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240 0
2009-09-02
2009年09月02日 00:00:37  来源:新华网
xin_032090601162565621801.jpg

8月23日,在温州务工的尹翠还向温家宝诉说儿子转学的困难。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于景宁  作者文集
    近日,在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上, 中央台记者柴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曾和我说,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在路边发现了一个因治不起病,卖自己棺材板的老农民,就给了他500块钱让老农民拿回家。他告诉我,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就是温家宝总理。”

    相信任何人听了这个故事都会为之动容,而不时撞击笔者思想闸门的则是:如果总理此行未走自己安排的这条路线,情况又会怎样?那他就不会零距离感受到当地农民生活贫困和窘迫的真实一面;他就不会了解到当一个农民真正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时,当地政府或许并非他坚实的依靠。
    而温总理此行如果完全按照当地政府安排的路线视察,那恐怕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不仅目之所及都是莺歌燕舞,而且听到的全是沉浸在幸福中的陶醉声,哪会有什么卖棺材板子治病的贫苦老农?
    以上就是中国时下一些地方接待领导视察的普遍做法,只让你看脸上搽的粉,不让你看脖子后面的灰。或问:何以如此要脸、要强?其实不然,地方政府之所以千方百计地展示自己的政绩而掩饰问题,完全是为了博得上级领导的好感、赏识。就其本质而言,还是私心与私欲在作怪。
    总理的高明就在于,不论地方上有什么“高招”,我总有法破解:你精心安排好的视察路线,我偏不走;你提前画好的圈子,我偏不往里跳。所以,总理才能看到真实的情况,听到真实的声音,了解到民众真正的诉求。
    反观现在的一些官员,到基层视察、调研,走哪条路线、和哪些人谈话,完全都是由当地政府安排,而此前早已对官员所到之处做完清理、整修和粉饰,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训练和指导,这种情况下的调研,还有什么真实可言?尤其是一些官员到了地方后,当地一欢迎、一礼遇、一恭维,就忘了还有民意要查,民生问题要听,人家怎么说就怎么是了,哪还有一点为人民负责的公仆之心?
    所以,为官者在视察、调研时,当从总理的故事中想想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只要像温总理那样心里始终装着人民,那样深入、务实、求真,才能获得对政策的真实反馈和施政、决策所需的可靠依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