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8302 1
2009-09-03
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教材国际贸易章里,教材说:

固定汇率制下,假设bp曲线比lm曲线平坦,扩张的财政政策将使is曲线右移,与lm的交点位于bp曲线上方。本币升值的压力被固定汇率制下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币而阻止,产生国际收支盈余。

我不解的是,货币当局购买外币应该算是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本币供给,这样难道不会使lm曲线向右移动到与新的is曲线和bp曲线的交点?

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本币不存在升值压力,无需增加本币供给。
那为什么教材里没有说lm曲线会移动?而是说“这种情况下,尽管收入的提高引起经常帐户的恶化,但国内利率上升势头如此之强,以至于更多的资本流入,最终导致国际收支出现盈余。

查别的资料,也有人认为是LM曲线移动,见链接http://econ.nau.edu.cn/website/UploadFiles_4795/200812/20081208005112930.ppt


请高手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4 11:37:23
关于这个问题,涉及到外汇市场的东西。这里说明两点,lz就会清楚些了,第一,货币政策的作用路径:货币政策→债券票据的价格→利率→资本流动(资本由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高的国家)→资本账户变化。第二,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的通常做法是,(1)货币当局入市干预,买入外币抛出本币以平抑汇率下降,本币升值压力(这需要大量外汇储备);(2)扩张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存在无效性。lz可以看看“四、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这一小段,理解下)

lz之所以产生疑问,是因为把国内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混在一起了,其实在初级宏观,不必考虑很多,目前阶段把两个市场分开来看就可以了。

因此,财政政策的实施,导致内部均衡点在BP曲线上方,资本账户产生大量盈余,而收入上升引起的净出口(经常账户)下降则小的多,因此整体上导致国际收支盈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