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世立之东星航空破产事件,突然让我想起久违的牟其中!
用这段话作为文章开头绝非诋毁之意。实际上,在我的心目中,无论是如今的兰世立,还是当年的牟其中,都是我有些佩服的商界枭雄。无论结局如何,这两位商界一代枭雄,为中国企业经营提供了企业迅速走向成功的,中国式跨越成长的经典案例。同时,也制造了盛极而衰、走向失败宿命的反面典型。由草根到枭雄、由成功到失败——几度轮回的活生生的案例故事,是在MBA课堂上找不到的经典教材——仅凭这些宝贵财富,深陷囫囵的兰世立和尚未出狱的牟其中,应该得到社会的些许尊重。
这两位枭雄的商海沉浮都和一个行业有关——航空,这是戏剧性巧合,还是企业拔苗助长的同等宿命?
正在兰世立老家——武汉洪山监狱服刑的牟其中,是一个靠300元钱起家的草莽英雄,是一个靠喊口号引起注意的公关大师,是一个集“首富”和“首骗”于一身的争议人物,当年,老牟用皮革换回俄罗斯的飞机之后,一举成名。一举成名的老牟患上臆想症。一会儿投资房地产,一会儿发射卫星,一会儿发狂言: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大窟窿。如今,年近七旬的老牟依然在监狱里天天“折腾”。
兰世立是曾经的湖北首富,1991年白手起家,地产、电子、旅游……涉足20多个行业。做房地产的兰世立是彻头彻尾的地产狂人,当任志强还在北京一个劲鼓噪房子是卖给富人的时候,兰世立在武汉发狂言:房价还能降30%。仅此一招,地产狂人在房地产大获“成功”,“成功”后自然更狂得不行,不知自己几斤几两、晕头晕脑就踏入航空领域。由于经验不足、资金不足与管理不足等多个不足,导致东星航空破产,自己深陷囫囵,躲于一隅,独自哀鸣。
无独有偶,象兰世立这样,身栖地产与航空界的两栖明星中,还有一位传奇人物——昌盛集团掌门人邹锡昌。邹锡昌比以上两位枭雄专注得多,幸运得多,聪明得多,稳重得多,因而结局也好很多,这个当年来自广东梅县的“天才少年”,一直以广东人的稳健经营著称。邹的成名作——广州中华广场,占据广州老城繁华核心,日进斗金。邹锡昌在十几年前开发中华广场的时候,目前风头正劲的富力、恒大等地产巨头,还是个地产界的小角色。多少年来,邹锡昌一直守着中华广场。噩梦始于其研制飞机、争夺中山地王之后,金融危机让这个稳健著称的大亨,不得不出让中华广场股权。中华广场最终没有卖成,房地产提前回暖救了邹锡昌,如今昌盛集团已经度过危机,邹锡昌的结果比兰世立好多了。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假如当年牟其中靠换了飞机赚来1个多亿之后,尽早收山,不再折腾了,情景会怎样?假如兰世立守着他的房地产开发不在搞什么地产、航空、旅游等所谓“三驾马车”,结果会如何?然而,历史不能假如。
回头仔细分析一下,牟其中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他的理想主义、政治情结、空手理论、多元发展等等。所以,牟其中注定成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悲剧式人物。几十年后,已经有了许多前车之鉴可借鉴的兰世立,把东星航空搞成一个无法收拾残局,与几十年的牟其中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民营航空频频发生问题,东星航空作为民营公司介入经营的最大的航空公司,其破产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其结症在哪里?有媒体认为,航空业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产业,东星航空破产案暴露了中国航空业界存在市场准入门槛过低,以及由此带来的流动资金不足、市场风险机制缺失等问题。
笔者认为,航空业和房地产业虽同属于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只是房地产行业开发运营成功靠的是关系资源与资本资源,至于人才、技术等不是开发经营的成功核心,举个例子,房地产建筑师、策划师象厕所的苍蝇一样到处乱飞,而飞行员、飞机机械维修工程师却凤毛麟角,销售员与空姐同属美女,素质要求绝对不一样。
由此一斑窥全豹:航空对技术与人才的要求比房地产要求高多了。同时,航空市场具有专业性、讲求规模效应,而且,具有国营为主导,政府垄断性极强的特征,市场竞争存在严重不公平现象。
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航空业与房地产业的区别在于:航空业除了资本门槛之外,技术与人才是关键,市场政府垄断是特性。房地产行业除了资本门槛之外,经营政府关系是关键,市场被开发商基本垄断。
兰世立,拿着经营房地产的套路,靠空手套白狼“忽悠”政府和市场,其失败和破产是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