月逐次调整25个基点,并在2000年5月将联邦基金利率拉升到6.5%。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为美国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消费者信心遭到打击,接连两个月里8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格林斯潘在不到3个月时间里调低利率1.75个百分点。
后来他不得不再次把联邦资金利率下调到1%,创美国46年新低。
格林斯潘被指造成两大隐患 巨额赤字和楼市泡沫
时间:2005年10月18日09:15 来源:新华网
2005年10月中旬,全球金融“沙皇”格林斯潘莅临中国,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也将是作为美联储主席最后一次来到中国,因为明年1月31日,这位辉煌演出了18年的君王,将以79岁的高龄谢幕。即便批评的声音从来没有间断过,他始终是华尔街近18年来唯一谨记的名字。他是美联储历史,甚至是近代以来经济决策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他所作出的决策,更在于他决策的方法。对最复杂数据的无与伦比的理解能力以及传统经济规则失效时打破惯例的意愿使他开创了先河。这种品质使他的成功难以被复制。所以,美联储前副主席阿兰-布兰德说:“不管格林斯潘的继任者是谁,当他走进这个办公室,打开抽屉寻找格林斯潘的秘诀时,他将会发现里面空空如也:秘诀在格林斯潘的脑袋里。”问题在于,他带走了秘诀和信心,却留下了比他上任时复杂和严峻得多的局面。1987年10月,上任不久的格林斯潘拯救了“黑色星期一”危机,而如今,他的退位,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更凶险的“黑色星期一”的导火索?让我们等待吧,等待这个2006年最大的悬念被时间揭晓。 就像所有伟大的人一样,格林斯潘在创造奇迹同时也在犯下错误。其中美国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就引来了不少的批评。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今年8月份的一篇专栏文章中指出,美国经济前途坎坷,格林斯潘要负一定责任。克鲁格曼认为,格老2001年对布什政府不负责任的减税措施做出关键性的支持,促使国会通过了这项造成税收大减的做法,种下了一发不可收的恶果。 其实在2005年3月份参议院听证会上,格林斯潘就已经坦承减税措施是错误的。布什在2001年实行减税措施,格林斯潘给了布什极大的支持,认为减税有助于刺激当时低迷的经济。而现在,税收的减少正造成美国联邦庞大的赤字。 同样,批评者还认为格林斯潘在楼市泡沫问题上反应迟钝。虽然格林斯潘已经开始对房地产按揭市场上浮动利率贷款风险表示关切,但是在去年还极力鼓吹这种贷款的好处。克鲁格曼认为,如果格老早两年说出他现在所说的这些话,大众可能就会少借一些钱。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在《全能的美联储及其在泡沫膨胀中扮演的角色》一文中尖锐指出,格林斯潘希望仅仅通过讲话“就能够把泡沫熨平,从而使整个国家避免泡沫破灭造成的影响”,但是“后来发生的一切清楚地表明,他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仅靠演讲并不能取得成功”。 斯蒂格里茨认为,美国经济最近十几年来一系列教训在于,“过于信任领袖们的讲话”。他表示,美国大众过分信任和依赖财经官员的“信心”、过分信任金融市场所谓的智慧,而对经济现象背后的真正的经济学关注不够。 格林斯潘大胆且复杂的高度弹性的货币政策,让后继者难以模仿,但同时也提供了滋生投机的土壤。他认为股市泡沫可能是成功货币政策不可避免的副产品,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因好的政策和长期增长而加大,重复“波峰—半波峰”的循环。 在给新经济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人经历了高投资和股市飙升的同时,非理性繁荣和投机泡沫也在滋长。批评者认为格林斯潘所带领的美联储在这点上失策,没有尽到预警投机狂潮的责任。随后纳斯达克狂跌70%,股市蒸发了6万亿美元,同时类似安然、世通这样的大型企业,也在投机的冲动中迷失了方向。 斯蒂格里茨认为,作为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这一轮泡沫中,扮演了鼓吹市场繁荣的“啦啦队员”。 美国参议院少数派领袖雷德就表示,“我就不是他的崇拜者”,他甚至认为,格林斯潘是华盛顿最大的政治代言人(politicalhack)之一。 在格林斯潘的影响下,美联储被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外界也在怀疑,格林斯潘自身的魅力是否过多地掩盖了美联储作为中央银行的责任?《华尔街日报》写道,“如果一个组织需要靠找到一位像你这样的天才才能有效运转,这本身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 在《喧嚣的90年代》中,斯蒂格里茨说,历史证明,金融领袖也被证实不过是正常人而已,他们也会犯错误。 今年5月份盖洛普公司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只有20%的美国民众“非常相信”格林斯潘能够带领国家经济走出谷底。而他的整体信任度,已经从2001年的74%降到了56%。(记者禹刚林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