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阅读1小时,总计52小时,第40日。
阅读内容:阅读《西方哲学史》17-19章
阅读感悟:假设有一个人爱好美美的事物,他决心去看一切新悲剧,去看一切新图画,去听一切新音乐。这样的人,并不就是一个哲学家,因为他只不过爱好美的事物,而哲学家则是爱着美的自身。仅仅爱美的事物的那个人是在做梦,而认识绝对的美的那个人则是清醒的,前者只不过有意见,而后者则有知识;知识是不会错误的,因为知识犯错误,这在逻辑上的是不可能的,但意见,则有可能错误;意见是属于感官所接触的世界的,而知识则是属于超感觉的永恒的世界的;上面的观点排斥了以科学的观察与实验作为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获得知识,只能依靠数学,和神秘主义的洞见;知识是早就存在的,是灵魂从生前的存在中带来的;凡是不变的都被理智和理性所认识,凡是变的都被意见所认知;世界竟然是可以感受的,所以就不能是永恒的,而一定是被神所创造出来的,而且神既然是善的,所以他就按照永恒的模型来造成世界,他既然不嫉妒,所以他就愿意使万物尽可能的像他自己;当他给天上安排秩序之后,他便使这种影像既是永恒的,但又按照一种数目来运动,而永恒本身则始终唯一,这种影像我们就称之为时间;还有一种性质,那就是空间,它是永恒的,不容毁灭的,并且为一切被创造的物质提供了一种住所,它无需靠感官,而只要凭借一种虚假的理性就可以认知;自从十七世纪初叶以来,几乎每一种认真的知识进步,都必定是从攻击某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而开始的;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做了亚历山大的老师,亚历山大那个时候是十三岁,并且他一直担任这个职位,直到亚历山大十六岁,在那一年,亚历山大被他的父亲菲利普宣布已经成年,并指定他在菲利普缺位时摄政;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柏拉图中的奥尔弗斯成分被冲淡了,并且被掺进了强烈的意识感,就在他富有柏拉图气味的地方,我们也觉得,他的天生气质被她所受的训练给压倒了;一个专有名词所指的东西就是实体,而一个形容词或者类名所指的东西叫做共相;一件东西必定是有界限的,而界限便构成了它的形式,比如说有一定体积的水,用一个瓶子装起来的任何一部分水,就能够和其他的水划分开来,于是,这一部分就变成为一件东西,一个雕像是一件东西,而他所由以构成的大理石则在某种意义上,仍然照旧是一块石头的一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里,灵魂就是使身体成为一件东西的那个东西,他就这目的的统一性,以及我们认为与有机体这个名字相联系的种种的特点,眼睛的目的是看,但是脱离开他的身体,他就不能够看,事实上,那是灵魂在看;证明神的主要与论据,就是最初因,必须有某种事物产生运动,而这种事物的本身必须是不动的,是永恒的,是实质和现实;心灵同灵魂不同,他是我们的一部分,他能够理解数学与哲学,他的对象是没有时间性的,所以它本身,就被看作是没有时间性的,灵魂是推动身体,并知觉可感觉对象的东西,他以自我滋养、感觉思维与动力为其特征,但是心灵则具有更高的思维功能,它与身体或感觉无关,因此心灵就可以是不朽的,虽说灵魂的其他部分都是不能不朽的;同时心灵都不休或者理性的不朽,并不是个别人的个人的不朽,而是分享着神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