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iew.QQ.com 2009年09月02日07:21 上海商报
如果股票市场只是发挥融资功能而长期忽视投资功能的话,这种市场机制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管理当局是否应该在暴跌中反思呢?
8月31日,中国股市再一次出现剧烈动荡,沪深两地股指分别出现6.74%和7.55%的严重下跌,双双创下自去年6月10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至此,今年8月份沪指跌幅高达21.81%。
面对市场出现的突然变化,投资者有必要进行反思,“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句“股谚”虽然已经家喻户晓,但看来并没有深入人心,投资者风险教育仍然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课题。
但是,风险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投资者从市场中“驱赶”出去。如果我们建立一个市场,只是推出了一个风险莫测的市场,只是需要中小投资者来承担这种风险,那么这个市场存在的合理性就要受质疑。显然,作为股票市场的管理当局,其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市场的风险管理,给投资者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投资环境。而回顾近阶段股市出现的种种变化,管理当局显然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今年上半年中国股市出现的持续走高行情,是由多方面因素所促成的。一方面,去年持续的下跌实际上创造了一个新的投资机会。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中央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在直接推动实体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对股市等资产市场产生了良好的溢出效应,股市的困难局面开始缓解,一个明显的标志便是受困于熊市压力而停滞的IPO(新股发行)得以恢复。但是,管理当局在恢复IPO的同时,却忽视了市场的承受力。有统计资料表明,截至今年8月底,恢复IPO两个多月来,已有21家公司获准进行IPO,而其募集资金高达738.47亿元,已经达到去年全年水平的78%。
出现这种状况,直接原因是管理当局在此次IPO重启中无视市场现实条件,不适当地推动新股定价的“市场化”,使新股发行成为一个缺少章法的自由市场,发行公司的实际募资普遍超过原定计划,而且尽管近期市场低迷越来越明显,但募集资金超过原计划的比例却越来越离谱。没有约束的发行询价模式已经使IPO沦为一场空前的“抢钱运动”,有限的市场资源正在被少数有幸进入IPO行列的企业瓜分。尽管中国证监会曾经在此次IPO重启时表示,要求IPO公司对超出募资计划部分的资金用途作出说明,但大多数发行企业只是以一句“补充流动资金”来作为搪塞。尽管“市场化”是股市治理的一个方向,但目前只是在发行定价上实行的“市场化”其实已经远离了“市场化”的要旨,它加剧了上市公司的圈钱冲动,对市场只会带来损害。
股票市场具有融资和投资两大功能,但回顾中国股市的发展历史,投资者总是在承受着巨大的风险,而融资者却基本上不承受任何风险,这与管理当局长期以来注重融资功能的发挥而忽视投资功能的完善有很大关系,这种市场机制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但是,中小投资者的存在是中国股市得以强大的一个基础,他们的投入从表面上看是为了自己赚钱,但缺少了他们的存在,市场融资就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市场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作为市场管理当局来说,必须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放到重要位置,这不能只是一句标签,而是应该成为管理部门的切实行动。从目前来看,认真总结IPO重启以来的经验教训,建立起新的规范,约束IPO公司的“抢钱”冲动,应该是让市场恢复信心、让投资者看到希望的一个切实行动。如果管理当局依然沉迷于所谓“市场化”的幻景之中,对目前IPO的混乱状态不闻不问,听之任之,那么,一个无法回避而且为时不远的结果便是:股票交易市场继续暴跌,而IPO最终也不得不再度停滞。
[责任编辑:alias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